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15)N进行微区试验所得结果表明,新疆灌淤土-冬小麦系统中,小麦对尿素氮的当季利用率为10.6%—18.7%,且有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施氮对土壤氮素有激发效应,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强;1m土层中尿素氮残留量占施入氮量的17.8%—78.3%,残留氮主要集中于0—20cm耕层土壤中;尿素氮的损失率为7.2%—66.3%,主要是挥发损失,且随施氮量增加损失增大。试验还表明,施用新型尿素其利用率提高1.8—2.8个百分点,土壤残留率提高14.5—19.8个百分点,当季损失率降低16.3—22.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新疆三种主要农田土壤尿素氮的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15N示踪法研究了北、东、南疆3种主要农田土壤尿素氮的损失,结果表明,1m土层尿素残留率为24.7%~72.8%,平均为41.0%;其残留垂直分布是上多下少.尿素氮在1m土层以下的渗漏损失极小,仅占施入氮量的0.004%~0.5%.尿素氮的挥发损失率为26.8%~70.0%,平均47.1%,顺宁为灌淤土(南疆)>灌耕土(东疆)>灌耕灰漠土(北疆),正好与尿素土壤残留率及渗漏损失率的大小顺序相反.  相似文献   

3.
应用~(15)N示踪法进行的盆栽试验表明,在新疆耕作土壤中,施氮水平对作物吸收肥料氮和土壤氮影响很大。在低氮水平(尿素240kg/hm~2)下,作物体内的氮素30%来自肥料,70%来自土壤;在高肥水平(尿素480kg/hm~2)下,作物体内的氮素50%来自肥料,50%来自土壤。于新疆7种耕作土壤上栽种春小麦,玉米,棉花,甜菜及水稻5种作物,施入的氮肥只有30%—40%被作物利用,20%左右残留在土壤中,30%—40%呈气态损失。设法减少氮肥的气态损失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氯化苦在土壤上的残留分析方法及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氯化苦在土壤中的残留,用石油醚对土壤样品进行超声波提取,毛细管柱色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测定,进行了3种添加浓度的回收率试验并进行实际样品检测。[结果]氯化苦的的最低检出限(LOD)为0.008mg/kg,土壤中最低检出浓度(LOQ)为0.020mg/kg,回收率89.5%—111.1%,变异系数为3.6%—7.2%,均在农药残留测定所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在0.008—2.000mg/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值与氯化苦浓度线性关系良好,且线性范围较宽,适合测定土壤中不同浓度水平的氯化苦。氯化苦的消解很快,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5.5d。[结论]该分析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定量准确,可有效地测定土壤中氯化苦含量。  相似文献   

5.
造纸黑液木质素对尿素氮在土壤中转化与生物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造纸黑液木质素对尿素进行包膜处理,制成3种不同包膜厚度的缓释尿素(LCU),通过土壤淋溶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木质素包膜尿素氮素释放规律和生物利用效果,结果表明:木质素也膜尿素具有不同程度的缓释性能,木质素包膜尿素中氮素累积溶出速率比普通尿素低12%;施用木质素包膜尿素的玉米生物量均大于普通尿素,尿素氮素利用率平均提高了7.8%.木质素对尿素氮转化影响除了物理控释作用外、其降解产物还具有一定的硝化抑制作用,能减少氮素的淋失和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控释氮肥对杂交水稻磷的吸收、残留和土壤固定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32P示踪技术。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和普通尿素对杂交水稻磷的吸收、残留和土壤固定磷肥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施用控释氮肥,明显地增加了杂交水稻在分蘖期、孕穗期、成熟期的吸磷总量以及肥料P和土壤P的吸收量。控释氮肥中,氮的释放速度和作物的需求基本一致。显著提高了杂交水稻对磷肥的利用率、回收率和残留在土壤中可被再利用的肥料磷,降低土壤对磷肥的固定。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嘧菌酯在柑橘园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规律,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法,对贵州、湖南、浙江3地的橘园土壤中嘧菌酯残留进行了检测,并建立了嘧菌酯在土壤样品中的残留检测体系.结果表明,在试验检测条件下,嘧菌酯的最小检出量为1×10-11 g,相对保留时间为4.86 min;添加回收率为98.3%~105.4%,变异系数为5.0%~7.2%,标准偏差为5.15%~7.15%,均能达到我国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湖南、浙江、贵州柑橘园土壤中嘧菌酯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4.0、13.2、11.6d.这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嘧菌酯在土壤中消解较快,不会造成土壤中累积性残留污染.  相似文献   

8.
在施用等量厩肥、磷肥和钾肥的基础上,每小区1公斤尿素(相当于每公顷300公斤)按照由不同生育期分次施肥的四种组合形式施用于杂交稻。其中以70%尿素为基肥,30%为保花肥的处理稻谷产量最高,每公斤尿素氮增产稻谷11.35公斤。杂交稻分蘖阶段和孕穗后期土壤供氮低于作物需氮量,上述配比形式能弥补这两个阶段土壤供氮之不足,适合杂交稻分蘖成穗能力强和穗分化力强的特点。对杂交稻和常规稻的某些氮素营养特点进行比较:(1)两者生产1000公斤稻谷的需氮量相近;(2)杂交稻吸收氮素总量中约35%来自化肥氮,与双季早稻相近而高于单季晚稻;(3)杂交稻生育期内吸收的土壤氮量与单季晚稻相近而比双季早稻高得多。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氢醌对土壤中尿素氮系列的影响及其条件,在实验室条件下,取白浆土和冲积性砂壤土0—20cm的耕作土壤为试样,进行了氢醌对土壤脲酶活性动态,土壤硝化作用强度,土壤脲酶活性动态,土壤尿素氨挥发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氢醌对土壤脲酶活性、尿素氨挥发和硝化强度的抑制率,同土壤脲酶活性大小和培养时间成负相关,同氢醌浓度成正相关;(2)砂壤土中比粘壤土中尿素分解速度快,氨挥发强度大,硝化速率快;(3)在麦秸还田土壤中,脲酶活性增高,尿素分解速率加快,从而降低了氢醌的抑制效应。同时,由于麦秸的“氮因子效应”而弥补了氢醌失效后可能造成的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用量的两种新型尿素对土壤脲酶、油菜Vc含量、硝酸盐含量、油菜产量及肥料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尿相比,多肽尿素和多酶金尿素均在用量964.0 kg·hm-2时效果最好,分别降低脲酶活性51.9%和34.4%,分别提高Vc含量23.5%和16.4%,分别提高产量48.4%和69.3%,分别提高肥料回收率13.69%和16.18%,多酶金尿素降低硝酸盐含量12.2%,施用多肽尿素油菜硝酸盐含量没有降低反而增加9.3%.多酶金尿素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16)N标记尿素配施不同有机物(木质素,纤维素,淀粉,稻秆),沤田一个月后盆栽水稻,研究其对水稻生长和吸收氨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1.配施木质素,对水稻生长(穗数、谷、秆重)无不良影响,C/N不同,差异不大;配施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淀粉)和稻秆均对水稻生长有抑制作用,C/N相同,则淀粉抑制作用大于纤维素,纤维素中则C/N大的比C/N小的抑制作用大,稻秆的抑制作用与纤维系C/N相同的接近.2.单施尿素的氮利用率(水稻地上都)为49.9%,配施木质素处理的尿素氮利用率与之无差异,配施其他有机物均降低了尿素氮利用率,以稻秆C/N=25∶1影响最大,只有26.8%,顺序为稻秆C/N=25∶1>纤维索C/N=25∶1、淀粉C/N=10 ∶1>纤维素C/N=10∶1.3。单施尿素在土壤中氮残留率为26.2%,配施木质素的残留率与之无差异,配施其他有机物的都增加残留率,尤以稻秆最高,达58.8%;配施有机物有减少尿素氮损失的趋势。4.施肥处理均大大增加水稻对土壤氮吸收,单施尿素水稻(地上(?))吸收土壤氮437.3mg/盆,占全氨59.5%.与配施木质素差别不大,配施稻秆C/N=25∶1吸收量之相近,但占全氮比率却达72.3%,配施纤维素、淀粉均减少了对土壤氨的吸收,而占全氮比率则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2.
酸性水稻土长期施用氯化铵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酸性水稻上施用氯化铵安定试验,连续3年的结果表明,氯化铵的肥效与尿素相当;土壤中氯离子有一定的积累,在0-40cm土层中,氯离子残留率为7.9%-9.0%,耕层土壤pH降低0.18-0.31个单位。  相似文献   

13.
土壤类型和含水量对包膜尿素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膜肥料中养分释放快慢和释放期长短直接关系到肥料的利用效率和植物的生长,以包膜尿素为材料,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对包膜尿素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膜尿素在3种作物种植地(水稻、蔬菜和茶树)土壤中养分释放最快的为稻田土,土壤表面和里面平均初期溶出率为11.88%,28 d平均养分累计释放率为61.32%,释放期为123 d;不同土壤含水量(20%、40%和60%)下,包膜尿素养分释放特性表现为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养分释放速度逐渐加快;撒施在土壤表层的包膜尿素氮素释放率略低于埋入土层内部的。  相似文献   

14.
试验指出春小麦一生吸收土壤氮占78%左右,吸收肥料氮占25%左右。产量与植物吸收土壤氮成正相关,而与吸收肥料氮无明显相关。从氮肥平衡来看,尿素、硫铵在黑土和白浆土中被作物吸收平均占48%,土壤残留18%,未回收(损失)33%。加沸石按肥料重1:10显著地提高土壤残氮量。残留的氮绝大部分在0—15厘米的土层里,下层很少,30厘米以下没有氮肥下渗损失。黑土比白浆土肥力高。黑土的AN值为450,平均产量为6400公斤/公顷,白浆土为260,平均产量为4900公斤/公顷。  相似文献   

15.
水稻盆栽试验表明,稻秆或尿素做基肥,单独施用时稻秆15N的当季利用率(<18.6%)低于尿素,但有较高的土壤残留(>45.8%);增加稻秆用量,水稻对其15N的利用率无显著差异,增加尿素用量则会显著增加水稻对其15N的吸收。在最高分蘖期,水稻已吸收了其能利用的尿素氮的大部分和稻秆氮的一半左右。两种肥料混合的C/N比为15时,尿素用量增加,其15N水稻利用率变化不大。添加尿素使稻秆15N的利用率显著增大,而它的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则有所减少;随混合把料用量的增加,稻秆15N的利用率没有显著的变化,但其损失率则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新农药S-7802在稻米、土壤和水中残留量的液谱分析方法,样品采用甲醇振荡后提取,三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并浓缩,经弗罗里硅土柱层析纯化后,收集三氯甲烷淋洗液,浓缩至1—2ml,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紫外检测器测定,色谱柱为全多孔性球状硅胶。试验结果:添加回收率变动范围为78.8%—94.7%;标准偏差为0.8%—12.3%;变动系数为0.8%—12.7%。  相似文献   

17.
用(~(15)NH_4)_2SO_4标记的稻谷喂鸡,将收集的鸡粪与尿素配合进行水稻盆栽试验,研究有机、无机肥料相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得出:水稻对鸡粪和尿素的利用率分别为22%~24%和35%~52%。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分别为30%~42%和23%~33%。提高鸡粪比例,二种肥料的残留率都增加。残留量大于激发量。然而化肥利用率则下降并导致稻谷产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苯磺隆、尿素、多效唑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不同处理土壤中苯磺隆、尿素、多效唑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试验采用正交设计,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下,苯磺隆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从微生物数量反映了在不同多效唑浓度、氮素水平和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可作为评价苯磺隆除草剂残留污染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敏感指数。外源氮素(尿素)的添加,改善了土壤的生态环境,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也表明氮素能缓解农药残留物对土壤微生物的毒害效应。  相似文献   

19.
陈晓林  张思林  王立东  叶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248+4251-4248,4251
[目的]建立精恶唑禾草灵在土壤、植株和小麦中残留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研究精恶唑禾草灵在土壤、植株和小麦中的残留.[结果]该方法的最小检出量为2×10-9g,最低检出浓度,对土壤为0.005 mg/kg,对植株为0.025 mg/kg,对小麦为0.010mg/kg.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3.0% ~ 89.8%,相对标准偏差4.4%~8.8%;植株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3.1%~ 108.3%,相对标准偏差为2.5% ~14.8%;麦粒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4.7% ~96.6%,相对标准偏差为4.4% ~8.5%.[结论]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都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氟硅唑在苹果上使用后的残留动态及环境安全性,在银川、咸阳、济南市郊区三地进行了氟硅唑在苹果上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样品用乙腈提取,PSA分散吸附剂吸附净化,液相色谱-紫外测定.氟硅唑的最小检出量为9.9 ng,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9.9 ×10-3 mg/kg.在0.02 ~0.2 mg/L添加水平下,苹果中的回收率71.5% ~ 105.0%,相对标准偏差2.4%~4.2%;土壤中的回收率78.0% ~ 100.0%,相对标准偏差5.7%~8.2%;符合农残分析要求.试验结果表明,氟硅唑在苹果中消解较快,土壤中相对缓慢,半衰期分别为8.7 ~43.6 d和3.9~26.8 d.末次施药距收获间隔30 d,苹果中氟硅唑残留量均低于0.2 mg/kg,该药按推荐剂量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