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0株和C48-1株及6株田间分离细菌的保存观察试验,表明用脱纤羊血和感染小鼠肝脾组织在-20℃条件下,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存活2年,用鲜血斜面封盖石蜡油保存法,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在4℃条件下可存活3个月,菌株保存前生生物学特性及毒力不发生变化,试验提供的方法对禽霍乱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分型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一种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tfa基因序列,设计与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基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tfa基因的PCR检测方法,并优化了反应条件,检测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成功扩增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tfa基因片段,而鸡致病性大肠杆菌、鸡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鸡白痢沙门菌均未扩增出相应片段。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可检测最低浓度为1pg/μL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DNA。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共收集了死亡畜、禽、胚病料537份,分离出致病菌220株。其中鸡97羽,分离出多杀性巴氏杆菌64株,葡萄球菌1株;火鸡76羽,分离出多杀性巴氏杆菌17株,葡萄球菌1株;猪51头,分离出多杀性巴氏杆菌8株,猪丹毒杆菌10株,大肠株菌2株;羊13头,分离出葡萄球菌2株,大肠杆菌3株;兔9只,分离出多杀性巴氏杆菌1株;火鸡死胚255枚,分离出葡萄球菌42株,沙门氏杆菌33株,绿脓杆菌15株,大肠杆菌4株,链球菌2株;死亡鸡胚25枚,分离出绿脓杆菌8株,葡萄球菌4株,大肠杆菌3株。上述结果表明:致死家禽的病原菌主要有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葡萄球菌。家畜除此而外还有猪丹毒杆菌和大肠杆菌。致死胚胎的细菌主要有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本试验为减少畜禽的死亡和疫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同时保存了地方菌株,为今后的科研和生产提供了保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采用磺胺间甲氧嘧啶(SMM)与恩诺沙星(EFs)联合用药对黄羽肉鸡常见病原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了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SMM对3种病原菌的MIC值分别为256、1 024、256μg/m L;EFs对3种病原菌的MIC值分别为32、16、2μg/m L。SMM与EFs联合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大肠杆菌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呈现协同作用,对沙门氏菌呈现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5.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引起禽出血性败血症,又称为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发病快,死亡率高.为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及临床防治提供支持,通过PCR鉴定、耐药性分析、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试验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对4株临床分离的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01、Pm03、1801及1803)进行了相关生物学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保定市某养鸡场发病死亡雏鸡采集了病料,通过微生物学的病原分离鉴定,最终确定病原体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并用11种药物做了药敏试验,结果该鸡场分离的鸡多杀性巴氏杆菌除对蒽诺沙星、环丙沙星两种药物敏感,对氟派酸中介外,对其余的8种抗生素均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国内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情况,对分离自18省份的84株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荚膜多重PCR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对其血清型和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以血清A型为主,占96.4%(81/84);多位点序列分型可将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为5种ST型,其中ST129为主要流行型,占94.0%(79/84)。本研究为我国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基因多样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ELISA三种抗原比较研究刘云同郑星道金仁哲顾万钧黄伟(吉林省通化县家畜繁改站·134100)(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关于检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抗体的研究,国外学者是应用凝集反应、间接血凝、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弱毒免...  相似文献   

9.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9种抗菌药物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和MBC)。结果表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诺氟沙星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均为0.125μg/mL,诺氟沙星MBC为0.5μg/mL,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的MBC都为1.0μg/mL。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和卡那霉素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分别为:0.5、2和2μg/mL。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治疗禽霍乱的有效药物,我们就临床常用的抗生素等10种药物对分离自不同地区的78株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以常规纸片法做了药物敏感性试验,并选取抑菌效果较好的氯霉素和呋喃妥因用试管法做了药物定量和抗菌性质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菌株:系从河北唐、秦地区患禽霍乱死亡病鸡实质脏器中分离的78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均经生长特性和生化反应等项鉴定。  相似文献   

11.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及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江苏及其周边地区近期引起禽霍乱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对送检病例进行细菌分离,使用PCR方法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菌株的荚膜血清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从暴发禽霍乱病例中分离出的12株细菌,皆为荚膜血清型A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其序列型为ST-129。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2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和多粘菌素B均敏感;但对卡那霉素、链霉素和强力霉素等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引起江苏及其周边地区暴发禽霍乱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序列型为ST-129,给禽类免疫全价细菌灭活苗可能是较好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疑似禽霍乱死亡鸭分离到3株细菌,经PCR法鉴定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发现3株细菌同时敏感的药物有恩诺沙星、多黏菌素B、复方新诺明和头孢唑啉,3株细菌同时耐受的药物有链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和青霉素。本研究结果可为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流行病学和禽霍乱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禽巴氏杆菌病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该文主要介绍禽巴氏杆菌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巴氏杆菌病主要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多杀性巴氏杆菌对人也有致病性。关于巴氏杆菌在同种畜(禽)相互感染问题,说法都大同小异,而对巴氏秆菌在畜、禽之间相互感染问题,却是语焉不详。关于巴氏杆菌病在畜、禽之间的交互感染的介绍和报道极为少见。为了丰富这方面的资料,我们将猪、鸡交互感染巴氏杆菌病一例报道于  相似文献   

15.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俗称禽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家禽的接触性传染病。湖北某鸡场发生一起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疾病,后经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体征的观察以及病原菌分离鉴定,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0株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药物敏感性与质粒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否携带质粒与耐药性的关系,分别采用培养法、纸片法、碱裂解法等对10株病原菌(FC1701~FC1710)进行复苏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质粒观察。结果发现:有5株携带有大小不同的质粒,其大小在1~20 kb之间,质粒数量为1~4个不等;10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均出现多重耐药,且所有菌株对氟苯尼考敏感,对克林霉素不敏感;携带有质粒的菌株耐药数量多于未携带质粒的菌株耐药数量,多黏菌素、利福平和左氧氟沙星这三种耐受药物只在携带质粒的菌株中出现。试验结果表明,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质粒的耐药可能与多黏菌素、利福平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抗菌药物氟苯尼考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评价其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小白鼠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临床常用的9种抗菌药物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效果,筛选敏感抗菌药物,进一步选择小白鼠开展预防试验和治疗试验,观察抗菌药物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小白鼠的防治效果。[结果]在9种常见的抗菌药物中,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2种药物的MIC为1 μg/mL,MBC为2 μg/mL;抑菌效果最差的是延胡索酸泰妙菌素,MIC为64 μg/mL,MBC为128 μg/mL。利用多杀性巴氏杆菌人工感染小白鼠,治疗试验与预防试验均设置阴性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攻毒细菌)以及药物治疗或预防组(攻毒细菌+氟苯尼考);治疗试验获得氟苯尼考的保护率为78.6%,预防试验的保护率为84.6%。[结论]氟苯尼考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小白鼠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禽霍乱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疫苗免疫接种是防制该病的重要措施,传统疫苗因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众多且无交叉保护能力而不能有效控制该病。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保护因子的发现为研制适合各种血清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感染的广谱疫苗展现了诱人的前景。本文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保护因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禽霍乱又名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俗称"禽出败",是由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各种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急性暴发时,可引起禽类大批死亡。本病的  相似文献   

20.
曹素芳  黄青云 《中国兽医科技》2007,37(12):1058-1061
为了探索鸡IL-18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中的免疫佐剂作用,分别用共表达鸡IL-18基因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鸡IL-18真核表达质粒pcDNA3/c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混合物、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肌肉注射5周龄鸡,首免后每周采取外周血及外周抗凝血,应用ELISA和MTT法分别检测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二免后第2周用10 LD50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C48-1进行攻击。结果鸡IL-18能够明显增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的免疫原性,显著提高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并且鸡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共表达时的免疫佐剂作用最强,能强有力地抵抗强毒菌株C48-1的致死性攻击。结果表明,鸡IL-18可作为DNA疫苗的一种理想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