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球孢白僵菌代谢产物对植物幼苗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霆  段玉玺  陈立杰  马希斌 《种子》2006,25(9):51-52
通过研究球孢白僵菌代谢产物对植物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代谢产物对不同植物的影响不同;不同培养基培养和不同溶剂抽提的球孢白僵菌代谢产物对植物的幼苗影响不同;不同浓度球孢白僵菌代谢产物对植物幼苗生长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

利用改良蝉蜕诱导培养基对球孢白僵菌进行诱导,以无蝉蜕PDA培养基作为对照,目的是比较蝉蜕诱导后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多个生物学指标,及二者对3龄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经蝉蜕诱导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孢子萌发率以及对玉米螟幼虫毒力都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对玉米螟幼虫毒力处理组LT50为4.73天,对照组需要6.97天。同时经蝉蜕诱导过的菌株开始产孢时间和胞外蛋白酶活性都优于对照组,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范围是1.497×10-2~3.538×10-2 IU/mL,但经诱导菌株的生长速率低于处理组。鉴于球孢白僵菌菌株经蝉蜕诱导后,其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增加,并且能够增强对玉米螟幼虫毒力,可利用其进行球孢白僵菌菌种保存和改良。

  相似文献   

3.
以在不同寄主中分离纯化得到的白僵菌菌株HFW-05、TE-07、Lu-08、Dj-04为供试菌株,通过对4株球孢白僵菌ITS区序列和酯酶同工酶图谱分析,明确了4株供试菌株的种间分类和酯酶型、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4株白僵菌为球孢白僵菌种下的不同酯酶型。  相似文献   

4.
研究旨在分析土壤中可培养细菌菌株的氮代谢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微生物在土壤氮素转化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以2株分离自苹果园土壤的细菌菌株SY5-4和SY11-10为试材,采用传统培养方法结合分子检测技术,分别测定菌株生长特性及其氮素转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异养条件下,菌株SY5-4和SY11-10的世代时间分别为243.5 min和202.7 min。菌株生长过程中,培养液中铵态氮浓度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铵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硝化(amoA和hao)和反硝化(nosZ、norB、nirK和nap)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菌株SY11-10具有多种氮素转化潜能。综上,供试菌株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氮素发生变化,并在菌体中检测到不同氮转化基因,表明菌株参与多种氮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以昆虫细胞Sf9为材料,利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检测了对多种昆虫具有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NJBb2101发酵液产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AO/EB(吖啶橙-溴化乙锭)染色和Annexin V-FITC/PI(Annexin V-fluorescein isothiocyante/propidium iodide)染色-流式细胞仪2种检测方法,测定了高、低质量浓度(1.92和0.48mg/mL)发酵液产物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喷塔法测定了4株玫烟色拟青霉和4株球孢白僵菌对菊小长管蚜的毒力。结果表明,4株拟青霉在21~902个孢子/mm2的接种剂量下引起的死亡率为17.4%~100.0%,4株白僵菌在10~646个孢子/mm2的接种剂量下引起的死亡率为37.3%~100.0%。接种后第5天各菌株的致死中剂量LC50分别126个孢子/ mm2 (Pfr116),442个孢子/ mm2 (Pfr612),213个孢子/ mm2 (Pfr153),234个孢子/ mm2 (Pfr2175),155个孢子/ mm2 (Bb2880),86个孢子/ mm2 (Bb2860),99个孢子/ mm2 (Bb2861)和138个孢子/ mm2 (Bb2879)。致死中时LT50从低浓度下的较大差异向高浓度下的较小差异渐近收敛,在150个孢子/ mm2的剂量下,玫烟色拟青霉不同菌株的LT50变化范围为4.5~7.7天,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LT50变化范围为4.5~5.1天。综合比较,4株玫烟色拟青霉中以Pfr2175的毒力最强,4株球孢白僵菌中以Bb2860最优,具有杀蚜速度快、致死浓度低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其在山东的种群组成及毒素类型,在2014,2015年从山东11个地区的28县、市共采集小麦病穗标本300余份,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方法,得到小麦赤霉病菌菌株338株。根据采集地点随机选取120株作为测试菌株,采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对选取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20个供试菌株均为禾谷镰孢菌进化宗系群,分为两种进化类型:禾谷镰孢菌和亚洲镰孢菌,分别为108株和12株,其中禾谷镰孢菌占90%,是优势致病型。亚洲镰孢菌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优势种,此类型是首次在山东境内被检测到,且其在山东的分布与前茬作物种类无明显的相关性。毒素化学型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20个菌株中有118株属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毒素化学型,仅有2个菌株产生雪腐镰孢菌烯醇(NIV)毒素。其中,DON毒素化学型菌株又进一步划分为15-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15-AcDON)和3-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3-AcDON)。其对应菌株分别为101株和17株。  相似文献   

8.
高温胁迫法对球孢白僵菌HFW-05耐热力及毒力的提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检测及提高球孢白僵菌HFW-05对高温环境的耐受力,将浓度为108孢子/mL的孢悬液,在48℃下恒温振荡水浴,不同时间取出测定孢子存活率,同时将处理液接种制备孢子粉,测定下一代的产孢量、疏水性、不同温度下的萌发中时、生长速率、毒力以及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HFW-05菌株的耐热力.其中处理120 min孢子存活率可达到80%以上,处理110 min在27℃下产孢量是对照的3倍多,两者的疏水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各处理一代菌株分生孢子在32℃下萌发中时(GT50)均显著低于对照,在32,34℃下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高于对照,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以二龄初小菜蛾为供试幼虫,在27℃下,各处理的毒力仍均低于未处理对照,但在32℃下均显著高于对照,在34℃下对照及处理分生孢子均无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9.
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14种碳源和11种氮源测定,球孢白僵菌HFW-05菌株的萌发率、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胞外蛋白酶活性.综合各项指标得出,HFW-05菌株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蔗糖,产孢量与产酶量最大,分别为16.13×107孢子/cm2和117.38 μg/(min·mL);最适氮源为豆粕粉,其产孢量和酶活远高于对照和无机盐类,分别为15.62×107孢子/cm2和74.01 μg/(min·mL).除硝酸钾外,无机盐类在供试浓度上均对孢子萌发和生长有抑制作用.在各种碳(氮)源培养基中添加1%蛋白胨(葡萄糖)后,菌株的产孢量和产酶量均有所提高.结果表明,HFW-05菌株的产孢量和胞外蛋白酶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正>由胶孢炭疽菌引起的核桃炭疽病是目前危害山东省核桃生产的主要病害。为筛选防治该病害的高效药剂,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科研人员在确定了最适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的基础上,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8种常用杀菌剂对胶孢炭疽菌的毒力,评估了温度对咪鲜胺和戊唑醇毒力的影响,检测了17个胶孢炭疽菌菌株对咪鲜胺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同时评价了这2种杀菌剂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8℃下,供试8种杀菌剂中,咪鲜胺、戊唑醇和三唑酮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平均EC50值分别为  相似文献   

11.
转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以转 Bt基因抗虫棉 R55为材料 ,利用ELISA(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方法 ,通过对不同亲本与抗虫亲本 R55杂交F1~ F5、BC1、BC2 世代材料 Bt晶体杀虫蛋白的定性、定量测定 ,结合大田自然感虫条件下的抗棉铃虫鉴定 ,研究了转 Bt基因抗虫棉 Bt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F1均表现阳性 ,F2 阳、阴性株符合 3∶ 1的分离比例 ,回交 BC1阳、阴性株呈现 1∶ 1的分离比例 ,说明 Bt基因的遗传基本符合显性主基因遗传规律。但 Bt基因的遗传又有其特殊性 ,表现在亲本的遗传背景对 Bt基因的表达有着较大影响 ,不同亲本与抗虫亲本杂交 F1代 Bt晶体蛋白的表达量存在较大差异 ;杂交方式对 Bt基因的表达亦有一定影响 ;不加选择的连续回交 ,有可能使 Bt基因“丢失”。未发现 Bt基因的表达随世代的递增、农艺和经济性状的改进而降低的趋势 ,Bt基因可以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2.
球孢白僵菌分离培养基的筛选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得理想的白僵菌分离培养基,以PPDA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通过观察白僵菌和杂菌在不同抑菌剂和不同抑菌剂浓度的菌落数,筛选出白僵菌生长良好,杂菌被尽可能抑制的培养基配比。结果表明,在PPDA培养基中添加70 mg/L的多果定,125 mg/L头孢霉素和138 mg/L硫酸卡那霉素为最适筛选培养基。用筛选出的培养基检测白僵菌悬乳剂和颗粒剂在田间施药后30天内的含菌量变化,发现在空气中孢子含量,白僵菌悬乳剂比颗粒剂含量更持久,证明本研究获得的筛选培养基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以最佳的选育途径育成新的矮牵牛雄性不育“两用系”。设计了2种选育途径获得新的矮牵牛雄性不育“两用系”,即连续自交保留不育株分离株系和在不育株分离株系系内兄妹交2种方法。比较两种方法在观赏性状的纯合效果,并对不同世代矮牵牛进行花径、花葶、株高的调查。结果表明BC2F2代系内兄妹交和连续自交的花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8.26%和6.13%,BC3F2代系内兄妹交和连续自交的花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4.20%和2.15%。随着世代的增加,自交的变异系数逐渐变小,基因型纯合速度更快。连续自交比系内兄妹交的变异系数小,连续自交是获得矮牵牛雄性不育“两用系”的最佳选育方法。发现优先模式,加快矮牵牛的F1代选育进程,为矮牵牛育种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是重要的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但生产中常遭受蚜虫危害,鉴定抗虫资源并了解其抗虫机制是抗虫育种的重要基础。课题组前期征集到1份周身覆盖浓密表皮毛的野生甘蓝(B.incana),为调查该材料是否具有蚜虫抗性,并明确其抗性是否与表皮毛有关,本研究利用该有毛野生甘蓝与1份无毛芥蓝(B.alboglabra)杂交,对双亲及其F2:3家系中有毛和无毛家系进行室内蚜虫接种发现,蚜虫在无表皮毛甘蓝上的平均产卵数(36.7枚)和存活天数(22.2 d)均显著高于有表皮毛甘蓝(平均产卵8.1枚,平均存活13.1 d)。为进一步明确该野生甘蓝对蚜虫是否具有化学毒杀或排拒作用,采用有毛和无毛甘蓝叶片的浸提液对蚜虫进行胃杀、触杀和拒食性调查发现,2种浸提液对蚜虫均无胃杀和触杀作用,但有毛甘蓝浸提液对蚜虫存在一定的趋避作用。表明野生甘蓝B.incana对蚜虫的抗性一方面源于其表皮毛的物理阻碍,另一方面与其体内化学物质的趋避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与RAPD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通过酯酶同工酶技术及RAPD-PCR技术,对实验室保存的15株球孢白僵菌,从蛋白水平与分子水平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酯酶同工酶酶谱所显示的菌株间的相似性范围在0.125~1.000,而应用RAPD技术所得到的菌株间的相似性范围在0.4848~0.8848,酯酶同工酶酶谱所表现出的遗传差异性要大于RAPD谱带的差异性。可见球孢白僵菌种间存在着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大豆不同亲本组合对早世代群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大豆育种实际工作,配制低蛋白×低蛋白、低蛋白×高蛋白两种不同类型的大豆杂交组合,对各组合F1代及F2代单株蛋白质、油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杂交亲本蛋白质含量对早世代群体蛋白质含量特征有显著的影响,亲本蛋白质含量与早世代群体蛋白质含量表现为正相关,在各杂交组合早世代群体中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均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根据蛋白质含量具有较高遗传力的特点,预期杂交亲本蛋白质含量性状可以自早世代材料保持到高世代材料而形成稳定品系。  相似文献   

17.
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程度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果肉褐变是影响丝瓜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对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程度进行遗传分析,为丝瓜的品质改良奠定基础。以易褐变自交系‘YX014’和耐褐变自交系‘LJ-01’配制成6个世代(P1、P2、F1、F2、B1、B2)为试验材料,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丝瓜果肉褐变特性进行遗传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程度的最佳遗传模型为E-1模型,即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且具有耐褐变亲本的优势。B1、B2和F2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1.20%、72.08%和0.52%,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18.8%、27.92%和99.48%,表明丝瓜果肉褐变程度主要受两对主基因控制,以遗传效应为主,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B1、B2世代主基因选择率高,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因此,在丝瓜褐变的群体改良中,可对低褐变单株进行定向选择或轮回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8.
引进菌株Bionectria ochroleuca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拮抗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挖掘对植物病害防治有效的生防菌株,研究了引进菌株Bionectria ochroleuca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效应,旨在对其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引进菌株B. ochroleuca对植物病原真菌Alternaria solani、Botrytis cimerca、Fusarium oxysporum.sp cucumebrium Owen、Fusarium graminearum Sch1. f. sp vasinfectum (Atk.) Snyd&Hans.、Colletotrichum capsici、Fusrium moniliforme、Fusarium graminearum、Cercosporidium sofinum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平均抑菌带宽度在3.5~14.4mm范围内,且其发酵产物对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及孢子的萌发也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表明B. ochroleuca菌株能够分泌胞外抑菌物质。B. ochroleuca菌株发酵产物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抑制结果具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对F. oxysporum.sp cucumebrium Owen抑制效果最好,菌丝生长抑制率高达73.3%,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高达78.2%,并使萌发孢子的芽管发生畸变。B. ochroleuca发酵产物能够显著降低病原真菌菌丝内的SOD、CAT保护酶活性(P<0.05),处理21h时,F. oxysporum.sp cucumebrium菌丝体内的SOD酶活仅是对照处理的28.8%,CAT酶活是其对照处理的34.8%。引进菌株B. ochroleuca作为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防菌株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Results of testcrosses and seed set data of the dihaploid breeding program at the Potato Research Institute in Gross Lüsewitz, Germany, indicate that the low level of female fertility could hinder success in crossing work. With the objective to reveal major components of female fertility, the behavior of 47 outstanding potato dihaploids (S. tuberosum ssp. tuberosum, 2n=2x=24) was assessed in testcrosses over a period of 3 years. Analysis of variance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traits: number of seed per berry (S/B), number of intact seed per berry (IS/B), and number of non-germinable seed per berry (NGS/B). Significant sources of variation included cross combinations, years, and cross combination-year interactions. More than 20 S/B were obtained in 25.4% of all cross combinations performed over 3 years using up to three pollinators. Berry set was not correlated to seed set, but was in general determined by the pollinator used. The number of seedless berries (SLB/F) was related to neither total berry set nor seed production. The trait S/B remained stable over different years, and thus it deemed to be most useful as a measure of the level of female fertility in practical breeding work. Selection for female fertility in early generations of a breeding program is recommended to avoid limitations in the production of variability via sexual recombination.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以温敏亚麻雄性不育系1S为母本配制的6个杂交组合F1、F2代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F1、F2代在株高和工艺长度上的平均优势均表现为负向超父本优势,而各产量性状上的平均优势均表现出很强的正向超父本优势;但与F1代相比,F2代平均优势明显下降。产量性状构成因素平均优势大小顺序为: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千粒重>每果粒数。不同组合间F1、F2代杂种优势表现差异较大,其中1S×黑亚15号组合产量性状的超父本优势最强,F1、F2代均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