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地与田园城市的思考——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蓉  邱道持  王昕亚  莫燕  张莲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31-4432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在对耕地景观生态系统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功能综合评价方法揭示了耕地特殊而优越的景观生态保护功能,结合田园城市理论,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提出协调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耕地资源保护是实现粮食安全的保障。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及各用地部门需求,综合考虑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从粮食安全、耕地变化趋势、供给与需求平衡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等方面预测福建省某市规划目标年的耕地保护规模,该方法较单纯依靠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预测耕地需求保护规模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3.
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作为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粮食安全的重要纽带,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逐渐成为国际生态学、地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保障耕地生态功能的稳定持续供给,是解决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多元化、市场化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作为最终目标,通过厘定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对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利益主体、补偿标准、区域协调内在机制等进行了系统梳理。耕地生态系统具有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等4个方面的服务功能,功能决定价值。然而,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主要存在有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理论基础体系尚未完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研究方法较传统,缺乏模型创新;区域补偿协调度较低等问题。基于此,今后研究中应注重构建"功能识别—供需分析—区域调剂—区内补偿—长效政策"理论分析框架;加强对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研究方法及其模型的创新性研究;构建"省—市—县"三个层级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区域协调机制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耕地少。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将长期存在,耕地保护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为切实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采取如下对策:强化耕地保护意识;规范耕地平衡理论,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健全城镇化发展规划体系;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法规,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系统平衡的四川省耕地面积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保护事关一个地区粮食战略安全问题,而耕地面积的测算与预测为耕地保护提供了决策支撑。本文以2004年为基期年,在综合分析四川省人口、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区域耕地需求预测模型和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分别探讨2005~2020年间耕地需求量与耕地有效供给量。结果表明2005~2010年耕地有效供给量都高于低粮食自给率下的耕地需求面积,但基本都低于高粮食自给率下的耕地需求面积,至2020年四川省预测耕地有效供给量分别低于低粮食自给率和高粮食自给率下耕地需求面积56.21×104hm2和83.41×104hm2。  相似文献   

6.
耕地保护是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耕地保护分区研究,对强化耕地管护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不侵占耕地仅是耕地保护的基础,寻求农户对耕地可持续性耕作服务的投入,强化农户耕作意愿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才是最终目的。从耕作可达性的视角来细化耕地保护分区,构建耕地可达性模型,并引入耕作服务需求与供给等概念,着重介绍了耕作供应总量、耕作需求总量、耕作服务能力系数以及耕作可达性指数等相关参数的计算。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介绍了耕作可达性模型在研究区域的实践。结果表明,从人力、经济、土地三方面构建的耕作供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反映宁海县耕作实际情况;基于耕地可达性指数的耕作分区,在综合考虑耕地质量和耕作距离的影响下,可将全县耕地划分为重点保护区、积极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不同保护区施行不同保护措施。该研究可为细化耕地保护分区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下,耕地保护面临着复杂的新形势。中国耕地保护存在着城市版图扩大和耕地数量减少之间的矛盾、用耕地空间在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之间的矛盾、耕地生产利用效率和耕作技术选择的矛盾。本文针对我国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解决我国现今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耕地质量、生态的测度等受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致使当前“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格局在实施过程中仍以数量管控为主,这与新时期粮食安全和低碳社会存在脱节,亟需建设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体系。本文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观点,结合农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保护的新要求,梳理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下耕地保护现状和现实困境,探索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路径。研究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耕地保护需要兼顾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粮食安全与碳减排双重目标。然而,现阶段耕地依然存在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耕地碳排放持续增加、保护耕地与保护生态难协调等问题阻碍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从“本体角度、拓扑关系、科技助保”三个方面探索耕地保护转型路径,即转变耕地本体内涵,从现状耕地向可耕地内涵转变;从严格保护耕地向严格管控建设用地的数量、强度和生态转变;将科技创新应用于耕地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耕地生产绿色高效。因此,建议依据可耕地宜耕性高低合理布局农作物及作物结构,利用土地整治提升耕地生态以降低碳排放;根据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严格管控建设用地总量,确保优质耕地不减少,进一步提升农业高精尖技术实现耕地绿色增产;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引导科研工作者和农户自下而上自愿进行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耕地评价是耕地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的前提,耕地资源认知的深化引领耕地评价研究发展。为明晰耕地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热点动态和未来前景,系统梳理1949—2023年引领耕地资源认知变化的理念、事件和政策,探讨耕地资源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借助文献调查、文献计量分析、理论分析等方法,对不同阶段耕地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政策支撑、技术方法与代表成果等进行总结,并提出面向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耕地评价研究展望与关键问题。研究表明:1)耕地资源认知按时间顺序可划分为资源本体、资源平衡体和资源综合体3个阶段,认知对象由耕地数量单一维度向耕地数量与质量、数量-质量-生态、实体耕地与虚拟耕地等多维度转变,研究范围也由宜耕地、耕地等实体资源向近远程耦合框架下的全球虚拟耕地拓展;2)各阶段耕地评价的研究重点围绕耕地数量、耕地质量和耕地综合利用展开。在资源本体阶段,侧重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关注本底要素宜耕性;在资源平衡体阶段,注重耕地质量提升,对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进行评价。在资源综合体阶段,评价对象向全球粮食贸易中的虚拟耕地拓展,评价内容关注耕地多功能及功能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因此,未来耕地评价的研究内容需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耕地本体评价需兼顾实体和价值量,耕地质量评价需匹配人类福祉需求,耕地综合评价需考虑多元对象和指标。在评价理论与方法层面应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利用新调查监测手段,丰富精细化耕地资源数据,为进一步拓展资源认知、丰富评价范式、优化耕地保护制度等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5—2017年国家发布的186份耕地保护政策文本为研究样本,利用文本量化分析法对政策制定主体协作、政策数量变化以及政策工具的配置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7年国家发布的耕地保护政策发文主体保持着多元化的特征,但协同性稍显欠缺;政策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主导的特征明显;政策工具的配置存在着环境型政策工具应用过溢、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频率低下、需求型政策工具应用不足以及过度关注耕地的"建设"和"特色经营"功能,而对耕地的"吃饭"和"生态保护"功能的体现不足等结构性缺陷。针对上述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政策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耕地保有量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具有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对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确保我国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根本.拟对甘肃省耕地保有量进行预测研究和分析,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及各用地部门需求,考虑规划期间耕地减少和增加的各种可能性,估算了耕地的可供给量,最终确定了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保有量,并据此提出相关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提升我国耕地保护实效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耕地保护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基于《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结合新时期耕地保护策略,诊断制约耕地保护实效的主要问题,探讨提升耕地保护实效的对策,对于切实落实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具有积极意义。尽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的实效并不乐观。我国新时期耕地保护策略明确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耕地保护社会机制的改革方向和回归了耕地占补平衡的产能本质。但存在有耕地保护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建设占用耕地粗放利用现象依然存在、土地整治对耕地的提质改造功能未充分发挥、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土壤污染现象较为突出等主要问题。因此,为落实《意见》、切实提升耕地保护效果,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科学的耕地保护理念,构建全国层面的耕地保护社会共同责任机制;开展建设用地供给侧改革,减少建设对耕地的占用;推行生态化土地整治,提升土地整治的耕地提质效果;充分调动农户的耕地保护积极性,培育耕地保护的行为主体;加强土壤健康建设,强化耕地产能之本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耕地保护是我国当前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耕地利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协调中央与地方的政策需求、加强耕地保护管理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贾卫  陈俊 《甘肃农业》2011,(11):32-34,40
保护耕地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保护与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本文首先指出了耕地保护与城市化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耕地保护与城市化进程对土地需求之间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依据1996—2007年宁夏永宁县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转移矩阵、逻辑预测、占补平衡等方法,对永宁县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基本农田保护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永宁县土地利用特点提出合理保护及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保护耕地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保护与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本文首先指出了耕地保护与城市化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耕地保护与城市化进程对土地需求之间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澄城县耕地小麦种植布局与地力提升保护提供参考,根据耕地资源分布与小麦高效生产对耕地环境的需求,提出了小麦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介绍了该县实施的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土壤质量监测和评价等耕地地力提升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内涵及路径探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探讨新时期下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内涵和路径,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回顾并总结近10年耕地保护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系统论知识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过程和状态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概念,实质是全面维护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保障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活动。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监督、鼓励和引导耕地使用者集约化、绿色化利用耕地资源,使农田生态系统中耕地要素特性稳定且生态环境保持一个良好状态。2)三位一体保护路径设计:树立以农田生态系统为视角的保护理念,采取分区分级保护机制,健全耕地生态补偿制度,规范农户利用和保护耕地的行为,实时监测系统中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状态,最终实现我国全方位耕地保护格局。此研究成果可为新时期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关系开展相关内容的研究与分析,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对全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耕地保护现状进行分析,详细分析二者之间的影响、相关系数、制约因素,重点对经济发展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经济发展对耕地质量变化影响、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以及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的需求进行研判,最后提出要加强土地流转最大量限制土地流失与提高利用率;保护土地资源不光靠限制城建用地等手段来实现;解决土壤侵蚀问题必须重在防与合理治;耕地保护要全面协调农业发展等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严格保护耕地的大环境以及乌昌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压力下,乌昌经济区的耕地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我们应该及时抓住乌昌经济一体化的机会调整耕地布局和完善耕地保护机制,使之既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能对现有耕地实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