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农技服务》2016,(9):18-19
自国务院出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以来,不少学者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布局选址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目前学者在此方面研究上的缺陷与不足,本文以M市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为例,通过从耕地质量评价角度,运用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对增减挂钩项目布局选址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出的分析结果可以满足增减挂钩项目提出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现状,为推进增减挂钩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综述法、归纳分析法,对增减挂钩的政策制度、周转指标管理、整理潜力、土地整理模式、土地权属、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增减挂钩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目前增减挂钩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制度、周转指标管理、整理潜力、土地整理模式、土地权属、效益评价等6方面,在增减挂钩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耕地补充失衡、农民权益受损、资金落实困难等问题。【建议】完善增减挂钩相关政策办法;挂钩项目区选择要先易后难,有序推进;提高公众参与程度;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渠道融资;加强增减挂钩土地资金及收益的管理,以推进增减挂钩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现状,为推进增减挂钩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综述法、归纳分析法,对增减挂钩的政策制度、周转指标管理、整理潜力、土地整理模式、土地权属、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增减挂钩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目前增减挂钩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制度、周转指标管理、整理潜力、土地整理模式、土地权属、效益评价等6方面,在增减挂钩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耕地补充失衡、农民权益受损、资金落实困难等问题。【建议】完善增减挂钩相关政策办法;挂钩项目区选择要先易后难,有序推进;提高公众参与程度;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渠道融资;加强增减挂钩土地资金及收益的管理,以推进增减挂钩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4.
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内涵 1.1增减挂钩内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这种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这种项目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同时建设用地的面积不增加,用地更加合理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如何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1996-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及人口数据,以2008年为规划基期年,按照人均用地指标法,预测规划目标年2015年、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并据此提出高、中、低三种挂钩方案,分别测算出其挂钩潜力,选出适合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挂钩方案,并就挂钩开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在采取中、低挂钩方案时,武汉城市圈完全有能力开展挂钩工作。  相似文献   

6.
马文君 《现代农业科技》2012,(12):331-333,336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收益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于集体建设用地的减少损失的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权;二是由于拆旧区复垦为耕地后代建新区进行耕地保护所进行的经济补偿。通过对福建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研究分析,从显化土地发展权价值,依据产权确定地方政府与农民集体之间收益分配比例。研究表明,在福建省的现实情况下,增减挂钩收益应当按照农村集体占63.5%、地方政府占36.5%的比例分配。  相似文献   

7.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我国特殊土地国情下破解发展保障和耕地保护问题的重要途径。介绍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涵义,分析了其意义,并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角度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应满足的条件,同时,对增减挂钩的方式及存在的阻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为支撑,研究乌鲁木齐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规模测算方法。基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腾退规模的测算,从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出发,运用需求与腾退平衡体系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腾退规模满足建设用地需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潜力系数为1.02,增加潜力面积为40.40hm2。研究立足于缓解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压力,反映地区实际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流转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进一步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容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罗蕊  黄鹄  余婷 《现代农业科技》2010,(12):384-385,390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对某地区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空间结构调整和村庄归并等,可增加的用于置换城镇建设用地的有效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是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案的重要依据。容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主要是对在各种标准要求下的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达到何种水平时,可以满足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用地矛盾,与此同时也对农村土地的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五家渠市未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相关做法进行可行性研究,对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进行了测算,最后得出规划期间五家渠市连队居民点整理潜力可以满足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河北省任丘市为例,在研究当前挂钩工作所产生问题的前提下,提出以"三条件逐级筛选法"和"规划限制修正法"构建挂钩拆旧和建新适宜区评价体系;依据该体系计算出拆旧区的拆旧适宜指数介于0.70~0.84之间,建新区的建新适宜指数介于0.70~0.89之间;并以城镇化型、中心村内调型、自然村缩并型的拆旧模式与集中居住型、城...  相似文献   

12.
在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中,打破了旧的土地产权关系,重新确认土地产权,保护好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等各种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处理好土地产权问题,关系到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工作的成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作者以多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及其实践,就如何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出有效可行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引用到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工作中,保证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顺章  陈峰  范文洋  刘园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70-11872
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分析了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必要性,并把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应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中,为解决挂钩实施过程中的补充耕地质量问题及征地补偿标准问题提供一定的标准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应刚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06-108,124
未来最主要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空间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上。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改善了农民的居住观念,构建了和谐的新农村局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解决了农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后顾之忧;同时,其体现了集约节约的用地理念,保证了建设用地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原则;也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等方面阐述了重庆市巴南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展望了全面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背景下,采用高、中、低3种人均建设用地标准预测模型,对德令哈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目标年潜力、挂钩供给潜力、增减挂钩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德令哈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分为3级,即Ⅰ级潜力区为德令哈市;Ⅱ级潜力区为尕海镇、怀头他拉镇;Ⅲ级潜力区为柯鲁柯镇、蓄集乡.采用高、中、低3种农村人均居民点指标模型,预测德令哈市在2015年和2020年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潜力分别为999.7hm2和1 292.2hm2,2010年~2015年、2015~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治挂钩供给潜力分别为617.29hm2、667.82hm2、718.36hm2和791.78hm2、826.76hm2、861.74hm2,2015年和2020年德令哈市农村居民点整治挂钩潜力分别为667.82hm2和826.76hm2,挂钩率分别为0.45和0.44.说明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农村居民点整治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用地面积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德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农村居民点用地与耕地及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德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程度低以及土地资源浪费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结合国家农村建设用地标准以及德州市地形特点,计算出德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潜力巨大,占目前用地现状的37%。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形势下,应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节约用地等方面,尽快有效地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前后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1997和2000年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统计结果,分析了环鄱阳湖12县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8年前后鄱阳湖区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未利用地(-42.44%)和水域(+28.95%),交通用地(+7.97%)和园地(-6.40%)变化也较大.八大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水域、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在增长,其他类型用地都在不同程度减少,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的压力、社会的发展、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等.结合鄱阳湖区"人-地-水"关系、土地整理潜力等进行分析,认为鄱阳湖区土地整理应致力于环湖区的生态建设,把治理、开发和发展结合起来,将土地整理由单纯追求耕地增长转向全面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这也是“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退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不反迁”的关键.本研究结果可为调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挖掘土地整理潜力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为喀斯特山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科学布局提供决策论据,采取实地调查法和人均用地指标法等,以贵州省金沙县为实例,对喀斯特山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金沙县城镇用地需求缺口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别为325.34hm2和305.53hm2;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达3 292.05hm2和3 306.73hm2,实现数量上的挂钩可行。2)通过对需求预测及结合规划指标的研究,确定城关、西洛、岩孔、安底等乡镇为重点需求区域。3)对26个乡镇按挂钩潜力面积的多少划分高、中、低3个等级,确定西洛、岩孔、城关等乡镇为重点供给区域。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喀斯特山区特点对喀斯特山区挂钩规划项目区布局的确定、挂钩模式的选择、实施管理等相关内容提出了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丘陵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巴南区农户居民点用地变化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显著影响农户"是否新辟地基建房"的因素包括:"风水"心理、自然灾害、宅基地来源和交通条件;显著影响农户"新辟地基建房占地面积"的因素包括:家庭常住人口数量、宅基地来源、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宅基地政策法规的认知。对两者影响最显著的都为宅基地来源因素。由此可见,荒地或闲置用地为新辟地基建房的主要用地来源,且相对其他用地来源建房占地面积较大。因此,在保护耕地不被占用的同时,政府应控制荒地或闲置用地建房超占现象,从而保护潜在的耕地来源。  相似文献   

20.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分析——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概念、政策依据及意义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分析了该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迫切性和有利条件,并对研究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进行了测算,提出了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