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梨果肉褐变是影响其品质的重要问题,为深入探讨梨果肉褐变的生理机制,以易褐变品种‘宝珠’‘苹果梨’和不易褐变品种‘丰水’‘崇化大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褐变度、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梨果肉褐变程度、酚类物质含量和部分酶活性均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幼果至果实成熟,熊果苷、绿原酸、表儿茶素是果实中主要的酚类物质,三者含量占总酚含量的90%以上,2个易褐变品种‘宝珠’‘苹果梨’果实中熊果苷、绿原酸含量高于2个不易褐变品种‘丰水’‘崇化大梨’。从果实褐变度与酚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看,在幼果期,单个的酚类物质对果实褐变影响不大,在果实生长后期与果实褐变相关性强的酚类物质主要有熊果苷、儿茶素、绿原酸和咖啡酸。在整个果实发育期,易褐变品种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总酚含量均高于不易褐变品种;幼果期易褐变品种果实PPO活性与不易褐变品种差异显著(P<0.05),成熟期差异不显著。4个品种果实中PPO、PAL活性与大多数酚类物质含量均显著相关,对不同发育阶段果实褐变的研究要综合考虑PPO活性与总酚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梨果实酚类物质与酶促褐变底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分属不同栽培系统及种间杂交种的10个梨品种果实酚类物质含量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相液相色谱法可检测到梨果中10种酚类物质,不同系统及品种的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差异很大,其中绿原酸平均含量最高,香草醛、芦丁、表儿茶素、儿茶素含量较高,为主要的酚类物质;咖啡酸平均含量最低。对总多酚、绿原酸、表儿茶素、儿茶素、抗氧化活性与褐变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梨果实总多酚含量对褐变度影响最大,绿原酸含量对褐变度影响其次,果实抗氧化活性对褐变的影响最小。不同酚类物质中绿原酸含量最高,且与多酚氧化酶结合能力最强,为最主要的褐变底物。  相似文献   

3.
果实褐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果实揭变是果实品质劣化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也是贮藏保鲜的主要障碍。果实褐变是一个复杂的生化反应。一般认为,褐变是在酶的作用下,使组织内的酚类物质氧化为醒,然后非酶促聚合成黑素,而使组织变成褐色的生理生化过程。显然,褐变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第一,酶作用的底物(酚类物质),第二,酶类;第三,氧。只有三因素紧密结合组织才能发生揭变。它是水果、蔬菜采前或采后贮藏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特别组织受到损伤、病菌侵染后出现的更加迅速。许多热带、亚热带、温带水果如油梨、香蕉、番石榴、荔枝、桃、李、杏、苹果、…  相似文献   

4.
砂梨果肉褐变与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丽红  张玉星 《果树学报》2012,(6):1022-1026
【目的】为了探明砂梨褐变的内在机制,为砂梨贮藏与加工过程中品种选择和褐变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1个砂梨品种的成熟果实为试材,测定总酚与酚类物质组成及含量、GSH含量、PPO、SOD、CAT、PAL、POD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酶促褐变程度有很大差别,‘新兴’和‘早生黄金’褐变较重,而‘秋黄’和‘丰水’较轻。绿原酸、儿茶素、芦丁和没食子酸是梨果肉中含量较高的酚类物质。总酚含量与果实褐变度相关性最高,绿原酸次之,儿茶素最低。【结论】梨果肉褐变相关酶活性与酚类物质组分及含量对其酶促褐变的影响程度因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梨果肉酶促褐变与总酚和绿原酸含量的相关度高于与酶类的相关度。  相似文献   

5.
苹果果实日烧研究Ⅳ褐变症状可恢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烧果实褐变症状是一个不可逆的颜色变化过程。褐变一旦产生 ,不会再自行褪去。但对某些易着色的品种而言 ,轻微褐变可在果实着色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被红色所掩盖 ,从而达到商品果要求 ,但发生较重的褐变永远失去这一能力。采用某些保护措施 ,可有效制止轻微褐变的进一步发展 ,因而可大大提高商品果率。在自然条件下 ,褐变果被红色掩盖的难易程度随品种而异。褐变症状的恢复主要取决于果实的褐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利用数码相机测定板栗果实褐变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测定板栗果实褐变程度的新方法,可快速测定板栗等果实的表面褐变程度.其原理是利用数码相机拍照获取板栗褐变果实的图像,利用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板栗果实的亮度值,进而揭示果实的褐变程度及其褐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苹果果肉颜色及褐变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苹果品种在果实鲜切后果肉颜色变化及褐变程度,寻找抗褐变品种,选用40个品种的果实进行了果肉颜色和褐变多样性的研究,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苹果果肉颜色可分为黄、白、绿3种;初始色泽为黄色的切分1 h后大部分变为黄褐色;初始色泽为绿色和白色的,切分1 h后一般呈灰褐色,也有的呈黄褐色;苹果果实切分后褐变现象普遍发生,表型多样,品种间差异较大,而且成熟期越晚褐变渐轻。苹果品种华红、华冠是优良的抗褐变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葡萄贮藏期间会发生褐变状况,影响葡萄的保质期。褐变位置主要出现在果皮、果肉以及非食用穗轴位置。发生褐变的因素有很多,分析调研了葡萄贮藏期间果实褐变的现象,总结分析了葡萄产生褐变的主要因素,通过实验对比,分析褐变状况。  相似文献   

9.
冰温贮藏对柿果褐变以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磨盘柿和次郎甜柿为试材,分析其贮后褐变指数、品质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和褐变底物及相关酶系的变化,探讨不同贮藏环境对2种柿果贮藏过程中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冰温(-0.5~-0.2)℃条件下,磨盘柿和次郎甜柿的褐变指数均低于冷藏(0±1)℃果实,且磨盘柿褐变指数低于次郎甜柿.冰温处理减缓了2种柿果的总酚含量和水分含量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牡丹组织培养中褐变产生机理,综述了牡丹组织培养中影响褐变产生的因素,防止褐变的措施等研究现状,归纳了减轻褐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