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尹立辉  凌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64-14765
[目的]考察天津地区主要河流富营养化的程度,了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调查研究天津主要河流中的磷含量分布,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的磷含量。[结果]海河的磷含量远高于津河和御河。海河的平均磷含量为0.220mg/L,津河为0.082 mg/L,御河为0.110 mg/L。而当磷含量达到0.100 mg/L时,即属于富营养化水体。[结论]天津地区3条主要河流海河、津河、御河中磷含量基本都达到了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浓度,3条河流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马颊河与徒骇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河流域马颊河与徒骇河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种群数量、优势种、污染指示种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马颊河浮游植物为126种,隶属7门67属;徒骇河浮游植物为114种,隶属7门63属.2条河流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均以绿藻为最多,其次是硅藻和蓝藻;各采样点蓝藻、绿藻和硅藻出现的频度均为100%.在种群数量上,马颊河蓝藻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3.
降雨和施肥对秦岭北麓俞家河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讨小流域内种植业的施肥措施对流域内地面水质的影响机制,选取秦岭北麓的俞家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设置8个覆盖整个流域特征的监测断面,并于该流域主要经济作物猕猴桃的3个典型施肥时期的不同降雨条件下对河流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水体中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降雨和施肥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俞家河流域总氮浓度的变化范围是4.53~11.45 mg·L~(-1),平均值为6.51 mg·L~(-1);总磷平均浓度的变化范围是0.004~1.377 mg·L~(-1),平均值为0.312 mg·L~(-1);CODMn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89~11.23 mg·L~(-1),平均值为3.15 mg·L~(-1)。早春基肥期总氮平均负荷为227.03 g·d-1,流域负荷增加了73.34%;盛夏追肥期总磷平均负荷为11.36 g·d-1,流域负荷增加了117.36%。大雨时期总氮、总磷、COD_(Mn)负荷分别为228.10、9.94、174.53 g·d-1,对应增加的百分比为35.93%、84.31%、69.65%。水体总氮、总磷浓度与降雨密切相关,雨强越大,浓度和负荷增加越显著,雨强是造成该流域氮素流失的主要气象参数。早春基肥期果园施加氮肥是水体总氮的主要来源,盛夏追施肥会增加水体磷素污染风险,早春施肥期大雨后存在较高的COD_(Mn)污染风险,降雨和施肥的叠加效应是导致面源污染发生的主要因素。河流污染负荷较高的区域集中于中部,主要由两岸猕猴桃园施肥引起,居民的生活污染也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4.
厌氧发酵系统是目前猪场普遍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选择广东省10个规模化猪场新建厌氧发酵系统开展污水动态监测研究。猪场猪舍污水COD_(Cr)和BOD5浓度分别为1 057.6~3 873.7 mg/L和1 847.8~5 515.4 mg/L,厌氧发酵系统出水的COD_(Cr)和BOD5浓度分别为266.7~1 420.4 mg/L和534.4~2 490.2mg/L。经过厌氧发酵系统处理后,污水COD_(Cr)和BOD5浓度的降幅分别为63.33%~90.09%和54.82%~87.06%。猪场沼气池排水中BOD5/COD_(Cr)比值在0.53~0.71之间,有利于后续的好氧生化处理。沼气池排水经鱼塘、氧化塘等处理后,最终排出猪场。猪场排水COD_(Cr)和BOD5浓度较沼气池均明显降低,10个猪场中有9个猪场排水的CODCr和BOD5浓度均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扇贝养殖区油类污染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1月-2007年11月在河北省扇贝养殖区水域设置了9个监测站位进行了7个航次的监测;于2007年5月和2007年8月,在相关7条河流入海河口处设立监测站位,对水和沉积物中油类含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河北省扇贝养殖区水域油类污染物的含量范围在0.011~0.520 mg/L,平均值为0.118 mg/L。油类污染的指数范围为0.22~10.4,在对9个站位进行的7航次监测中,71%的站位污染指数大于1.0,尤其是对扇贝生长影响较为关键的月份(2008年5月-2008年10月),所有监测站位的污染指数全部大于1.0;扇贝养殖区7条主要入海河流河口区域油类含量均超过标准。枯水期平均超标指数为10.2,丰水期平均超标指数为18.8;河口区域沉积物中枯水期油类含量均值为777,高于国家标准1.55倍,枯水期油类含量均值为473,低于国家标准浓度限值。大陆径流是造成河北省扇贝养殖区油类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德州引黄灌区主要河流沉积物各形态磷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河流沉积物中各形态磷(P)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沉积物中P的行为特征、水-沉积物界面上P的迁移、转化、可利用性以及水体营养状态.以德州引黄灌区为例,采用改进的Ruttenberg SEDEX分级连续提取方法,分析了漳卫新河、马颊河和德惠新河表层沉积物中主要赋存形态磷的含量,以期为评价该地区水环境质量,探究水体污染来源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P)的含量为437.4~1197.0 mg·kg-1,无机磷(IP)的含量为373.8~1136.4 mg·kg-1,占TP的64.3%~98.5%.IP又分为弱吸附态磷(Lsor-P)、铁结合态磷(Fe-P)、自生磷和碎屑磷(Au-P&De-P),含量分别为264~415.2 nmg· kg-1、6.3~331.2mg·kg-1和302.3~563.6 mg· kg-1,分别占TP的5.2%~54.3%、0.8%~31.5%、35.7%~80.9%.有机磷(OP)的含量为9.0~413.4 mg· kg-1,占TP含量的1.55%~35.68%.三条河流沉积物中不同形态P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空间变异性大;从上游到下游,漳卫新河底泥中的TP呈下降趋势,马颊河底泥中TP变化幅度不大,德惠新河底泥中TP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变化幅度较大.相关分析表明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沉积物中部分形态P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这些形态的P可能来源相同或者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最后,提出了控制P排放来源、加强污水处理、提高农业P的利用效率以及加强相关的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调查江苏省滆湖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变化特征和滆湖主要污染物来源,对扁担河、夏溪河、湟里河、北干河、中干河等5条入湖河流进行了为期1年的水量水质监测,并计算分析了主要入湖污染物通量和滆湖沉积物中氮磷释放量。结果表明,入湖河流中高锰酸盐指数含量为2.7~8.9 mg/L、氨氮含量为0.21~3.59 mg/L、总氮含量为0.39~4.59 mg/L、总磷含量为0.236~0.624 mg/L;5条入湖河流年径流量为8.04×108m3/年,径流量大小排列次序为扁担河北干河湟里河中干河夏溪河;5条入湖河流主要污染物通量总磷为174.28 t/年、氨氮为865.46 t/年、总氮为1 654.75 t/年、化学需氧量(COD)为16 219.74 t/年,主要污染物入湖通量大小排列次序为扁担河湟里河北干河夏溪河中干河;滆湖底泥中沉积的氮、磷总量分别为44 370、18 168 t,每年向水体释放的总氮、总磷量分别为562.22、19.16 t。  相似文献   

8.
以草海湿地的大中河湖滨区为试验示范区,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对大中河湖滨带生态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由于人为破坏的影响,水生植物的生产量减小,土壤含水量减小,土壤容重变大,土壤保土蓄水的能力下降;水体主要污染因子为TP与COD,TP的浓度范围为0.018 7~0.057 7 mg/L,均值为0.028 7 mg/L,属于Ⅲ类水质;COD的浓度范围为8.3~25.8 mg/L,均值为16.7 mg/L,属于Ⅳ类水质。根据指标Ⅱ类水平超标率分别为:TP为45%、COD为64%,水体污染已经出现富营养化趋势;同时,根据生态系统现状特征实施草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措施。拦截泥沙淤积、固体垃圾和生活污水恢复健康湿地生态系统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巢湖入湖河流炯炀河营养物质(N、P)和化学需氧量(CODcr)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PCA)构造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表征了河流水质空间变化趋势.炯炀河各段水质受到流域人类活动和河流自净功能的双重影响.上游炯河段污染最重,其F因子均值为1.03(范围0.05~1.64),主要是由炯炀镇生活污水排放、沿河固体废弃物堆积、农业面源污染等人类活动所致.炀河段水质相对较好,其F因子均值为-0.03(范围-0.08~0.04).炯河、炀河汇合后的炯炀河段水质自上游至下游总体上呈现先变差、后变好的趋势,其F因子均值为-0.30(范围-0.66~0.28),沿途农业面源污染对河水水质产生了显著影响.采用PCA分析对河流各项水质因子载荷大小比较后得出N、P是炯炀河水质的主控因子,第一主成分氮磷营养因子解释了河流水质空间变异的约60%.提出了炯炀河水质改善策略,为炯炀河生态型小流域规划与建设提供可行方案,为巢湖水环境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Mn、Cu、Fe溶液对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萌发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其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蒸馏水为对照,设置不同浓度Mn(50、100、200、400、800 mg/L)、Cu(10、30、90、270、360 mg/L)、Fe(10、30、90、270、360 mg/L)溶液,研究3种微量元素对糜子萌发的影响。[结果]中等浓度Mn、Cu、Fe溶液对糜子发芽势起促进作用,其中Cu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低浓度Mn、Cu、Fe溶液对糜子发芽率无影响,而高浓度则起抑制作用。低浓度Mn、Cu、Fe溶液对糜子根长、侧根数以及侧根总长度起促进作用,尤其Fe溶液促进作用最明显,而高浓度溶液则起明显抑制作用。不同浓度Mn、Cu、Fe均对糜子胚轴起抑制作用。[结论]Mn浓度在50~100 mg/L、Cu浓度在10~30 mg/L、Fe浓度在10~30 mg/L时可提高糜子发芽势,不影响发芽率,并促进幼苗健壮。  相似文献   

11.
检测与研究了罗氏沼虾3 口养殖试验塘及其河道水源底质硫化物、总硫(TS)、总有机碳(TOC)、总氮 (TN)、总磷(TP)含量和变化规律以及硫化物与TOC 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期间,虾塘底质硫化物与TS 含量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呈波浪式增加,硫化物属于低含量水平,变化范围为0.302~9.337 mg/kg,低于我国海洋沉 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300 mg/kg);河道底质硫化物含量也基本低于此标准。虾塘底质TS 含量范围为129.00~ 403.67 mg/kg,其中0.2%~3.3%为硫化物;河道TS 含量范围为475.00~2 755.00 mg/kg,硫化物占其0.7%~17.1%。TOC 在养殖前中期变化同硫化物与TS 含量,后期呈递减趋势;TN 以较平稳的波浪式演变;TP 随养殖时间降低,呈缺乏 现象。回归分析表明,底质硫化物与TS 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695~0.920;与TOC 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除T3塘外),相关系数(r)为0.660~0.926;与TN、TP 的相关性不显著。沉降有机物是虾塘底质产生硫化物、TOC 与 TN 的重要因素,残饵是沉降有机物的主要来源,维持丰富溶氧量、减少残饵量与彻底清淤是控制虾塘底质硫化物 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2010年三峡水库175m蓄水完成后重庆主城江段水质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采用《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495-2009》规定的方法,于2011年1—12月逐月采集表层水样,初步研究了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4+-N)和总磷(TP)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与2009年相比,2011年水体中DO、CODMn和NH4+-N的含量无明显变化,TP的含量出现下降。重庆主城江段水质整体污染较轻,TP的含量高于富营养化的限值,DO的含量在3—8月较低,NH4+-N的含量在1—2月较高,CODMn和TP的含量在5—10月较高。DO、CODMn、NH4+-N和TP的含量在不同水期均有显著性差异;在调查时空内,NH4+-N和DO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42,P<0.01),TP和CODMn的含量相关性由2009年的弱负相关(R=-0.036)转变为2011年的显著正相关(R=0.673,P<0.01)。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定期监测分析凡纳滨对虾露天养殖土池水化学指标和底泥硫化物(S~(2-))、单质硫(S~0)、总硫(TS)含量和动态变化特征,探讨其与溶解氧(DO)、p H、总磷(TP)、总氮(TN)和总有机碳(TOC)的相关性,为凡纳滨对虾的健康养殖和养殖塘底质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周边河道底泥中硫化物含量(18.13~232.56 mg/kg)和露天土池底泥中硫化物含量(0.31~5.86 mg/kg)都低于渔业沉积环境中硫化物的安全下限;养殖塘底泥S~0和TS含量分别是0.39~3.06 mg/kg和221~4421 mg/kg。S~(2-)和TS随养殖时间呈波浪式增加趋势,S~0含量箱型区间增减变化;土池底泥TS中0.12%~1.76%为S~(2-),0.12%~1.04%为单质硫;水源底泥TS中4.30%~17.85%为硫化物,0.09%~0.37%为单质硫;主要水化学指标符合凡纳滨对虾养殖需求,底泥中TOC与TN均随养殖时间波浪式累积,TP动态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底泥S~(2-)、TS与底泥中TOC、T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DO、p H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残饵、代谢产物和生物尸体等虾塘有机质的累积,易造成大量氧气被消耗,从而导致低氧状态下底泥中硫化物含量增加。建议通过合理投饵、提高溶解氧含量、定时清淤等途径有效减少虾塘底质硫化物和有机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赣江尾闾区农田沟渠径流中氮磷负荷与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研究农田径流中氮磷负荷,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赣江尾闾区休耕期农田沟渠径流中氮、磷含量水平及其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农田沟渠径流中总氮(TN)、总磷(TP)含量均值分别为1.177mg/L、0.044mg/L,与同时期下游河渠水体中氮、磷含量(TN为0.936mg/L,TP为0.032mg/L)相比,农田沟渠径流中氮、磷含量较高,对河渠水体中氮、磷含量水平具有重要贡献;在沿程变化上,其含量虽然有起伏变化,但总的趋势为沿程下降。农田沟渠系统对氮磷均有一定的截留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造纸废水灌溉对湿地土壤和芦苇中总磷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沈阳农业大学综合试验场内构建小试装置模拟辽河口天然芦苇湿地,对不同生育期湿地土壤和芦苇总磷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废水灌溉条件下湿地土壤总磷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废水质量浓度灌溉条件下,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磷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5~10cm土层中总磷含量最高。废水灌溉组土壤总磷含量在土层剖面分布规律为0~55~1020~4040~6010~20cm。废水质量浓度为300mg/L处理的土壤总磷含量变化量最大,175mg/L处理最小。芦苇总磷含量随生长期变化趋势为成熟期拔节期抽穗期展叶期发芽期。灌溉组芦苇中总磷含量高于对照组,总磷含量在芦苇内的分布特征为:茎叶根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磷、总氮、有机质及芦苇总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磷与pH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为研究南黄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情况,分别于2019年5月、8月、10月开展了3个航次10个断面的调查,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采样到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生物密度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0门103种,春季59种,夏季70种,秋季56种;生物量和生物密度存在的季节变化分是夏季高于春季和秋季、秋季高于春季和夏季;在空间上,对南黄海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区域进行生物量和生物密度的比较,呈现北部高于南部和中部的变化趋势。计算得到调查断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eilou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幅度分别为2.02~4.24、0.83~4.00和0.63~0.93,均值为3.16、2.35和0.85;夏季群落多样性水平(2.32)高于秋季(2.08)和春季(2.01);北部群落多样性水平(3.53)高于南部(3.11)和中部(3.02)。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群依次为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断面可划分3个类群,基本上以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划分,南黄海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更多的来自空间变化。根据聚类结果,计算三个类群的典型种和分歧种,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中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研究结果补充了黄海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基本数据,为该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资源评估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呼伦湖沉积物生物硅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i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为基础,结合本小组前期研究成果,探讨了我国纬度最高湖泊呼伦湖沉积物中生物硅(BSi)的分布特征以及有机质与BSi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呼伦湖表层沉积物中BSi的含量介于4.04~18.30 mg.g-1之间,平均11.81 mg.g-1;受陆源输入和沉积物粒度分异的影响,呼伦湖表层沉积物中BSi的空间分布由北西向南东呈现明显递减趋势,BSi的高值区出现在北西部湖区。3个柱芯沉积物中BSi的含量均在10 cm处达到峰值,这可能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大规模厄尔尼诺现象对湖泊水体中营养盐及藻类繁殖带来的影响有关。沉积物中有机碳与生物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OC/BSi值介于0.89~7.22之间,平均2.74,远远小于Redfield比值(106/16),揭示相同条件下,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远远大于生物硅的溶解速率,颗粒物表层有机质对BSi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使沉积物中BSi的大部分不参与再循环。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主要河流及地下水硅含量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海南省主要河流及地下水硅的含量,指出海南省主要河流及地下水硅含量的分布规律:总体上硅含量比较低,水稻等喜硅的植物应补充含硅的肥料或含硅的复合肥。三大河流中以万泉河流域河流及地下水水体中的二氧化硅含量最高,分别为11.60mg/L和9.81mg/L,以昌化江流域河流水体中的二氧化硅含量最低;南渡江流域地下水水体中的二氧化硅含量最低,与万泉河相比相差分别为61.8%和6.63%。总体上河流水体中的二氧化硅含量比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硅含量略低,为3.9%。相关分析知道,相关系数(r)0.588**(r*=0.349,r**=0.449,n=31);地下水二氧化硅含量的整体的变异比较小,变异系数(CV%)为41.1%,河流水体的二氧化硅含量变异程度则较大,变异系数(CV%)为54.4%。比较流域变化情况来看,南渡江流域二氧化硅含量变异最大,河流水体和地下水变异系数(CV%)分别为67.3%和60.3%。要准确地提出与海南省的实际情况吻合的水稻等农作物对应的水体中二氧化硅临界值,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用水的重要来源,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水源.利用覆盖整个克里雅河流域平原绿洲的24个地下水观测井点2012年5 ~ 10月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克里格(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别研究了克里雅河流域绿洲不同径流变化下的地下水埋深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受土地类型的影响,同时地下水埋深也影响农业的发展,而且地下水埋深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关系.在同一时间尺度、不同海拔高度上,相同土地类型的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幅度各不相同,区域所处的海拔与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幅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在同一时间尺度、同一海拔高度上,东西部地下水埋深变化幅度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幅度大于西部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幅度.Kriging空间插值结果表明,不同径流阶段于田绿洲地下水埋深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是绝对的整体都呈上升趋势,而且在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地下水埋深的变化都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青海湖表层沉积物营养元素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青海湖11个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其营养元素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总氮(total nitrogen,TN)、溶解性磷酸盐(no-apatite inorganic phosphorus,NAIP)和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并对其分布特征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P含量在0.36~0.71g·kg-1之间,平均值为0.59g·kg-1,变异系数为15.42%;TN平均含量为1.74g·kg-1,变异系数43.02%;TOC含量为18.60g·kg-1,变异系数46.61%;TN、TP、TOC含量间呈极显著(P<0.01)的直线线性关系,NAIP与TN、TP和TOC含量间呈显著(P<0.05)的S型曲线线性关系。分析表明,水深度、扰动程度等内源因素可影响青海湖表层沉积物中TN、TP及TOC含量,河流补给、旅游活动等外源输入及自然扩散对溶解性磷酸盐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