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抗热大白菜新品种豫新48及其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热大白菜因为生产周期短 ,效益高 ,发展势头迅猛 ,但生产上存在着品种更新慢 ,老品种适应性差 ,抗病性不过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及花药培养等生物技术对国内外大量的抗热品种及资源进行培养 ,得到了一些抗热纯系材料 ,组配了一批抗热新组合。豫新 4 8就是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选育的大白菜杂交新品种。该品种表现极早熟 ,抗热 ,结球迅速 ,高抗病等特点。1 选育经过1996~ 1997年我们分别对热抗白 4 5和亚蔬一号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 ,从大量纯系中得到Y95 - 93和G90 -16。经田间鉴定 ,Y95 - 93生长势中旺 ,…  相似文献   

2.
春秋适应型大白菜新品种豫白菜1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的双单倍体自交不亲和系Q2-1及(W3-1×M65-1-1)-1为亲本材料,选育出早熟大白菜新品种豫白菜11号。该品种生育期60天,抗病、丰产、优质,菜型整齐,适于春、秋两季种植。净菜产量4113.4~5001.3kg/亩,比对照新早89-8增产8.4%~81.7%。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大白菜研究室,在国内外首次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花药培养等生物技术,培育成功了豫园、豫新系列春、夏、秋 播大白菜新品种。 游离小孢子培养是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特点是可以在短时间有效地获得大量的基因纯合体,可以用来生产大量的纯系,在短时间内选育出优良品种。河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大白菜研究室从1989年开始,对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大白菜优良纯系。到目前已有8个大白菜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还有6个品种正在参加国家或省级区试。其中,2002年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4.
大白菜新品种豫早1号是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采用流离小孢子培养技术选择出的两个自交不亲和系杂交选育而成.两个自交不亲和系中的一个选自台湾的极早熟白菜杂交种,另一个选自较抗病的中熟杂交种.该品种具有耐热、抗病、高效、早熟的特性,适宜在7月中下旬反季节栽培,其技术应用及品种选育荣获1999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5.
 中双 9号是采用复合杂交和小孢子培养技术选育的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 ,具有高抗菌核病、高抗倒伏、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等优点。 2 0 0 2年油菜中双 9号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 2 0 0 0~ 2 0 0 2年湖北省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平均单产 2 4 82 .2kg·ha-1,比对照中油 82 1增产 15 .33%。中双 9号种子芥酸含量 0 .2 3% ,商品籽硫甙含量 2 2 .6 9μmol·g-1(饼 ) ,含油量 4 2 %。经大田自然侵染鉴定 ,中双 9号  相似文献   

6.
早秋栽培的大白菜习惯上叫做早熟大白菜 ,是相对于中晚熟大白菜来说的 ,它的播种时间介于夏大白菜和秋大白菜之间。河南省一般 7月底至 8月初播种 ,生育期 60d左右 ,国庆节上市 ,双节前后是蔬菜的秋淡季 ,因此市场行情较好。但是生产上存在着品种更新慢 ,老品种适应性差 ,耐热性不够 ,抗病性不过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利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快速育种技术对国内外大量的抗热、耐热品种及资源进行培养 ,得到了一大批耐热性好、高抗病的纯系材料 ,组配了一批早熟组合。豫新 60就是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选育的早熟大白菜杂交种。该…  相似文献   

7.
为快速创新蔬菜种质材料,缩短大白菜杂交育种工作中自交系的选育过程,对10个优良大白菜杂交种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结果表明,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1~2年内可获得双单倍体(DH)纯合植株,在供试的10个基因型中,有6个得到胚状体,胚诱导成功率为60%,不同基因型之间最高和最低的小孢子产胚数相差极大,春秋霸王平均每花蕾产胚10.92个,天绿58平均每花蕾产胚0.17个;出胚基因型中有5个基因型得到植株,植株诱导率为83%;经田间观察得到20个以上的株系,2012年春季试配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8.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单倍体育种得到很大的发展,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是产生单倍体的较好途径。阐述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探讨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展望了这项技术在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这一领域内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游离小孢子具有单倍体核、单细胞和较高同步性等特点,小孢子培养已成为从甘蓝型油菜获得大量单倍体的主要途径。游离小孢子经离体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后,能获得纯和的双单倍体植株,小孢子离体培养是加快育种进程的有效方法。本文对游离小孢子离体培养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我院油菜育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胡颖 《吉林农业》2013,(4):16-16
大白菜是我国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蔬菜,但是受到育种年限的限制其育种周期比较长,白菜是异花授粉植物,杂种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在育种过程中,单倍体育种研究十分重要。常规育种中,一个杂合基因型的大白菜育种材料往往需要5~7代连续自交才能培育出可用作杂交种亲本的系统。游离小孢子培养是一种在单细胞水平上获得双单倍体系统的方法,可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优良纯系。一个杂合基因型的大白菜育种材料往往需要4~5代连续自交才培育出可用杂交种亲本的系统,而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只需1~2年就可以得到多种基因型的纯合体,因此,游离小孢子是创造稳定变异材料的准确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心乌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黄心乌类型白菜的游离小孢子胚诱导率,选用7个淮南黄心乌品种,研究不同品种、取蕾月份和预处理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并采用流式细胞仪研究再生植株的倍性变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小孢子出胚率存在明显差异,只有3个品种09-96、09-97和09-98诱导出了胚状体,平均出胚率分别为1.13胚/蕾,2.93胚/蕾和4.63胚/蕾;33℃热激处理对小孢子的胚发生至关重要;与对照相比,0.2%正丁醇预处理5 h显著提高了09-97和09-98的出胚率;倍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获得的再生植株中,单倍体、双单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都存在,但以双单倍体为主,09-97和09-98的双单倍体率分别达到70%和80%。  相似文献   

12.
大豆新品种豫豆29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新品种豫豆 2 9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 (原经济作物研究所 )以郑872 60作母本、郑 85 2 1 2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中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抗裂荚大豆新品种。原名郑 890 1 3,2 0 0 0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豆2 9号。1 选育经过豫豆 2 9号是 1 989年以郑 872 60作母本、郑85 2 1 2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以选择高蛋白、高产、广适应型为主攻方向 ,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中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抗裂荚大豆新品种。该品种 1 989年配制组合 ,经 5年南繁北育 ,于1 99…  相似文献   

13.
对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ssp. pekinensis)的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基因型差异是影响大白菜花粉胚诱导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花粉胚诱导效率约比花药培养高10倍;游离小孢子培养花粉胚的植株再生率只有花药培养的10%~15%。因此,游离小孢子培养需进一步提高植株再生率等技术才能更有效地应用于实际育种工作中。  相似文献   

14.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生抗 2号”(原名“宁 94316 2”)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育成。1 选育经过  1991年配置杂交组合“Alondra”/“繁 6 0 0 96” ,获得杂种F0 种子 ,当年秋播获F1植株。 1992年对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获得一批单倍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5.
豫早 1号大白菜 :由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栗根义博士采用国内先进的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培育成的生育期短 ,耐热性强 ,产量高 ,品质好的新型早熟大白菜品种。该品种荣获 1 999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技术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早熟品种区试对比试验和郑州市夏白菜品种对比试验 ,对参评的 1 8个品种的产量、抗病性、结球能力及商品性状等方面综合评价 ,豫早 1号总分最高。①产量最高。豫早 1号和国内外同类品种相比 ,增产幅度在 1 6%~ 2 5 % ,远远高于常规使用的耐热白菜品种。②抗病性强。其他参评品种在夏季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6.
豫早1号是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采用国内先进的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培育的兼具耐热、抗病,适于7月中下旬反季节栽培的早熟大白菜品种。在几年试验中,豫早1号在河南及我国中部地区7月中下旬播种的大白菜品种中综合表现优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产量,豫早1号较夏阳50增产16%-25%,远远高于其它品种;②抗病性,豫早1号几乎没有发生病毒病,软腐病及霜霉病发病率也很低。③耐热性,豫早1号耐热性好,结球快且紧实,适播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相似文献   

17.
豫早 1号大白菜 :由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栗根义博士采用国内先进的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培育成的生育期短 ,耐热性强 ,产量高 ,品质好的新型早熟大白菜品种。该品种荣获 1999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技术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早熟品种区试对比试验和郑州市夏白菜品种对比试验 ,对参评的 18个品种的产量、抗病性、结球能力及商品性状等方面综合评价 ,豫早 1号总分最高。①产量最高。豫早 1号和国内外同类品种相比 ,增产幅度在 16 %~ 2 5 % ,远远高于常规使用的耐热白菜品种。②抗病性强。其他参评品种在夏季有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18.
不同熟性大白菜小孢子植株倍性变异及倍性鉴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熟性的大白菜小孢子植株群体的倍性变异进行观察,研究利用DNA流式细胞仪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大白菜小孢子植株群体的倍性变异.结果表明,小孢子植株是倍性水平不同的混合群体;不同熟性的大白菜小孢子植株群体的倍性分布不同,中晚熟大白菜小孢子植株双单倍体比例最高,春大白菜最低;单倍体植株在组培无性繁殖中部分会自然加倍;DNA流式细胞仪和形态学方法均可以鉴定群体的倍性水平.  相似文献   

19.
王春丽  姚延兴  彭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0919-10922
[目的]探讨在自然生长条件下若干因素对萝卜(RaphanussativusL.)小孢子胚诱导及胚再生植株的影响。[方法]首先探讨不同萝卜品种的出胚能力,然后分析热激、低温预处理和培养基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最后研究胚状体再生成苗与植株继代培养情况。[结果]对22份萝卜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12份获得胚状体,3份获得再生植株,出胚材料中90%以上为杂种一代。4℃低温预处理0~3d小孢子出胚率无明显差异;培养基中加入1~2滴0.5%活性炭和一定浓度6-BA可显著促进小孢子诱导产生胚;不同萝卜品种适宜的热激温度和时间有所不同;发育正常的子叶型胚成苗率为100%;胚萌发分化早期适宜培养基为B5+2%蔗糖+1.2%琼脂,后期可逐渐将琼脂浓度降低;FCM测定小孢子植株自然加倍率为30%,单倍体占少数,四倍体与嵌合体(二、四倍)均为30%;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人工加倍率达60%。[结论]该研究完善了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可提高单倍体获得频率,加快这一技术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步伐。  相似文献   

20.
大豆新品种锦豆 3 7号是锦州农业科学院经作所选育而成。 1 989年锦州农业科学院经作所采用高产、抗病、生育期长的MC2 5为父本 ,与亲缘关系远、抗性强、熟期中等的龙 982 5为母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1 990~ 1 993年 (F1~F4 代 )经系谱选择 ,选出茎秆粗壮、抗倒伏、抗病、整齐的株系 891 5-6-2 ,并于当年去海南繁种。 1 995~1 996年进行所内品比试验。 1 997~ 1 998年参加辽宁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1 998~ 1 999年参加辽宁省大豆生产试验。 2 0 0 0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主要特征特性1 1 植物学特性亚有限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