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1年在福建省南靖县红锥castanpsis hystrix A.DC.林中首次发生红锥毒蛾Lymantria sp.危害,并暴发成灾,该虫在国内尚未见报道过。红锥毒蛾在南靖一年1代,以卵块在树干上越冬,翌年四月上旬至六月中旬为幼虫发生危害期。本文记述了该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年生活史、与木毒蛾和舞毒蛾的比较、天敌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广西红锥种群的DNA进行提取和ISSR—PCR扩增体系进行优化。分析了退火温度、模板DNA浓度、Mg^2+浓度、dNTPs浓度、TaqDNA聚合酶用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红锥ISSR—PCR分析较适宜的扩增体系是:25μL PCR反应体积中,buffer(10mM Tris-HCl,pH9.0,50mM KCl,0.1...  相似文献   

3.
红锥由于具有十分优良的生物特性,而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国内对于红锥育苗的栽培逐渐增多,相应的栽培技术也逐渐成熟.国内学者基于红锥的生长速度快、能够快速成材等高价值性的特性,对红锥的生态学特征和遗传特性做了深入研究,尤其对其木材性质和培养技术方法等方面。基于红锥价值性高的特点,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红锥育苗的实验研究以提高红锥育苗的产量,同时加强栽培技术的研究。本文首先对红锥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进行详细的介绍,分析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素,结合现阶段主要采用的红锥育苗培育技术,提出进一步提高红锥育苗产量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4.
针对红锥速生丰产造林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锥作为一种重要的造林树种,其种植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提升红锥的速生丰产造林技术水平,对于农民的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采取实验的方式,对红锥速生丰产造林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2008年,在福建省蕉城区开展了红锥不同施肥处理正交设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红锥造林保存率影响不显著,对树高、胸径影响显著.在红锥造林时以总量150g/穴过磷酸钙,先按总量的50%作为基肥,然后第3年再按总量的50%作为追肥,可以显著提高红锥的树高、胸径,施肥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红锥良种区域化试验示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天然母树林的区划和改造,种子单产平均提高40.1%,千粒重和纯度平均分别提高33.9%和6%;初选出红锥优树89株;建立红锥育苗示范基地,开展了多种源多点的苗期生长比较试验、苗期变异性和相关性研究;进行了5试点10个红锥地理种源区域试验,初步评选出2个增产20.3%~22.5%的优良种源.红锥可作为优良珍贵用材林和生态林业工程的主要造林树种在南亚热带地区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7.
比较分析了杉木与红锥混交林中9杉1锥,8杉2锥,7杉3锥4种红锥造林模式10年生林的胸径、树高和蓄积生长量.研究表明:当郁闭度相近时,7杉3锥林分的蓄积量最大,红椎纯林最低,混交比例对土壤肥力影响较大,随着混交树种数量的增加,7杉3锥能够使林地土壤中有机质、全N、水溶性N、速效P4种含量达到最大值,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20株7 a生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优良单株为材料,研究不同截干高度对红锥萌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20 cm截干处理下,促萌效果优于其他处理,初始萌芽期最早,萌枝数、萌枝丛数、萌枝平均距地高都最高;红锥截干后的萌枝情况对光照的响应不显著;红锥截干可刺激主干上的隐芽萌发.  相似文献   

9.
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为速生珍稀树种之一,具有生长快、成材早、适应广、材质优、价值高等优良特性,市场应用前景广阔,人工栽培技术已趋于成熟.近年来国内研究学者对红锥生物生态学特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木材性质、育苗和营造培育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红锥的生长习性及广西红锥的育苗区域选择、种子育苗、扦插育苗和嫁接育苗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红锥的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木是植树造林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县各地红锥育苗成苗率低,而且长期蹲苗,苗木生长不良。所以,搞好红锥育苗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红锥育苗技术介绍如下。1.选好圃地红锥幼苗有三怕:怕干旱、怕渍水、怕强光。因此,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灌溉方便而又排水良好、地势平缓的阴坡半阴坡作为圃地。2.筑高苗床红锥苗木主根长,侧根短,须根少;要求做到适当筑高苗床,畦高25cm 以上,畦面宽100cm。这样有利于幼苗根系生长发育和防止发生根腐病。3.随采随播红锥在我县一般于12月中  相似文献   

11.
对红锥与桉树采用8锥2桉、7锥3桉、6锥4桉3种混交比例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8锥2桉比例混交,林分中红锥树高、地径、冠幅等指标与红锥纯林的指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说明8锥2桉混交造林,红锥不会被桉树抑制生长,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人工林红锥木材干燥特性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百度试验法对人工林红锥木材的干燥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检测并评价干燥质量指标,在此基础上初步制定人工林红锥木材的参考干燥基准.  相似文献   

13.
2016年10月对永安国有林场30年生杉木大径材林分按照3种保留密度(A450、B600、C750株·hm-2)进行择伐,2017年2月在A、B、C 3种保留密度林下分别套种825、675、525株·hm-2红锥,2021年12月对形成的异龄复层林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套种后5 a,杉木和红锥生长量均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处理组合间杉木、红锥树高、胸径、材积和蓄积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杉木保留450株·hm-2套种红锥825株·hm-2形成的异龄复层林的生长效果最优,林分总蓄积量达445.08 m3·hm-2,其中35年生的杉木平均树高27.20 m、胸径31.77 cm、单株材积0.9398 m3,分别比对照提高13.66%、17.15%、51.13%。6年生红锥的平均树高7.08 m、胸径6.26 cm、冠幅3.52 m、材积0.0123 m3,达到红锥适宜区生长量标准。试验结果可为培育杉木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广西凭祥红锥人工林天然更新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典型样地,对广西凭祥28 ~32年生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林下红锥天然更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林下幼苗、幼树、小树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0 097.1、920.0、2 308.6株/hm2,小树的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为3.10 cm和4.49m,幼树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为1.52 cm和2.77 m,其天然更新良好,说明开展近自然经营是可行的.林下红锥的更新状况与上层林木的生长表现密切相关,上层红锥乔木表现越好,其幼苗越多,但其小树、幼树越少,而且生长表现越差,可能与光环境以及养分竞争差异有关;坡位是影响红锥更新的一个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5.
广西派阳山林场发展红锥的前景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天然分布、适应性、生长习性等内容介绍红锥的优良特性,同时介绍广西红锥的研究成果,提出红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红锥大苗移栽装袋技术及种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锥大苗移栽装袋后不同培育时间的袋苗进行种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红锥大苗移栽装袋对提高红锥种植存活率和生长效果明显,且移栽装袋培育时间对红锥袋苗种植存活率和生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装袋移栽1~2 a的效果最好,种植存活率高达96%以上,当年抽梢可达50 cm以上,第2年树高生长量。平均达85. 21~93. 45 cm,胸径生长量平均达1. 52~1. 63 cm。袋苗移栽各项生长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同苗龄的裸根地苗。  相似文献   

17.
红锥容器育苗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开展以不同育苗基质与移苗阶段作组合和以不同断根方式与根部处理作组合的红锥容器苗育苗试验,对影响红锥容器育苗效果的因素组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红锥容器苗的成活及生长指标存在显著的影响.其中不同育苗基质和不同断根方式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以红泥营养杯下垫火烧土的处理对红锥容器育苗的苗木保存率和苗木高生长的影响效果最好,而以单纯红泥作为育苗基质的处理对其苗木地径生长的影响最大.以在芽苗出土前进行切根处理对于红锥容器苗的苗木保存率、苗高及地径生长影响的效果最佳.但在芽苗出土前进行切根处理则对于其苗木根系的生长更有好处.  相似文献   

18.
何日广 《绿色科技》2022,(7):116-119
对高峰林场41.2 hm2红锥+灰木莲+火力楠同龄混交林与23 hm2红锥纯林实施森林经营,并监测了2种林分在4~6年林龄时在林木生长、林下植被多样性、林分健康和稳定性等3个方面的动态及差异.结果表明:在森林经营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从第4年到第6年,红锥+灰木莲+火力楠同龄混交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了409.0%,红锥纯林每...  相似文献   

19.
红锥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洪伟  柳江  吴承祯 《林业科学》2001,37(Z1):6-10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刀石山红锥种群结构进行分析,并运用C、Lδ、M*、M*/X、GA5种聚焦度指标及Iwao M*-X回归测定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结果表明红锥种群结构存在增长和下降两种类型;聚焦度指标测定结果一致表明红锥种群的空间分布为随机型IwaoM*-X回归分析表明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红锥个体;在种群成长过程中,分布格局从聚集型向随机型转化.  相似文献   

20.
红锥不同模式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林俊平 《福建林业科技》2002,29(3):59-61,80
对红锥纯林、红锥×杉木混交林以及红锥×木荷×杉木混交林等不同模式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在 3种不同混交模式中 ,以红锥杉木混交效果最好 ,不但能明显地提高红锥的造林成活率 ,且两者混交种间关系较为协调 ,空间分布格局合理 ,充分利用营养空间 ,混交林分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8年生红锥杉木混交林中红锥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达 14 75m、16 5 0cm和 0 15 6 1m3 ,比红锥纯林分别提高了 10 0 0 %、14 34%、36 93% ,林分蓄积量高达 2 71 4 7m3·hm-2 ,是纯林的 1 30倍 ,可见红锥与杉木混交是值得闽南地区推广应用的针阔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