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颖  杨洁  余护 《当代水产》2022,(4):66-68
这几年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快速发展,其中,安徽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本文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为例,一窥近几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 1 发展现状 1.1 宣州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基本情况 这几年,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猛,2021年,种养面积突破16万亩,其中稻虾综合种养面积突...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第三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暨2019年度优质渔米评比推介活动在安徽合肥举行。浙江省共有6家稻渔综合种养主体参加"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12家主体参加"优质渔米评比推介活动",一举囊括了"模式创新大赛"特等奖、稻渔米(籼米组)金奖和稻渔米(粳米组)金  相似文献   

3.
<正>宿迁是农业大市,常年水稻种植总面积稳定在327.7万亩,沿湖、沿河约有95万亩低洼稻田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016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强力推动下,以及稻渔综合种养具有"投本少、易种养、周期短、产品优、效益高"的优点,全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到2018年,宿迁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23.8万亩,取得了较好社会、经济、生态效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导下,湖北省依托水稻、水产两大资源优势,着力提升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水平,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量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有力地推进了转型升级、产业融合、提质增效。2019年,湖北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690万亩,产优质稻谷379万吨、水产品82万吨。今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0万亩,总面积达到730万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5.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广东省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基地韶关市,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大力推广,目前,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43万亩,占广东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大半。"水中鱼跳,坝上稻香"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经成为韶关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以来,六安市着力加强稻渔综合种养、水产良种体系建设,全面开展生态健康养殖创建活动,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服务水平,稻渔综合种养规模超过80万亩。六安市通过水产养殖技术与水稻种植技术的集成,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渔、粮渔双赢"的良好效益。2019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8.55万亩,较2018年翻番,总面积达到  相似文献   

7.
正辽宁稻渔综合种养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技术模式成熟、产业链齐全的稻渔产业。2020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新增15.6万亩,总规模达到10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农民增收、渔业增效和农村富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农业部在湖北省潜江市召开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会。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会上指出,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稳粮增收、渔稻互促、绿色生态",做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要求的有效途径,扶持稻渔综合种养经济上划算、生态上对路、政治上得民心,值得下大气力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9.
<正>四川省广元市在昭化、苍溪、剑阁三县区利用下湿田、低洼田发展山区稻渔综合种养5万余亩,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实现了"千斤稻,4000元~10000元产值",促进了广元市稻渔综合种养快速发展。广元市探索出的山区稻渔发展新路径与助推5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的经验在四川全省推广,有助于推进省内山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安徽省农委召开视频会,会议对前一阶段该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作了总结回顾,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2017年,该省通过印发工作要点、召开现场会、实行挂图作战、组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活动等措施,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大发展。截至9月底,全省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0万亩,总面积超过90万亩,其中稻虾综合种养占90%以上,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亩产小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安徽无为市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试验、示范,现稻渔种养面积发展到17.26万亩,稻渔种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得”,进一步提高了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无为水产绿色高效发展。本试验在无为市陈斐家庭农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选择了2块田,共50亩,开展水稻—小龙虾—鳜鱼种养试验,水稻为“桃优香占”、小龙虾为克氏原螯虾、鳜鱼为翘嘴鳜,尝试利用多余的小龙虾苗作为鳜鱼适口饵料,提高稻田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讯6月20日,农业部在湖北省潜江市召开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会。农业部于康震副部长指出,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稳粮增收,渔稻互促,绿色生态",做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要求的有效途径,扶持稻渔综合种养经济上划算,生态上对路,政治上得民心,值得下大气力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四川省内江市重点项目之一的隆昌市10万亩(15亩=1 hm~2,下同)稻渔综合种养项目自2019年1月开工建设以来,工程进展顺利。计划在5年时间内新建及改造提升稻渔综合种养基地10万亩,其中,今年新建及改造提升稻渔综合种养基地2万亩,目前已建成1. 06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为了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品,隆昌市自2016年开始,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高标准农田建设区、优质粮油示范区,组织有条件的专合社、大户联合实施了养鱼不用饲料、水稻整个生育期间不打化学农药和不施化学肥料的生态稻渔  相似文献   

14.
<正>根据2018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中的定义,稻渔综合种养是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新增、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的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安徽稻渔综合种养盛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2006年起,安徽开始实施小龙虾进稻田工程,大力发展稻虾轮作和稻虾共作。2016年以来,安徽小龙虾养殖可谓是发展迅猛,全省稻虾综合种养面积成倍速式增长(图1),  相似文献   

15.
湖北荆州市和潜江市稻虾综合种养情况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作为传统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是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一。这种立体式种养结合的模式已经延续千年,在此种养模式下既能稳定稻田生态、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三产"融合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18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了3000万亩以上,现已发展为稻田养虾、养蟹、养鱼、养鳖等17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其中小龙虾养殖已被推至水产行业的最高点。湖北省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土资源优越、气候适宜,特别是江汉平原,土壤肥沃,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发展优势,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水稻是湖北的主要作物,面积和总产量均排在全国前列;湖北又是水产大省,淡水水产品产量连年位居全国第一。为促进稻田种养产业迈上新台阶,实现可持续发展,扩大并充分释放潜在效益,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双水双绿"理念,作为产业发展升级的模式和目标。华中农大成立了"双水双绿"研究院,建立"双水双绿"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示范与推广。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稻虾综合种养的养殖模式,湖北省便是调研首选之地。近期科学养鱼杂志社调研了湖北省荆州市和潜江市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为养殖户提供最真实的一线养殖方法和养殖效益数据,从而更好地促进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为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可靠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以来,湖州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广“稻-小龙虾”“稻-鳖”“稻-青虾”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综合效益显著。截至2023年12月,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0.29万亩,严格规范稻渔共生种养模式,重点鼓励稻渔轮作种养模式,培育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5个,在浙江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其中南浔区、长兴县通过省级第一批验收,创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38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17.
<正>安徽旌德县养殖户利用低洼稻田开展虾稻连作种养技术示范,即在冬闲时间养殖小龙虾,次年5-6月起捕,再种植一季单晚稻,年获一季虾、一季稻,经济效益较单一种稻提高2~3.5倍。2016年,虾稻连作种养总面积255亩。以其中种养面积100亩为例,亩产小龙虾105.4千克、水稻552.8千克,亩均纯收入2077元,对照田单一种稻面积为2亩、亩产550千克;实现了稻渔综合种养"双千"目标。现将养殖关键技术总  相似文献   

18.
正"十三五"以来,安徽省按照农业农村部的决策部署,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先后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百千万"工程,稻渔综合种养正成为安徽省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抓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助推器。主要成效。一是面积大幅增长,集聚发展加速。2016年,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为70万亩,截至7月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已发展为稻虾、稻蟹、稻渔、稻鳖等17种综合种养模式。为提升基层养殖户的种养水平,传播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新技术,实现养殖户"一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多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的指导与支持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主办、科学养鱼杂志社承办的"首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高级培训会"在湖北荆州成功召开。本次培训的主题是"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现将水产养殖8位行业专家所作精彩报告整理如下,供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天津自2020年起连续3年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2022年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54.58万亩,以稻蟹综合种养模式为主。近年来,由于河蟹“牛奶病”病害,导致引入的扣蟹质量和数量都无法保证,且单一的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无法支撑起天津地区稻渔产业的发展。本试验以天津市旺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基于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构建了稻-蟹-鱼、稻-蟹-虾两种多元化养殖模式,并通过种养产量和经济效益来探讨稻田多元化养殖模式的可行性。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