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高油酸品种,对12个优质花生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冀花18号’的产量最高,与对照品种‘泉花551’(以下简称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开农1715’、‘泉花14号’、‘泉花15号’、‘泉花13号’、‘666’、‘开农1760’、‘667’、‘中花26’、‘冀花19号’9个品种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664’、‘开农176’两个品种比对照减产显著;综合各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品质及生物学特性等,初步确定‘冀花18号’可做进行小面积试种;‘666’、‘泉花13号’、‘667’、‘泉花14号’、‘开农1760’和‘泉花15号’,可继续进行试验;‘664’、‘开农176’比对照减产显著,不宜在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稀植条件下杂交稻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19.5,13.5和7.5穴/m2 3个种植密度下杂交稻组合中优6号和两优培九不同时期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结果表明,稀植促进分蘖发生,并导致最高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延迟,13.5和7.5穴/m2比19.5穴/m2的最高分蘖期分别推迟7和14 d;随种植密度下降,中后期发生的分蘖在茎蘖数中的比例提高,相应成穗率也提高;早期分蘖所成的穗与后期分蘖所成穗的每穗粒数差异较大,结实率差异较小,两者的产量差异主要由穗粒数差异引起;随种植密度下降,分蘖力较弱的组合产量显著下降,而分蘖力较强的组合产量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2005年)和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设计(2006年),以滇杂31、滇杂32、滇杂35为试验材料,以品种、秧龄、施氮量、施氮方法和栽插密度为试验因素(研究内容),对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施氮量、秧龄、密度4个因素不同水平之间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施氮方法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各因素对滇型杂交粳稻产量影响大小排序是施氮量>秧龄>品种>施氮方法,秧龄与密度交互效应>秧龄>密度.各因素对滇型杂交粳稻产量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来实现,对结实率影响较小,除品种因素外,施氮量、秧龄对千粒重会产生一定影响.提出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适期播种,培育适龄壮秧,适宜秧龄35~40 d;每公顷施纯氮270 kg,氮肥宜重底早追;每公顷栽30万穴,每穴插1~2个基本苗.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莜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莜麦新品种(系)的推广种植提供依据,研究了种植密度对6个引进莜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种植密度及二者的互作对莜麦产量影响均不显著,但品种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极显著,种植密度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密度有降低产量的趋势.其中,8711-12-1-58、989D-11和坝莜1号的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坝莜6号的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它们的适宜种植密度,8711-12-1-58为600万粒/ha,989D-11、坝莜1号和坝莜6号为375万粒/ha.  相似文献   

5.
采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基于不同种植密度,比较研究65 cm传统小垄(一穴单株,A;一穴双株紧靠,B)及110 cm大垄双行(一行为一穴单株、一行为一穴双株紧靠,C;两行均为一穴双株紧靠,D;两行均为一穴单株,E)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光合物质生产分配和光合性能指标动态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种植方式和密度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种植方式C和E产量优势得益于较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穗数的相互补偿作用;种植方式C和E在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子粒的分配比例较高,吐丝后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白城地区苦荞生产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肥量,采用种植密度(4个处理)和施肥量(5个处理)2个因素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苦荞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在不同施肥量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株粒数、单株产量和千粒质量在各种植密度条件下随施肥量的增大先增后减...  相似文献   

7.
橡胶树热研5-11是四生代无性系,亲本为热研56-5x热研88-13,经初级系比试验5割年及高级系比6割年的干胶产量和副性状的鉴定,结果表明:热研5-11是一个早熟、高产的品种,树围生长与对照(RRIM600)相当,高比区前6割年平均年干胶产量为5.86 kg/株和2 253kg·hm-2,分别比对照高93.4%和65.3%;抗风力一般,风害断倒率为3.0%,比对照高0.7个百分点,无显著差异:第6割年末死皮停割率为4.2%,比对照高1.9个百分点。该品种可在海南岛中西部轻风害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浅析构成水稻丰产性因素的遗传特性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松辽122品种与对照品种吉玉粳为试验材料,在其适应种植区域生态条件下,试验研究参试品种丰产性的遗传因素特性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产量与穗数、粒数、结实率等均达到显著水平,而穗长、穗粒数未过到显著水平,因此初步明确了品种的丰产性取决于株型理想,源库协调,有效分蘖力,成穗率,穗粒数与结实率,为常规水稻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将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品种在武威地区设7个处理(8337、9809、11117、12827、16675、22233和33350株/667m2)的种植密度试验比较。通过测定各密度处理下的农艺性状(株高、茎粗、节数、收获秆数、分蘖数)及其鲜草产量和茎秆糖分,以期获得在武威地区推广种植的饲用型甜高粱适宜种植密度,为武威地区甜高粱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综合试验结果表明: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品种在株距为15cm(11117穴/667m2)时产量和茎秆糖分都达到最高,分别达7321.44 kg/667m2和13.1%,其次为株距13cm(12827穴/667m2)的密度处理。因此,作为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在株距为13cm~15cm(11117穴/667m2~12827穴/667m2)时种植效果最好,可以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甜菜抗丛根病杂交种内糖(ND)38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内糖(ND)38是二倍体单粒雄性不育杂交种。母本是来自德国KWS公司的CMS66181,父本是采用胚珠培养和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多代选育而成的优良品系9-7705。1999~2000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抗(耐)丛根病甜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分别比对照甜研303提高85.5%、1.31度和101.2%,病情指数比对照低11.6。2001年在中度(3级)丛根病地进行了生产示范试验,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27.5%、1.68度和154.7%,病情指数降低33.0。在华北、西北甜菜平作区适宜种植密度为7.5~8.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是世界上产油效率最高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之一,享有“世界油王”之称。缺少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是限制我国油棕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选育适应我国栽培的油棕品种并对优良育种材料提供参考,对6个引自哥斯达黎加的油棕品种的植株生长、果穗、果实、产油量等性状进行观测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种植4年后,6个品种植株的自然高度为3.45~4.78 m,冠幅为5.28~6.11 m,茎高为81.50~105.00 cm,叶片总数为32.50~41.50片/株,叶片长度为332.25~391.75 cm,新增叶数为18.00~22.50片/(株·年),其中2号和5号品种的植株相对较矮小;6个品种均属于中小果且为薄壳类型,其中1号品种的幼果为绿色,且成熟果穗中有30%~75%的果实没有核果(无籽),3号品种的幼果有绿色和黑色,其他品种的幼果均为黑色;6个品种的果穗数为8.48~13.31串/(株·年),果肉/果实比重为73.65%~83.50%,果实/果穗比重为53.45%~59.21%、果肉出油率为47.92%~54.10%、果穗出油率为20.83%~24.93%,具有高产的潜力。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品种间在第一主成分无明显分离,层次聚类和热图可视化了6个品种植株农艺性状指标的聚类情况。6个品种综合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油量与果穗性状、果实性状和果穗出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指标可作为产油量鉴定指标,为未来油棕高产选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云花生4号系以盐津花生为母本、桂花17为父本,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单株选择育成的花生新品种。在2008年品系鉴定试验及2009~2010年连续两年品系比较试验中,均比对照增产11%以上;2012年云南全省5个试点联合多点试验中干荚果产量、花生仁产量和产油量分别为3 719.4、2 636.9和1 297.0 kg/hm2,均列参试品种第三位,适宜在云南全省花生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花生品种低温胁迫下的萌发差异成因,为花生耐低温种植及抗冷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耐低温品种豫花22号和中间耐性品种漯花16号以及低温敏感型品种泉花6号、鲁花11号为材料,测定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萌发相关的生理指标.结果显示,与CK相比,低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各花生品种的露白率、发芽率、相对发芽率,不同抗性品种存...  相似文献   

14.
福建春播覆膜花生生长发育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白皮1号和泉花10号分别在红黄壤旱地的中低肥力和中等肥力水平土壤进行覆膜栽培试验,并对其整个生长发育进程进行观察和取样分析,最后进行考种和测产,试验表明,花生覆膜栽培出苗早,生长快、出苗率高,明显促进前期茎枝和叶片生长,使分枝数增多,叶面积系数和净同化率提高,提早开花,增加开花量,并使花生的整个生育期提前,覆膜花生果多果重,增产显著(达24.1%-34.1%),表明覆膜栽培适合南方普及推广,并提出了覆膜栽培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2011、2012年全国(长江片)花生区域试验资料进行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2年泉花551区试荚果产量分别为4699.5、5086.5kg·hm^-1,分别居参试品种的第2位和第1位,比中花15(CK)分别增产7.17%和13.12%,均达极显著水平;荚果产量主效应分别为0.26和0.50,说明该品种丰产性好;回归系数分别为1.1953和0.9596,说明对环境反应不敏感;高稳系数分别为71.53%和80.17%,说明该品种稳定性较好;由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值可以看出,泉花551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花生春秋播主要性状表现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昌 《花生学报》2009,38(2):39-43
用福建省目前种植的6个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生春、秋播主要性状表现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季节花生主要性状表现不同,秋播随海拔升高,花生主要性状也发生明显变化。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春播宜选择有效分枝多,果大仁大的品种,如粤油7号和闽花6号等,秋播宜选择荚果大小适中、果饱、出仁率高的品种,如泉花7号和汕油21等,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在闽南地区对5份辐射牧草兼用型花生新品系进行3 a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TJ和泉N两个品系花生秧干草产量分别比泉花7号增产12.00%和12.77%;花生产量分别比泉花7号(对照)增产13.04%和12.59%,且均达显著水平,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好,主要经济性状优良,适宜福建闽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密度对单粒精播花生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大田条件下,以花育22为供试花生品种,设置 每穴单粒和双粒2种播种方式,9万穴/hm2(D1)、12万穴/hm2(D2)和15万穴/hm2(D3)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密度对花 生冠层透光率、冠层叶面积系数、叶片干重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冠层中下部的透光率降 低,单粒播冠层透光率大于双粒播。D1密度下,花生冠层中上部的叶面积系数、叶片干重单粒播低于双粒播,冠层 中下部高于双粒播,而D2和D3密度条件下,冠层叶面积系数、叶片干重单粒播与双粒播差异不显著。随密度的增 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和公顷果数显著增加,而单穴果数减少,单粒精播侧枝数多于双粒播。随密度的增加,花生 荚果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2万穴/hm2的种植密度荚果产量最高,单粒精播花生产量略高于双粒播。总之, 合理密植是花生高产的重要措施,与双粒穴播相比,单粒精播花生冠层下部透光率和叶面积系数高,侧枝多、饱果 率高,是实现花生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福建省主栽品种泉花10号作参照,对闽花6号的生长发育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花6号单株结果数、饱果数、百果重和百仁重均高于对照,单位面积产量比泉花10号高22.98%。该品种开花较集中,有效花多,成针率高,另库源较协调,光合产物更多地分配到地下部。  相似文献   

20.
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试材,探讨了减氮密植对常规粳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9108和南粳5718在T1处理(较常规栽培减氮10%、增密15%)下的产量与CK(常规高产栽培)条件下基本持平,在T2(较常规栽培减氮20%、增密30%)和T3(较常规栽培减氮30%、增密45%)处理下的产量则较CK显著下降;T1处理下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CK相当,T2和T3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与CK相比显著下降,结实率和千粒重亦低于T1处理和CK。本研究表明,适宜减氮密植处理可以实现常规粳稻节氮、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