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定行定株定时观察记载的方法,对抗虫棉R93-4和R93-3的抗虫性、抗病性、产量及纤维品质等性状进行试验鉴定。结果表明,抗虫棉上2,3,4代棉铃虫幼虫平均分别比对照少13,36和46头,百株^-1;顶尖被害率比对照低10%;霜前棉产量比对照高233.2kg.hm^-1;但对枯、黄萎病生及纤维品质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转Bt(Bacilusthuringiensis)基因棉品系R93-4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棉品种中棉所12为对照,研究了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4龄棉铃虫幼虫连续取食转基因棉最终不能存活,5龄和6龄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379%~856%和634%~965%;5龄棉铃虫幼虫取食转基因棉后,体重和蛹重分别减轻187%~572%和35%~362%,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降低482%~875%和667%~100%,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降低501%~697%和806%~878%;取食转基因棉的花粉后,成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比对照降低598%和721%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侵染后棉苗体内棉酚和单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抗病品种棉苗中棉酚和单宁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根茎中含量高于叶片;②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2μgg-1土)的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的棉酚含量略高于未处理组,但单宁含量无明显差异;③枯萎病菌侵染后的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棉酚和单宁含量均有明显上升,抗病品种的棉酚量增加早、增幅大,而感病品种棉酚量仅在后期略有增加.但抗病与感病品种在单宁含量增加上无显著差异;④经氟乐灵处理后受枯萎病菌侵染的棉苗棉酚含量显著高于未经处理的发病棉苗,但单宁含量与未处理组无差异.由此认为,棉酚可能与棉花对枯萎病的抗病性有关,而单宁则与抗病性无关  相似文献   

4.
阮志平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3):15-17,22
探讨了3种棕榈植物的总酚、可溶性单宁、结合态单宁和总缩合单宁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布迪椰子的总酚、可溶性单宁和总缩合单宁含量在4个季节中几乎没有变化;沼地棕和油棕的总酚含量在冬季显著提高;布迪椰子和沼地棕的结合态单宁在冬季明显下降,而油棕不然;布迪椰子总缩合单宁含量与总酚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沼地棕和油棕的总缩合单宁含量与总酚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5.
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水稻叶鞘、根系,玉米叶鞘和土壤中以及稻纹枯病菌菌核上分离到360株细胞,经平板抑菌初测得到59株拮抗菌。其中,抑菌带宽0.56~0.84cm的7株中,除B1-2-1外,其它6个MSE系列菌株均来自玉米叶鞘。分离材料不同,其拮抗细菌的分离率明显不同。即稻体最低(4.25%),土壤纹枯病菌菌核最高(23.8%),玉米居中(16.3%)。在室内人工接种病菌条件下,测定其中43个拮抗菌株对离体稻秆纹枯病的控制作用,筛选到防效在48.47%~90.95%的13株。其中,MSE1-7,PBR-1,MS2-1,L1-3-1,H1-4,L1-5-3的防效均达80%以上。对上述13个菌株补加MSE1-4,共14个供试菌,接种病菌,对再生稻纹枯病防效为32.00%~47.78%的5株(其中MSE1-4为47.78%,L1-5-3为40.44%)。其中,MSE1-4,MSE1-7对稻苗地上部生长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干重分别比对照降低6.85%和1.34%,但对根系有促生作用,根系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0.25%和2.81%;L1-5-3,3′-71和MS2-1对稻苗地上、下部生长均表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1991~1994年在抗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霜霉病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杂种优势育种技术,以抗病矮脚黄雄性不育两用系为母本,以93R-37(自交系)为父本,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矮抗四号三抗新品种。其特点:(1)丰产:夏季、秋季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达42.2和63.4t/hm2,比对照矮杂一号和矮抗一号分别增产22.9%和25.1%;(2)抗病:TuMV、霜霉病、黑斑病人工鉴定病情指数分别为1.85(HR),15.48(R)和10.10(HR);(3)优质:Vc含量比对照提高5.2%,有机酸含量低于对照,叶片和叶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矮抗一号;(4)耐热:热害指数低(9.75),比对照矮杂一号(42.50)降低了335%;叶片厚为0.55mm,是对照的1.49倍。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瘤锈病与酚类物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马尾松瘤锈病,健组织中酚类物质含量进行了生化分析,结果表明,病瘤木质部中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均高于病树其它部位和健树木质部,距瘤越远酚类含量越低,病瘤韧皮部中,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病树其它部位韧皮部,马尾松被瘤锈病菌侵染后,树干组织中酚类物质含量发生了变化,病组织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均高于健康组织。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盐度(0‰-40‰)栽培下秋茄根的总酚、可溶性缩合单宁、结合缩合单宁、总缩合单宁的含量进行测定,探讨盐度对单宁生产的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盐度下栽培60-135d,总酚含量在相同盐度条件下随栽培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波动而后升高的趋势,其中总酚最高含量出现在高盐度,说明一定的高盐度胁迫可以促进总酚的合成;总缩合单宁与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其中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显著高于结合缩合单宁.(2)在15‰盐度下栽培75-135d,秋茄根不同部位的总酚、可溶性缩合单宁、结合缩合单宁和总缩合单宁含量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即由根尖往远离根尖的部位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棉酚和单宁含量与棉花对枯萎病抗性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体内棉酚和单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抗病品种棉苗中棉酚和单宁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根茎中含量高于叶片,(2)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的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的棉酚含量较高于未处理组,但单宁含量无明显差异;(3)枯萎病菌侵染后的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棉酚和单宁含量均有明显上升,抗病品种的棉酚量增加早、增幅大,而感病品种棉酚量仅在后期略有增加,但抗病与感病品种在单宁含量增加上无显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五倍子主产于昭通地区,共有8种,商业上分为三大类。角倍约占全省,包产量的75%。单宁是衡量五倍子的关键指标,总颜色是重要的指标之一。角倍类单宁含量为61.5%~67.7%,总颜色为2.1。肚倍类单宁含量为68.4%~72.4%,,总颜色为1.1,倍花类单宁含量为33.7%~46.1%,,总颜色为13.5。  相似文献   

11.
棉花品种的抗螨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表明,苗期高抗叶螨的辽阳1号与感螨的爱字棉4-42相比可显著抑制叶螨的产卵和幼若螨的存活。辽阳1号抗生性的化学基础是苗期叶片具有较高的单宁和儿茶酚基酚的含量,但游离棉酚与其它感螨品种无显著差异。用帕拉膜取食系统中充入稀释8倍的棉花叶片匀浆液,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次生化学物质,研究对叶螨取食行为和生物学影响表明,随着单宁和儿茶酚浓度的提高,对叶螨取食的排拒性增强,当单宁和儿茶酚的浓度分别达15.6g/L和4.6g/L时,24h将雌成螨排拒到帕拉膜边缘虫胶上的扩散率达90%;取食不同浓度单宁2d后的雌成螨在棉叶盘上产卵随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相关关系显著。体外研究表明,单宁和香豆素对朱砂叶螨的蔗糖转化酶、淀粉转化酶和海藻糖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表明这二种物质可影响叶螨对碳水化合物的吸食利用,但儿茶酚未表现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浓度ABA、GA3和6-BA处理对赤霞珠果实品质的影响,为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改善酿酒葡萄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欧亚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l L.)品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试材,于转色期前7 d分别对果实进行不同质量浓度ABA、GA3和6-BA处理,研究葡萄果实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1)在葡萄果实成熟过程中,100和200 mg/L ABA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果实总糖、总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降低总酸、单宁和总酚含量,但2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2)不同质量浓度GA3处理总体上使葡萄果实中的总糖、总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有所提高,总酸、单宁和总酚含量降低,但不同质量浓度GA3处理对果实总糖和总酸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400 mg/L GA3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中的总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降低了单宁和总酚含量。(3)不同质量浓度6-BA处理使赤霞珠果实中的总糖含量略有提高,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400 mg/L 6-BA处理使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总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单宁和总酚含量有所提高。【结论】100和200 mg/L ABA处理对赤霞珠葡萄果实部分品质指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400 mg/L GA3处理对果实着色具有促进作用,而400 mg/L 6-BA对果实着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香白杏酚活性成分及抗氧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分析了香白杏果实中总酚、黄烷醇、类黄酮及缩合单宁的含量,研究了香白杏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以及对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脂质自由基(R·)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香白杏中类黄酮、黄烷醇的含量近乎相等,两者远大于缩合单宁的含量。香白杏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对·OH和O·2有较明显的清除效果,但它对R·的清除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4.
荔枝果肉不同酚类成分群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荔枝果肉不同酚类成分群的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单体酚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明确荔枝果肉中发挥抗氧化作用的有效酚类成分,为揭示荔枝果肉发挥健康效应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18硅胶层析柱将荔枝果肉多酚提取物分离成F1、F2、F3和F4共4个不同的酚类成分群,分析各成分群的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及单体酚组成,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FRAP)、1,1-二苯基-2-苦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DPPH)自由基消除能力、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及细胞抗氧化能力(cellular antioxidant ability,CAA)4种抗氧化活性评价体系比较这4个成分群的抗氧化活性大小。【结果】荔枝果肉多酚提取物可以分为F1、F2、F3和F4共4个酚类成分群,其中F2的得率高达36%,其他成分群得率分别为18.71%、16.79%、21.12%;各酚类成分群的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分别介于218.86—499.78 mg GAE·g~(-1) DW、414.94—1 285.45 mg RE·g~(-1) DW、83.35—483.43 mg CE·g~(-1) DW。4个成分群中F2的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最高,对荔枝果肉多酚提取物相应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50.31%、54.24%、72.06%,均高于其余3个成分群的贡献率;其次是F3和F4;F1的最低。经HPLC分析和鉴定发现F2成分群主要为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等单体酚,F3仅含槲皮素-3-O-芸香糖-7-O-α-L-鼠李糖苷一种单体酚,F4中含有芦丁等。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显示,4个成分群的FRAP抗氧化能力大小顺序为F2F3F4F1;DPPH消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27.00、9.76、19.41和16.25μg·m L~(-1),其中F2的IC50值最小,即DPPH消除能力最强,其次是F4、F3,F1最弱;ORAC抗氧化能力顺序为F2F3F4F1,CAA抗氧化能力顺序为F2F3F4、F1,其中F2的ORAC和CAA抗氧化能力分别为8.36 mmol TE·g~(-1)DW和190.71μmol QE·g~(-1) DW,对荔枝果肉多酚提取物ORAC和CAA值的贡献率分别高达50.42%和84.91%。【结论】荔枝果肉4个酚类成分群间的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各成分群的单体酚组成亦各有特点,其中F2成分群的得率及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最好,是荔枝果肉抗氧化作用的最主要酚类物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合肥市望江西路(南侧)同一道路上的大叶浓密型(Ⅰ)和小叶稀疏型(Ⅱ)2种二球悬铃木受方翅网蝽危害程度(依其虫口密度)与其主要内含物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悬铃木Ⅰ和Ⅱ型叶绿素质量分数差异不是类型本身造成的,而是由方翅网蝽对其危害的程度差异(虫口密度差异)造成的;寄主叶片虫口密度与其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环境紫外(UV-B)辐射对叶用杜仲叶片光合作用和活性物质含量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为叶用杜仲林的生态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紫外(UV-B)辐射强度处理[CK:+0;T1:+1.40 kJ/(m~2·d);T2:+2.81 kJ/(m~2·d)]下,以5年生杜仲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次生代谢产物及自由基含量差异及相关性。[结果]UV-B辐射强度增加显著降低杜仲叶片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叶绿素a/b,显著提高了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T1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最高[(1.15±0.049)mg/g],T2处理的类胡萝卜含量最高[(0.036 0±0.001 6)mg/g];UV-B辐射强度增加显著降低杜仲叶片部分次生代谢产物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京尼平苷和绿原酸含量,且最大变化值之间分别相差20.74、61.23、16.16和13.63倍,同时也显著提高了部分次生代谢产物京尼平、黄酮、总酚和单宁含量,且T1处理的京尼平、黄酮、总酚和单宁含量分别是CK处理的1.21、1.11、1.34和1.37倍,总酚与单宁含量以T2处理最高,分别为(1.290 0±0.023 0)和(17.30±1.44)μg/g;UV-B辐射增强显著增加了MDA、H_2O_2和O_2·~-含量,且T1处理的MDA含量与O_2·~-含量较CK处理组分别高39.46%、70.48%;T2处理的H_2O_2含量较CK处理组高43.51%。[结论]UV-B辐射显著影响杜仲叶片光合参数及绿原酸、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和京尼平苷酸等主要活性物质含量,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环境UV-B辐射强度以提高叶用杜仲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水稻感染细菌性条斑病后叶片中酚类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细菌性条斑病病菌接种4个抗性水平不同的水稻品种,分析水稻幼苗叶片的总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对照健叶的总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虽有一定的差异,但与品种抗病性无关;接菌后病叶中总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均高于相应品种的对照健叶.在抗病品种中的总酚、黄酮类化合物在发病早期增加迅速,而感病品种中的则在发病早期变化不大,到后期才有较大积累.接菌后,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主要酚类物质的种类相同,共4种,其中2种为黄酮类化合物.抗病品种酚类物质各组分的同体积分离液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作用比感病品种大,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8.
张燕  张洪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7):146-150
[目的]建立假蒟不同部位总黄酮、总生物碱、总皂苷、总酚和总鞣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通过Na NO2-Al(NO3)3-Na OH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通过溴甲酚绿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通过香草醛-冰醋酸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总皂苷含量;通过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总酚含量;通过磷钼钨酸-干酪素比色法测定总鞣质含量。[结果]芦丁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11%,RSD=0.59%,假蒟叶、茎、根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18%、0.33%、0.25%;盐酸小檗碱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2%,RSD=1.52%,假蒟叶、茎、根中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0.19%、0.03%、0.01%;人参皂苷Re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1%,RSD=1.06%,假蒟叶、茎、根中总皂苷含量分别为4.33%、1.71%、4.13%;没食子酸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5%,RSD=0.88%,假蒟叶、茎、根中总酚含量分别为2.42%、1.08%、0.68%;没食子酸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2%,RSD=3.14%,假蒟叶、茎、根中总鞣质含量分别为1.69%、1.21%、0.72%。[结论]这5种方法准确性强、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可以用作假蒟中总黄酮、总生物碱、总皂苷、总酚和总鞣质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