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灌溉频率对日光温室黄瓜水分利用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以黄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灌溉频率对日光温室黄瓜灌溉水分配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溉频率有利于减少深层渗漏、土面蒸发,增加土壤储水量。栽培茬口不同,灌溉频率对植株蒸腾、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同,植株蒸腾、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冬春茬随灌溉频率的增加而增加,秋冬茬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日光温室黄瓜土壤水分自动灌溉参数,以日光温室秋冬茬3个黄瓜品种(‘W9’,‘津优35’,‘德瑞特721’)为研究对象,在结果期共设95%FC(田间持水量)、90%FC、80%FC、70%FC及60%FC 5个土壤灌溉下限处理,研究不同土壤水分下限自动灌溉处理对土壤水分、黄瓜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3个黄瓜品种表现看,‘W9’对水分处理响应不敏感,产量无显著差异,而‘津优35’和‘德瑞特721’黄瓜处理间的表现相对一致。当灌溉下限为95%FC和90%FC时,灌溉频次增加,高土壤含水量并不会显著提高黄瓜产量,但灌溉水利用率和肥料偏生产力都显著下降;当灌溉下限为60%FC时,灌溉频次下降,灌溉水利用率和肥料偏生产力会显著提高,但土壤相对缺水使‘津优35’和‘德瑞特721’黄瓜造成了一定减产;当土壤含水量灌溉下限为70%FC及80%FC时,土壤水分基本维持在70%FC~100%FC范围内,能保证较高的黄瓜产量和水肥利用率,可作为秋冬茬黄瓜自动水肥管理的合理灌溉参数。  相似文献   

3.
地表覆盖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旱地不同地表覆盖栽培措施的冬小麦产量效应,为旱地冬小麦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设置对照处理(CK)、地膜覆盖处理(FM)和秸秆覆盖处理(SM)试验,对比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模式的冬小麦产量。结果表明:1)冬小麦产量地膜覆盖处理较对照提高33.2%。2)地膜覆盖增产的表观原因是地膜覆盖较对照提高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ET)5.1%和水分利用效率(WUE)26.5%,内在原因表现为氮肥偏生产力较对照提高33.2%,在0~200 cm 土层多消耗25.4 mm 土壤水分和9.8 kg/hm2硝态氮,特别是在100 cm 以下消耗量更大,同时还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3)冬小麦产量秸秆覆盖处理较对照降低2.4%,原因可能是降低了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3.4%)和氮肥偏生产力(2.4%),以及增加微生物数据的积极效果被掩盖。结论:地膜覆盖是提高冬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而秸秆覆盖对提高冬小麦产量有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地生物菌种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温室黄瓜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种不同产地的生物菌种为试验材料,探讨其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和产值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最适合当地温室应用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生物菌种。结果表明:与对照(常规生产)相比,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可显著提高日光温室黄瓜生产的产量和产值;四种产地的生物菌种对黄瓜产量和产值的影响不同,其中以哈尔滨原野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生物菌种增产效果最显著,产量和产值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4.296和14.4%。  相似文献   

5.
嫁接和自根黄瓜灌溉水分配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常规灌溉条件下,日光温室冬春茬和秋冬茬生产中,嫁接和自根黄瓜(Cucumis sativus L.)灌溉水分配状况和水分利用效率,旨在为制定合理的农艺节水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两茬口试验中灌溉水分配量顺序均为土壤渗漏>植株蒸腾>土壤蒸发>土层贮水。其中,冬春茬灌溉水的分配比例为土壤渗漏44.3%、植株蒸腾35.4%、土壤蒸发15.7%、土层贮水4.6%;秋冬茬灌溉水分配比例为土壤渗漏49.6%、植株蒸腾29.7%、土壤蒸发13.9%、土层贮水6.8%。受根系分布状况和温室光温条件的影响,冬春茬土壤渗漏的比例低于秋冬茬,植株蒸腾与土壤蒸发的比例高于秋冬茬。冬春茬和秋冬茬嫁接黄瓜与自根黄瓜相比,土壤渗漏量分别低8.4%和3.4%,土壤蒸发量分别低12.0%和1.0%,蒸腾量分别高15.3%和4.0%;两茬口嫁接黄瓜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自根黄瓜,因此嫁接是一种有效的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6.
灌水量对日光温室黄瓜灌溉水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津育5号黄瓜(Cucumis sativusL)为试材,研究基于经验灌溉量的不同灌水量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灌溉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减少有利于减少水分深层渗漏、土面蒸发及土壤储水量,但对植株蒸腾量影响不显著。灌水量减少并没有降低黄瓜产量,反而有增产趋势,下浮25%和下浮50%分别比常规灌溉增产10.5%和15.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1.7%和71.4%,这一结果表明目前农民经验灌水量远远超过黄瓜的需水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如何提高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制定合理的生产栽培和灌溉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黄瓜品种津优35的嫁接苗(G)和自根苗(Z)为试材,采用膜下沟灌方式灌溉,以灌水量150 m3/hm2(I处理,控制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80%,土壤含水量达到下限即进行灌水)为处理,以灌水量300 m3/hm2(C处理,按照农民传统灌溉经验的灌水量和灌溉周期进行灌水)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温室黄瓜生长、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经验灌溉相比,灌水量150 m3/hm2处理的黄瓜营养生长旺盛,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嫁接黄瓜比自根黄瓜营养生长旺盛,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综合来看,I-G处理在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方面表现最优,在生产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加行高矮秧密植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加行高矮秧密植技术刘协广李自兴路水先王普选贾武玲(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滑县456400)在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栽培中,采用加行高矮秧密植栽培,可大大提高前期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一般前期产量提高50%~80%,总产量增加25%~30%...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不同水肥管理对设施菜地氮素损失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设施菜地合理水肥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10—2011年在山东寿光设施大棚设置了4种水肥管理模式:对照+畦灌(CK)、传统施肥+畦灌(FP)、优化施肥+畦灌(OPT)和传统施肥+滴灌(RI)。利用EU-Rotate_N模型模拟了两个生长季(春夏茬和秋冬茬)各处理下设施黄瓜地的产量、氮素淋失和气体损失等,并计算了水氮利用效率。【结果】两个生长季内滴灌处理(RI)比畦灌处理(CK、FP和OPT)节水约60%,且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2倍多。在各施肥处理中,春夏茬和秋冬茬黄瓜的氮素气体损失分别占施氮量的16%—19%和6%—11%,氮素淋失量分别占施氮量的14%—57%和20%—55%,其中OPT和RI处理的氮素淋失量比FP处理分别减少了19%—31%和63%—76%。OPT处理两茬黄瓜的氮素利用效率比FP处理分别提高了3%和7%,而RI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比FP处理分别提高了41%和44%。【结论】氮素淋失是设施菜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滴灌和优化施肥均能有效地减少菜地土壤硝态氮的淋失,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陇西县自1994年引进日光温室以来,主要用于冬季栽培黄瓜及茄果类蔬菜。近年来,我们重点在陇西县文峰镇推广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夏秋茬番茄一年两茬栽培,大大提高了日光温室的利用率,黄瓜产量平均为9.30万kg/hm^2,番茄产量平均为7.95万kg/hm^2,合计产值达24.0万元/hm^2左右。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沟灌条件下不同水氮处理对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旨在探讨西北旱区覆膜沟灌条件下番茄的水肥调控模式,以达到节水、增产、高效与优质的目的。结果表明:采用85%对照灌水量处理(CK)对番茄 市场产量(≥60 g)无显著影响,而65%和45%对照灌水量处理则减产明显;采用3/4当地施肥量(CK)处理对番茄总产量与市场产量影响不显著;减少灌水量处理显著增加番茄的果色指数与硬度,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有机酸含量;施氮量对番茄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减少施氮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番茄维生素C含量随灌水量与施肥量的降低呈现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WUE),本研究认为采用416.76 mm(85%CK)灌水量及117.6 kg·hm-2(3/4CK)纯氮施用量,为西北旱区覆膜沟灌种植条件下适宜的水肥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2.
对制种玉米在垄膜沟灌和条膜覆盖两种栽培方式下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垄膜沟灌栽培具有较好的增产、节水、增温效应,与对照条膜栽培相比,5~25 cm土层地温提高0.92℃;在相同的灌溉定额下,制种玉米千粒重增加9.94~46.01 g,穗粒数增加6.10~46.78粒,增产1.63%~40.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17%~34.16%;垄膜沟灌栽培条件下制种玉米适宜灌溉定额为450 mm,与对照相比,节水1 500 m3.hm-2,与当地大田灌溉定额720 mm相比,节水2 700 m3.hm-2,节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胡麻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干旱无灌溉胡麻田水分动态和胡麻产量的影响,以露地条播种植为对照(CK),对4种栽培方式(全膜穴播、残膜穴播、露地穴播、垄膜沟播)下胡麻田土壤水分、胡麻生长状况、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处理可缩短胡麻生育期约3d,提高出苗率7.3%~11.0%,生长前期增加生物干质量2.11~4.31倍,后期增加16.97~22.31倍。水分利用效率较CK高出19.73%~26.00%,籽粒产量提高23.60%~29.67%。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产可操作性,覆膜栽培优于露地栽培,穴播优于条播,残膜穴播优于揭膜后全膜穴播。残膜穴播是兼顾可操作性和经济效益的胡麻栽培方式,适宜在干旱无灌溉区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出半干旱区谷子(Italian millet)覆膜种植最佳模式.[方法]供试谷子品种为晋谷43号.共设4个处理和1个对照(CK),分别为:T1全膜覆盖平作穴播(使用1.2m膜),T2全膜覆盖垄沟种植,T3膜侧沟播(0.4 m膜),T4起垄不覆膜,T5露地条播(CK).[结果]谷子覆膜栽培比露地早熟,其中全膜覆盖垄沟种植谷子产量最高为10 335.15 kg/hm2,比CK增产35.00%,水分利用效率为22.68 kg/(mm·hm2),比CK增加41.75%.全膜覆盖垄沟种植较其他处理明显提高集雨效果和保墒,有利于提高谷子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半干旱地区谷子地膜覆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设置生物降解膜(BE膜)、聚乙烯膜(PE膜)和无覆膜对照3个处理,研究不同地膜覆盖对水稻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膜处理水稻株高在幼穗发育期至成熟期均比无覆膜对照高,BE膜和PE膜均具有提高水稻株高的效果;水稻有效穗数表现为BE膜PE膜无覆膜对照,BE膜处理和PE膜处理较无覆膜对照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P0.05),分别提高了20%和13%;PE膜处理和BE膜处理较无覆膜对照显著提高水稻产量(P0.05),分别提高649.85、1 499.40 kg/hm~2,增幅分别为12.9%、29.8%;BE膜处理较无覆膜对照节水1 410 m~3/hm~2,节水率达到8%;PE膜处理较无覆膜对照节水795 m~3/hm~2,节水率达到5%。因此,以生物降解膜处理更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以春油5号、夏绿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畦灌(CK)、微喷带(T1)、膜下畦灌(T2)、膜下微喷(T3)4个灌溉处理,研究了不同节水方式对油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油菜T1、T2、T3处理的经济产量分别比CK提高24.45%、45.99%、82.01%,经济产量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CK提高33.35%、68.45%、148.08%,灌溉量分别比CK减少6.66%、13.31%和26.62%;秋季油菜T1、T2、T3处理的经济产量分别比CK提高15.29%、20.41%和36.73%,经济产量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2.37%、45.62%和77.79%,灌溉量分别比CK减少5.77%、17.32%和23.09%。与CK相比,T1、T2、T3处理均能改善灌溉水的分配,减少地面蒸发,提高蒸腾比例。综合考虑,T3处理的栽培效果最佳,是较理想的节水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高原夏季露地松花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地膜和秸秆覆盖(T1)、秸秆行间覆盖(T2)、秸秆全覆盖(T3)、露地无覆盖(CK1)和传统地膜覆盖(CK2)5种覆盖栽培方式,测定分析松花菜的产量、品质、矿物质元素含量、全生育期灌水量、灌水利用效率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以降低松花菜全生育期灌水量,其中T1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较CK1、CK2节水29.0%、7.3%,增产68.9%、4.7%,灌水利用效率提高6.12、1.22百分点。T1处理花球的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硝酸盐含量最低;各处理间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与CK1、CK2相比,T1、T2和T3处理均可以提高花球矿物质元素含量,以T3处理效果最为显著。T1处理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较CK1高29.6%、108.4%,全氮、全钾、土壤钙、镁和锰元素含量与CK1无显著差异;T1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土壤锰元素含量较CK2高14.7%、80.0%、52.0%和105.3%,全钾、土壤钙、镁元素含量与CK2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表明,地膜+秸秆处理具有保墒增产、提高松花菜品质和改善土壤环境的效果,有效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避免了当地秸秆焚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可以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苹果品种信浓红为试材,研究旱地果园不同肥水管理模式对土壤及苹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肥水管理模式比较,几种肥水利用模式均能提高叶片质量,促进新梢生长,提高光合速率,其中“肥水膜”一体化模式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增加明显;与对照相比,新梢生长量增加31.37%,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增加20.18%,单果质量增加15.74%,单株产量增加24.64%。综合分析,“肥水膜”一体化是旱地果园简单易行的一种肥水高效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黄瓜为试验材料,利用微孔膜灌溉技术,研究了随水施不同肥量处理下黄瓜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营养元素分配、品质和产量的变化规律,明确了微孔膜灌溉条件下适宜黄瓜栽培生产的最优施肥量。以膜下沟灌随水施肥量为对照(CK),微孔膜灌溉随水施肥量共设5个梯度:57.0kg/667m~2(FA)、69.0kg/667m~2(FB)、81.0kg/667m~2(FC)、93.0kg/667m~2(FD)和105.0kg/667m~2(FE)。结果表明:1)FC处理中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最大,而分别在FE处理和FD处理中最低,差异达显著水平;2)FC处理促进了黄瓜植株中P的积累,根、茎和叶中P含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FC处理下土壤中N、P和K含量均逐渐减少;3)维生素C含量在FC和FD处理下最高,分别较最低值FE处理提高64.5%和78.5%,可溶性蛋白含量也以FC处理下最大且显著高于CK处理;4)同CK处理相比,黄瓜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在FB和FC处理中均显著增加。通过综合评价得出微孔膜灌溉条件下适宜黄瓜栽培的施肥量为FC处理,即81.0kg/667m~2。  相似文献   

20.
不同沟垄覆盖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探索半湿润区沟垄覆盖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田的蓄水保墒效果和增产增收效应。【方法】采用普通地膜、液体地膜和秸秆设置不同沟垄覆盖栽培模式,连续3年对冬小麦土壤水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蓄水保墒作用最为明显,能有效改善土壤的水分利用状况。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和垄覆液膜沟覆秸秆的产量最高,3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平作不覆(CK1)提高39.3%(P<0.05)和29.4%(P<0.05),较垄不覆沟不覆(CK2)提高35.6%(P<0.05)和25.9%(P<0.05),WUE平均分别较CK1提高39.6%(P<0.05)和30.3%(P<0.05),较CK2提高33.4%(P<0.05)和24.5%(P<0.05)。以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经济效益最高,3年平均达4 951.4元/hm2,较CK1增收1 452.1元/hm2,较CK2增收1 416.5元/hm2,其次为垄覆液膜沟覆秸秆,与CK1和CK2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沟垄覆盖栽培条件下,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垄覆液膜沟覆秸秆是半湿润区小麦旱作的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