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种昆虫对某一病原的感受性不仅存在着地域差异,同时还存在着品系及品种间的差异,不同蚕品种对微粒子病的感受性有强弱之分(三谷贤三郎,1930),在家蚕品种中抗性强的ID50值是抗性弱的100倍,这种感受性强弱可遗传给后代,认为在不同家蚕品种之中存在不同的微粒子病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2.
何安蓉  王琦 《蚕学通讯》2004,24(4):38-40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蚕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严重威胁着蚕种场的生存和蚕桑事业的发展.目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可以从三个方向努力.首先是预防.主要是防止微粒子病对家蚕的感染.常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母蛾检查、环境及桑叶消毒等技术措施为有效手段,并已取得了系统有用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家蚕繁育的全过程.第二为治疗.即主要是对家蚕添食抗微药品,如防微灵、克微宝等,以此来控制家蚕微粒子在蚕体的增殖.第三为育种防治.即用生物工程技术将抗微粒子病基因导入经济性状好的蚕品种内,培养出在感染微粒子病毒的任何浓度下绝对不会发生家蚕微粒子病的蚕种,不过该研究还只是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3.
了解各种昆虫由寄主对微粒子病原的感受性和抵抗性以及感染致病的病理过程,对于家蚕微粒子病研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可以启发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4.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侵染引起的一种家蚕疾病,可经胚胎传染给子代,对蚕桑生产危害很大,是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检疫对象。根据浙江省30多年来家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分析,浙江省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及其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和未检出率的相关性,进而从不同生产季节、不同品种方面分析了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因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不合格而淘汰蚕种的比例)和未检出率(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时未检出微粒子孢子蚕种的比例)呈负相关,秋期生产的一代杂交种淘汰率较高,不同家蚕品种之间的淘汰率差异不大。建议根据浙江省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和趋势,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案,最大程度上降低家蚕微粒子病给蚕种生产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正>序家蚕微粒子病是养蚕业最为严重的灾害性蚕病。我国是蚕丝业的发源地,早在《农桑辑要》中就有类似家蚕微粒子病征状的记载。其后,日本的马场重久在《蚕養育手鑑》(1712年)中亦记载了类似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征。1845年,家蚕微粒子病在欧州养蚕区域大暴发,由于欧洲系统的家蚕品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抵抗力弱,所以成灾面大,损失惨重。1857年,  相似文献   

6.
家蚕微粒子病是影响蚕种生产产量质量的主要因素,蚕业界因微粒子病造成经济损失惨重,所以对微粒子病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鲁兴萌等通过对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认为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等客观因素是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刘吉平通过对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近40年家蚕原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规律及广东省近10年杂交种微粒子病流行情况分析,认为气候、地理是影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因素.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程度预测尚未见报道,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程度的预测,对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至关重要.作者根据湖州市某原蚕区种场19年毒率检测统计资料,应用"马尔柯夫链"对微粒子病发生程度作长期预测探讨,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目前生产中常用的三种家蚕微粒子病化学治疗药物防微灵、脓微灵和原虫净以不同的用药方式进行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试验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连续不间断添食药物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以防微灵的疗效为最好 ;脓微灵除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一定治疗效果外 ,还表现出对微孢子具有强烈的体外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8.
据报导,家蚕不同品种对下列各种蚕病的抵抗性是有差异的,核型多角体病(吕鸿声1964,荒武义信1973),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有贺久雄 1959,钻(氵尺)千寻1961,钻(氵尺)夫1961,黄君霆1974),微粒子病(三谷贤三郎1973).我省地处亚热带,养蚕业历史悠久,保存着极其丰富的家蚕品种资源,在这些品种中,蕴藏着十分宝贵的抗病基因,为了做好抗病育种的基础研究工作,从1978年开始,我们对本所保存的二化性和多化性品种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品种材料进行了几种主要蚕病的抗性测定试验,希望评选出一些抗病性能强的品种材料,供家蚕抗病育种选择亲本之用.现把已经进行的抗细胞核型多角体病,细胞质型多角体病、卒倒病以及微粒子病的测定试验结果简报如后.  相似文献   

9.
<正> 一、家蚕微粒子(N.b)的危害 家蚕微粒子危害很大,各个阶段都可能经口或胚种传染上。而蚕种制造是防止、消除家蚕微粒子(N.b)的重要环节。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十八世纪曾使发达的欧洲蚕业趋于毁灭,国内近几年此病危害严重。家蚕微粒子病,给我省蚕桑  相似文献   

10.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蚕病。为了充分了解不同家蚕品种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感染抵抗力的差异,在实验室测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生产应用的家蚕一代杂交种的10个亲本品种(932、芙蓉、7532、湘晖、8810、8711、NC9C、NC99R、NJ7和NJZ)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抗性;并分析了原种生产中部分亲本品种的实际微粒子病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显示,广西现行生产应用的家蚕一代杂交种的10个亲本品种对N.b的抵抗力均较弱,属于易感品种,并且抵抗力最强亲本品种NJ7对N.b孢子的半数感染浓度(IC_(50))为4.43×104个/m L,仅是抵抗力最弱亲本品种NC9C的1.65倍,经方差分析证实10个亲本品种间抵抗力差异不显著,同时日系亲本和中系亲本间的抵抗力差异也不显著。而在蚕种生产实践中,广西现行生产量最大的两广二号的4个亲本品种(932、芙蓉、7532、湘晖)的微粒子病检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932与7532、932与湘晖、芙蓉与7532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芙蓉与湘晖、湘晖与7532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而932与芙蓉的差异不显著;经过调查分析还发现,广西家蚕原种生产过程中不同月份生产的家蚕原种其微粒子病检出率存在差异,其中4月份与8月份、4月份与9月份、4月份与10月份、5月份与8月份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5月份与9月份、6月份与8月份、6月份与9月份、6月份与10月份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5月份与10月份差异不显著。微粒子病检出率峰值发生在4月份和6月份生产的家蚕原种。  相似文献   

11.
据报导,家蚕不同品种对下列各种蚕病的抵抗性是有差异的,核型多角体病(吕鸿声1964,荒武义信1973),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有贺久雄1959,鲇沢千寻1961,鲇泽夫1961,黄君霆1974),微粒子病(三谷贤三郎1973)。我省地处亚热带,养蚕业历史悠久,保存着极其丰富的家蚕品种资源,在这些品种中,蕴藏着十分宝贵的抗病基因。为了做好  相似文献   

12.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家蚕微粒子与野外昆虫交叉感染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蚕微粒子Noseum bombycis通过胚种和食下传染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通过人工添食试验发现家蚕微粒子经桑叶传染能引起桑毛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褐刺蛾、白毛虫、甘蓝夜蛾、菜粉蝶等多种野外昆虫发生微粒子病。再从接种发病的野外昆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菜粉蝶中抽提出微粒子,回接至家蚕,能再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但桑叶(?)人工添食N.b后不发病。 在桑田野外昆虫中检出多种形态的微粒子,但主要是家蚕微粒子。野外昆虫和家蚕间微粒子的交叉感染有二种情况:—是野外昆虫的微粒子感染给家蚕;二是家蚕微粒子传染给野外昆虫,反过来再由野外昆虫传染给家蚕。在生产上,后者是主要的。在多年饲育原蚕的地区发现,野外昆虫中的家蚕微粒子病有多发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家蚕品种资源对微粒子病的抗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查明家蚕品种资源对微粒子病的抗性水平 ,为微粒子病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素材和理论依据 ,对 138个保存的中系、日系、欧洲系统和多化性系统家蚕品种进行微粒子病抗性测试。试验结果表明 :用ID50 指数表示品种抗性水平的高低 ,ID50 指数最高的品种为最低品种的 18.9倍 ,大多数品种间的ID50 指数较为接近 ;经抗性差异显著性检验 (Q测验 ) ,品种之间抗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少数品种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多数为抗性一般品种 ,少数是抗性较强或敏感品种 ,不同系统表现抗性水平有所差异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肖凯 《四川蚕业》2014,(3):42-42
<正>蚕种是重要的蚕桑生产资料,是蚕茧高产稳产的基础。蚕种生产是一项技术性强、生产环节多、劳动密集型、过程复杂的产业。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可以通过胚种传给下一代,对蚕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疫病。在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防控是生产优质蚕种的基础和关键一环。根据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规律,结合近几年我市蚕种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微粒子病防控措施,供蚕种生产者参考。1传染规律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孢子寄生家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一代杂交蚕种微粒子病发生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表1).第一阶段是1980~1995年,我省家蚕微粒子病处于低发期.从蚕种生产历史上看,这15年是我省蚕种生产发展最为迅速,蚕种生产量最大时期,尤其在九十年代初期全国家蚕微粒子病大暴发,"微防"形势不断恶化情况下,我省的微粒子病发生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最高年份毛种淘汰率仅为1.66%,"无毒率"高,蚕种质量稳居全国前茅.第二阶段1996~1999年,是我省家蚕微粒子病暴发期.年毛种淘汰率都在10%以上,1998年甚至高达15.48%,检验无毒蚕种比例急剧下降,全省没有一个"无毒"场,微粒子病在我省的流行呈"遍地开花"之势.第三个阶段为1999年以后,我省家蚕微粒子暴发的态势得到了基本控制,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0年我省蚕种生产淘汰率从1996~1999年平均12.17%下降到3.25%;2001年全省"无毒"比例已达71.04%,比1996-1999年的平均水平上升了15个百分点,重点产区"无毒"蚕种比例已达80%以上.这阶段我省形成了"三控一严"(即控制胚种传染、控制桑园虫害、控制环境污染和严格管理)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全省建立了严格的预知检查体系,桑叶叶面消毒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杭州蚕种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的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浙江省蚕种微粒子病发生有所上升的情况,分析了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3个原因,介绍了杭州蚕种场牢固树立“防微”意识、建立新一轮“防微”措施,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暴发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8.
若干家蚕品种对六种主要蚕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正> 抗病性首先是由品种的遗传性决定的。据研究证实,家蚕品种对各种蚕病的抵抗性是有差异的,不仅对NPV、CPV、FV和SFV等病毒病是这样,对白僵病、曲霉病、微粒子病等也如此。这种抗病差异性,说明家蚕不同品种中存在着各种抗病基因或感受基因,为家蚕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可以应用药物进行治疗的蚕病。通过比较多种化学药物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效果,发现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对蚕体毒害性低。利用阿苯达唑采取溶液浸泡桑叶或以药粉直接喷洒蚕座上桑叶的方式均可以达到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效果,两种使用方式的实用浓度分别为1 000 mg/L和1.0 g/kg,而且适宜采取每天添食药物1餐的方式利用药物。在蚕种生产中初步应用阿苯达唑组合药物防治家蚕微粒子病,也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家蚕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法的确立,对有效地预防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播、确保蚕作生产的安全、保护蚕农利益等,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至今仍为控制家蚕微粒子病传播的有效和基本方法.但是当生产单位对原检验结果提出疑义时,由于母蛾检验的特殊性,检验机构往往难以重复检验或出示可视性的检验结果.为克服这一缺憾,我们结合贯彻检验工作的公正性、正确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指导思想,通过研究和开发,在蚕种质量检验行业,率先将数码显微摄影技术应用于家蚕母蛾微粒子病检验中,实现了母蛾微粒子病检验结果以照片和文字形式的同时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