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育后期因降水较多易受涝渍危害,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为减轻涝渍危害,在现有田间排水措施基础上综合运用其他措施显得很重要。针对主推品种郑麦9023抽穗期田间连续渍水7 d的情况,按完全随机区组进行试验设计,研究渍涝后喷施6-苄氨基腺嘌呤(6-BA)和采用不同施肥处理的促生减损效果。结果表明,渍涝后喷施6-BA或采取6-BA与追肥(氮、磷、钾肥单施和配施),均可降低小麦叶片中的丙二醛含量、提高叶绿素含量,改善产量性状,减少产量损失。渍涝后仅喷施6-BA就能显著增加穗粒数,减少产量损失1.97百分点;而喷施6-BA后再采取追肥措施可进一步改善产量性状,从单株产量看,可减少产量损失27.96~37.23百分点。综合节肥和减损效果,在渍涝后喷施6-BA的同时,追施氮肥(以纯氮计,150 kg/hm2)或采取配施氮肥(以纯氮计,150 kg/hm2)、磷肥(以P2O5计,90 kg/hm2)、钾肥(以K2O计,90 kg/hm2)的措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因降水较多,在小麦生育后期易受渍涝危害,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为减轻渍涝危害,在现有田间排水措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其他措施显得很重要。针对主推小麦品种郑麦9023灌浆期田间连续渍水7 d的情形,按完全随机区组进行试验设计,以研究在渍涝后喷施6-苄氨基腺嘌呤(6-BA)和采取不同施肥处理减轻渍涝危害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喷施6-BA后,追施氮肥(纯氮量105 kg/hm2)可显著降低小麦植株丙二醛含量,提高叶绿素含量;采取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可以取得十分显著的减损效果,和正常对照相比仅减产2.9%~8.9%,和渍涝后不处理相比其减少产量损失不低于30%。  相似文献   

3.
杨笑彦  朱建强 《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289-291,456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育后期因降水较多易受涝渍危害,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为减轻涝渍危害,在现有田间排水措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其他措施显得很重要。针对主推品种郑麦9023抽穗期渍涝胁迫,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进行试验设计,以研究渍涝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与营养调控配合运用的效果。结果表明,与仅喷施多效唑的处理相比,多效唑与氮磷钾肥配合运用可使丙二醛含量降低26.9%,叶绿素含量提高8.7%,穗粒数提高25.0%,千粒重提高17.2%,单株产量提高61.4%。可见,多效唑与氮磷钾肥配合能够有效缓解小麦抽穗期渍水危害,防止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开花期渍水对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江汉平原小麦抗渍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适宜长江中下游流域种植的小麦品种襄麦55和扬麦23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 (纯氮135 kg/hm2)、N2(纯氮180 kg/hm2)],用盆栽方法于开花期进行7 d渍水试验,分析小麦旗叶SPAD值、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及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变化。【结果】开花期渍水显著降低小麦旗叶SPAD值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旗叶SPAD值降低8.61%~39.78%,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降低4.49%~12.24%,降低幅度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少。渍水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贡献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35.39%~58.37%、6.04%~21.88%、8.94%~29.32%。在渍水期间(花后0~7 d)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41.81%~63.50%;铵态氮含量显著升高21.89%~62.15%。花后7~21 d表现为硝态氮含量升高,铵态...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阳谷县小麦生产中对氮、磷、钾肥料的需求情况,特开展了"3414"试验,结果表明:在2018年试验的条件下,施肥量为纯氮225. 0kg/hm~2、纯磷135. 0kg/hm~2、纯钾90. 0kg/hm~2的处理下小麦的产量最高,达到6605. 1kg/hm~2,纯收入最高,为10125. 2元/hm~2;纯氮225. 0kg/hm~2、纯磷135. 0kg/hm~2、纯钾0kg/hm~2的处理产投比最高,纯氮0kg/hm~2、纯磷135. 0kg/hm~2、纯钾90. 0kg/hm~2的处理产投比最低;氮素在本试验过程中当年利用率不高,缺氮的相对产量较低,不到20%,缺磷、缺钾的相对产量分别为65. 8%、91. 3%,表明了缺氮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而缺磷、钾的影响比较小,由此可知生产中要确保氮肥的施入量,适当控制磷肥、钾肥的施入。  相似文献   

6.
γ-氨基丁酸对渍水胁迫下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γ-氨基丁酸(GABA)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涝渍胁迫响应过程中的生理作用,利用5 mg/L GABA在人为渍水胁迫条件下喷施小麦叶片,检测逆境处理期间小麦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与相对电导率,并于收获后测产。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GABA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涝渍条件下小麦叶片内SOD、POD及CAT活性,同时显著降低叶片内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水平;测产结果表明,GABA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渍水条件下小麦的产量。暗示GABA可以提高小麦对涝渍胁迫的抗性,进而增加小麦在涝渍条件下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氮钾配施对甘薯龙薯31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田间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氮肥(0、90、180 kg/hm~2)钾肥(0、150、300 kg/hm~2)对甘薯新品种龙薯31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有助于提高甘薯茎叶鲜重,氮钾配施能使T/R值较早地达到平衡。不同施肥处理间甘薯鲜产、干产和干物率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施肥有利于提高鲜薯、薯干的产量,氮钾配施的效果优于施用单一肥料。甘薯产量随着肥料施用量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当施N 90 kg/hm~2、K_2O 150 kg/hm~2时,能取得最高的鲜薯产量(43.87 t/hm~2)和薯干产量(12.63 t/hm~2)。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鄂北岗地2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氮、磷、钾优化施肥量。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郑麦9023和鄂麦596的氮、磷、钾优化施肥量为210 kg/hm~2 N、90 kg/hm~2 P_2O_5和90 kg/hm_2K_2O,此时2个小麦品种产量分别可达6 850 kg/hm~2和6 750 kg/hm~2,氮磷钾吸收量之比(N∶P_2O_5∶K_2O)分别为1∶0.26∶0.98和1∶0.25∶1.01,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分别为65.9%和68.1%。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粮棉轮作模式下小麦经济合理施肥量,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按照N、P2O5、K2O分别设置了0,75,150,225,300kg/hm~2 5个用量梯度,研究了不同肥料用量对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用量在0~150kg/hm~2之间时随施N量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增加,在N用量超过150kg/hm~2后小麦籽粒产量趋于稳定,籽粒N含量随施N量增加先升后降,在225kg/hm~2时达到最大值2.249%,籽粒N田间携出量随施N量增加先升后降,在225kg/hm~2时达到最大值190.5kg/hm~2;随P2O5用量增加,籽粒产量先升后降,施P2O5量在75kg/hm~2时达到最高值,P2O5用量在300kg/hm~2籽粒产量降低5.1%,籽粒P含量与P2O5田间携出量随施P2O5量增加而持续升高,最高值分别达到0.700%与131.3kg/hm~2;K2O对小麦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但随施K2O量的增加,籽粒K含量持续增加,K2O田间携出量在34.6~37.0kg/hm~2之间。综合考虑产量结果与氮磷钾养分的田间携出量,小麦季节肥料适宜用量为N 150~225kg/hm~2,P2O575~150kg/hm~2,免施钾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粮棉轮作模式下小麦适宜肥料用量。[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分别设置了氮、磷、钾肥料的0(对照)、75、150、225、300 kg/hm~2 5个用量梯度,研究不同肥料用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穗数与产量增加,千粒质量下降,小麦产量在氮肥用量超过150 kg/hm~2后稳定在8 442~8 474 kg/hm~2;随磷肥用量增加,小麦收获穗数与产量先上升后下降,磷肥用量为75 kg/hm~2时产量最高,达8 617 kg/hm~2,穗粒数、千粒质量变化不大,过量施用磷肥显著降低小麦收获穗数与产量,减产幅度达5.1%;钾肥用量对小麦穗数、产量影响不显著,但随施钾量的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质量下降。[结论]粮棉轮作模式下,小麦季节肥料适宜用量为氮肥225 kg/hm~2,磷肥150 kg/hm~2,免施钾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