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非洲从中间一裂为二,太平洋消失得无影无踪;人类的一天只有14个小时,我们的星球被撞得千疮百孔……你能想像这就是未来的地球?迷失的家园又在何方?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个谜:为什么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一时频施恩泽,获益丰厚?而另一时却屡遭灾祸,事与愿违?为什么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无意识地把自己赶入了困境?今天,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实践的深化,终于使我们解开了这个诱人已久之谜:顺应自然法则,利用自然规律,人类的生存发展就得以大自然神功鬼斧的辅佐,左右逢源;而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就难逃大自然的惩罚,自己吞食生态恶化的苦果。目前,在中国大地上正发生着一场顺应自然规律、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性战略抉择———退耕还林。这标志着一个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3.
<正>什么是森林文化?有专家说森林文化是:倡导尊重森林和顺应自然,既强调人类发展和人类创造,也尊重森林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是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生态学家沃斯特》带着这个问题,作者走访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主抓北京森林文化工作的部门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周彩贤,她说:数十年过去了,山上和平原的林子都起来了,那么这些林子如何为北京市的  相似文献   

4.
<正>一到2015年第6期出版,《森林与人类》杂志整整出版300期。杂志出到300期,也意味着我们这本杂志走过了34年的岁月。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我们编辑部的全体编辑,有体会,有感慨,更有深深的感激。任何一件历经长久的事情,都有它深厚的价值。《森林与人类》杂志,从普及森林知识,传播森林对人类的价值,到今天定位为"一本关于野生动物、植物和大自然的杂志",一直在人与自然的话题中不断探索和积累。我们试图向读者打开  相似文献   

5.
张连友 《森林与人类》2006,26(1):F0005-F0005
“候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纪录片《迁徙的鸟》开头的这句话,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候鸟的一生,要扇动它的翅膀,不断的迁徙,年复一年地飞翔,不肯有一次的停歇。它们为什么迁徙?它们又怎样的迁徙?是怎样动力驱使它们承受体力的消耗和未知的伤害甚至生命的危险?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几乎所有的候鸟我们都有所了解,但是它们生命最关键的部分我们却依然还只能是猜测。这种感觉就象我们的一个老朋友,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但他却依然留给我们谜团。这种未知和神秘让我们无法用寻常的理由解释候鸟的…  相似文献   

6.
玛雅预言,人类将在2080年进入完全智能化生活状态.那智能化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是指尖上的一键智能体验,还是唇齿间的语音人机互动,亦或是用头脑中的“意识”来控制我们生活的世界?5月22日晚,中山红博城,“智”敬未来,大自然+海尔U+智能家居战略发布现场,一段酷炫的人机互动全息表演《智趣未来》把我们带到了2080年后的今天,切实感受了一把未来智能家居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7.
“八”字是一个数字 ,如果只写了一撇 ,我们得到的信息就很有限———庚辰五月二十五日 (西元2000年6月26日 ) ,《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就》 ,只是“八”字的一“撇”———人类细胞中30亿个碱基对的顺序 ,它们“编写”成数万个人类遗传基因。“八”字的一“捺”比这一“撇”难写得多 ,因为碱基对的顺序用死细胞都有可能测出来 ,可是如果不用活细胞 ,下面这些“捺”的问题就不能解决 :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个碱基对控制一种性状或功能 ?这些碱基对只控制一种性状 (功能 )吗 ?其它的碱基对与这一种性状 (功能 )完全没有关系吗 ?即使把…  相似文献   

8.
<正>森林孕育了人类,在人本主义的今天,这一句话足以表达森林的全部价值。从南方古猿离开树栖的丛林生活来到了地面,经过能人、直立人,直到我们现代人,森林与人类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出走、利用、掠夺、珍惜到回归的循环嬗变。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森林是庇护所、森林是食品柜、森林是材料库,可从何时起,森林才成为了审美的对象呢?唐时李白用一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来抒发愁情离绪,如果是美,那也是凄美;宋苏轼就阳光多了,他的一句"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就是人类与森林关于美的对话了。这种景随情异的分野,  相似文献   

9.
<正>黑熊是分布很广的动物,但是成年黑熊似乎都在刻意躲避着我们的红外相机,躲避着所有有着人类印迹的物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提起黑熊,你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什么样的形象?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人和小朋友,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动画片《熊出没》中的熊大、熊二兄弟,时而憨笨,时而机智,它们与超级大反派光头强斗智斗勇、相爱相杀。而年纪稍长的一代,可能想到的是儿时看过的儿童故事读本里描绘的那个一  相似文献   

10.
《森林与人类》2011,(3):6-9
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一只"报春"的杜鹃鸟,一年能吃掉5万多条松毛虫;一只猫头鹰在一个炎热的夏季,可以捕食1000多只田鼠,帮助人类"鼠口夺粮"达1吨;一对啄木鸟可以保护500亩林木不受害虫的侵扰;把一窝燕子一个夏天吃掉的蝗虫首尾连接起来,足可绵延3公里……更多的鸟类是花粉与树种的传播者……鸟儿给了我们美羽翩翩的天空,也给了我们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森林与人类     
<正>一本关于野生动物、植物和大自然的杂志主管:国家林业局主办:中国绿色时报社、中国林学会关注《森林与人类》杂志微信公众号,如何微信关注?方式一:手机微信“公众号”,搜索栏输入“森林与人类杂志”或“Senlinyurenleimag”进行搜索获得。方式二:手机微信“扫一扫”,使用手机摄像头扫杂志微信二维码获得。如何进入微店?关注森林与人类杂志微信公众号后,在手机屏幕右下角可看到“微店”的提示,点击可进入。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森林与人类》杂志将增厚至每期128页,也就是比以往增加1/3的厚度。2005年,我们对《森林与人类》杂志做了新的定位,这就是"一本关于野生动物、植物和大自然的杂志"。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向读者奉献一本高端、精致的自然读品,在杂志的选题、内容和设计等方面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杂志的品质也在持续提高,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和鼓励。近年来,随着杂志的成长,我们感觉原来每期96页的容量,已经难以满足丰富的内容呈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根据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伟大教导,我地区学习外地经验,从1967年以来,先后建成了十几座双曲拱桥。这种新结构我们学习得怎样?今后怎样采用?去年四月初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调查了我地区九座双曲拱桥,初步了解到伊春地区双曲拱桥的现状,增加了对这种桥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4.
根据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伟大教导,我地区学习外地经验,从1967年以来,先后建成了十几座双曲拱桥。这种新结构我们学习得怎样?今后怎样采用?去年四月初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调查了我地区九座双曲拱桥,初步了解到伊春地区双曲拱桥的现状,增加了对这种桥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大自然的精灵。保护候鸟,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关乎人道,更对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天津东方白鹤被毒杀,洞庭湖白天鹅之殇……这些天空的精灵,缘何莫名其妙地折翅途中?是谁剥夺了他们迁徙的自由,扼杀了他们生存的权利?我们可以向灰霾的天空询问缘由,向沉寂的树林寻求答案,向淡定的湖泊  相似文献   

16.
泽鹬流苏鹬勺嘴鹬铁嘴沙尖尾滨鹬阔嘴鹬红腹滨鹬反嘴鹬长嘴剑2006·1森林与人类翻石鹬尖尾滨鹬弯嘴滨鹬鹤鹬矶鹬金眶中杓鹬大滨鹬半蹼鹬黑翅长脚鹬forest&humankind2006·1小青脚鹬2006·1森林与人类灰尾鹬forest&humankind2006·1鹬类鸟体态、喙、腿和羽毛等会有所差异。有经验的观鸟者可以从下面的剪影识别出其中大部分2006·1森林与人类大部分鸟,但我们一般人做不到。有兴趣的话,对照前面的图片,看看你能辨别几种鸟?鹬类鸟,你知道多少?@袁晓 @姚毅 @王通~~…  相似文献   

17.
<正>如何微信关注?方式一:手机微信"公众号",搜索栏输入"森林与人类杂志"或"senlinyurenleimag"进行搜索获得。方式二:手机微信"扫一扫",使用手机摄像头扫杂志微信二维码获得。如何进入微店?关注森林与人类杂志微信公众号后,在手机屏幕右下角可看到"微店"的提示,点击可进入。  相似文献   

18.
茶与咖啡是今天人类为消费的饮料,世界上有1/3的人在饮茶,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500克。从热带到温带,都有茶叶种植。那么,最早的茶树诞生于何时何地?茶叶经历了怎样的驯化发展的历史?让我们到北回归线的中国云南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9.
<正>与我们人类一样,树木也有身高、体重。目前我们知道“亚洲第一高树”的身高,那么它的体重是多少?北京林业大学的森林激光雷达遥感课题组与西藏农牧学院的老师用激光雷达作体重秤,对“亚洲第一高树”进行扫描,为102.3米的西藏柏木称重,进而发现该区域的森林在生长过程中积累的碳储量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20.
<正>不经意间,一本厚厚的台历就剩下薄薄的几张了。各种总结材料无时不刻地在提醒我们,一年又过去了。突然想起中学的那篇课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今年一年结束了,我们到底留下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