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以虾塘水添加天然碱泡水为实验用水,通过室内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水环境碱度和pH对淡化南美白对虾幼虾的毒性效应;并对幼虾进行天然碱性水域生存能力实验,以期探讨东北地区碱性水域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水环境pH为7.33~7.41、盐度3.62‰~3.56‰时,碱度对幼虾毒性效应的24 h EC50值为2.78 mmol/L。水环境pH为7.41~7.62、盐度3.56‰~3.45‰时,碱度对幼虾毒性效应的24 h、48 h及96 h LC50值分别为12.94、11.89及11.65 mmol/L,SC值为3.10 mmol/L。水环境盐度在3.87‰~6.07‰条件下,碱度为5.37~19.71 mmol/L时,pH对幼虾毒性效应的24 h、48 h LpH50值分别为9.26~8.54和9.14~8.47;碱度在5.37~14.66 mmol/L时,pH对幼虾的24 h、48 h、72 h及96 h LpH50值分别为9.26~8.98、9.14~8.86、9.10~8.80和9.00~8.80。水环境碱度分别为5.37、10.72、14.66及19.71 mmol/L时,幼虾的SpH值分别为8.42、8.23、8.14和7.85。当水环境碱度在25.33~36.42 mmol/L时,碱度和pH已先于盐度限制幼虾生存。幼虾在碱度为38.78 mmol/L、盐度3.29‰、pH 9.41的天然碱性水域可生存5~9 h。幼虾对碱度和pH的适应能力不如鲢、鳙、草鱼等淡水鱼类,尚无法适应东北地区高碱度、高pH的碱性水域。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高铁酸钾对养殖动物的安全性,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高铁酸钾对斑点叉尾鮰幼鱼和南美白对虾的急性毒性效应并进行了安全评估。结果表明,高铁酸钾对斑点叉尾鮰幼鱼和南美白对虾表现出不同的毒性作用,但均为低毒性,对斑点叉尾鮰幼鱼和南美白对虾的96 h LC50值分别为95.01 mg/L和609.45 mg/L。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的毒性主要表现在鱼体接触染毒物质后的24 h内,而南美白对虾的累积死亡率则与暴露时间呈正比。研究结果将对斑点叉尾鮰和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的高铁酸钾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壳聚糖对水环境镉致罗非鱼急性毒性的影响,将540尾罗非鱼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90尾。对照组按照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进行镉对罗非鱼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组加入等量壳聚糖,同法进行镉对罗非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为:对照组24h LC50为20.51mg/L,试验组24h LC50为33.96mg/L,两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对照组48h LC50为9.00mg/L,试验组48h LC50为18.59mg/L,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壳聚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镉对罗非鱼的毒性。  相似文献   

4.
表面活性剂SDS对草鱼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鱼类的急性毒性效应,设计了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对草鱼进行暴露实验并测定其体内各组织SOD活性。急性毒性测试表明,SDS对草鱼的48h、96h LC50分别为11.8 mg/L和5.2 mg/L。低浓度的SDS(小于0.2 mg/L)暴露对草鱼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有极显著诱导作用,但随着SDS浓度升高和暴露时间延长,草鱼各组织SOD活性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提示SDS暴露所引起的酶活性变化与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结果显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  相似文献   

5.
阿维菌素对雄性鲤鱼血清雌二醇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研究了阿维菌素对雄性鲤鱼(Cyprinus carpio)的急性毒性以及在不同暴露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低剂量阿维菌素对雄性鲤鱼血清雌二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鲤鱼的24 h、48 h、72h和96 h LC50分别为134.12μg?L-1、60.55μg?L-1、45.31μg?L-1和33.50μg?L-1,安全浓度为3.35μg?L-1;长期(20 d)暴露时,在低浓度(3.2~5.6μg?L-1)范围内阿维菌素对雄性鲤鱼血清雌二醇的合成产生了抑制作用,当浓度为5.6μg?L-1时,抑制作用最强,与对照组相比血清雌二醇含量降低了28.8%;在高浓度组10.0μg?L-1和18.0μg?L-1,鲤鱼血清雌二醇浓度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5.6μg?L-1浓度下,各处理组时间的血清雌二醇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第20天时雌二醇含量最低,与对照组相比浓度降低了28.8%(P<0.01)。在染毒鲤鱼血清雌二醇含量和阿维菌素作用时间或暴露浓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或剂量-效应关系。血液中雌激素含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鱼体的生殖功能及性征变化。由此推测,体内因富集阿维菌素所导致血清中雌二醇浓度变化的鱼体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生殖缺陷,以致影响到鱼类种族的繁衍[1]。  相似文献   

6.
<正>为检测除草剂氰氟草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泥鳅为受试对象,研究了氰氟草酯对泥鳅的急性毒性、生理毒性、组织形态学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氰氟草酯对泥鳅24、48、72、96小时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7.2544、7.1023、6.8093、6.6237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2.0423mg/L。  相似文献   

7.
日本沼虾对碱性湖泊水含盐量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日本沼虾对东北地区碱性湖泊水含盐量的适应能力,探讨碱性湖泊增殖与养殖日本沼虾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pH 为7.72~7.81、碱度7.87~14.49 mmol/L时,含盐量对幼虾毒性作用的24 h半数有效浓度为3.17 g/L,95%置信限3.02~3.32 g/L。在pH为 7.85~8.07、碱度16.97~26.96 mmol/L时,含盐量对幼虾毒性作用的24 h、48 h、96 h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7.95、6.84、5.77 g/L,95%置信限分别为7.74~8.11、6.69~6.99、5.59~5.93 g/L。日本沼虾对东北地区碱性湖泊水含盐量的适应上限为3.69 g/L,耐受限8.65 g/L,耐受范围4.25~8.19 g/L,长期生存所适应的含盐量为1.52 g/L。碱性水环境下日本沼虾对含盐量的适应能力将下降。东北地区含盐量在4.0 g/L以下、碱度在10~30 mmol/L的碱性湖泊可以增殖与养殖日本沼虾。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氨氮和亚硝氮对红剑鱼和孔雀鱼的毒性作用。【方法】试验采用静水生物急性毒性测试法,测定氨氮和亚硝氮对红剑鱼和孔雀鱼的安全浓度,并以此为基准开展慢性毒性实验,研究氨氮及亚硝氮对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氨氮和非离子氮对红剑鱼和孔雀鱼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亚硝氮对红剑鱼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均显著低于孔雀鱼(P<0.05)。氨氮、非离子氮和亚硝氮对红剑鱼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2.22、0.59和0.52 mg/L;氨氮、非离子氮和亚硝氮对孔雀鱼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2.54、0.55和1.77 mg/L。在安全浓度下,氨氮和亚硝氮对红剑和孔雀鱼鳃Na+/K+-ATP酶活、SOD酶活和T-AOC总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然而,在高水平氨氮和亚硝氮胁迫下,鳃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因此,在红剑鱼和孔雀鱼的养殖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体氨氮和亚硝氮在安全浓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纳米材料生物毒性效应以及机制,并为纳米二氧化钛(TiO2)和纳米氧化锌(ZnO)的环境毒性监测与评价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原生动物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为实验对象,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检测了TiO2和ZnO的24 h半数效应浓度(EC50)和最低效应浓度(LOEC),以EC50浓度胁迫尾草履虫24 h,比较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纳米材料的形态,分析了两种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的机理。结果显示:尾草履虫的24 h半数效应浓度(24 h-EC50)分别为51.580 mg/L(TiO2)、0.444 mg/L(ZnO);最低效应浓度(24 h-LOEC)分别为1.712 mg/L(TiO2)、0.352 mg/L(ZnO)。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表现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经差异显著性分析,两种纳米材料对尾草履虫的POD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纳米ZnO对草履虫的24 h急性毒性大于纳米TiO2,纳米材料对草履虫的毒性与其对抗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探讨硫化氢对斑节对虾溞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的毒性,求出其安全浓度,为加强育苗期间的水质管理,促进育苗生产稳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用常规生物毒性试验方法研究硫化氢对斑节对虾溞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的毒性,计算斑节对虾各时期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在斑节对虾溞状幼体时期,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856、0.720、0.413、0.377 mg/L;在斑节对虾糠虾幼体时期,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167、4.460、1.387、0.940 mg/L;在斑节对虾仔虾时期,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0.625、17.813、12.056、10.762 mg/L。硫化氢对斑节对虾溞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的安全浓度(CS)分别为0.038、0.094、1.076 mg/L。硫化氢对斑节对虾溞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毒性作用显著,随着硫化氢浓度的增加,对斑节对虾各时期幼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脆化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生态、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研究了标准脆化的脆肉鲫(异育银鲫)与普通异育银鲫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差异。脆肉鲫的横轴/纵轴、净重/总重、脏重/总重分别为0.5868±0.0301,0.8407±0.0272,0.1612±0.0248,而普通银鲫则分别为0.5107±0.0423,0.8065±0.0097,0.1935±0.0097,脆肉鲫与普通银鲫的形态学指标差异极显著(F值F0.01)。饲料中蚕豆营养成份的摄取是直接导致异育银鲫脆化的原因,并影响银鲫的正常生理生态学指标,脆肉鲫(异育银鲫)与普通异育银鲫体长(L)与体重(W)关系的体征指数方程明显不同,分别为W普通鲫=0.00000016L3.3375,W脆肉鲫=0.00000378L3.9683,肥满度系数分别为K普通鲫=0.0023,K脆肉鲫=0.0035。试验表明,脆肉鲩养殖中混养脆肉鲫的最佳方案为放养规格4cm/尾、密度2250尾/hm2,力争特定生长率在两年内平均值达到1.3488±0.0212水平,脆化度为0.41kg/cm2以上的合格脆肉鲫。此外,脆肉鲩养殖场内几乎所有摄食蚕豆的鱼类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脆化现象。文章还就进一步完善脆肉鲫养殖生产规程,合理调控放养密度和养殖水环境因子,提高脆肉鲫混养技术和养殖效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Hg2+对水丝蚓的急性毒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水生环境对Hg2+的承载限度。在实验室条件下,不同浓度Hg2+对水丝蚓胁迫48 h后的急性毒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静水实验条件下,Hg2+溶液对水丝蚓处理48 h后半致死浓度(LC50)为9.659 μL/L;Hg2+对动物SOD活性影响显著(P<0.05)。当Hg2+浓度在8.000~9.241 μL/L范围时,SOD活性显著上升,当浓度增加至16.449 μL/L时,SOD的活性呈急剧下降趋势。表明在不同浓度的Hg2+迫下,水丝蚓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3.
氨氮对菊黄东方鲀幼鱼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氨氮对菊黄东方鲀的中毒症状,了解急性毒性作用强度,进行了氨氮对菊黄东方鲀的急性毒性试验,以期为科研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在盐度20,pH 8.30条件下进行了氨氮对菊黄东方鲀幼鱼(40日龄)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氨氮对菊黄东方鲀幼鱼48 h LC50值和96 h LC50 值(95%可信限)分别为3.855 mg/L (3.356~4.385 mg/L)和2.824 mg/L (2.672~2.987 mg/L),安全浓度为0.282 mg/L。  相似文献   

14.
在江汉平原荆州市分别在植物培养箱和自然条件下模拟高密度养殖水体,利用多参数水质监测仪,采用完全开放式对养殖水体溶氧、水温等要素的变化进行自动连续观测,结合养殖水域中溶解氧动态平衡方程分别计算出水-气界面溶氧速率、水呼吸耗氧速率、草鱼呼吸耗氧率及光合作用产氧量;并对低溶氧条件下草鱼生存时间等进行实验监测。结果显示:鱼塘水呼吸耗氧率1.22~1.83 mg/(L·h);在水体溶氧在1.5 mg/L以上时,草鱼的代谢呼吸耗氧率为78.6~210.0 mg/(L·h);在高密度养殖塘内水呼吸是鱼呼吸耗氧4倍以上。阴到多云天气下光合作用产氧量为3.47~4.33 mg/(L·h),大于鱼呼吸与水呼吸量之和,但阴雨天光合作用产氧量不能维持鱼塘良好的溶氧环境。草鱼在0.1~0.4 mg/L低溶氧环境中有浮头出现,但能存活长达到5天时间。分析还表明:缺氧引起浮头,也造成底层H2S、CH4有毒物质增加,雨水进入鱼池形成水上下层对流,水体上部有毒物质浓度升高是泛塘死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对鱼类毒性效应及影响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研究综述了MC对鱼类的毒性效应、MC构象和毒性的关系、进入鱼体的途径以及可能存在的2种毒性机制等,并对MC毒性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展望。对国内外大量的MC毒理研究的比较发现:MC进入鱼体的途径可能有多条,但主要是通过消化道的吸收。MC可能通过2条通路来表现其毒性影响,即通过氧化胁迫产生过多的活性氧(ROS)对蛋白磷酸酶起到第二信使作用,或者与其产生的ROS共同对蛋白磷酸酶起到抑制作用。MC对鱼类的氧化胁迫机制涉及到特异性抗氧化和内源性抗氧化两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将为预防和治疗MC的毒性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磷化氢熏蒸对桔小实蝇氧化代谢体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阐明磷化氢的生化毒理机制,本试验以重要检疫性害虫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为试虫,研究了25℃下磷化氢熏蒸对桔小实蝇3龄幼虫的毒力以及磷化氢熏蒸不同时间对桔小实蝇3龄幼虫氧化代谢体系的影响。结果显示:(1)25℃条件下磷化氢熏蒸桔小实蝇3龄幼虫48 h的LD50、LD90、LD99分别为0.28、0.37、0.46 mg/L;(2)磷化氢熏蒸抑制了桔小实蝇的呼吸作用;(3)随熏蒸时间延长,桔小实蝇体内过氧化氢含量和脂质过氧化水平不断上升,氧化压力逐渐增加;(4)磷化氢抑制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大抑制率为55.99%,增强了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最大提高率分别为141.48%、130.21%、155.90%。本研究确认了磷化氢熏蒸杀灭桔小实蝇的有效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而加剧活性氧积累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急性毒性方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Cu2+离子溶液处理后的水丝蚓48h半致死浓度(LC50) 为8.640ul/L;用测定酶活性方法检测了中毒后的水丝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Cu2+离子对动物SOD活性影响显著(p<0.05).低浓度药物0.500ul/L~5.340 ul/L处理动物,SOD活性呈上升趋势;当浓度增加至11.740ul/L时,SOD活性开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 说明Cu2+离子对水丝蚓造成胁迫,直至动物个体死亡,间接或直接地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及以水丝蚓为食物的下一级消费者。  相似文献   

18.
为补充和完善鸭绿江下游鱼类资源状况的基础资料,了解近年调查区域的鱼类组成特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现场调查与渔获信息采集的方式,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对鸭绿江下游(丹东段)的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发现鱼类33种,其中鲤形目最多(12种),鲈形目次之(8种);鱼类区系组成较为复杂,土著鱼类占优势,温水性鱼类占优势,喜稳水或缓流水的鱼类占优势;鱼类区系在洄游习性、适温性和摄食习性上表现为不同的生态类型。鸭绿江下游丹东河段鱼类群落表现为河口鱼类群落类型,部分物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迁徙或者消失,鱼类种质资源较为珍贵,建议进一步加强鸭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保护,注意水质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19.
Pb2+对水丝蚓的急性毒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重金属Pb2+污染的水溶液对水丝蚓造成的胁迫程度。在(22±0.5)℃温度下:(1)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Pb2+溶液对水丝蚓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Pb2+溶液对水丝蚓处理48 h后半致死浓度(LC50)为9.488 μL/L;(2)用检测酶的方法对Pb2+溶液处理48 h后的水丝蚓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数据表明:Pb2+对动物的SOD活性影响显著(P<0.05)。当药物浓度范围在2.000~8.653 μL/L时,SOD活性上升;当药物浓度达到12.481 μL/L后,SOD活性急剧下降。说明Pb2+对水丝蚓可以造成危害,并致其死亡。证明了重金属对水生生物和生物链的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20.
尼罗罗非鱼不同生长阶段的趋光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平光梯度法,以白光为光源,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组不同生长阶段尼罗罗非鱼:Ⅰ30.0~45.2mm;Ⅱ51.0~63.3mm;Ⅲ70.0~83.0mm;Ⅳ88.0~102.0mm;Ⅴ108.0~120.0mm,在光梯度分别为250lux、500lux、1000lux、2000lux、4000lux、8000lux下的趋光行为。结果表明:在光强范围250~1000lux条件下,5组尼罗罗非鱼的趋光指数均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增大,并在光照强度为1000lux时达到最大;在250lux和500lux两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250lux与1000 lux两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差异性极显著(P<0.01);当光强大于1000lux时,尼罗罗非鱼的趋光指数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减小,在2000lux和4000lux两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而2000lux与8000lux两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本实验条件下,Ⅰ组尼罗罗非鱼趋光反应最明显,随着尼罗罗非鱼的生长发育,趋光性逐渐下降,趋光指数Ⅰ>Ⅱ>Ⅲ>Ⅳ>Ⅴ。在水温23~25℃时,适宜照度区为1000~2000lux,实际生产中可以利用其将尼罗罗非鱼引诱到集中的区域进食,对于提高罗非鱼的摄食率,以及光诱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