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淡水渔业》2021,51(5)
为探讨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蜕壳、生长和摄食率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恒温的河蟹个体养殖系统,分析不同水温(10、15、20、25、30℃)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成活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蜕壳增重率、肥满度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33 d的试验中,各饲养水温的中华绒螯蟹成活率均在89%以上;10℃和15℃水温的实验蟹只蜕壳1次,20℃和25℃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2次,30℃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3次;五个水温组的平均蜕壳间隔分别为109.39、67.92、46.63、43.69、38.01 d;蜕壳增重率随水温升高呈总体增加的趋势,30℃水温组的蜕壳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逐步增大,且各水温组间差异显著;肥满度随水温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五个水温组的平均日摄食率分别为1.58%、1.97%、3.54%、4.79%和5.25%。腿部肌肉切片观察发现,低水温组(10、15、20℃)的肌纤维直径显著大于高水温组(25、30℃)。结果表明:随着饲养水温的增加,河蟹的蜕壳速度加快,增重率增加,肥满度下降,摄食率增加,以30℃水温时的河蟹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2.
运用RAPD技术分析了南海海域黄斑龙虾、锦绣龙虾、密毛龙虾、杂色龙虾、波纹龙虾、中国龙虾、日本龙虾7种常见龙虾的种内和种间遗传多样性、种间亲缘关系及种质特异性标记。研究结果显示,7种龙虾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种质资源良好,其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3.39%~89.12%,平均遗传距离为0.2134~0.4044,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0834~0.1990;对7个种的种间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日本龙虾与密毛龙虾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杂色龙虾的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3.
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辰香  苏红红 《河北渔业》2004,(4):28-28,36
澳洲淡水龙虾原产于澳洲北部的热带、亚热带水域中。其适温范围为3~37℃,最适生长水温为20~35℃,最低蜕壳水温为12℃。澳洲淡水龙虾适应性广,只要水温能保持在其适温范围之内,终年都可饲养。养殖模式有池塘、山塘、河沟、稻田、网箱精养等。其中土池养殖及利用旧鳗池、  相似文献   

4.
大鲵幼苗饲养增重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工养殖大鲵幼苗100尾,分5组每组20尾,饲养时间从稚鲵开食至1龄末,共一年时间。在适宜的饲养环境下,幼鲵体重从出膜的0.27-0.33g经过1年的饲养达24.68~30.42g,1龄净增重达24.41~30.09g,1龄增重率达8826%~9118%。1龄内的幼鲵生长态势极为迅速,增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生长时期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月生长指标的测定,建立了1龄锦绣龙虾的生长模型。锦绣龙虾的体长(L)—体质量(W)的相关式为:W=0.034 8L3.066 3;体长(L)和头胸甲长(CL)的相关式:L=2.772 2CL+0.337 9,得出锦绣龙虾的体长生长方程:Lt=37.498×(1-e-0.076 77(t-0.055 84)),体质量生长方程:Wt=2 333.24×(1-e-0.076 7 7(t-0.055 84))3.066 3,体长生长速度方程为:dL/dt=2.879 8×e-0.076 77(t-0.055 84),体质量生长速度方程为:dW/dt=549.244 3×e-0.076 77(t-0.055 84)(1-e-0.076 77(t-0.055 84))2.066 3。计算出其拐点年龄(Tr=ln3/k+t0)为14.65个月。说明锦绣龙虾体长在前期生长较快,而后期生长缓慢;体质量前期生长较慢,后期较快;体质量增长速度曲线呈不对称的S曲线,并具拐点,在拐点处其体质量增长速度能达到最大值79.24 g/月。本研究旨在为锦绣龙虾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龙虾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近年来,麦龙虾已成为淡水甲壳动物中有潜力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并引起了相当大的兴趣。美国东部麦龙虾养殖可行性的评估实验是1986年在奥本大学进行的。通过为期6周的生物分析,即三种温度以及三种盐度的组合实验,以评估盐度及温度对麦龙虾的蜕壳及存活的影响。随着温度增加,蜕壳频率增加,但存活率下降。盐度对蜕壳频率没影响,但对蜕壳成功率及存活率有绝对的效果。温度为25℃或稍低,盐度最低在100mg/l提供最佳存活状态。由于麦龙虾需要凉水温度和低盐度,因而在美国东南部有限地区适合麦龙虾养殖。  相似文献   

7.
盐度和营养对凡纳滨对虾蜕壳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2.01±0.02)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投喂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实验周期30 d,研究了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蜕壳和生长的影响。实验采用5×3析因设计,盐度梯度设置为6、12、18、24、30五个水平,饲料蛋白水平梯度设置为30%、36%、42%三个水平。结果表明:(1) 对虾蜕壳相对增重率呈现出随盐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趋势,以盐度为6时蜕壳相对增重率为最高。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实验对虾蜕壳相对增重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虾的特定生长率随盐度升高而上升,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特定生长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交互作用对特定生长率影响差异不显著。(2) 实验对虾的蜕壳频率,在低盐度水平下随盐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盐度18时蜕壳频率达到最高,之后随盐度的升高蜕壳频率下降,差异不显著。各盐度水平下,以中等蛋白质水平饲料组(36%)对虾蜕壳频率较高。方差分析表明,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蜕壳频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交互作用对蜕壳频率影响差异不显著。(3) 对虾蜕壳间期随盐度升高呈先延长后缩短的变化趋势。盐度对对虾蜕壳间期影响差异显著(P<0.05),饲料蛋白水平单因子以及它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对对虾蜕壳间期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正>小龙虾属甲壳类动物,其生长主要靠蜕壳来实现,蜕壳是小龙虾生长发育和增重的重要标志。小龙虾蜕壳时间需15~30分钟,蜕壳结束后,新壳于12~24小时硬化,小龙虾开始正常活动。硬壳前是小龙虾的危险期,极易受到外来毒素、病菌和其他生物的侵袭而死亡,因此,养虾者切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应及时查明营养、水质等影响小龙虾蜕壳的主要因素,并及时  相似文献   

9.
在温室中饲养平均规格为 11.0 3 g/只的美国小鳄龟 (Chelydraserpeneina ) ,水温变幅 2 3~ 3 0℃ ,投喂配合饲料。经 2 5 7d的饲养 ,平均规格达 10 82g/只 ,平均日增重量 4.167g ,平均日增重率 1.0 180 %。对各生长时段的日增重量分析 :前 110d为 1.72 g/d·i,111~ 2 2 0d为 5 .81g/d·i,2 2 1~ 2 5 7d为 6.5 4g/d·i。就个体规格而言 ,因 2 0 0g/i之前日增重量为 1.72 g ,平均日增重率RZ 为 1.0 2 64 % ;2 0 0~ 3 0 0g/i阶段分别为 5 .0 g和0 .964 1% ;3 0 0~ 5 0 0 g/i阶段分别为 5 .71g和 0 .9881% ;5 0 0~ 10 82 g/i阶段分别为6.3 2 g和 1.0 0 167%。  相似文献   

10.
利用2只5m×5m×2.5m无结节PE封闭式网箱,投放平均尾重0.24g、全长70~100mm翘嘴红鲌苗种计1.1万尾,放养密度为220尾/m2;经304d饲养,平均尾重达到200g,最大个体350g;群体净增重43.98倍,饲料系数1.51,成活率92%,净增产1979kg,利润801.60元/m2,投入与产出之为12.94.  相似文献   

11.
<正>河蟹靠蜕壳而不断生长,每次蜕壳期间河蟹能增重50%~90%,因此想要养出大规格和高品质河蟹,必须重视成蟹养殖过程中每次的蜕壳管理。近年来,由于养殖环境、饲料或者养殖管理等多方面原因,河蟹蜕壳不遂发病率逐渐增加,蜕壳期间的死亡占到养殖伤亡量的80%。如何防治河蟹蜕壳不遂并加强河蟹蜕壳期的管理,是河蟹养殖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一、成蟹蜕壳不遂的原因蜕壳不遂既是一种疾病也是一种现象,说它是一种疾病,是因为蜕壳不遂是由于河蟹机体缺乏某些营  相似文献   

12.
一、品种问题小龙虾有12种之多,最常见的有锦绣龙虾、日本龙虾和中国龙虾。锦绣龙虾最大,可达55厘米,日本龙虾比较小。也有可能小龙虾养殖过程中,不注重品种的选育,导致品种退化。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3种龙虾: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和杂色龙虾(Panulirus versicolor)的休眠温度及其低温休眠运输的可行性,对该3种龙虾的低温休眠温度和模拟低温休眠运输后的存活率进行了研究。在分析龙虾低温休眠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冰块梯度降温的方法,设置14℃、13℃、12℃、10℃4个温度,将从斯里兰卡收购的3种龙虾分别在4组不同温度下进行试验,观察龙虾的应激反应和休眠状态,以确定龙虾的低温休眠温度。并进行室内模拟试验,设置4个包装温度组(25℃、20℃、15℃、12℃),将不同温度组龙虾包扎装箱密封后静置于22℃的恒温室中,26 h后复苏并统计存活率,以检验低温休眠运输的可行性。结果发现,龙虾的休眠温度为12℃,处理时间应不超过10 min;室内模拟试验发现,包装温度为12℃情况下,26 h后平均龙虾存活率达98.3%,其中锦绣龙虾的存活率最高达到100%。  相似文献   

14.
龙虾的人工育苗及其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善 《科学养鱼》2000,(10):27-28
龙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龙虾有 12种之多,最常见的有锦绣龙虾 (Panulirus ornatus)、日本龙虾 (Panulirus japonicus)和中国龙虾 (Panulirus stimpsoni)。锦绣龙虾最大,可达 55厘米,日本龙虾较小。龙虾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体色瑰丽,被视为虾中之王。龙虾食性杂,以贝类、小杂鱼、小动物和海藻为主要饲料,喜欢栖息在岩礁缝隙洞中,昼伏夜出活动并索食,生命周期长达几年,每年 4~ 7月产卵,属多次产卵型。龙虾在美国、法国等国家是价值较高的养殖品种,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大批量的生产,有的渔民将大自然捕获…  相似文献   

15.
以初始平均体重为7.1 g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蟹为试验对象,以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为试验因素,各设3个水平,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配制成9种饲料,在室内水族箱进行为期4周的饲养试验,以探讨三疣梭子蟹幼蟹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粗纤维的适宜含量.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幼蟹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粗纤维的适宜含量分别为40%、6%~8%和≤5%时,三疣梭子蟹幼蟹增重率和蜕壳率高,饲料系数低和蛋白质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正锦绣龙虾分类上属于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龙虾属。我国沿海渔民有的将这种龙虾叫"青龙""七彩龙虾",甚至称为"神虾"。锦绣龙虾是龙虾属中体形最大者,最大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3千克以上,市面上的龙虾主要来自野生捕捞。随着市场对龙虾的需求量不断扩大,龙虾资源由于过度捕捞而出现衰退的迹象。因此,开展人工养殖龙虾势在必行。种苗繁育是人工养殖龙虾的先决条件之一,但是由于规  相似文献   

17.
黄进光  李活 《齐鲁渔业》2008,25(6):49-51
龙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龙虾有12种之多,最常见的有锦绣龙虾、日本龙虾和中国龙虾。锦绣龙虾最大,可达55cm,日本龙虾较小。龙虾食性杂,以贝类、小杂鱼、小动物和海藻为主要饲料。喜欢栖息在岩礁缝隙洞中,昼伏夜出,生命周期长达几年。在我国4~7月(海南三亚3~10月)产卵,属多次产卵型。龙虾个体大、味道美、营养丰富,被视为虾中之王,具有观赏、食用和药用多种价值,为出口创汇的名、特、优、新海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我国海鲜市场大部分为澳洲及东南亚进口,国内资源量极少。为了探索龙虾人工繁殖和人工育苗技术,我们于2005年起在海南三亚基地,利用海区网箱和对虾育苗场进行野生龙虾驯养和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获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养殖水体p H值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试验室水槽条件下,设定p H=7、8、9、10(均无水草)为实验组,以种植适量水草(p H值为8.2~9.1)为对照组,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均重0.43 g±0.09 g)在不同p H值水体中饲养一个蜕壳周期(37 d)的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蜕皮抑制激素MIH,蜕皮激素受体EcR,维甲类X受体RX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2)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河蟹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实验组,其中,p H10的河蟹成活率和增重率最低。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MIH、EcR和RXR基因在不同p H水体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IGF2基因在不同p H水体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不同p H水体幼蟹的增重率与成活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EcR、RXR与IGF2基因相互间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三个基因的表达具有协同作用。通过对成活率、增重率和基因表达的综合分析认为幼蟹生长的最适p H为8~9。  相似文献   

19.
对虾为无脊椎甲壳动物,生长阶段必须蜕壳是自然生物学现象。对虾一生蜕壳约50次,每蜕一次壳对虾体长与体重飞跃增加一次,据资料分析虾蜕一次壳体长与体重按指数增加。而对虾蜕壳频率一方面生物周期制约,一般水温28℃时虾苗阶段30小时~40小时蜕壳一次,体重1g~5g的幼虾4天~6天蜕壳一次,15g以上的大虾两周蜕壳一次。另一发面环境条件(如水质、光照、药物等)的变化也能刺激虾类的蜕壳,加快蜕壳频率或改变蜕壳规律。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温度和光照期对早期阶段岩龙虾叶状幼体的存活、蜕壳间期、蜕壳期、生长以及摄食活动的影响。在第一次实验中,从新孵化的幼体长到第Ⅱ生长期,期间其生长增量在温度为14.3℃和18.2℃下饲养时都比较高,而在温度10.5cc和21.5℃下则最低;生长至第Ⅱ生长期的存活率在不同的温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