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在重庆推广的超级稻品种和部分主推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试验品种在机械化插秧条件下的产量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Q优6号"和"粤优938"具有显著的库容和产量优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穗粒数与库容量极显著相关,因此,认为在生产实践中在提高成穗率的基础上施用穗肥,提高个体生产率,实现"增粒"是超级稻扩库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减磷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出适宜华南水稻减量化栽培的品种, 明确其在减磷栽培条件下产量构成特点。本试验以常规优质稻“粤晶丝苗2号”、“桂香占”和杂交稻“华优8305”及超级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 研究了常规施磷肥(P2, 过磷酸钙450.0 kg·hm-2)、减量施磷肥(P1, 过磷酸钙315.0 kg·hm-2)和不施磷肥(P0, 过磷酸钙0 kg·hm-2)3个处理下水稻生育后期群体LAI、剑叶SPAD值、叶片老化指数、产量及其构成。结果表明: 3个磷肥水平中, P0处理下“华优8305”因总粒数显著最高的优势而获得超高产; P1处理下“天优998”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的优势而高产; P0、P1、P2对“桂香占”产量无显著影响,而 P2处理下“粤晶丝苗2号 ”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表现出协同提高的优势而获得高产。可见, 华南早晚兼用型常规稻“桂香占”和杂交稻“华优8305”适宜实施磷肥减量化栽培。此外, 对不同磷处理下各水稻品种LAI、SPAD值及叶片老化指数的研究表明, 水稻高产归功于齐穗后绝对值适宜的群体LAI、剑叶高且持久的SPAD值及较大的叶片老化指数等所塑造的后期功能型强“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e-杂交稻茎秆的抗倒性。结果表明,同原杂交稻相比,e-杂交稻的倒伏指数略有增加,统计分析差异不显著,说明e-杂交稻具有原杂交稻的抗倒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临界氮浓度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依据水稻品种的氮素营养特征计算其氮营养指数 (NNI) 和氮素亏缺 (Nand) 值,可实现作物氮素状况的精确定量调控。本研究比较了杂交稻和常规稻在不同氮水平下的NNI和Nand值,为该诊断方法的精准使用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选用超级杂交稻 (Y两优一号、超优千号) 和常规稻 (粤农丝苗、金农丝苗) 为对象进行田间试验。设施氮水平0、40、80、120、160、200、240 kg/hm2(分别以N0、N40、N80、N120、N160、N200、N240表示),分析测定了水稻移栽后15、30、45、60、75天和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量及其氮浓度,构建临界氮浓度变化曲线,利用该曲线计算了不同品种在不同时期的临界氮浓度、氮营养指数和氮亏缺值。 【结果】 杂交稻地上部干物重在N0、N40、N80、N120、N160处理间差异显著,N200、N24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常规稻地上部干物质重在N0、N40、N80、N120处理间差异显著,N160、N200、N24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N0、N40、N80、N120处理。水稻植株氮浓度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随生育期的延长和地上部干物重的增加,水稻植株氮浓度均呈下降趋势。根据地上部干物质重与其氮浓度变化关系构建水稻临界氮浓度 (Nc) 变化曲线,杂交稻为Nc=3.36DM–0.31(R2=0.91),常规稻为Nc=2.96DM–0.25(R2=0.86)。基于临界氮浓度曲线,计算不同水稻品种的NNI和Nand,其中杂交稻和常规稻NNI变化范围分别为0.73~1.05和0.78~1.11,Nand变化范围分别为–9.8~117.8 kg/hm2和–25.4~90.3 kg/hm2。 【结论】 常规稻品种临界氮浓度高于相同生育期的杂交稻品种,但杂交稻的干物质量生产能力大于常规稻。在本试验条件下,依据Nand计算结果,杂交稻临界氮浓度下的氮素积累量大于常规稻,其中杂交稻和常规稻适宜施氮量分别为200 kg/hm2左右和160~200 kg/hm2。   相似文献   

5.
杂交稻高产高效施氮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在杂交稻育种工作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也得到不断创新发展,确保了杂交稻品种高产潜力的发挥。本文总结了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特点和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的研究进展,以便在新形势下为杂交稻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进展杂交稻每生产100 kg籽粒约需氮1.4~2.0 kg,总体上低于常规稻,但因其生物量大、产量潜力高,单位种植面积的需氮量仍然高于常规稻。杂交稻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常规稻,在精确定量施氮等栽培技术配合下高产品种的氮素当季利用率已达到40%~45%。与早期三系杂交稻品种相比,两系和超级杂交稻品种进一步提高了生物量和氮素吸收能力,稳定了氮素利用率,为高产奠定了营养基础。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叶片叶绿素含量高,颜色深绿,基于叶色与氮代谢的相关性,建立了叶绿素计法、光谱监测法和叶色差法等氮素营养诊断方法。为提高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开发应用了缓控释肥、聚天门冬氨酸尿素等增效肥和添加硝化抑制剂等的新型高效肥料,建立了以“实时实地氮肥管理理论”和“氮肥后移”为核心的不同生育时期氮肥运筹比例和施肥方法,其中精确定量施氮、“三定”栽培施氮、规律性适期施氮等氮肥管理技术更能适应大面积生产需要,也开发了氮肥与其他肥料的配施技术。展望在强化以提高氮肥利用率为核心的减施增效管理技术研究和氮肥施用的机械化技术开发的同时,加强氮高效杂交稻品种的“因种施氮”和新型肥料的“因肥施技”研究,是杂交稻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佳谕  陈宇眺  洪晓富  闫川 《核农学报》2021,35(12):2893-2903
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及芸苔素内酯(BR)对提高不同类型杂交稻耐热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以杂交籼稻、偏籼型籼粳杂交稻和偏粳型籼粳杂交稻各2个品种为材料,在开花期设置常温、高温和高温下喷施0.15%BR 3种处理,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导致杂交稻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显著下降,其中杂交籼稻耐热系数为0.73,显著高于偏粳型籼粳杂交稻(耐热系数0.47)。而高温下喷施BR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杂交籼稻、偏籼型和偏粳型杂交稻恢复系数分别为1.23、1.43和2.00,以偏粳型杂交稻的缓解效果最明显。喷施BR降低了高温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超氧阴离子含量,并提高了甲基乙二醛酶(GlyⅠ)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含量(GSH),同时改变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OsAPX1、OsCATBOsGPX3和OsGLYI8的表达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籼稻常温下产量表现低于籼粳杂交稻,但具有较强耐热性,高温下喷施BR对杂交籼稻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明显低于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尤其是偏粳型,尽管对高温表现敏感,但与BR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喷施后产量可接近或达到常温对照水平。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九曲湾农场在10多年的甘蔗生产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成功引进推广种植适合本场气候特点和土质条件的优良甘蔗新品种台糖16号、台糖22号、台糖25号、台优、粤糖93/159、粤糖94/128、粤糖00/236、粤糖60等,对品种实行合理搭配科学种管,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能,使甘蔗生产获得持续增产增收,为农场的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引进的这些优良甘蔗品种在农场的生产经营中的效益大小表现,经统计比较依次为:台糖16号台糖22号粤糖00/236粤糖93/159台糖25号粤糖94/128粤糖60台优。  相似文献   

8.
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气象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种基地和时段的选择是两系杂交稻制种成败的关键,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制种不同时段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的适宜气候区域与时段能够为两系杂交稻制种提供决策支持。运用可视化编程工具Visual Basic6.0,通过对气象站点的温度、降雨量、湿度等历年气象资料进行预处理,借助于XML进行合理的存储,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集成二次开发的思想应用于可视化编程中,设计开发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气象决策支持系统。利用湖南省50a的气象资料,依据该系统确定了湖南省两系杂交稻制种的适宜区域与时段。结果表明,决策系统运行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系统具有较好的决策功能。该系统可为两系杂交稻的高产高效安全制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不同时期超级杂交稻光合特性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以5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光合特性、氮素利用率及氮素光合效率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前3期超级杂交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水平时最高;后2期超级杂交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为390 kg·hm-2与300 kg·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时期超级杂交稻净光合速率(Pn)、比叶重(SLW)、氮素吸收利用率(REN)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素光合利用效率(PNUE)和氮素偏生产力(PEPN)呈逐渐降低趋势;在各时期超级杂交稻品种中,随着品种的演进,其叶片氮含量(LNC)和SLW均得到显著改善,而光合生理特性和PNUE则无明显的变化。综上所述,在超级杂交稻品种改良中对氮素吸收利用的提高幅度大于较光合利用明显,在今后超级杂交稻品种改良中应着重对叶片光合生理特性方面的提高。本研究结果为超级杂交稻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氮源和钾水平对杂交稻及其亲本和常规稻生长、叶绿素含量、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生长、叶绿素的含量及养分吸收与氮源供应密切相关。在供钾充足的条件下 ,杂交稻上位叶的干物质产量以硝态氮营养的最高 ,其次为硝态氮与铵态氮混合营养 ;保持系与杂交稻的趋势一致。杂交稻下位叶和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受 3种氮源的影响与恢复系相一致 ,即 :硝 +铵混合 硝态氮 铵态氮。硝态氮营养比硝 +铵混合及铵态氮更有效地提高杂交稻功能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杂交稻与其亲本植株地上部全氮含量受 3种氮源的影响为 :硝 +铵混合 硝态氮 铵态氮 ;然而杂交稻地上部的吸氮量受氮源的影响为硝态氮硝 +铵混合 铵态氮 ,与保持系的规律一致。杂交稻地上部钾含量及吸收量在 3种氮源处理间有差异 ,表现为硝态氮 硝 +铵混合 铵态氮 ,保持系的趋势一致 ,但与恢复系不同。研究结果还表明 ,杂交稻对硝态氮的营养特性具有明显杂种优势。 3种氮源对水稻生长、营养吸收的影响程度与钾营养状况及水稻品种有关 ;杂交水稻及其亲本较常规稻受影响更大。在高钾供应时 ,各项指标受到氮源影响的程度都明显高于低钾处理 ,其中以硝态氮为氮源更有利于杂交水稻生理及营养优势特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杂交稻的培育成功,为提高水稻产量开辟了有效途径。杂交稻的生育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逆境(不良环境,如低温、郁光、降水、大气污染等)的危害,成为障碍杂交稻增产潜力发挥的问题,本文从1977~1979年对本溪地区种植的杂交粳稻生育与逆境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县位于东海之滨,是“六山一水二分田”的丘陵地区。旱(山)地的开发利用是我县的重点课题之一。研究杂交稻旱栽的适应性及其农业气象条件,为杂交稻从传统的水田栽培引向旱地种植,改善山区人民食物结构、综合开发山区具有现实意义。一、旱栽杂交稻的经济性状及其效益旱栽杂交稻,就是将水田培育的秧苗,达常规秧龄后,带土移至旱(山)地种植,在我县的气候条件下,全生育期的水份单靠自然降水来供应,群众称“旱稻”(下同)。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的籼型杂交稻种植范围几乎包括整个东部季风型农业气候区,面积约占226.3万平方公里。种植高度差异自拔海4米(上海)至1862.3米(云南曲靖)。种植区域内气候条件差异显著,籼型杂交稻在各地的熟制类型、播栽季节、生育期长短及产量形成特征亦差异很大。本文研究了籼型杂交稻在不  相似文献   

14.
杂交稻和常规稻生育后期对NO_3~——N和NH_4~+-N的营养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肖娥  孙羲 《核农学报》1990,4(2):80-86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杂交稻和常规稻生育后期对不同N源的营养效应。结果表明,杂交稻对抽穗前追施的NO_3~--N的利用率比常规稻高7.8%,回收率高13.2%:追施NH_4~+-N时,杂交稻的N肥利用率比常规稻高6.1%,回收率高14.5%肥源之间比较,收获期NH_4~+-N的利用率和回收率都高于NO_3~--N。肥料N在穗中的分配率,杂交稻比常规稻大15.7—20.2%,但NO_3~--N与NH_4~--N处理间无明显差异。试验结果还表明,抽穗前追施NO_3~--N比追施NH_4~--N能更明显地促进水稻对Ca~(2+),Mg~(2+)的吸收,刺激浮根的生长,增加稻谷产量,而且杂交稻的这些效应大于常规稻。  相似文献   

15.
土壤镉污染对不同品种杨树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室外盆栽方法,以生长于辽宁省的5种不同杨树品种(分别为辽育1号、938-18、盖杨、辽育3号、小胡杨)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杨树品种在土壤Cd胁迫条件下速生杨树品种对重金属Cd的反应,为Cd污染土壤的树木修复提供依据,并借以推动我国污染土壤树木修复工作的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每一树种各处理之间的苗高、地径并没有显著差异.938-18、盖杨及小胡杨的生物量无显著差异,辽育系列苗木的生物量明显受镉污染的影响,低浓度的Cd污染刺激了苗木生长,高浓度的Cd污染对苗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抑制了苗木的生长.土壤中的Cd污染没有对938-18与小胡杨插穗生根数量造成影响.土壤中的Cd2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盖杨及辽育3号的生根数量.  相似文献   

16.
重金属如何影响水稻(Oryza sativa L.)的生长及产量一直是粮食生产中的研究重点。利用盆栽实验,首次比较了砷(As)对三个品系(杂交稻、常规稻和糯稻)共20个品种水稻生长的影响,以期选定适合在As污染区种植的水稻品种。结果显示,不同品系水稻在As污染土壤中的生长显著不同,杂交稻的生长优于糯稻和常规稻,但糯稻和常规稻差异不显著,表明杂交稻更适宜在砷污染土壤种植。同一品系内不同品种水稻的生长也有较大差异,杂交稻II优804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每株达到0.055g。  相似文献   

17.
~(15)N示踪不同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光合作用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常规稻品种玉香油占、黄花占为材料,采用15N示踪法进行了5种施氮量处理的大田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提高了SPAD值和光合速率,品种间表现一致。拔节期以后,SPAD值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叶片光合速率品种间有差异,杂交稻呈线性下降变化趋势,常规稻呈线性下降后略有回升。随施氮量增加,稻草中氮素含量杂交稻比常规稻低,分别为0.72%~0.78%和0.59%~0.61%;而稻谷中差异不显著。供试品种的产量、氮肥利用率对施氮量的反应分别表现为先增后稳和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变化趋势,其中以施氮量为150 kg·hm-2处理的氮素利用率最高,杂交稻为33.9%~34.6%,常规稻为33.8%~34.2%,但杂交稻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稻,平均增产16.4%。可见,随施氮量增加,杂交稻更多的将稻草中的氮素通过光合作用转移到稻谷中,常规稻则是将更多的营养积累在稻草中。本研究为杂交稻高产与氮高效协调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超级杂交稻光合同化物的运转分配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盆栽法和14C-同位素示踪技术,以杂交稻组合汕优46为对照,研究了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293"、"准两优527"的光合能力和光合同化物运转分配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两个超级杂交稻组合与对照组合汕优46相比,其单株同化14CO2的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达到对照的1.49~1.96倍;14C-光合同化物最终分配至穗中的比例也较对照高,且其14C-光合同化物运输至穗中的速率也比对照快。表明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293"、"准两优527"具有较强的光合同化物生产和运输能力。  相似文献   

19.
移栽秧龄对机插杂交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探明中、迟熟型杂交稻品种在不同机插秧龄条件下的适应性及品种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研究了不同移栽秧龄对机插中、迟熟杂交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1 d适龄移栽杂交稻的产量、各生育时期的群体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抽穗后剑叶光合、群体透光、抽穗期的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有效叶面积率以及高效叶面积率显著大于迟栽处理。品种选择上,迟熟杂交稻品种无论在产量还是在各群体指标方面均优于中熟品种,尤其是迟熟型中F优498分蘖力中等,株型好,这些特征改善了机插条件下杂交稻群体光合生产和通风透光状况,穗型大且穗粒数较多,茎蘖成穗率较高,秧龄弹性较大,可适当延长秧龄到28 d也能保持较高产量。中熟型中辐优838虽然穗数多,但其穗粒数限制了产量的增加,且其分蘖力过强,导致无效分蘖过多,对机插产量的发挥造成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生产中选择机插适栽秧龄及高产杂交稻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1981年,堪称一代天骄的“汕优63”诞生。谢华安培育的杂交稻“汕优63”,成功解决了水稻杂种一代不抗稻瘟病的致命缺陷,同时对杂交稻更新换代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汕优63”于1986年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广的水稻品种,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一口气创下了杂交稻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累计种植面积、增产稻谷总量四个全国之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