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明确中国黑龙江、四川和海南省稻作区水稻穗腐病病原种类及优势致病菌,为水稻穗腐病的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在黑龙江、四川和海南省的13个水稻主要生产区采集水稻穗腐病样品,通过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法,共分离纯化到568个菌株,对各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及科赫氏法则验证,明确13个水稻主要生产区穗腐病病原菌种类,分析其优势菌株及致病特征。【结果】黑龙江省水稻穗腐病病原有弯孢菌属、链格孢属和镰孢菌属3类,分别占总病原菌数的1.10%、83.43%和15.47%,链格孢属为该省份的优势菌种。海南省水稻穗腐病病原有弯孢菌属、镰孢菌属、黑孢霉属、毛色二孢属及蠕孢菌属5类,分别占总病原菌数的1.62%、89.47%、0.81%、1.62%和6.48%,镰孢菌属为该省份的优势菌种。四川省水稻穗腐病病原有弯孢菌属、链格孢属、镰孢菌属、黑孢霉属、蠕孢菌属5类,分别占总病原菌数的23.57%、13.47%、22.86%、16.43%和23.57%,无优势菌种。根据分生孢子及菌落形态差异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3个菌株,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及科赫氏法则验证,明确了水稻穗腐病...  相似文献   

2.
水稻褐变穗病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主要穗部病害。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性测定等方法确定黑龙江省水稻褐变穗病害病原种类。对采自黑龙江省14个市县水稻产区的水稻褐变穗病病样作单孢分离,共获得119个菌株。根据菌落与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归类后获得3类菌株,主要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共112株,其次为镰孢菌属(Fusarium sp.),共5株,再次为青霉菌(Penicillium sp.),共2株。选取不同地区3种具有代表性20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菌株,5个镰孢菌属(Fusarium sp.)菌株,2个青霉菌(Penicillium sp.)菌株作致病力测定,其中20个链格孢属菌株均导致水稻发病,而镰孢菌属和青霉菌属菌株均未致病。对112个链格孢属菌株作形态学鉴定,并测定其代表性菌株ITS序列,确定水稻褐变穗病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经生物学特性研究,该病原菌最适培养基为大米马铃薯煎汁培养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7℃,最适宜pH为6.5,最适光照条件为24h黑暗,病原菌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pH为7,光照条件为24h黑暗,最适碳源为果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和牛肉膏。  相似文献   

3.
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在全国都有发生,江西近年发生较重,吉泰盆地尤烈,但鲜有报道。通过采集病样,并进行疑似病原菌的分离、形态学与分子鉴定和科赫法则验证等,明确江西水稻穗腐病病原菌种类和优势种。结果表明,厚垣镰刀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香茅弯孢菌(Curvularia cymbopogonis)和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为病原菌。24~28℃为最适温度;镰刀菌在pH7长势良好,而其他3种最适pH为7~9。葡萄糖和淀粉为最适碳源,硝酸钾为最适氮源。采用不同方式接种后,注射发病率比喷雾高(孕穗期:29.46%17.89%)。与孕穗期接种(喷雾:17.89%)相比,抽穗期接种(喷雾:20.35%)的发病率更高。致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厚垣镰刀菌、香茅弯孢菌、细交链格孢和稻黑孢。对不同穗腐病发生地区的病样进行鉴定,所有地区均可检出厚垣镰刀菌和香茅弯孢菌;细交链格孢菌在井冈山市、万安县、余江县和修水县4市县检出;而稻黑孢仅在万安县和修水县检出,它是新的致病源,这对世界范围内稻穗腐病的病原认识是一个有益和新的补充;今后应该加强对稻黑孢的监控和研究。综上,厚垣镰刀菌和香茅弯孢菌是江西水稻穗腐病主要病原菌,细交链格孢菌和稻黑孢的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  相似文献   

4.
2016年7月在辽宁省北镇市的茄子大棚内发现了一种茄子花腐病,该病害发病初期表现为花瓣上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变褐,进而侵染茄子幼果。湿度较大时,发病的花瓣和幼果均产生白色霉层,果实干瘪。为了鉴定自茄子花腐病斑上首次分离出的疑似镰孢菌Fp01,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了其致病性,并且对菌落的形态、色素颜色、菌落生长速率、分生孢子的形态进行观察,初步将病原菌鉴定为层出镰孢菌;采用真菌rDNA ITS区的通用引物ITS4和ITS5对DNA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经过测序后,测序的结果在Gen Bank中进行BLAST分析,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茄子花腐病的病原菌是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其序列在Gen Bank中的登录号为KY237800。结合不同的培养基、温度、酸碱度、碳氮源等生理指标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对茄子层出镰孢病菌花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硫酸铵,菌落致死温度为55℃10min;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最适碳源为1%葡聚糖溶液,最适氮源为1%氯化铵溶液,致死温度为54℃10min。  相似文献   

5.
对云南省蒙自市6个主要枣树栽培品种储藏期的腐烂果实表面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得到25株优势病原真菌,分别扩增得到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通过对ITS的生物信息学和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菌落形态特征,鉴定病原真菌分别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葡萄座腔菌属(Neofusicoccum sp.)和脉纹孢菌属(Neurospora sp.)。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华中农业大学野生柑橘上的病害进行鉴定。运用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方法对病样进行系统鉴定。结果表明,从发病的野生柑橘枝稍病样上共分离到24个单孢菌株,这些菌株根据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方法分为3种真菌:(1)菌落粉红色,长势非常缓慢,孢子镰刀形,ITS序列分析鉴定为砖红镰孢菌Fusarium lateritium;(2)菌落灰黑色,气生菌丝多,孢子砖格状,ITS序列分析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3)菌落灰白色,气生菌丝较少,常产生橙色胶滴和黑色小粒点,分子孢子短杆状,ITS序列分析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利用健康柑橘枝条对此3种真菌进行回接实验时,接种胶孢炭疽菌的枝条出现了跟采样枝条相同的症状,而且从发病的枝条上又分离到同样的炭疽菌;而接种链格孢及砖红镰孢的枝条不发病。该病害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感染引起的炭疽病。  相似文献   

7.
《吉林农业科学》2014,(6):28-30
为明确齐齐哈尔市玉米穗腐病病原菌,于2013年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玉米种植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病原物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与禾谷镰孢菌相同,但不分泌色素;ITS基因序列与Genebank登记中的禾谷镰孢菌HQ671191.1同源性为100%;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显示该菌株与禾谷镰孢菌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按照科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分离的病原菌可造成严重的玉米果穗腐烂。因此将该菌株命名为禾谷镰孢菌齐齐哈尔变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重庆地区危害蚕豆叶部的链格孢菌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从重庆市分离得到蚕豆叶部链格孢属真菌16株,对其中代表性的2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根据ITS和EF 2个基因序列的比对,明确2株菌分别属于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2株病原菌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 H为7。[结论]该研究为重庆蚕豆链格孢病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真菌形态学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具有诱导植物增产抗病的蛋白激发子产生菌链格孢(Alternaria spp.)JH505菌株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克隆了该菌株长度为1 267bp的rDNA序列.结果表明,rDNA包含部分18S rRNA、28S rRNA序列及完整的5.8S rRNA、转录外间隔区(ITS1、ITS2)rRNA序列,与A.tenuissima、A.cinerariae、A.dianthi、A.brassicae、A.zinniae相应的rDNA分别具有100%、98%、97%、97%和96%的相似性.结合菌落形态、孢子特征以及rDNA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细极链格孢菌(A.tenuissima).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水稻穗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RSRD)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复合性病害,近年来上升成为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一种重要穗部病害。对安徽省穗腐病危害分布进行调查,采集病样分离病原物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水稻穗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有4种,分别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es)、新月弯孢菌(Cartularies lunatics)、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和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其致死温度分别为60、59、59和60℃(10 min);菌丝生长温度均为10~35℃(最适20~30℃),pH值为5~9(最适7);孢子萌发温度均为5~45℃(最适25~35℃),pH值为4~8(最适7);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淀粉,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尿素和脯氨酸。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水稻种植区,主要病原菌种类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新疆小麦黑胚籽粒分离鉴定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南北疆的31个县市119份小麦样品,初步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地区小麦黑胚病籽粒的分离物以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 C. G. Nees]和小麦根腐离蠕孢[Bip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为主,同时分离到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 (Kunze ex Pers.) Wiltshire]、芽枝霉[Cladosporum spp.]、匍枝霉[Stemphylium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球黑孢霉[Nigrospora sphaerica (Sacc.) Mason],但出现的几率不大.在吐鲁番地区小麦黑胚籽粒中分离到喙状突脐霉(拟)[Exserohilum rostratum (Drech) Leo.& Sug.],在和静的黑胚籽粒中,匍枝霉[Stemphylium spp.]分离率较多,同时分离出小麦生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cola Vasant Rao].  相似文献   

12.
涂勇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3):121-123
从雪莲果叶片的病斑上分离得到一种病原真菌,根据病害症状特点、病菌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等进行鉴定,确定其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真菌。设置不同的培养基、pH值、温度、湿度及光照对叶腐病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佳pH值为7.0,最适生长温度为26℃,最适生长湿度为65%,光照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离、鉴定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并探明其体外生长速率。[方法]用马铃薯葡聚糖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病原真菌,以真菌体外培养时的菌落形态和回接试验中的病兆特征和再分离真菌的菌落形态进行形态鉴定,以真菌ITS序列扩增与比对进行分子鉴定,用体外培养时病原真菌菌落直径和厚度的增加速率来表征其生长速率。[结果]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分别为双孢柱孢、人参链格孢和槭菌刺孢。体外培养时,双孢柱孢菌落的直径和厚度增大最快,其次为人参链格孢的,槭菌刺孢的则最慢;在同一培养时间,不同真菌的菌落直径、厚度间的各自差异仅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分别为双孢柱孢、人参链格孢和槭菌刺孢,当三种病害同时发生时,根腐病将蔓延最快,黑斑病次之,圆斑病则最慢。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离、鉴定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并探明其体外生长速率。[方法]用马铃薯葡聚糖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病原真菌,以真菌体外培养时的菌落形态和回接试验中的病兆特征和再分离真菌的菌落形态进行形态鉴定,以真菌ITS序列扩增与比对进行分子鉴定,用体外培养时病原真菌菌落直径和厚度的增加速率来表征其生长速率。[结果]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分别为双孢柱孢、人参链格孢和槭菌刺孢。体外培养时,双孢柱孢菌落的直径和厚度增大最快,其次为人参链格孢的,槭菌刺孢的则最慢;在同一培养时间,不同真菌的菌落直径、厚度间的各自差异仅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分别为双孢柱孢、人参链格孢和槭菌刺孢,当三种病害同时发生时,根腐病将蔓延最快,黑斑病次之,圆斑病则最慢。  相似文献   

15.
烟草赤星病是由链格孢菌引起的叶部真菌病害,对烟叶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收集山东诸城、即墨、高密3个地区的烟草赤星病病原菌,通过病原菌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研究,明确所收集的12株病原菌均属于链格孢属真菌。利用DNAMAN软件和NCBI数据库进行真菌r DNA-ITS区域序列分析,初步确定:A3、A4、A7为Alternaria sp.;A1、A2、A5、A6、A9、A10、A11、A12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A8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表明山东部分地区烟草赤星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此研究为链格孢菌致病机制研究和烟草赤星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西藏自治区山南隆子和日喀则江孜青稞穗腐病病原种类、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治药剂,以期为青稞穗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一定参考,从病害发生区采集病穗样本,分离获得病原菌纯培养,利用依据分生孢子、分支及菌落形态做形态学特性,再结合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简称ITS)和转录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简称EF-1α)进行分子鉴定;对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选用6种常见农药对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ITS和EF-1α序列鉴定,该穗腐病原菌为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在隆子采集的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是葡萄糖和麦芽糖,氮源是硝酸钾;在江孜采集的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是淀粉,氮源是蛋白胨。药剂筛选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是本试验中最佳防治药剂,其EC50为1.270 9 mg/L。引起西藏隆子县和江孜县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燕麦镰刀菌,且不同地点病原菌间的生物学特性存在不同,推荐使用防治杀菌剂是苯醚甲环唑。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造成新疆塔城小麦主产区小麦叶枯、斑点现象的原因,确定致病菌,从塔城地区额敏县多地随机采集干枯叶片或带有不规则病斑的感病植株,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针刺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多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得到76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均为致病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76个菌株分别属于交链链格孢(A. alternata)、玫瑰链格孢(A. rosae)和侵染链格孢(A. infectoria),其中,交链链格孢为主要致病菌,分离频率为50%。基于EF-1和Alt基因及ITS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选取的代表菌株YC3、LK19和LK3分别与交链链格孢、玫瑰链格孢、侵染链格孢菌聚为一支,同源性分别为100%、100%和99%,多基因鉴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由此表明,新疆塔城地区冬小麦田间出现的小麦叶枯现象为链格孢侵染发生,其病原菌为交链链格孢、玫瑰链格孢、侵染链格孢,以交链链格孢为主。  相似文献   

18.
番茄茎枯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茎枯病主要危害番茄的茎和果实,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为此,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河南商丘地区番茄茎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测定其致病性,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番茄茎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其rDNA ITS序列与Gen-Bank中苹果链格孢菌(A.alternate)的ITS序列同源性为100%,与链格孢属的其他小孢子种聚在一个大的分支上.番茄茎枯病病原菌的鉴定为该病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嫁接西瓜枯萎病原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嫁接西瓜枯萎病株病菌分离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色泽、生长速度以及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和产孢细胞的大小和形态特征,结合分子鉴定,病株上的病原菌是茄腐镰孢菌和尖孢镰孢菌。经致病性测定,两种病菌对西瓜和砧木品种(葫芦)均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引起甜叶菊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分析MeJA在甜叶菊响应链格孢菌过程中的作用,为甜叶菊褐斑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取自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甜叶菊生产基地的发病甜叶菊植株的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培养,观察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和病原菌的致病性。采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进行致病性测定。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7个致病菌株ST1-ST7的r DNA-ITS区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和测序,并利用MEGA 7软件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基于病原菌的r DNA-ITS序列和Gen Bank中相关链格孢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利用台盼蓝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链格孢菌分生孢子在甜叶菊叶片上的萌发状态及侵入叶片的方式。通过向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外源添加MeJA分析其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对甜叶菊离体叶片饲喂MeJA并接种链格孢菌,观察叶片对链格孢菌的抗性;采用q PCR方法分析JA通路相关基因在甜叶菊叶片接种链格孢菌前后的表达情况。【结果】从甜叶菊发病叶片上共分离到7个菌株,所有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呈近圆形等径辐射生长,气生菌丝较为发达,初期为白色,后期逐渐变为不同程度的灰黑色,分生孢子单生或成链,多为近球形、倒棒状或倒梨形,大小为(20.5—45.5)×(6.5—16.0)μm。将所分离得到的菌株接种于甜叶菊离体叶片上,发现7个菌株对甜叶菊叶片致病程度存在一定差异,ST2、ST3和ST7 3个菌株侵染叶片后病斑扩展速度快,致病力较强。3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的r DNA-ITS序列长度分别为569、570和570 bp,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ST2、ST3与菌株KY814634.1、DQ491089.1等(Alternaria alternata、Alternaria sp.,链格孢)的相似度达到99%—100%,ST7与菌株HQ402558.1(Alternaria tenuissima,细极链格孢)的相似度达到99%。对接种细极链格孢ST7分生孢子的甜叶菊叶片台盼蓝染色后的观察结果发现,分生孢子可以从孢子的头部、侧面、尾部多个位置萌发,从叶片的气孔和表皮细胞间隙侵入叶片表皮细胞内。外源施加浓度高于200μmol·L~(-1)的MeJA能有效抑制细极链格孢菌丝的生长;甜叶菊离体叶片饲喂100μmol·L~(-1)的MeJA后接种细极链格孢,病斑面积明显小于对照,表明MeJA可增强甜叶菊对细极链格孢的抗性;JA通路相关基因LOX3和JAR1在甜叶菊接种细极链格孢后上调表达,JAZ1和JAZ4反之下调表达,表明JA通路参与甜叶菊对细极链格孢的响应。【结论】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甜叶菊生产基地甜叶菊褐斑病的致病菌为链格孢菌。细极链格孢菌丝可以从叶片的气孔以及表皮细胞间隙侵入表皮细胞。外源施加MeJA能够有效增强甜叶菊叶片对细极链格孢的抗性,在甜叶菊褐斑病的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