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文献资料和标本馆记录及实地考察,对壳斗科栲属(Castanopsis)植物中的苦槠(C.sclerophylla)、甜槠(C.eyrei)栲树(C.fargesii)、南岭栲(C.fordii)、钩栲(C.tibetana)、罗浮栲(C.fabric)、刺栲、(C.hystrix)、鹿角栲(C.lam ontii)、黧蒴栲(C.fissa)等9种主要栲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区进行研究,探讨栲属主要树种的分布特点。9种栲属植物呈镶嵌式分布。其中苦槠栲和甜槠是分布在我国最北的栲属树种,其最北可达安徽南部;甜槠栲在我国的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刺栲在我国的分布分为2部分:一部分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另一部分集中在长江以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2.
择伐经营后马尾松次生林阔叶树的生长与群落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几种类型的马尾松次生林,实施"砍松留阔"择伐实验,以促使林下阔叶树种的恢复性生长,快速改善其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弱化松材线虫病的威胁。观测结果表明,马尾松次生林经40%~50%强度的择伐利用6a后,林下的苦槠、石栎、青冈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呈快速的恢复性生长,林相结构得到快速恢复而形成新的森林景观。经过封禁,马尾松纯林恢复成为具有较多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的松阔混交林,苦槠和石栎的重要值超过20%,林分密度达250株·hm-2;而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则快速向常绿阔叶林演替,乔木层中苦槠的重要值和林分密度提高了近1倍。分析表明,对马尾松次生林的科学择伐经营,不仅显著增强了松林的生态功能,而且还增加了中间收入,是一种简单易行、成本低、效果好的林相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3.
星斗山自然保护区两种阔叶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斗山自然保护区广泛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他们生长繁茂,都是经过破坏后自然恢复起来的天然次生林。本文选择了钩栲林、水青冈、枫香、多脉青冈林为代表,研究了它们的种群结构状况,并探讨了其演替发展的前景。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类型林分的种群结构都很复杂,组成林分的乔木树种分别为28种和29种,但前者常绿成分占88. 57%,后者常绿与落叶成分几乎各占一半。并且在海拔1000M 以下,以钩栲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是稳定的,而在1000~1500M 的范围里,只能形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以南北样带栲属树种和常绿阔叶树种(包括栲属)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栲属树种的净光合速率、叶氮和磷含量、叶厚度、比叶重和常绿阔叶树种的比叶重、叶厚度、干物质含量。通过检验叶片功能性状指标之间相关关系得到,栲属植物的单位面积最大净光合速率与单位面积叶氮含量、比叶重彼此呈正相关,单位质量最大净光合速率与比叶重、叶厚度呈负相关,同时,无论是基于面积还是基于质量叶氮和磷含量都呈正相关关系。99种常绿阔叶树种的比叶重、叶厚度、干物质含量彼此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结合试验地调查以及林分内树种组成,利用混交度(M)、大小比数(U)和角尺度(W)3个林分结构参数,分析了叶山林场常绿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结果表明:该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371 8,主要树种麻栎多呈单种聚集,其余树种中强度混交比例达到96%;平均大小比数为0.493 6,在林分空间配置上,马尾松处于优势状态,其余树种分化严重;平均角尺度为0.518 9,混交林的分布格局基本上以团状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6.
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以杉木和木荷为优势树种的中亚热带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树种组成Ⅰ和Ⅱ,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种结构参数,分析了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结果表明:优势树种杉木和木荷以弱度混交和中度混交为主,林分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45和0.52,树种空间配置较简单,林分树种混交程度较低;杉木、木荷和苦槠大小比数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大小比数在0.5左右;其余树种大小分化明显,平均大小比数在0~0.88之间,既有占优势的树种(泡桐、马尾松和丝栗栲),也有受压的树种(柯木、漆树、枫香、青冈和虎皮楠),林分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50和0.52,处于中庸生长状态,乔木层树种不稳定;在角尺度研究中,相对空间结构单元而言,林木水平分布存在波动性变化,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549 9和0.536 4.这些林分空间结构信息可为指导杉阔混交人工林合理择伐经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合理择伐经营进行林分结构调整,提高林分质量,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7.
不同采伐强度对闽西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多样性分析方法和改进后的 M.Godron 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常绿阔叶林5种不同强度采伐(弱度9.8%、中度24.5%,强度46.8%和极强度72.3%和皆伐)作业10 a后林分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择伐林地林分处于稳定状态,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强,林分的稳定性开始逐渐降低.皆伐林地林分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于常绿阔叶林的科学经营,从稳定性出发,应尽量采取择伐方式,尤其是中低强度的择伐方式.  相似文献   

8.
闽粤栲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rehd.et wils.),别名黧蒴栲,为壳斗科栲属,常绿乔木,树高达25 m,胸径60 cm以上。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广东、广西、贵州南部以及云南东南部,中亚热带海拔200~850 m暖湿坡谷地的常绿阔叶林中,常为次生林的先锋树种[1]。闽粤栲为中性偏阳树种,幼  相似文献   

9.
天然林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系统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以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为目标,从林分的空间结构和非空间结构特征2个方面选择了8个指标,提出了林分经营的迫切性指数(Mu)的概念、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并应用于贵州黎平2个阔叶混交林和2个针阔混交林分的评价,结果表明:4个林分的经营迫切性不同,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4个研究林分(样地A、B、C和D)的林木个体破坏严重,常绿阔叶混交林(样地A和B)的树种组成、针阔混交林(样地C和D)的林木分布格局、成层性以及直径分布等不合理;此外,样地B的树种多样性和样地C的顶极树种优势度较低,4个林分都需要从提高林木个体的健康水平制定相应的经营措施,常绿阔叶混交林还需要调整树种组成,提高树种多样性;针阔混交林则还需要调整林木分布格局、直径分布及成层性,优化空间配置.  相似文献   

10.
应用多样性分析方法和改进后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常绿阔叶林5种不同强度采伐(弱度9.8%、中度24.5%、强度46.8%、极强度72.3%和皆伐)作业10 a后林分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择伐林地林分处于稳定状态,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强,林分的稳定性开始逐渐降低。皆伐林地林分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于常绿阔叶林的科学经营,从稳定性出发,应尽量采取择伐方式,尤其是中低强度的择伐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调查群落种类组成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3种典型森林主要组成树种的种群结构进行分析,并推断群落的演替趋势.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森林群落乔木层优势种主要为马尾松、柏木等针叶树种,短柄袍栎、栓皮栎等落叶阔叶树种及多脉青冈、石栎等常绿阔叶树种;2)针叶群落中乔木层个体高度级频度顶点位于10~15 m,针阔混交群落与阔叶群落为5~10 m;3)阔叶群落中短柄袍栎和栓皮栎等优势种的胸径频率为逆J字型,伴生树种主要为L型或逆J字型,主要组成树种的种群结构表明优势种种群处于稳定状态;4)针阔混交群落针叶优势种的种群属于单峰型和逆J字型的衰退类型,阔叶树种多为逐渐增长的L型或间歇性发展的多峰型;5)针叶群落优势树种胸径频率属于典型的单峰型,伴生树种为单柱型或L型;6)由主要组成树种的种群结构推断三峡库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为针叶林群落→针阔混交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研究结果为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植物群系为评价单元,通过相关性检验和主成分分析,从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数量特征的众多因子中提取出最重要的健康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中山市常绿针叶林与阔叶林群落结构健康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建群种更新苗数、乔木种类、灌木层密度和草本层盖度是影响中山市常绿针叶林群落结构健康最主要的4个因子;5种常绿针叶林群系结构健康得分排序为:湿地松-马尾松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岗松-湿地松林>湿地松林。建群种更新苗数、草本层盖度和乔木株数是影响中山市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健康最大的3个因子;8种常绿阔叶林群系结构健康得分排序为:粘木-凹叶红豆林>华鼠刺-粘木-凹叶红豆林>乌榄-樟树林>白颜树-红车林>降真香-白颜树林>荷木-台湾相思林>台湾相思林>银柴-小盘木-红车林。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湖南株洲市大京水库集水区马尾松群落组成成分、形成历史、发展趋势、物种多样性等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水库集水区马尾松群落演替有3大特点:①马尾松林附近保存有小面积常绿阔叶林和零星常绿阔叶树,马尾松林演替有充足的种源,而且演替速度较快;②其演替规律为由马尾松纯林演替为马尾松、常绿阔叶树混交林,再演替到常绿阔叶林,一般不经过马尾松、落叶阔叶树混交林阶段;③首先侵入林地的常绿树为茹豆、石栎、黄瑞木、青冈栎等。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马尾松纯林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低于马尾松与阔叶树混交林;在立地条件较好、树种组成较丰富的马尾松与常绿阔叶树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接近甚至高于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4.
对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马尾松菌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马尾松在不同样地以及不同季节菌根的感染率.结果表明:在温度低、气候干燥、土壤贫瘠的环境下,菌根感染率较低,而在温度高、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的环境下,菌根感染率较高;在调查中发现,与马尾松共生的菌根真菌有4科6属8种,其中硬皮马勃科Scleroderm ataceae的彩色豆马勃P isolithus tinctor ius(P ers.)和大包硬皮马勃S clerod erm a bov ista F r.以及红菇科Russu lacese的松乳菇L acta r ius d eliciosus(L.ex.F r)G ery分布较广泛,在多数样地中均可找到相应的子实体;通过菌根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初步探讨了菌根与常绿阔叶林整体退化机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森林健康项目信丰示范区主要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永久样地,采用群落调查与测度方法,对江西信丰森林健康项目示范区主要森林类型进行了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林、次生常绿阅叶林、灌木林等阔叶林物种多样性较高,而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针叶林物种多样性较低,但从乔木层来看,只有次生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物种组成较复杂,其他类型都比较简单或为纯林,而且各类型间灌木组成相似性系数都比较小.这些结果说明天然阔叶林转变成其他林型后,不但乔木树种发生变化,而且灌木层组成也发生较大的差异.本研究为森林健康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长期监测提供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洞口县石漠化现状和造林成林率调查,结果表明:洞口县石漠化区杉木、马尾松、柏木、阔叶林的现有林面积所占比例差异明显,人工造林成林率差异极显著。柏木林的现有林面积所占比例和人工造林成林率远远大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阔叶林仅次于柏木林,马尾松林介于阔叶林和杉木林之间,杉木的林最小。柏木是石漠化地区首选造林树种,其次是阔叶树;营造柏木、阔叶树纯林或柏木与阔叶树混交林可作为洞1:7县及其相同生境石漠化地区主要造林模式;马尾松纯林可作为辅助造林模式应用;杉木不适宜在石漠化土地上生长,不宜作为石漠化地区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7.
开远市原生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布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开远市不同海拔高度原生植被类型状况的设样调查,得出开远市原生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高度1 500 m以下分布着以毛叶青冈为代表的偏干性季风常绿阔叶林、细叶云南松林;海拔高度1 500~2 000 m生长有元江栲、银木荷湿性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而海拔高度2 000 m以上为红花荷、黄丹木姜子群落及光叶石栎群落组成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而在海拔高度1 100~1 200 m干热河谷地带分布的铁橡栎、清香木群落不作该地的代表类型。结合垂直分布规律,对除细叶云南松林外的6种植被类型的物种分层结构特征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对厦门市山地植被的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市山地植物群落在外观主要表现为常绿阔叶林相,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其植被以台湾相思群落为主;在乔灌木树种组成上,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有台湾相思、朴树、马尾松、土蜜树和榕树等,灌木层优势种主要有豺皮樟、大青、牡荆、桃金娘、黄栀子、盐肤木等,同时,也分析了厦门市山地植被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闽北5种乡土阔叶树种幼林生长量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小林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4):62-65,72
在福建省光泽县的杉木(中、下坡)和马尾松(上坡)林采伐迹地上营造5个乡土阔叶树种和马尾松(对照)试验林.7年生时调查结果表明,鹅掌楸、厚朴、枫香、观光木生长较好,平均树高均超过5 m,高于马尾松,而华东野核桃生长最差,平均树高仅2.9m,低于马尾松.5种阔叶树在山坡中下部生长量和造林保存率均高于山坡上部.与马尾松林地相比,阔叶树林地表层(0~20 cm)土壤容重有不同程度降低,有机质、全N、水解性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20~40 cm土层土壤性质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与阔叶树混交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马尾松与山杜英、枫香、拟赤杨和光皮桦混交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几种阔叶树与马尾松混交后,改善了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表现在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加,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得以提高,土壤有效持水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阔叶树与马尾松混交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得到提高,并由此而改善了混交林土壤的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