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为减少使用桑园害虫防治药剂溴虫腈对养蚕生产的风险性,模拟田间施药条件,分别用乳油、水乳剂、微乳剂和悬浮剂4种剂型溴虫腈的100 mg/L药液喷施桑树,7 d后采叶饲喂家蚕普通品种和三眠蚕品种的2龄起蚕,观察不同剂型溴虫腈残留在桑叶中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用4种剂型溴虫腈100 mg/L药液喷施桑树后,桑叶中残留药剂对家蚕普通品种和三眠蚕品种的发育历期、眠蚕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蛹体质量和化蛹率均无明显不良影响。此结果可作为采用上述剂型溴虫腈防治桑园害虫的安全性评价的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杀虫、杀螨剂溴虫腈在桑树害虫与非靶标昆虫家蚕之间以及桑树害虫之间的差异性毒力,为溴虫腈在桑园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依据。采用浸叶法测定24%溴虫腈悬浮剂对野桑蚕、家蚕、桑螟、桑尺蠖的室内毒力选择性比值较高,其LC50值倍数比例为362∶126∶1.6∶1,各种试虫对该药剂的敏感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桑尺蠖>桑螟>家蚕>野桑蚕,该药剂对家蚕的毒性很小。分别采用80、160、320 mg/L 3种质量浓度溴虫腈悬浮剂稀释液喷施桑树后间隔1、3、6、9 d采摘桑叶饲养家蚕3龄幼虫至上蔟,除用320、160 mg/L溴虫腈悬浮剂稀释液处理区间隔1 d的桑叶养蚕后,家蚕的各项生理指标与清水对照区差异极显著(P<0.01)外,其它处理区无显著差异(P>0.05),并无迟发性毒性效应。田间防治试验表明,24%溴虫腈悬浮剂对桑树害虫的毒力具有选择性,试验期桑园内的几种害虫对该药剂的敏感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桑尺蠖>桑螟>桑毛虫>桑剌蛾,320、160、80 mg/L 3种质量浓度溴虫腈悬浮剂稀释液喷施后7 d对桑尺蠖的平均防效极显著优于对照农药267 mg/L辛硫磷稀释液的防效,而对桑螟的平均防效低于对照农药200 mg/L灭多威稀释液的防效(94.2%)。研究结果显示溴虫腈用于桑园害虫防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毒力,对非靶标生物家蚕的毒性较低,该药剂适合用于对桑尺蠖等桑园害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溴虫腈在桑叶中的残留毒性与降解动态检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保证桑园喷施杀虫剂溴虫腈后的养蚕用叶安全,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溴虫腈对家蚕的残留毒性,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喷药后不同时间桑叶中的药剂残留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桑园内分别喷施250、200、150、100、50mg/L溴虫腈,检测到药剂在桑叶的残留毒性期分别为>5 d、>5 d、3 d、1 d和0 d;200 mg/L溴虫腈在桑叶中的降解动态方程为C=95.335e-0.159 9t(R2=0.906 8),半衰期为4.33 d,此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药剂残留质量比为3.97×10-4mg/kg;桑树盛产期喷洒100 mg/L溴虫腈后2 h、1 d、3 d、5 d、7 d、14 d、21 d和28 d,药剂在桑叶中的残留量分别为40.969、39.814、20.226、18.726、9.975、5.522、2.774和0.026 mg/kg;200 mg/L和100 mg/L溴虫腈2次喷施处理桑叶21 d后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12.958、4.242 mg/kg。10%溴虫腈悬浮剂用于桑树害虫或害螨防治的建议使用浓度为100 mg/L,采叶安全间隔期为施药后5 d。  相似文献   

4.
桑树不同季节施用杀虫剂虫螨腈对家蚕的残留毒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螨腈因其对家蚕的低毒性而成为桑树害虫防治药剂之一。为了确保桑园施用虫螨腈对家蚕的安全性,分别于春、夏、秋季对桑树喷施虫螨腈后,调查药剂对家蚕的残毒性及家蚕的中毒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桑树喷施虫螨腈对家蚕的残毒性差异较大。夏季以24%虫螨腈悬浮剂3 000倍稀释药液喷施桑树后3 d采叶饲养对3龄期家蚕基本安全,1000、2000倍稀释药液喷施后5d采叶饲养对3龄期家蚕已无致死性;春季3种浓度药液喷施后7 d采叶饲养仍造成3龄期家蚕100%死亡。夏蚕期3龄期家蚕饲喂1000倍稀释药液喷施后1h的桑叶后即出现中毒死亡,而中秋蚕期、春蚕期的3龄期家蚕食下相同毒叶分别在1、3d后才出现中毒死亡现象。此外,调查虫螨腈对不同龄期家蚕的残毒性,表明对5龄期家蚕的残毒性明显低于3、4龄期的家蚕,因此建议在家蚕4龄期之前尽量不用虫螨腈防治桑园害虫。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新一代植物营养液农佳肥桑树提高生产性能的效果,于春期作叶面喷施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区促进桑树生长,生长芽长度增加,着叶数多,叶片增大、增厚、增重,老化延缓,芽叶产量增15.8%;同时桑叶成分显著改善,粗蛋白质、可溶性糖和叶绿素的含量分别比对照区提高12.9%、25.2%、和28.7%,改善了叶质,提高了桑树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6.
溴虫氟苯双酰胺是一种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有别于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等鱼尼丁受体杀虫剂。本文测定了5%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对家蚕3龄起蚕的24 h LC50为0.208 5 mg/L,属于剧毒级;5%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2 000倍(25 mg/L)药液喷洒桑叶,对3龄起蚕的残毒期超过90 d;5%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稀释药液喷洒桑叶或盆栽桑土壤根灌处理后,未见内吸传导产生的生物毒性;溴虫氟苯双酰胺对家蚕的中毒症状,既有过程性狂燥爬动、翻滚扭曲等反应,也有与氯虫苯甲酰胺等双酰胺类杀虫剂相似的静伏、假死,以及蚕体极度缩短的典型症状。由于溴虫氟苯双酰胺对家蚕剧毒,残毒期超长,建议蚕桑地区慎用溴虫氟苯双酰胺,避免药液飘移污染桑叶而造成养蚕中毒损失。  相似文献   

7.
<正> 生产上为了补充供给桑树无机养分,提高桑叶产质量,常采用喷施叶肥法(又称根外追肥),即把水溶性肥料稀释后直接喷洒在桑叶上,使桑叶吸收利用。喷施叶肥具有方法简便,桑树吸收快、见效早,肥料利用率高等特点,尤其对缺肥、干旱、病虫危害较重的桑园喷施效果最好;在阴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喷施叶肥,不仅能使产叶量增加,叶质也明显提高。据中国农科院蚕研所试验:春季桑树叶面喷施0.5—1%磷酸二氢钾,可以提高桑叶产量3—16%;喷施0.5%尿素产叶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低聚壳聚糖对桑树种子萌发和桑树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低聚壳聚糖溶液处理桑树种子和对桑树进行叶面喷施 ,结果表明 :0 5 %的低聚壳聚糖溶液处理桑树种子 ,可以提高桑树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幼苗生长势 ,桑树喷施 0 5 %的低聚壳聚糖溶液可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 ,增强光合能力 ,降低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叶片的可溶性糖、粗蛋白的质量分数分别提高 8 7%、8 2 % ,叶片的单位面积质量也高于对照 ;用处理过的桑叶喂蚕 ,可以提高产茧量和茧质。  相似文献   

9.
氟啶虫胺腈是近年开发的砜亚胺类内吸性杀虫剂,采用食下毒叶法、喷施法等测定氟啶虫胺腈对家蚕的触杀毒性、胃毒性及桑叶残留毒性。以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WDG)稀释成的31.3~5 000 mg/L药液对2龄起蚕的触杀毒性极显著高于对3龄起蚕的触杀毒性(P0.01),但即使是高浓度(5 000 mg/L)药液对4龄起蚕也没有触杀毒性。以50%氟啶虫胺腈WDG稀释的不同浓度药液给2~4龄起蚕连续添毒4 h,对3个龄期幼虫36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与致死中量(LD_(50))分别为57.95μg/m L、140.45μg/m L、198.22μg/m L和0.055μg/头、0.197μg/头、0.784μg/头。分别于喷施质量浓度为66.7、33.3、25.0 mg/L的氟啶虫胺腈药液后的第1、3、5、7、9、11天,采摘桑叶全龄饲喂不同批次收蚁的家蚕,各浓度药液处理区桑叶饲养幼虫的发育经过未受影响,上蔟结茧的全茧量、茧层率亦无显著差异,说明在蚕区农田及桑园施用上述浓度氟啶虫胺腈药液后1 d即可采桑叶养蚕。综上认为,50%氟啶虫胺腈WDG对家蚕有较低的胃毒性,但其在桑叶中的残毒期较短,可在蚕区农田和桑园的害虫防治中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65%毒死蜱乳油是防治桑螟等害虫的桑树专用有机磷杀虫剂。于春、秋2季分别以325 mg/L、650 mg/L毒死蜱药液1次或2次喷施桑树后,采用气相色谱检测技术定量分析药物在桑叶和桑园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变化,建立药物降解曲线方程,用于预测施药后能确保蚕作安全的间隔时间。检测桑叶中药物的降解过程:施药后7 d内药物降解速度较快,以施药后1 d内最快,期间不同浓度药液及施药次数处理组间样品检测值差异较大;施药7 d后,样品检测值趋于稳定,且2次施药处理的药剂残留始终高于1次施药处理,而施药浓度与药剂残留量的关系不大,多次施药后药物残留有累积作用。检测土壤中药物的残留量低于同期以相同浓度药液处理后在桑叶中的残留量,1次施药的残留量低于2次施药的残留量,但秋季施药14 d后,药物在土壤中的降解则更加缓慢。采用650 mg/L毒死蜱药液喷施1次和2次后的检测数据,建立了药物在桑叶及桑园土壤中的降解曲线方程,用于测算毒死蜱药液喷施桑树后桑叶中药物残留量0.5 mg/kg时的家蚕安全饲养间隔期:春季1次施药为16~18 d,2次施药为22 d;秋季1次施药为25 d,2次施药为30 d。  相似文献   

11.
24%辛硫磷溴虫腈EC(21%辛硫磷+3%溴虫腈)750倍和1500倍对低龄桑螟、桑尺蠖有较好的防治效果。750倍叶面喷雾5d对家蚕安全,可以在蚕期中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三倍体桑树不同叶位表观光合速率测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飞  王代钢  李勇 《蚕业科学》2005,31(3):337-339
三倍体桑品种的叶片表观光合速率随着叶位的不同而变化幅度较大。试验以三倍体桑品种嘉陵16号为材料测得从第3叶位到第7叶位,叶片的表观光合速率呈急剧上升趋势,在第7叶位出现峰值(38.78mg.dm-2.h-1CO2),从第7叶位到第11叶位,叶片的表观光合速率呈平稳、略有下降趋势。不同叶位表观光合速率值的变化体现出同一张叶片光合效能变化的规律特征。  相似文献   

13.
NaHSO_3对桑树光合作用及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探讨了在桑树上喷施NaHSO3 对桑树光合作用以及对家蚕产茧量和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一定浓度的NaHSO3 具有提高桑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素a/b值、增强光合速率、加速光合产物输出进程、提高比叶重、增加可溶性糖和粗蛋白等效果 ,用处理后的桑叶饲养家蚕 ,其产茧量和茧质明显提高。试验还表明NaHSO3 增强光合速率与减小硝酸还原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桑树叶片光合生理性状对土壤水分含量和光照强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CIRAS-2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2年生桑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光能利用效率(LUE)等光合生理参数,分析桑叶光合生理特性对土壤水分含量和光照强度的响应规律,为建立桑树的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RWC)的降低(由94.3%梯度降至28.7%),桑叶的Pn、表观量子效率(Φ)、LUE先升高后降低,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先降低后升高,Tr、光饱和点(LSP)一直呈降低趋势。综上认为,桑树叶片的光合生理参数对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有利于桑树进行高光合作用和维持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4.8%~77.8%,最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2.0%左右,适宜的光照强度为800~2 000μmol/(m2·s)。  相似文献   

15.
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哒螨灵、炔螨特、溴虫腈、敌敌畏、辛硫磷和吡虫啉6种常用杀虫杀螨剂对家蚕的毒力,并研究炔螨特、溴虫腈、敌敌畏和吡虫啉4种杀虫剂的2种亚致死剂量(LC5、LC15)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蚕区桑园害虫防治选择对家蚕安全的杀虫剂提供参考。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对家蚕的毒力大小依次为吡虫啉>辛硫磷>敌敌畏>哒螨灵>溴虫腈>炔螨特,其对家蚕96 h的LC50分别为0.256、0.556、8.912、50.689、119.715、351.691 mg/L,毒力皆随着时间的累积而增加;炔螨特、溴虫腈、敌敌畏3种杀虫剂的LC5、LC152种亚致死剂量对存活家蚕幼虫的历期、眠蚕体质量、全茧量和茧层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且相同药剂不同亚致死剂量间对家蚕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干旱及旱后复水对桑树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揭示其对干旱的适应性及复水后的修复机制,以秋雨桑(Morus alba‘Qiuyu')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探究了桑树叶片生长及光合荧光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为26.7%时,叶片含水量显著降低,萎蔫下垂,卷曲度、叶基角增大;桑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等主要光合气体交换参数近于0,而胞间CO_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升高。初始荧光、过剩光能、失活PSⅡ反应中心的热耗散量子产额、维持类囊体膜两侧质子梯度和叶黄素循环的比例、荧光量子产额和热耗散的量子产额值均升高,而最大荧光、电子传递效率和吸收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量子产额下降;复水后,叶片长势指标、主要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荧光参数值迅速恢复。这表明干旱下桑树叶片净光合速率由气孔和非气孔因素共同限制,PSⅡ反应中心部分失活,叶片通过增加叶黄素循环,荧光量子产额和热耗散来消耗过剩光能。且复水后,桑树叶片光合机构具有完善的调节修复机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修复干旱胁迫引起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