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航天搭载小麦种子SP3代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航天搭载对小麦籽粒的诱变效应,给航天诱变育种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电泳和SRAP技术对航天搭载小麦品种白硬冬2号SP3 代种子的醇溶蛋白和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航天诱变能够诱发醇溶蛋白和基因组DNA发生变异。在15个SP3代材料中,有8个材料的醇溶蛋白组成发生了变异,醇溶蛋白四个分区对航天诱变的敏感程度不同,以ω区最为敏感,产生的变异最多。利用25对SRAP引物对15个SP3代材料的基因组DNA变异进行了分析,共扩增出227条多态性条带,15个小麦航天诱变后代材料与对照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21-0.937。  相似文献   

2.
李波  马赫 《种子》2017,(8):47-51
采用植物组织培养和叠氮化钠(NaN3)诱变方法,对2种苜蓿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和NaC1、PEG、混合胁迫处理,测定NaN3诱变对苜蓿愈伤组织5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NaN3诱变和胁迫处理浓度的增加,苜蓿愈伤组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的趋势,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呈下降的趋势,NaN3诱变+混合胁迫处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积累最多,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最少.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行小豆种质创新和获得基因定位和克隆及其基因功能分析的突变体材料,分别用30、35、40、45、50、55 Gy剂量的快中子,辐照小豆‘京农6号’干种子。M1出苗率分别为31.72%、29.06%、30.29%、36.51%、16.15%和15.17%,变异率为3.20%、4.70%、6.75%、6.61%、4.00%和2.20%。辐射剂量增加,出苗率降低、变异率呈增加趋势,M3代共获得77份叶形、株型、粒型、籽粒大小、粒色、叶色、早熟、丰产等性状变异材料。40~45 Gy为小豆快中子诱变的适宜剂量,这些突变体为小豆相关基因定位克隆、功能分析和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60 Co-γ射线对薏苡的诱变效应,筛选出最适的辐射剂量。[方法]用2个不同品系的薏苡干种子为材料,对其进行不同剂量的辐射,观察其M1代发芽率、成苗率,M2代叶绿素、株高、抽穗期突变等指标。[结果]γ射线对薏苡有较强的诱发突变的能力,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M1代的发芽率与成苗率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在M2代产生突变最多的辐射剂量是450Gy。[结论]用60 Co-γ射线对薏苡干种子进行辐射诱变选育新材料的方法是可行的,其最适辐射剂量为450Gy。  相似文献   

5.
芽变选种在柑橘品种选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自然条件下柑橘的自发变异率较低;本研究利用叠氮化钠(Na N3)处理纽荷尔脐橙枝条腋芽,通过分析处理条件下枝条的存活率与观察枝条腋芽处新生长出的枝叶形态有无变异,探索Na N3处理柑橘腋芽的诱变效应和方法,以期为研发柑橘芽变创制技术提供实验证据。实验结果显示:当Na N3浓度≤5 mmol/L,纽荷尔脐橙枝条的存活率为86.7%~100%;Na N3浓度为10 mmol/L,处理时间为3 h时纽荷尔脐橙枝条的存活率为64%、处理时间为24 h时纽荷尔脐橙枝条的存活率为51.7%;观察Na N3处理后枝条腋芽处生发出的新梢枝叶形态发现,一些叶片形态发生了变化,并且变异叶片在枝条上生长的位置毗邻;利用SRAP分子标记检测出一些新梢变异叶片的基因组DNA发生了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化学诱变剂Na N3处理纽荷尔脐橙枝条能够对腋芽产生诱变效应,5~10 mmol/L的Na N3浓度、处理时间24 h的诱变方法可适用于纽荷尔脐橙枝条腋芽诱变工作。  相似文献   

6.
亚洲棉EMS诱变条件优化与突变体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适于亚洲棉诱变的甲基磺酸乙酯(EMS)最佳浓度和处理时间,创制优异亚洲棉突变体。【方法】用体积分数0.4%~1.5%EMS溶液浸泡处理亚洲棉石系亚1号种子4~8 h,分析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EMS溶液处理对石系亚1号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并对M1、M2代突变株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0.6%EMS溶液处理8 h,石系亚1号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分别为51%、18.84,诱变效果最佳。以该参数大规模诱变处理约23 000粒石系亚1号种子,共筛选获得M1代变异材料5559株,突变频率为48.37%;M2代变异材料825份,突变频率为14.17%,其中叶型、株型的突变频率最高,分别为8.0%,5.9%;M3代变异株系57个,变异性状遗传频率为31.30%,M3代新增突变频率为18.26%。【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亚洲棉种子EMS诱变体系,构建了亚洲棉石系亚1号M2突变群体,获得了36份可稳定遗传的突变体株系,为棉花功能基因组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航天诱变对3个玉米自交系SP3株系在主要性状上与地面同源对照种子的变异情况,研究其变异规律,为其后代的选育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诱变后代主要性状的变异幅度、变异系数和平均值与对照进行对比,并对性状平均值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3个玉米自交系SP3株系的多数性状均产生明显变异,为选择不同类型的种质材料提供了基础。其中株系株型性状变异偏植株变矮,叶面积变小,利于选择矮杆叶疏的变异材料;果穗性状变异较小,选择意义不大;而生育期和雄穗性状的变异差异较大。航天诱变处理对不同材料不同性状的诱变效果差异较大,应根据具体的育种目标选择适合的诱变材料,从中选择有利的变异。  相似文献   

8.
氮离子注入番茄M1代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茄 N+离子注入诱变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番茄单果重、座果数等性状变幅大、变异率高 ;而对发芽率和果实的品质性状影响较小。并以 4× 10 1 6N+/cm2 、6× 10 1 6N+/cm2 剂量处理 ,产量提高明显。但不同品系 ,不同性状的最佳诱变剂量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豆科牧草沙打旺抗乙硫氨酸变异系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NaN3诱变处理的沙打旺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用甲硫氨酸类似物—乙硫 氨酸为选择剂,筛选到1株抗性稳定且能再生植株的抗0.6 mmol L-1乙硫氨酸 变异系。该变异系细胞对乙硫氨酸的抗性是野生型细胞的8倍。当把变异系愈伤组织传入 体细胞 胚胎诱导培养基上,平均体细胞胚胎发生频率为13.9%,平均每g鲜重愈伤组织可产生21 个体  相似文献   

10.
小麦航天诱变育种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两个小麦品种(系)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对SP2代农艺性状变异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均发生了变异,但株系内变异多数为不显著。两个品种(系)的诱变率和性状的变异方向存在差异,豫农201的诱变率高于大粒1号;大粒1号变异株系的性状指标多数为增加,豫农201变异株系的性状指标多数为减少。性状间的诱变率具有差异,株高和粒重的诱变率明显高于其它性状  相似文献   

11.
化学诱变剂诱导番茄耐低温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利用化学诱变剂在番茄作物上诱导耐低温突变体,以番茄品种TTI1103B-2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NaN3)处理不同时间,根据愈伤组织存活率,确定这2种化学诱变剂处理番茄愈伤组织的半致死浓度和适宜的处理时间。结果表明:在相同化学诱变剂浓度处理下,愈伤组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存活的比率降低;在同一处理时间下,愈伤组织随着化学诱变剂浓度增加存活的比率降低;EMS处理番茄品种(TTI1103B-2)愈伤组织的半致死浓度为0.2%,处理时间为20~40 min;NaN3处理的半致死浓度为3.0 mmol/L,处理时间为40~60 min。  相似文献   

12.
EMS诱变甜高粱突变体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创制优良甜高粱种质资源,改良高配合力父本性状,为甜高粱遗传育种奠定基础,本试验利用24 h+0.25%甲基磺酸乙酯(EMS)水溶液诱变甜高粱甜C-1,从M2代中筛选鉴定优良突变体用于下一步遗传育种。研究表明叶色突变主要发生在M1代,且大部分不能遗传,M1代发现的突变,M2代中依然能够大量发现同类突变。在M2代田间鉴定中发现的突变体类型主要有叶色白化和黄化突变、穗型突变为纺锤型、颖壳包被度变异为1/2和3/4包被、颖壳颜色突变为黑褐色、籽粒增大、籽粒突变为白色、芒性消失、全生育期缩短。利用EMS诱变可以改良现有优良父本性状,加速杂交种的选育,且发现大量的突变体对甜高粱基因功能的挖掘和遗传育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同工酶分析法鉴定百合杂种F1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育种的选择效率,及时、准确鉴别杂种F1代的真伪,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百合11个杂交组合40个后代进行同工酶分析。结果如下:(1)鉴定的40个后代中,共有30个后代可以确定为真杂种。(2)11个杂交组合的酯酶、莽草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分析中,父本相较于母本存在特征性条带的杂交组合数分别为8、2、0、0。(3)组合2、3为正反交关系,并未发现父本或母本的特异性遗传。(4)同一品种不同时期,酯酶的酶谱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其基带及特异性条带相对稳定,并未影响到杂种后代的最终判定结果。可见,同工酶技术是鉴定百合杂种的有效手段,酯酶及莽草酸脱氢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发育阶段及开花期番茄植株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番茄防御酶同工酶酶谱及防御酶活性的差异。结果发现,同叶龄番茄叶片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酯酶同工酶酶活性随植株生长均显著增加;叶龄较植株发育阶段对三种同工酶酶谱的影响较小。同叶龄番茄叶片的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在不同发育阶段有显著差异,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分别在开花初期和六叶期植株中最高;β-1,3-葡聚糖酶活性随着叶龄的增加而升高,而几丁质酶活性变化不大。该研究表明,植物的一些抗病防御相关因子与植物发育时期密切相关,植株发育阶段对叶片防御相关因子的影响显著高于叶龄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适于绿豆突变体库构建的最佳甲基磺酸乙酯(EMS)浓度和处理时间,以‘皖科绿3号’种子为研究材料,设置4种EMS浓度(0.6%,1.0%,1.4%和1.8%)和4种时间(6 h,10 h,14 h和18h)共16个组合,并以半致死剂量为突变体库构建的条件。结果表明,‘皖科绿3号’的最佳诱变条件为1.0%/10 h。用该条件处理6000粒成熟的‘皖科绿3号’种子,获得M1代植株998份。对M2代群体中植株叶色、叶形、株高、花器官、开花期等性状进行鉴定。共发现表型变异材料324株,变异频率为2.97%。突变体中叶色变异和矮秆是主要的变异类型,分别占植株总数的1.10%和0.46%。利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4份突变材料的突变位点进行鉴定,测序结果表明碱基突变频率为1/37.78 kb。实验确定‘皖科绿3号’的最佳诱变条件为1.0%/10 h。研究结果也表明利用EMS诱变的方法可获得丰富的表型变异材料,可用于绿豆品种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0Co-γ射线辐照处理切花百合‘科瓦拉’、‘不同凡响’、‘双重惊喜’鳞茎,开展辐射诱变育种试验。经0、3、6、9Gy 60Co-γ处理的成苗(株)率‘科瓦拉’分别为100%、37.5%、0和0;‘不同凡响’的成苗(株)率分别为100%、35%、7.5%、2.5%;‘双重惊喜’的成苗(株)率分别为100%、100%、66.7%、0。结果表明,各处理对百合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出现较明显的辐射损伤,主要表现在植株变矮,单株叶片数减少,花蕾数减少,开花延迟。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切花百合有明显效果,适宜诱变剂量因品种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辣椒属栽培种主要表型性状的评价与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辣椒表型性状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对辣椒属5个栽培种96份材料的14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评价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4个表型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其变异系数(CV)范围在14.0%(叶形指数)~135.0%(单果重)之间;果实性状与株型性状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相关关系,因此,在辣椒遗传改良中,应根据育种目标对表型性状进行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In Vitro Culture of Hybrid Indica Rice Combined with Mutagenesi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 W. Gao    Q. H. Cai  Z. Q. Liang 《Plant Breeding》1992,108(2):104-110
The mutagenic effects of gamma radiation and sodium azide (SA) immersion of explants on culturability and frequency of somaclonal variation in indica rice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young inflorescence and mature embryo were satisfactory explants both for in vitro culture and for mutagenesis. 1 kR gamma rays applied to immature embryos and exposure of calli derived from mature seeds at the dose range of 250—500 R led to a higher rate of callusing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0.5—1 kR would be the appropriate exposure for young inflorescence to produce a better culture response and higher variability, and 2.5—5.0 kR the optimal dose range for mature embryos. Immersion of mature seed in 2—4 mM sodium azide solution is a concentration level to induce these effects in indica rice. Application of optimal gamma exposure and chemical mutagen to rice explants enhanced the somaclonal variation frequency and provided a large number of variants useful for rice breeding.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寻找与肉牛胴体肉质等主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甘肃地方肉牛新类群的选育提供分子遗传学理论依据。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甘肃地方肉牛LEP基因第2外显子及第3内含子部分序列多态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LEP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AA和AB两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217和0.4783;测序结果显示:在该基因1180 bp处存在一个C→T碱基突变,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该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处于0.25~0.5之间,属于中度多态(PIC〉0.25);胴体和肉质性状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该位点AA基因型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相关(P〈0.05),AB基因型与失水率、板油重、大理石花纹等级和肉色等级显著相关(P〈0.05),该位点SNP与胴体背膘厚、眼肌面积、蒸煮损失、剪切力、pH值差异不显著(P〉0.05)。初步判断该位点可作为影响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遗传标记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EMS诱发大豆不同品种M2代与M3代农艺性状变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大豆品种诱变的后代变异情况,利用0.5% EMS溶液处理4个大豆品种种子,对M2、M3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世代农艺性状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与M2代相比,M3代株高、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百粒重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小,而主茎节数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大,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大致相当,然而这种趋势在各品种间却不尽相同;各世代都诱变出早熟或晚熟的变异株,各品种总熟期变异率由高到低M2代为‘黑河43’(0.71%)>‘北豆5’(0.63%)>‘合丰50’(0.57%)>‘合丰55’(0.53%),M3代为‘北豆5’(0.64%)>‘黑河43’(0.5%)>‘合丰55’(0.25%)>‘合丰50’(0.22%),说明熟期的变异至M3已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