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金鱼是冷血动物,最适水温为22~24℃。水温低于 10℃时,其心跳,呼吸减慢;5℃以下不进食,停止生长并进入冬眠;30℃以上食量下降,生长缓慢;能忍受最高温度为34℃,最低温度为0℃。在换  相似文献   

2.
水温对大鲵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1年多的观察证明,大鲵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水温对其摄食具有显著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大鲵冬眠的复苏温度为8.5℃±1.5℃,春季摄食高峰期的温度为23.2℃±2.0℃,夏季停止摄食的起始温度为27.8℃±1.8℃,夏季复苏温度为24.7±1.2℃,秋季摄食高峰期温度为18.0℃±1.6℃,开始冬眠的温度为11.5℃±1.6℃。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水温对东星斑幼鱼摄食、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温度设5个水平(15、20、25、30、35℃),东星斑幼鱼在玻璃蓄养槽内养殖40d。结果显示20℃组、25℃组和30℃组的鱼没有死亡,35℃组的存活率为88.9%,15℃组的存活率仅为50%;总摄食量在30℃组最高,15℃组最低;特定生长率在30℃组最高,15℃组、35℃组为负值;在可以生长的组别里,30℃组饵料系数最小。本研究表明,水温对东星斑幼鱼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东星斑的适宜摄食温度为20~30℃,最佳摄食温度为25~30℃;水温<20℃东星斑幼鱼不能正常摄食、生长,甚至会死亡,水温15℃时,几乎不摄食;水温>30℃,东星斑幼鱼可以正常摄食,但是不能正常生长,甚至会死亡。  相似文献   

4.
点篮子鱼幼鱼的热耐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驯化温度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热耐受特征的影响,实验设置了5组驯化水温(19℃、22℃、25℃、28℃和31℃),采用临界温度法对点篮子鱼幼鱼[(2.163±0.450)g]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驯化温度下(19℃、22℃、25℃、28℃和31℃)的最大临界温度(CTmax)和最小临界温度(CTmin)分别为37.26℃、37.72℃、39.49℃、39.75℃、39.90℃和13.11℃、13.14℃、14.22℃、14.29℃、17.28℃;最大致死温度(LTmax)和最小致死温度(LTmin)分别为37.76℃、38.18℃、39.88℃、40.79℃、40.93℃和11.69℃、11.75℃、11.85℃、12.41℃、15.39℃。点篮子鱼幼鱼在19℃、22℃、25℃、28℃和31℃驯化温度下的温度耐受幅分别为24.15℃、24.58℃、25.27℃、25.46℃、22.62℃;高温驯化反应率最大值出现在22~25℃区间内,为0.663;低温驯化反应率最大值出现在31~28℃区间内,为0.997。19~31℃驯化区间内的热耐受区域面积为296.085℃2。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最大临界温度和最大致死温度逐渐增大;随驯化温度的降低,最小临界温度和最小致死温度逐渐减小。点篮子鱼幼鱼的热耐受性明显受到驯化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施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不同养殖温度(15℃、18℃、21℃、24℃、27℃)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4℃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RWG)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均在24℃时达到最高值;随着温度升高,其饵料系数(FC)先降低后升高(P<0.05),且在24℃时达到最小值;此外,摄食率(F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其不同温度组的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24℃、21℃、27℃、18℃、15℃组。温度对幼鱼前肠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24℃组和27℃组前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15℃组(P<0.05),而温度对中肠和后肠蛋白酶活性则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温度组前肠脂肪酶活性均高于中肠和后肠;温度对幼鱼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施氏鲟幼鱼快速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4℃,在此温度范围内施氏鲟幼鱼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在电子控温循环水系统中,研究不同水温(15℃、18℃、21℃、24℃和27℃)对56日龄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小体鲟A.ruthenu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4℃组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SGRL)显著高于其它温度组(P<0.05),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W)差异不显著(P>0.05);在18~27℃范围内,体长绝对增长率(AGRL)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显著高于15℃组(P<0.05)。18~24℃组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AGRW)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在18~24℃范围内,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相对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最适生长温度为24℃。18℃组小体鲟幼鱼的SGRL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0.05),SGRW则差异不显著(P>0.05)。在15~27℃温度范围内,小体鲟幼鱼的AGRW升高后降低,其中18℃和24℃的SGRW分别为0.61g/d和0.64g/d,显著高于其他组。15℃组AGRL最低(1.6mm/d),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小体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范围为18~24℃,最适生长温度为18℃。在15~27℃范围内,21℃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SGRL、AGRL和体长相对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但27℃组存活率最低。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范围为15~24℃,最适生长水温为21℃。不同温度下,3种鲟幼鱼的肥满度变化不同,施氏鲟幼鱼的生长类型为强异速度生长,不同于小体鲟幼鱼与西伯利亚鲟幼鱼。在15~27℃范围内,3种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在早期生长培育时应选用不同的培育温度。  相似文献   

7.
江黄颡鱼适宜生长水温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江黄颡鱼放在5组不同水温(20℃、23℃、26℃、29℃、32℃),体积为100 cm×40cm×50 cm的水族箱中饲养45 d,每组设三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在20~29℃下,鱼体的绝对增重率和相对增重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大,但到32℃时增重率有所下降;江黄颡鱼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3~32℃,最适水温为29℃±1℃.  相似文献   

8.
通过加温刺激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雌虾在冬季抱卵,并对卵及幼体在不同水温下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经过38 d的加温刺激,在26℃下陆续观察到有虾抱卵,18℃以下未观察到抱卵虾,但该水温能促进雌虾性腺发育。雌虾经加温刺激后所抱卵在18℃,21℃和26℃下均能正常孵化出幼虾。18℃,21℃和26℃下孵化时间分别为(39.67±3.06)d,(28.33±2.52)d和(15.00±2.00)d,孵化所需时间随着温度的提升而减少(P<0.05)。孵化的幼虾经45 d养殖后,在18℃,21℃和26℃下体长分别为(1.90±0.25)cm,(2.73±0.38)cm和(3.78±0.70)cm,体重分别为(0.223±0.100)g,(0.688±0.331)g和(2.145±1.272)g。18℃,21℃水温下的幼虾在此生长阶段为非异速生长(b=3),26℃水温下的幼虾为异速生长(b>3)。在3种温度下,幼体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加快(P<0.05)。  相似文献   

9.
姚磊  罗永康  沈慧星  孙云云 《水产学报》2010,34(8):1303-1308
通过对鲫肌原纤维蛋白加热过程中浊度、粘度、Ca2+-ATPase活性以及总巯基含量的测定,结合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鲫肌原纤维蛋白在加热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鲫肌原纤维蛋白在加热过程中浊度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而上升,在36 ℃、42 ℃和48 ℃条件下变化显著;粘度在20~47 ℃期间下降,在35 ℃和47 ℃出现显著的变化。Ca2+-ATPase活性28~40 ℃间显著下降,并且在36 ℃条件下变化显著。总巯基含量结合SDSPAGE电泳显示,当溶液温度在40 ℃以上时,蛋白质分子间通过二硫键产生了肌球蛋白重链聚合物以及其它大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10.
低温适应下锯缘青蟹肌肉及其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孔祥会 《水产学报》2006,30(5):603-610
研究主要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低温适应3周的锯缘青蟹肌肉及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肌肉中脂肪酸C16:0随饲养温度降低而降低,5 ℃组显著低于27 ℃组(P<0.05);C18:0却在5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C20:5随着饲养温度降低而升高,5 ℃和10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C16随饲养温度的降低而降低,5 ℃组显著低于27 ℃组(P<0.01);∑C20却随饲养温度的降低而升高,5 ℃和10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 EPA+DHA随饲养温度降低而升高,5 ℃和10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而EPA/DHA仅5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1)。低温适应下锯缘青蟹肌肉细胞膜脂肪酸C18:2显著升高(P<0.01或P<0.05),但随养殖温度的降低逐渐降低;低温适应下C18:1降低,在5 ℃组 显著降低(P<0.05);C18:0低温适应下也显著降低(P<0.01);C20:5低温适应下上升,但仅在15 ℃适应下显著上升(P<0.05)。C22:6低温环境下降低,在5 ℃和10 ℃组显著下降(P<0.05)。C20:1,C20:4和C20:3在低温环境下增加,仅5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1或P<0.05),肌肉细胞膜中∑C18低温环境下降低,而∑C20低温下增加,并且均在5 ℃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C22低温适应下降低,仅10 ℃下降明显(P<0.05),∑SFA低温环境下显著降低(P<0.05或P<0.01);∑UFA低温环境下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低温适应下饱和指数∑SFA/∑UFA显著下降(P<0.05,或P<0.0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UFA低温适应下的升高主要是∑PUFA-ω6升高,EPA+DHA低温适应下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EPA/DHA仅5 ℃组显著上升(P<0.05)。上述结果表明低温适应下肌肉及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是处于不断合成和转化的动态之中。与肌肉组织相比较,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变化较大,其脂肪酸饱和指数在低温适应下显著下降。细胞膜对低温环境的敏感反应说明低温适应和生理稳态维持过程中细胞膜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温度是影响藻类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了 6~22 ℃下, 多肋藻(Costaria costata)小孢子体的生长情况及抗氧化生理特性, 以探明其适温机制, 为多肋藻海区栽培提供支撑。结果发现, 培养初期(5 d 内), 多肋藻小孢子体在 18 ℃下具有最大的相对生长速率(RGR), 22 ℃下藻体梢部严重穿孔溃烂; 随着培养时间延长(10 d), 10 ℃下藻体 RGR 最高。实验周期内, 不同温度组间 Fv/Fm 无显著差异, 6~14 ℃下藻体均具有较高的总光合速率(Pt) 和最大表观光合速率(Pnmax), Pnmax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 10 ℃下最高。培养 3 d 时, 6 ℃下呼吸速率(Rd)最高; 22 ℃ 下, 藻体 Rd 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显著上升, 表明增强呼吸作用是多肋藻小孢子体对低温和高温胁迫的共同响应。 22 ℃高温胁迫下, 胡萝卜素(Car)和岩藻黄素(Fucox)、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升高; 6 ℃时, SOD 酶活高于其他温度组。 在 6~18 ℃范围内, 灰分、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积累与温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综上, 多肋藻小孢子体可在 6~18 ℃生长, 其中以 10 ℃左右为佳。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真鲷(Pagrus major)胃、肠、肝胰脏和幽门盲囊4个部位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50±0.5℃范围内(每隔5℃为一个梯度),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25℃,胃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0℃;肠蛋白酶的最适温度是35℃,而肠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20℃;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温度是40℃,肝胰脏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0℃;幽门盲囊蛋白酶的最适温度是30℃,幽门盲囊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膨腹海马(Hippocampus abdominalis)的温度耐受力,设置初始水温为16℃、以1℃/d的速度升温或降温实验分别胁迫三种不同规格的膨腹海马,进行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生长比较。结果表明:小规格、中规格、大规格膨腹海马的半致死高温分别为26.2℃、26.7℃、28.2℃,半致死低温分别为4.9℃、3.9℃、3.1℃;极限最高温分别为26.9℃、27.2℃、28.7℃,极限最低温为3.2℃、2.8℃、2.0℃;耐温幅度分别为23.7℃、24.4℃、26.7℃。设置10℃、13℃、16℃、19℃、22℃共5个温度梯度,对膨腹海马进行为期84 d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16℃组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72.22%和1.84%,显著高于10℃组、13℃组和22℃组;19℃组的特定生长率与16℃组无显著性差异,而存活率仅为63.33%,综合存活率与特定生长率2项指标,得出膨腹海马的最适养殖温度为16℃。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pH及温度对半滑舌鳎幼鱼三种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半滑舌鳎胃、肝胰腺、肠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是3.0、7.5、8.0;淀粉酶的最适pH分别是8.0、7.5、7.5。随着温度的增加,半滑舌鳎消化酶的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半滑舌鳎胃、肝胰腺、肠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是50℃、45℃、40℃;脂肪酶最适温度分别是35℃、45℃、40℃;胃和肠淀粉酶最适温度均为20℃;而在15~30℃范围内,肝胰腺均呈现高的淀粉酶活性。不同组织酶活力比较:蛋白酶活力以肝胰腺>胃>肠;淀粉酶活力是肠>胃>肝胰腺;脂肪酶活力以胃>肝胰腺和肠,肠道中以前肠的消化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15.
《畜禽业》1999,(4):16-17
本文通过两因子(水温和水体中气单胞菌含量)多水平对稚鳖白点病发病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水温与水体中致病菌是稚鳖白点病诱发的原因。二因子共同影响着发病率和发病程度。水温在29℃±1℃时,发病概率高于21℃±1℃的;水体中含菌量106/ml时,发病率高于含菌量104/ml和102/ml的;当水温29℃±1℃和水体中含菌量106/ml时,发病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将兴凯湖翘嘴鱼白鱼卵放在7组不同水温( 2 1℃、2 3℃、2 5℃、2 7℃、2 9℃、31℃、33℃) ,体积为80cm×5 0cm×5 0cm的水族箱中进行孵化,每组设2个平行组。试验结果表明:在2 1℃~2 9℃下,兴凯湖翘嘴鱼白的孵化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高,其孵化时间也随之缩短;兴凯湖翘嘴鱼白孵化的适宜水温范围为2 5℃~2 9℃,最适水温为2 9℃±1℃,最高致死水温为31℃,当水温高于2 9℃或低于2 5℃时,畸形率增加。2 1℃孵化率为4. 38% ,畸形率为67. 1 3% ,孵化时间为2 9 .33h ,2 9℃时,孵化率为92 . 76% ,畸形率为0 ,孵化时间为1 5 . 2 5h ,31℃时,孵化率为0 . 5 9% ,畸形率为1 6 .1 3% ,孵化时间为1 3 .5h,33℃时,胚胎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笔者观察16、19、22、25、28、31℃6个温度条件下四川华鳊的胚胎发育过程,描述总结(25±0.5)℃下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四川华鳊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在(25±0.5)℃下孵化总历时44.83 h;在温度为16℃时,胚胎发育至原肠胚晚期全部死亡;19℃时孵化率为30.00%,其中畸形致死占87.19%,显著高于其余4个温度组(P<0.05);温度由19℃升至31℃时,胚胎发育所需时间变短,各温度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器官分化阶段均用时最长,占整个胚胎孵化历时的72.53%~77.07%;胚胎畸形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1℃的胚胎畸形率约为28℃的2倍;在22~28℃时,胚胎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成活率最高,畸形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19±1)℃,卵径(y)与胚胎孵化时间(x)的关系为y=49.56-44.36x+47.92x^2(r^2=0.996);水温22~28℃为适宜孵化温度,最佳水温约为25℃;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69℃,有效积温为522.35~595.11℃·h。  相似文献   

18.
调味鳀鱼片加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鳀鱼片的加工工艺, 技术要求。原料预处理水温不得超过20 ℃, 调味浸渍应在15 ℃以下; 烘干以30 ℃~35 ℃为宜。产品含水分宜在30 % 以内; 微生物检验未检出肠道致病菌。  相似文献   

19.
沈文英  祝尧荣  胡建伟 《淡水渔业》2007,37(3):37-39,64
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分析了一定pH值下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三种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H6.0时,沙塘鳢肝胰脏、胃、肠道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5℃、25~30℃;肝胰脏和肠道pH7.5时,胃pH2.0时,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35℃、35℃;pH7.5时,肝胰脏、胃、肠道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40℃,25℃。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布是肝胰脏最高,胃次之,肠道最低;蛋白酶活性分布是胃最高,肝胰脏和肠道稍低。  相似文献   

20.
温度变化对锯缘青蟹免疫因子的胁迫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养殖锯缘青蟹免疫能力的影响显著。20℃时血细胞密度最高,远离20℃后,其血细胞密度随温度的上升或下降而逐渐降低,在10℃和30℃时降至最低;血细胞吞噬百分比在不同试验温度下无显著差异,但血细胞吞噬指数在25~27℃时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血清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皆在25℃时最高,并随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下降;酸性磷酸酶活力在20℃时最高,并随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在不同试验温度下无显著差异;过氧化物酶在30℃时活性最低,其他各试验组间没有显著差异;酚氧化酶活性在30℃和27℃最高,其他各试验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水温为20~25℃,锯缘青蟹相关免疫因子的各项指标较好,反映此时锯缘青蟹的抗病能力较强,而偏离该温度区间明显影响锯缘青蟹的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