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造林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一直是森林培育过程中受到关注的问题之一。采用典型样地取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树木园不同针阔叶树种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同立地条件下,人工造林后土壤养分的表聚性明显,且树种不同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栽植针叶树种主要是改善浅层土壤全氮含量,并明显提高0~40 cm土层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而对土壤全磷、全钾含量影响不明显,甚至降低了土壤全磷含量;而栽植阔叶树种后,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高于对照样地,且对改善土壤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的效果明显好于针叶树种。内蒙古林科院树木园不同树种林地土壤养分含量明显增加,尤其是增加表层0~5 cm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而阔叶树种对增加全磷、速效磷含量好于针叶树种。  相似文献   

2.
油茶成林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油茶林地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油茶成林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得出在不同土层林地土壤养分含量随林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在林地0~20 cm土层中,有机质、水解氮、全氮、全钾含量呈递增趋势,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反,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在林地20~40 cm土层中,有机质、水解氮、全钾、速效磷含量呈递增趋势,全氮含量相反,全磷、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大;在林地0~40 cm土层中,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递减趋势,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相反。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洛宁吕村林场一代,二代,三代刺槐能源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造林荒地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刺槐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槐林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在土壤物理性质方面,刺槐林改良土壤质地和结构,使土壤更加疏松、通气和水分效果更加显著。土壤化学性质方面,刺槐林地与荒地土壤pH差异不显著,均呈现弱酸性。相同土层深度下,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均呈现三代林二代林一代林CK,差异显著。土壤磷含量变异系数比较大,相同深度下,全磷,速效磷含量变化空间分布有所不同。速效钾的含量分布也呈现不同的规律。树木对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效应",土壤表层与深层土壤差异显著,随土壤深度增加,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现出垂直结构变化,含量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4.
为人工促进粤北石灰岩退化森林植被的恢复提供树种选择依据。通过生长调查和土壤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广东清新县白湾石灰岩试验地7个阔叶树的早期生长表现及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1)任豆和喜树生长快速,其树高和冠幅年净生长量均达1m以上;枫香、铁冬青、楝叶吴茱萸、杨梅和光皮树的树高年生长量在0.5-0.9m之间,冠幅净生长量在0.3-0.5m之间。(2)土壤肥力检测结果表明,造林树种根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非根区土,反映了造林树种可改良土壤肥力,但不同树种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富集特性存在差异。铁冬青根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和有效钾含量较高;生长较快的任豆和喜树的土壤肥力较低,任豆根区的交换性钙含量明显低于其它树种。反映了树木生长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不同树种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富集特性存在差异。(3)基本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影响石灰岩造林的主要因素,为石灰岩造林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抵御榆林毛乌素沙地影响造林效果与树木生长及林地结构的主要因素—风蚀沙埋、干旱缺水、土壤贫瘠、动物危害等,采用样地法、土壤采样与分析、树木生长量测定等方法,对搭设沙障、套笼栽植、混交栽植等技术造林地的土壤储水量、土壤养分含量、造林保存率、树高、地径、冠幅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为与对照相比,3种技术造林地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等养分含量,除搭设沙障造林地全钾含量外,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造林保存率和树木生长量也大幅提升,林地草灌层植物种类数量、盖度、生物结皮厚度与盖度也都有较大提高,这3种技术造林效果好,可在当地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本试验对枇杷林地、蔬菜地和荒草地3种土地类型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10 cm和10 cm~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表现为:荒草地枇杷林地菜地,枇杷林地菜地荒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土壤有机质差异不大。(2)0~10 cm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菜地荒地林地,全磷、有效磷含量荒草地菜地枇杷林地,土壤全钾含量菜地枇杷林地荒草地,速效钾含量菜地荒草地枇杷林地。(3)10 cm~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菜地枇杷林地荒草地,而碱解氮、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均为枇杷林地菜地荒草地;土壤全钾含量菜地枇杷林地荒草地,速效钾含量荒草地菜地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分析三峡库区植被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正向演替,土壤pH值逐步降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叶林,水解性氮含量表现为针叶林>灌丛>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有机质、水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在植被演替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性;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3者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都与土层极显著负相关;植被演替进程与土壤pH值极显著负相关、与水解性氮含量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荒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沙棘、刺槐和油松三种人工林0~80cm土壤养分与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刺槐和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8.1~11.9g·kg-1,全氮含量0.53~0.82g·kg-1,全磷含量1.34~1.75g·kg-1,含速效钾85.5~175.5μg·g-1,碱解氮32.9~66.4μg·g-1,速效磷3.08~5.14μg·g-1。与荒地相比三种人工林林地有机质和土壤养分明显增加。土壤表层(0~20cm)与下层养分含量差异显著,表层以下差异不显著;人工林地表层土壤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向下逐渐降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转换酶、脲酶和酶活性总体水平表现为刺槐林沙棘林荒地油松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在云南省宁洱县麻木河林场的巨尾桉林种植区,进行了两种清理林地措施对巨尾桉人工幼林林地土壤及林木叶养分含量的研究.经对两种清理方式林地土壤的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的测定分析,及其相对的巨尾桉2年生幼林林木叶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清理林地其土壤的pH值在4.84~5.24之间;火烧清理使其林地土壤的钾含量高于非火烧清理林地;而林地土壤的有机质、氮、磷含量则为火烧清理林地低于非火烧清理林地.由于巨尾桉幼树对林地土壤养分的需求量大,导致两种清理林地土壤的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均较低.两种清理林地营造的2年生巨尾桉人工幼林林木叶内的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均较低且与其林地土壤的此几种元素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义丰溪湿地植被恢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选取义丰溪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光滩为对照,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纯林、无瓣海桑+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卤蕨Acrostichum aureum混交林)土壤0~30 cm土层的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养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被恢复20 a后,土壤pH值显著下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不同恢复模式下,除pH值外,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纯林(P<0.05),说明混交林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植被恢复效果较好。因此,在后续的红树林营造修复中应采用混交林模式以确保植被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八角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袁霞  何斌 《经济林研究》2004,22(2):10-13
研究了广西高峰林场和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八角林地土壤酶活性(包括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和养分的分布特点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表层土壤的最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下降;(2)坡位不同,土壤养分含量和主要酶活性也不同,呈现下坡>上坡的趋势;(3)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密切相关,不同的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土壤酶活性可作为八角林地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土壤养分状况是保证油茶人工林高效经营的关键,调查和评价桂南山区油茶人工林的土壤养分状况,以确保更有效地维护和改善油茶林的土壤环境,促进油茶果产量和品质的提升。通过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了8个养分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以期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油茶林地的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平均值分别为22.56、1.05、0.26和8.62 g/kg。同时,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也相对较高,分别为54.18、1.67和36.88 mg/kg。根据土壤养分指标的评价标准,该油茶林地的土壤养分状况良好,但需要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来保持土壤肥力和提高油茶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辽西半干旱地区不同类型矸石废弃地对上进行不同树种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Ⅰ类矸石废弃地上,紫穗槐、锦鸡儿在改善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方面较其他树种差异性显著,白榆在改善全氮方面较显著;在Ⅱ类类矸石废弃地上,白榆、刺槐对于速效氮改善差异性显著,紫穗槐、锦鸡儿在改善全氮、全磷、速效磷方面较其他树种差异性显著,紫穗槐、锦鸡儿在改善速效氮差异性极显著,白榆在改善全氮方面较显著;在Ⅲ类矸石废弃地上,臭椿、火炬树在改善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方面较其他树种差异性显著,刺槐在改善全磷、速效氮方面较显著;在Ⅳ类地区的矸石废弃地上,火炬树、刺槐、臭椿在改良土壤养分状况方面较之其他树种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14.
蒙自断陷盆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喀斯特断陷盆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含量本底特征,以蒙自断陷盆地内林地、农地、园地以及荒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20、20~40、40~60、60~80、80~100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pH以及机械组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土壤质量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其次为农地和林地,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显著,农田土壤全氮含量较高,其次是草地与林地,果园最低。林地土壤全钾含量最高,而全磷含量最低,草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而全钾含量最低。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偏酸性,pH变化范围5.82~6.67。土壤质量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质量较为接近,林地土壤肥力质量最好。研究结果以期为喀斯特断陷盆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范围以及土壤养分现状提供依据,并为评价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改良土壤效应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地土壤肥力状况及地力衰退趋势,分析影响地力衰退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不同林龄(2、4、6、8和11 a)杉木短周期小径材培育人工林的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检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水解性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效铁、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和pH值共11个土壤肥力指标,分析不同林龄土壤养分差异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除土壤pH值外,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在不同土层和不同林龄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随着林龄的增长,林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肥消耗较大,其中,表土层(0~20 cm)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到11 a主伐时的降幅均超过30%,但不同林龄间各肥力指标差异不显著;采用改进后的Nemerow法计算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0.412~0.530,土壤肥力等级为Ⅲ级(P_综<0.9),土壤肥力较低,相比较而言,土壤中有机质和氮肥含量较充足,而交换性阳离子极为贫乏;有机质、速效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与综合肥力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_偏~2>0.8),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土壤肥力综合指数随林龄增大而降低,11 a主伐期比造林初期(2 a)下降22.26%,但不同林龄间各单项肥力指数及综合肥力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8)。在该栽培模式的超短经营周期内,随着林龄增大及林木生长对土壤养分的消耗,林地土壤肥力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现象,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有必要通过提高整地质量、改良土壤、林粮间作、增施有机肥及氮磷钾肥等措施适度增加土壤肥力,维持林地长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的土壤密度显著大于刺槐纯林和马尾松+刺槐混交林,但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最小;马尾松纯林有效钾含量最高,刺槐纯林最低;马尾松纯林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最低,刺槐纯林与马尾松+刺槐林没有显著差异;马尾松+刺槐pH值最高,马尾松纯林和刺槐纯林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各植被土壤碱解氮与有效钾呈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有效钾、碱解氮及pH值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磷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马尾松+刺槐林和刺槐纯林的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碱解氮、有机质、有效磷没有显著差异。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建议营造混交林,以便增加抗逆性,降低营林成本。  相似文献   

17.
《林业资源管理》2015,(4):84-91
为客观地评价青海省林地土壤养分,选择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与速效钾为评价指标,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测量获得土壤养分数据,将偏相关法与物元分析结合构建模型,对青海省72个样地开展林地土壤养分评价。结果表明,青海省林地整体土壤养分状况良好,等级分布主要集中在三级水平以上;单项评价指标除速效磷含量极贫乏,其余指标均含量丰富;各地区中西宁市养分状况最好,海西最差,其余地区较好;海西地区有机质与氮素等级低,导致地区整体养分差,表明有机质与氮素是影响整体土壤养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不同样地杂交马褂木的生长状况,分别对其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壤养分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速效钾含量外,不同样地间的全氮、有效氮、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杂交马褂木的树高、胸径和冠幅等生长指标在样地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杂交马褂木生长的主要养分因子,它们与杂交马褂木的生长指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在杂交马褂木生产管理中要倍加重视。  相似文献   

19.
粤西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粤西选取分布于桉树林地的7个样点,研究桉树人工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粤西桉树人工林试验地的7个样点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均为中等变异性,土壤养分水平差异性显著;全氮养分水平处于中等偏低,全磷养分水平为极缺,全钾养分水平为中等,有机质养分水平处于中等偏低;全氮与有机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全磷与全钾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4—2012年收集的广西油茶林地2 140个土壤样点数据,分析广西油茶林地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标准,广西油茶林地土壤属于酸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和氮平均含量中等,土壤磷钾平均含量水平很低。广西油茶林地土壤养分较为贫瘠,除土壤有机质水平较为适宜油茶生长外,氮、磷、钾含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缺乏,限制了油茶产量的形成,生产中应结合油茶营养吸收规律制定区域化施肥配方,精准施肥,以改良土壤肥力,提高油茶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