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草)保持水土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通过3年定位、半定位观测,对贵州山区退耕还林(草)地进行采样并采用无界径流小区法收集地表径流样品,探讨贵州山区退耕还林(草)措施对贵州山区土壤养分流失以及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后旱坡地地表径流中泥沙含量降低,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尤其是旱坡陡耕地,可以明显降低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2.
金沙江流域退耕还草地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亦芾  毕玉芬  董亚芳 《土壤》2006,38(4):489-493
为评价牧草在防止水土流失上的作用,2001年在金沙江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示范区建立了径流观测场。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林草复合模式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其植被覆盖能显著地降低径流速度而增加雨水入渗,减少径流和侵蚀量。退耕还草后,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土壤体积质量(容重)降低,土壤理化性质改善,由于牧草能截获流失的养分,试验区具有更高的草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以浅沟集水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子午岭地区林地被开垦破坏15年后裸露地在不同侵蚀强度和侵蚀方式下的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林地开垦破坏后,土壤侵蚀加剧发展,侵蚀强度达159.7t/(hm2a),是林地土壤侵蚀量的上千倍。开垦破坏15年后,裸露地浅沟集水区不同地形部位表层土壤全氮、有机碳、速效磷和土壤微生物总数显著减少,同林地相比,依次分别减少37.9%~82.6%、42.7%~86.4%、24.2%~80.3%和31.8%~92.0%。在裸露地浅沟集水区梁坡随坡长的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及微生物总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且沟槽的土壤各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低于沟间。裸露地浅沟集水区土壤养分流失强度及微生物数量减少幅度在浅沟集水区的空间分布与土壤侵蚀方式和侵蚀强度相对应。林地开垦破坏15年后,土壤养分以有机碳流失最严重,其次分别为速效磷、全氮;微生物中的真菌减少幅度最大,细菌次之,放线菌减少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4.
园林废弃物覆盖对北京市林地土壤养分和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北京市延庆县(现延庆区)和海淀区研究了园林废弃物覆盖对林地土壤养分和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园林废弃物覆盖2年后能够增加林下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海淀区覆盖园林废弃物的效果优于延庆县;同时,覆盖也增加了延庆县和海淀区的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减少了延庆县的土壤侵蚀。因此,园林废弃物覆盖能有效增加林地土壤养分并且改善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5.
苦驴河上游小流域土壤侵蚀及其养分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苦驴河上游小流域土壤侵蚀及其养分流失特征,为巢湖上游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定量评估研究区土壤侵蚀及其养分流失状况,分析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高程和土地利用等因子的关系。[结果]①2018年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94.45 t/(km~2·a),主要为微度和轻度侵蚀。②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且随着坡度增加,强度及以上侵蚀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加。同一高程范围内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程度影响不同,以各土地利用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表示为:未利用地[1 022.55 t/(km~2·a)]林地[655.04 t/(km~2·a)]旱地[285.78 t/(km~2·a)]水田[139.80 t/(km~2·a)]。③土壤养分流失与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趋势一致,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平均流失量分别为3.66,0.27,0.07 t/(km~2·a)。[结论]苦驴河上游小流域土壤侵蚀及其养分流失受地形地貌影响显著,南高北低,南部丘陵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山林地和坡耕地是该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人为加速侵蚀下水土与养分流失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野外模拟人工降雨试验,对人为加速侵蚀下耕地、草地和林地的水土与养分流失进行耦合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加速侵蚀后养分随径流和泥沙的迁移,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其中泥沙结合态是养分流失的主要途径.耕地翻耕后加速土壤侵蚀,除产流量减少22.4%外,侵蚀速率和产沙量分别增加了27.1%和27.3%;总有机碳、总氮和总磷流失量分别...  相似文献   

7.
降雨强度对紫色土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雨强对紫色土净作玉米条件下坡耕地土壤氮、磷、钾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雨强条件下,无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发生;随着雨强的增大,地表径流量、径流总量及土壤侵蚀量都急剧增加.磷素和钾素流失总量也随着雨强的增加而增加,而雨强对氮素流失的影响不大.在3种雨强条件下,氮素均主要通过地下径流的途径而流失,平均占氮素总流失量的96.5%.在小雨强条件下,磷、钾素不通过地表径流和泥沙流失;在中、大雨强条件下,磷、钾素流失途径均以侵蚀泥沙流失为主,分别平均占流失总量的95.3%,93.0%.  相似文献   

8.
模拟降雨对堆肥和土壤覆盖物中养分流失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模拟降雨条件下,美国科学家研究了土壤表层的不同堆肥和不同覆盖物对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试验布置11个处理:3种不同质量的家禽堆肥、3种不同粒度的木屑覆盖物及废弃粮食堆肥、秸秆堆肥、建筑废物堆肥、农家院堆肥、裸露土壤(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除腐熟的堆肥外,其它处理在地表径流过程中均减少土壤固相的流失。堆肥处理养分流失较裸露的土壤和覆盖处理多。呼吸速率和NO3-N浓度低的处理,土壤侵蚀和固相流失相对较少。NO3-N、Na、K、可溶性盐浓度,呼吸速率是衡量NH4-N和P流失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9.
等高植物篱控制紫色土坡耕地侵蚀的特点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应用等高植物篱能在较低投入下有效控制坡地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三峡库区紫色土 2 5°坡地的大雨强模拟降雨实验表明 ,香根草等高植物篱能减少相当于对照坡耕地的 82 .2 %的侵蚀量 ( 1 997年 1 1月 ) ,通过施肥促进植物篱生长密闭能进一步提高对流失土壤的拦截效率 ,效果不逊于带间覆盖。经过 31个月的侵蚀过程 ,各植物篱小区最明显的坡形变化是篱带处及其前部堆淤成接近水平的淤积带。由于植物篱的阻滞和坡形的变缓 ,径流和表土作用的时间延长 ,由径流携带的养分损失成为坡面养分流失的重要途径 ,控制径流损失是控制养分流失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坡面侵蚀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低山区刺槐人工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小型径流观测场对比观测了不同林地降雨、径流过程以及全年的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 ,与裸地相比刺槐林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能明显地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侵蚀。3 0 mm左右降雨量 ,有林地减少地表径流的能力是无林地的 3倍以上。2 0 0 0年径流观测场有林地土壤流失量为 179.4 2 g/ m2 ,无林地土壤流失量为 980 .1g/m2 。无林地土壤侵蚀量随降雨量的不同约是有林地的 3~ 5倍 ,有林地年度总侵蚀量较无林地减少 5倍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以黄土丘陵林区10a径流泥沙观察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林地开垦后不同侵蚀年限情况下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结果发现,随侵蚀年限的增长,土壤侵蚀强度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平均每年约有10mm的土层被侵蚀掉,到侵蚀的第10a时,已有100.81mm的土层被侵蚀掉,相当于林地土壤的A层大部分遭到流失。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土壤质量的下降,土壤性状的恶化,更促使侵蚀程强度的加剧。  相似文献   

12.
试验研究了华西雨屏区不同退耕还林植被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效能,通过分析降雨、地表径流、径流养分浓度和径流养分流失量得出:竹+草植被恢复模式在退耕3年后能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侵蚀性降雨量及其降雨场次也明显少于农耕地,退耕地地表径流养分流失量和养分流失浓度也有所降低;幼龄桦木+牛鞭草植被系统功能表现不如竹+牛鞭草模式明显,需进一步加强林木培育管理;低径流量中径流的养分浓度大,应注意土壤系统结构培育和优化,尽量减少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13.
云南红壤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云南19.5°红壤坡耕地上设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样方,观测水土流失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各观测样方的地表径流量、土壤流失和养分流失按照裸地(CK1)>传统单作玉米区(CK2)>植物篱玉米秸秆覆盖区>植物篱麻袋覆盖区>植物篱牧草活覆盖区依次降低。2004年较2003年降雨和径流明显增加,各处理土壤养分流失的增幅显著低于土壤流失的增幅;土壤养分流失与施肥量显著正相关;植物篱 覆盖区的养分利用率比传统单作玉米区极显著提高,养分利用率与施肥量负相关。植物篱麻袋覆盖区和植物篱牧草活覆盖区,地表径流减少22.7%~34.0%,土壤流失减少27.1%~67.6%,养分流失减少36.8%~77.8%,养分利用率提高27.9%~45.2%;保持水、土、肥和提高养分利用率的效果都优于植物篱秸秆覆盖区。  相似文献   

14.
不同透水状况对坡地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坡地物质迁移的重要过程,通过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研究不同透水状况坡地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透水坡地的初始产流时间比半透水和完全透水坡地提前57min,且土壤侵蚀总量大于其余两者土壤侵蚀量之和;在二次降雨条件下,不透水坡地的土壤侵蚀剧烈,土壤侵蚀量大于其他2种状况之和的5倍;在首次降雨过程中3种不同透水状况的径流养分浓度变化表现一致,仅在降雨75min后开始呈现差异;二次降雨过程中径流养分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存在不透水底层或入渗速率低的犁底层坡地,具有潜在的严重土壤侵蚀与磷钾流失趋势,尤其在初始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为合理配置坡地水土保持管理措施和控制养分流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坡度对黄土坡面养分流失的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坡度是土壤养分流失的重要因素,通过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研究不同坡度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养分的流失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在20°附近时存在转折点,25°时养分流失量反而减小。同时利用两种类型描述径流养分浓度模型对实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指数函数模型相比较,采用幂函数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黄土坡面非饱和条件下径流溶质浓度变化过程,同时幂函数模型也能够较好地描述径流中钾离子和溴离子的质量变化过程,为进一步完善黄土坡面径流养分迁移模拟模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降雨与土壤养分流失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土壤养分流失的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流失的主要因素是降雨,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大土壤养分含量逐渐降低。提出了“土壤侵蚀与降雨强度、养分流失与降雨强度”的预测模型。不同耕作措施相比,采用等高耕作时养分流失较少。  相似文献   

17.
贵州坡耕地三种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作物分带轮作和玉米单作3种种植模式下地表覆盖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月变化,年均土壤和养分流失量以及产量等,比较不同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与分带轮作模式可保持坡耕地全年覆盖,并在整个雨季保持较高的覆盖度。紫花苜蓿根系发达,增加了0—20cm耕层土壤中的根量,增强了土壤的渗透能力,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可减少地表径流39.3%,减少土壤侵蚀59.3%;分带轮作可减少地表径流10.4%,减少土壤侵蚀21.3%;两种模式都提高了雨季前和雨季耕层土壤中的水分,减少了水土流失引起的有机质流失29.9%~52.4%,全N流失26.7%~54.9,全钾流失27.3%~70.9%,缓效钾流失21.4%~58.9%,提高玉米产量33.0%~35.9%;紫花苜蓿—玉米间作还可收获紫花苜蓿干草13 664kg/hm2,复合产量是农民习惯的4.1倍;分带轮作可收获大豆、红薯、油菜等,复合产量为12 492kg/hm2,是农民习惯的2.7倍。  相似文献   

18.
暴雨径流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以广州流溪河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齐全、相对闭合的小流域——新田小流域为例,分析了不同暴雨径流过程与土地利用对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地氮磷的流失较少,说明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总磷和总氮的流失;而坡耕地是氮磷流失的重要策源地,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氮磷的干扰很大。(2)流域径流中氮、磷的流失形态分为可溶态和颗粒态,径流中流失是以颗粒态形式流失,即氮磷是以泥沙结合形式流失的;径流中氮素主要是以可溶态氮流失的。(3)氮磷浓度在降雨初期与末期最大。(4)降雨径流是引起土壤氮磷损失的重要原因,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造成土壤氮磷流失的本质因素,因此在降雨前应特别注意减少和避免那些会加剧土壤侵蚀和磷流失的农事活动。  相似文献   

19.
邢向欣  郑毅  汤利 《土壤通报》2012,(5):1237-124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稻草编织物覆盖在坡耕地红壤水土流失控制上的作用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坡耕地红壤上,稻草编织物覆盖能有效抑制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增加玉米产量。在种植玉米条件下,稻草编织物覆盖比无覆盖处理土壤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降低了38.40%和75.36%,比薄膜覆盖处理土壤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降低了15.41%和5.83%。稻草编织物覆盖侵蚀土壤流失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分别占无覆盖处理流失量的12.04%,12.15%,12.11%和12.48%,薄膜覆盖处理则分别占无覆盖处理流失量的48.66%,52.55%,54.54%和53.37%。对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流失的控制作用效果为稻草编织物覆盖>薄膜覆盖>无覆盖。稻草编织物覆盖在降雨集中时期控制水土流失作用更为显著。稻草编织物覆盖和薄膜覆盖玉米产量分别比无覆盖处理增加8.05%和29.67%。  相似文献   

20.
植被类型对黄土坡地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植被类型影响黄土坡地径流、土壤侵蚀和和养分迁移过程。该研究通过野外水流冲刷试验,对比分析了6种植被条件下坡面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黄花拦蓄径流作用最为明显,而大豆最弱;产沙量随时间的变化会出现峰值特征,其中苜蓿控制土壤侵蚀作用要优于其他植被;径流中硝态氮和水溶性磷的浓度在放水初期随时间迅速衰减,而后趋于稳定,幂函数比指数函数能更好的描述径流中硝态氮和水溶性磷浓度变化过程;泥沙中的硝态氮含量随时间迅速衰减,而有效磷的含量则随着时间逐渐波动减小,二者的最高含量均发生在苜蓿地。养分的富集率与土壤侵蚀量成反比;径流硝态氮流失总量的大小关系为谷子苜蓿柠条玉米大豆大黄花,水溶性磷流失总量的大小关系为谷子玉米柠条大豆大黄花苜蓿,谷子、玉米、柠条、大豆、大黄花各自硝态氮和水溶性磷的流失总量基本相同(P0.05);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随着深度增大呈现出峰值特征,且峰值存在的深度不同,土壤有效磷主要积聚在表层5 cm以上,5 cm以下含量极低。综上可知,野外草本植被在拦截径流、减少土壤侵蚀和控制养分流失方面要优于农田作物,在植被恢复中应广泛采用农地撂荒的方式进行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