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小麦穗发芽(简称PHS)是指小麦收获前遇到阴雨天气时,籽粒在穗上发芽的现象。穗发芽可严重劣化小麦籽粒品质,同时影响小麦储存及下年播种质量,给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西南麦区一直是小麦穗发芽的重发区,该区生产实践表明,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采取针对性措施,能有效减少或避免小麦穗发芽带来的损失。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2.
多年生产调查及研究表明,小麦穗发芽主要是气候因素、成熟度和品种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麦收获前遇连阴雨天气是诱发穗芽大发生的主要外部因素,而导致穗芽发生的内因是小麦籽粒的发芽能力。发芽能力主要与籽粒的成熟度及休眠特性有关,红皮小麦品种因其休眠期长,抗穗发芽能力强于白皮小麦品种;同时栽培措施对穗发芽也有一定影响。在目前人力不能控制天气和抗穗发芽白皮小麦品种缺乏的情况下,选用对穗发芽有较强抗性的红皮小麦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是淮南麦区解决穗发芽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小麦在收获前或制种后。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遇连绵阴雨天气,造成在母本株上大量发芽,并常伴随赤霉病的发生。这不仅影响产量,降低了产种户的经济收入,还严重影响种子质量,给种子收购、运输增加工作量。为减少穗上发芽,提高种子质量。特进行了抗穗萌剂抑制小麦穗发芽的试验。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麦抗穗发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穗发芽对小麦的生产、加工和消费等方面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小麦穗发芽受自身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子粒本身的休眠特性和α-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联系紧密。近年来,利用分子标记和比较基因组学等方法研究小麦穗发芽发展迅速,已鉴定出大量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并定位到不同的染色体上。本文从穗发芽的危害、抗性机制、抗性遗传等方面阐述了小麦抗穗发芽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小麦穗蚜俗称腻虫、蜜虫,是小麦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主要害虫之一,小麦穗蚜主要种类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等。小麦穗蚜主要在灌浆期危害穗部,造成穗粒数减少、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受蚜虫危害的田块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1发生特点小麦蚜虫在北方地区以麦长管和麦二叉蚜危害为主。5月上旬小麦抽穗后,小麦蚜虫繁殖速度加快,一  相似文献   

6.
穗发芽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受到生长环境、种皮颜色和遗传基因的共同控制。由于四川地区在小麦收获季节容易出现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小麦穗发芽的常发和重发区。依据材料的穗发芽抗性,有目的性地配制杂交组合选育抗性品种是控制小麦穗发芽的重要策略,而系统鉴定分析各优良品种及品系的穗发芽抗性是亲本选配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调查分析了242份2000年来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及即将成为未来几年新品种的2017—2018 年四川省区试品系的田间穗发芽情况,发现分别有23(9.5%)和67 (27.7%)份材料具有强(穗发芽率低于5%)和高(穗发芽率介于5%~15%)的穗发芽抗性。这为穗发芽抗性育种亲本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并且发现穗发芽抗性在不同类型材料中存在差异:2000 年来审定品种<区试普通小麦品系<区试早播早熟小麦品系<区试特殊用途小麦品系,穗发芽抗性在未来几年品种中将有所增强;种皮颜色对穗发芽抗性具有强烈影响,随着种皮颜色加深,穗发芽抗性越强,但仍发现3 份(‘川育26’、‘川辐9 号’、‘川辐17 号’)白皮小麦材料具有强的穗发芽抗性,为白皮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参考。其次发现在四川环境下,早播可能会提高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  相似文献   

7.
小麦穗发芽使小麦的产量大幅度降低,严重影响小麦的加工品质,而西南麦区一直是小麦穗发芽的重发区。为了在历史小麦品种(系)中鉴定出抗穗发芽的种质材料,本研究以来自西南麦区的87份小麦主推品种及后备品系为研究材料,利用PM19、Vp1B3两种抗穗发芽候选基因进行分子标记,为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在87份小麦中有4份含有PM-19A1a基因,分别是科成4号、兴0217、蜀麦1763、SW 1747;有9份含有Vp-1Bb基因,分别是黔麦0504、16092、绵麦303、内麦366、川麦604、BL 5002、BL 6007、2017 P 4-2、SW 1747。  相似文献   

8.
1992~1995年用室内保湿法对1500份小麦材料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从小麦穗上发芽与收获后的种子发芽的比较把小麦收获前穗发芽分为低、中、高3种敏感型;白粒品种穗发芽抗性低于红粒品种;数量遗传分析表明,小麦穗发芽率的广义遗传力高于60%。  相似文献   

9.
大麦2H染色体长臂上的Isa-H基因控制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合成,减轻高α-淀粉酶活性对小麦穗发芽的不利影响。为了检测小大麦杂交后代中有无大麦Isa-H基因导入,利用染色体C-分带和原位杂交技术相结合对所创制的2H小大麦异附加系WBA9812和易位系WBT371进行了鉴定,以完整麦穗吸水保湿发芽法测定穗发芽的抗性,结合农艺性状观测,选育出具有抗穗发芽等优异特性的小大麦新种质。分析结果表明:WBT371是2D/2H易位系,抗小麦穗发芽。WBT371为进一步培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创造了宝贵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正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丽芳课题组在小麦穗发芽防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利用经过修饰的天然纳米材料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一种抗小麦穗发芽防护剂,可替代化学农药防控穗发芽。这一成果对提高小麦品质和减少化学农药的环境释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麦成熟期穗发芽会严重影响子粒品质。利用我国黄淮南片西部推广的小麦品种衍生的白皮小麦基因型为材料,进行田间和室内的穗发芽比较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含有山东省济麦系列血统的材料因成熟时种子休眠,以及穗部结构和种皮厚度等特征对抗穗发芽有利,其穗发芽抗性的田间表现较好;而含有河北省衡观35血统的材料,以及其他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小麦材料,穗发芽问题比较严重。建议在穗发芽抗性育种中加强对亲本的抗穗发芽特性的选配。  相似文献   

12.
以11份Wx蛋白全部缺失类型(糯性),11份Wx蛋白部分缺失类型(非糯性)和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扬麦12(非糯性)为试验材料,以白皮品种豫麦47为穗发芽对照,研究了它们的穗发芽特性、α-淀粉酶活性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糯小麦的穗发芽率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非糯小麦,而α-淀粉酶活性与非糯小麦差异不显著。α-淀粉酶活性高是非糯小麦穗发芽的原因之一,两者呈指数关系,y=0.4145e0.4864x(R2=0.3513*);对于糯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含量高可能是其穗发芽严重的诱导因素,两者亦呈指数关系,y=0.0001e2.5599x(R2=0.5338**)。  相似文献   

13.
马勇 《中国种业》2015,(2):49-50
利用小麦蜡熟期剪取的小麦穗,测定子粒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整穗发芽率,利用小麦面粉测定小麦品种的降落值,鉴定黑龙江省目前种植的春小麦品种穗发芽敏感性。结果表明,克旱15和克涝6的子粒发芽率、整穗发芽率、发芽指数和降落值分别为19.0%、0、10.1%、333和24.0%、2.0%、10.0%、298,具有较强的抗穗发芽能力,可以在小麦生育后期潮湿多雨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穗芽指禾谷类作物收获前因天气久雨不晴,高温高湿诱发谷粒在穗上发芽。在我国,穗芽最常见于杂交水稻制种F1种子。在杂交稻种子生产过程中,种子乳熟期后因高温高湿天气诱发穗芽或发生早萌性生理变化而严重影响杂交稻的种子质量。根据调查,平均每年杂交稻种子质量因内部早萌性生理变化而导致的种子生活力下降的幅度在10%以上,因穗芽而减产10%~20%,严重的达50%以上,由此种子丧失再生产功能和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小麦穗行圃是小麦三田,即穗行圃、原种田、良种田建设的基础.笔者根据小麦穗行圃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总结多年建设小麦穗行圃的实践,就建设技术与同行们探讨.  相似文献   

16.
小麦穗发芽与内源α-淀粉酶活性的提高密切相关,抑制内源α-淀粉酶活性是解决小麦穗发芽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对11份普通小麦以及1份人工合成抗穗发芽六倍体小麦RSP的α-淀粉酶抑制因子基因,进行了分离克隆与序列测定。并与核酸数据库中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α-淀粉酶抑制因子基因相当保守,一致性达到94.83%,仅在少数位置出现单碱基的替换或单个碱基的插入。在22份对比材料中,编码序列的229、272、397、415、427、430bp位置处,发生频率为9.1%的单核苷酸替换,是潜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  相似文献   

17.
穗发芽抗性STS标记Vp1B3在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中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在临近收获前发生穗发芽,不仅劣化小麦加工品质,而且降低小麦产量。提高小麦穗发芽抗性水平是小麦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实验以258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为试材,利用已报道的小麦穗发芽抗性标记Vp1B3对其进行多态性检测,以了解该抗性标记在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中的分布规律,寻找新的等位变异类型,并结合部分品种的发芽指数,分析不同等位变异类型与穗发芽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检测的258份供试材料中,a带型(13.9%)、c带型(41.1%)和e带型(34.5%)等3种带型为主要扩增带型,占总变异类型的89.5%;b、d、f带型为本研究所发现的新的等位变异类型,占总变异类型的2.4%。此外,杂合带型以及无扩增产物的分别占总变异类型的3.5%和4.6%。对选取的部分穗发芽抗性不同的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带型品种的发芽指数(GI,47.9%)明显高于a带型(GI,22.6%)和e带型(GI,24.3%)的品种,但c带型的品种中也存在GI值较低的高抗穗发芽品种,而a带型和e带型的品种中同时也出现了GI值较高的感穗发芽品种,说明小麦穗发芽的遗传机制比较复杂,其抗性不仅仅受Vp1B3基因控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小麦穗行生产是育、繁种单位在繁种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其种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种子质量.小麦穗行种植及管理方法与大田种植技术有所不同,采取的是单穗种植,以穗为单位播种成穗行的种植方法,可为小麦大规模良种繁育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穗发芽抗性及其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张海峰 Zeme.  RS 《作物学报》1989,15(2):116-122
1985—1987年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对19个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进行了小麦成熟期穗发芽抗性及其鉴定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除红粒品种普遍抗穗发芽外,不少白粒品种也具有较强的抗性,特别是中国品种丰产3号的抗性最强,超过美国的软质白粒抗源 Peck 和 Brevor。证明小麦穗发芽与籽粒α-淀粉酶活性高度正相关,而与脱落  相似文献   

20.
穗发芽是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红粒小麦比白粒小麦具有较高的穗发芽抗性。转录因子Tamyb10是R-1基因的强候选基因,其表达与否和表达水平决定小麦籽粒颜色。为阐明Tamyb10单倍型与红粒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关系,利用已开发的Tamyb10基因分子标记,检测119份来自不同麦区的红粒小麦材料,发现Tamyb10基因(Tamyb10-A1、Tamyb10-B1和Tamyb10-D1位点)可分成7类单倍型,分别是baa、aba、bba、aab、bab、abb和bbb。Tamyb10-D1对穗发芽抗性影响最大,Tamyb10-B1次之,Tamyb10-A1作用最小。Tamyb10单倍型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但在东北春麦区,Tamyb10单倍型bbb与红粒品种的高穗发芽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