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针对宁夏大宗淡水鱼池塘养殖特点,构建完成由生态沟渠、生态塘、潜流湿地和养殖池塘组成的内陆池塘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该系统通过过水设施串联沟通,末级池塘排放水通过水位控制管溢流到生态沟渠,各池塘也可独自通过排水口直接溢流到生态沟渠。在生态沟渠初步净化处理后,经过水通道控制自流进入生态塘,在生态塘内进一步沉淀与净化后,通过水泵提升到潜流湿地,潜流湿地出水自流至进水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潜流式人工湿地并与池塘形成循环系统,与对照塘进行养殖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试验塘的水产品饲料系数低、产量高,规格整齐,体色鲜艳.试验表明,人工湿地具有明显的处理池塘排放水的能力,可有效改善池塘水质,达到了水体的循环利用,并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具有示范性.本试验为水资源稀少地区池塘养殖生产的水质调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的养殖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养殖场人工湿地对养殖废水的水质净化效果,以上海市松江区8个已建成的标准化水产养殖场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其养殖生产水源水与养殖池塘水、人工湿地进水口水与排水口水以及人工湿地排放水与养殖水源水的水质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养殖水体经人工湿地处理后,pH值控制在7.50~8.26,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活性磷酸盐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1.91%、4.51%、14.74%、21.09%。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化水产养殖场所配置的人工湿地对养殖废水具有一定的水质净化效果,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的养殖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不大,但人工湿地还需从结构设计和合理使用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其功能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池塘养殖废水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表面流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水产养殖池塘排放的废水,以减少水产养殖废水对周围水域环境的污染.结果表明,经湿地净化处理后,养殖废水中总氮、总磷、CODMn、氨氮分别从2.32、0.50、14.88、0.61 mg/L降至0.98、0.18、9.72、0.30 mg/L,叶绿素a从369.6 μg/L降至61.78 μg/L,水质明显得到净化.湿地植物存活时组织氮、磷含量明显高于死亡时,湿地植物死亡时梭鱼草、黄菖蒲、小香蒲的组织氮含量分别仅为存活时的18.8%、26.8%、38.1%.湿地植物死亡时收割可去除氮、磷含量分别为11.68 g/m2和4.81 g/m2,再力花去除氮、磷能力最强.在湿地植物死亡前收割能够提高湿地植物吸收所贡献的净化率.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冬季净化减排水产养殖废水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池塘养殖废水排放特点,研究了冬季人工湿地集中处理池塘养殖废水的效果。结果显示,在0.22 m/d水力负荷下,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悬浮物(T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5.0%,38.2%,34.7%,91.6%;水力负荷上升至0.36 m/d后,人工湿地对TN和COD的去除率显著下降为20.0%和27.9%(P<0.05),TP和TSS去除率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为35.7%和和93.2%。经人工湿地处理后出水TN浓度低于1.5 mg/L,TP浓度低于0.2 mg/L,COD浓度低于8 mg/L,TSS浓度低于5 mg/L,均满足水产养殖废水排放要求,表明应用人工湿地技术能有效实现池塘养殖废水的减排。另外,冬季低温使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废水中TN和COD的去除率与夏季相比显著降低(P<0.05),但通过对人工湿地进行曝氧能够显著提高其对TN和COD的去除率(P<0.05)。  相似文献   

6.
在日照建立了面积667m2的池塘生物复合利用模式净化养殖池塘。通过栽培大型藻类、底播贝类和刺参、混养中国对虾等建立新型生态化养殖模式。重点监测复合利用模式对养殖排放水的集中净化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养殖排放水通过复合利用模式系统净化后氨氮降低29.62%、底质硫化物降低36.11%。菲律宾蛤仔、中国对虾、鼠尾藻、刺参等生长健康,生物学特征正常、无病害发生。净化养殖池塘对养殖排放水水质净化效果显著,经净化处理后的养殖排放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构建"潜流湿地+生物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并以纯生物净化系统作为对照区,研究其对池塘高密度养殖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悬浮物总颗粒(SS)指标的去除效果,并对试验区与对照区内的产量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构建湿地生态系统后,区域内养殖面积有所减少,但产量与效益却有所提高。试验区的净化面积占整个养殖系统的7.9%,远远小于对照区的净化面积占比18.8%。对TN、TP、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80.8%~90.9%、78.95%~88.18%和23.20%~27.24%,对照区对相应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70.8%~88.7%、76.09%~87.14%和15.38%~25.08%,试验区的去除效率略高于对照区。至2011年,试验区与对照区的池塘生产各类水产品产量分别比2009年增长24.8%与19.2%、销售收入分别增长了26.4%与14.8%、利润分别增加了35.2%与18.64%。试验区产量与效益明显好于对照区。因此,潜流湿地方式净化水质节省了土地资源,提高了鱼池利用率及养殖效益,与纯生物净化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构建及净化湿地面积配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在池塘养殖中具有较好净化效果的净化湿地和养殖池的面积配比公式,构建了一种具有较高生产推广价值的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净化系统,系统由生态养殖区、湿地净化区、生态沟渠、尾水汇集区、净水汇集区、动力设备、潜流坝等组成,养殖尾水经过系统净化处理后可循环使用或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
<正>2008年宜兴市水产指导站承担了"宜兴市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示范工程"项目。实施规模1000亩,其中生态养殖区和湿地净化区各500亩,重点创建复合人工湿地与池塘生态养殖的新型水循环系统,示范区养殖水处理主要通过二个子系统即人工湿地子系统和池塘生态养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调控高密度海水养殖池塘的水环境状况,构建了以人工湿地为核心的"鱼-虾-贝-草"海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比较人工湿地连续流与间歇流,以及种植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时的净化效率,研究适用于海水池塘养殖系统的人工湿地运行方式及植物种类。通过比较不同养殖模式下池塘水质及养殖对象生长情况,分析人工湿地对养殖池塘水体的调控效果,探讨循环养殖模式对池塘产量的提升效果。结果显示:人工湿地间歇运行时(水力负荷为300 mm/d),其净化效率相比于连续运行有显著提升;盐角草湿地出水中的氮、磷质量浓度显著低于互花米草湿地;虽然排、换水频率有较大差异,循环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下养殖池塘水体氨氮(NH^+_4-N)和亚硝酸盐氮(NO^-_2-N)质量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采用基于湿地循环水处理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分池组合混养模式能进一步提高脊尾白虾的单位面积产量,并有效控制养殖废水排放。研究表明:基于人工湿地的海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较强的环境效益,可为江苏地区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