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虾连作微循环水种养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氏原螯虾俗称淡水小龙虾,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虾类,具有适应能力强、繁殖力高、食性杂、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等特点,是目前稻渔综合种养首选品种。稻虾连作可使稻田少使用农药、化肥,节省劳力,绿色发展,提高稻米和小龙虾品质,增加种养户的经济收入,是可以大力推广的一种高效种养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稻虾连作的经济效益,在虾沟内安装增氧设施,推动水体流动,改善水环境,提高水体内溶氧,有利于小龙虾生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种养户收入。  相似文献   

2.
研发一种大水体太阳能自动增氧装置,为大水体的缺氧、水体污染提供一种解决方法。太阳能自动增氧装置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检测与智能增氧系统、自动化驱动系统组成。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解决了电能消耗问题;检测与智能增氧系统实现了增氧过程中氧溶解浓度检测和智能感应运行;自动化驱动系统通过智能感应信号和电子差速控制系统实现增氧机原地转向、转弯和直行3种运动模式的移动,增加了增氧面积。使用太阳能自动增氧装置增氧试验表明,80 min内1 m水深处溶氧量增加0.79 mg/L,2 m水深处溶氧量增加0.78 mg/L,3m水深处溶氧量增加0.77 mg/L,4 m水深处溶氧量增加0.78 mg/L;改善水质试验表明能有有效提高水体溶氧,降低氮磷含量;养殖试验表明,增加鲤产量35.3%、鲢鳙产量31.2%。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水产养殖中溶氧浓度低、分布不均衡及常规增氧设备能耗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光伏推流系统。该系统以TMS320F2812为主控芯片,通过电压、电流检测电路对太阳能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进行实时跟踪,实现对蓄电池充放电切换,并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方法保证了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输出。用该系统对长7 m、宽5 m、深1 m的浅水区域进行连续5 d的推流实验,并与相同条件下无推流时的溶氧浓度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无推流情况下,试验区域从岸边到湖中溶氧浓度分布呈现由低到高的梯度分布;推流后的溶氧浓度空间分布趋于均衡,且比无推流时的浓度均值提高1~2 mg/L。研究表明,光伏推流能大大降低能耗,提高水体溶氧浓度,改善水体溶氧分布均衡性,对提高水产养殖的密度和产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增氧设备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宏斌 《中国水产》2011,(11):49-50
养殖水体中的溶氧水平关系到养殖水生动物的生存、生活和生长,进而关系到养殖成败和养殖效益的高低。根据对我国传统池塘养殖水体中溶氧水平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在水体总溶氧量中,70%左右的溶解氧来自于水体中的植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30%左右来自于大气的溶入。通常情况下,水体上层的溶氧量较高,池塘底层水体的溶氧量较低,往往低于lmg/L。溶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养殖鱼、虾的摄食量、饲料转化率以及生长速度。据有关资料显示,养殖鱼类在溶氧Nc3mg/L时的饲料系数要l:t4mg/L时增大1倍;在溶氧量7mg/L时,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环境及克氏原螯虾肠道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为改进不同地区稻虾综合养殖策略提供依据,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武汉、永州和韶关地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水体、底泥及虾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并对水体、肠道菌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水体、底泥及克氏原螯虾肠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均大于永州地区和韶关地区。武汉地区的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水体及底泥的细菌群落结构与永州地区和韶关地区均相似,其中水体的优势菌门均为放线菌门、蓝细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底泥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武汉地区的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优势菌属为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10.85%)、气单胞菌属(Aeromonas,9.88%)和[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 (8.43%)等。永州地区的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菌属为ZOR0006 (9.78%)、拟杆菌属(Bacteroides,5.41%)和[Anaerorhabdus]_fur...  相似文献   

6.
通过耕水机和叶轮式增氧机在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池塘养殖中使用效果的对比试验,分析了使用耕水机对罗氏沼虾养殖水体环境和养殖产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耕水机使整个虾塘水体处于循环微流水状态,全面改善了养殖水体中溶氧分布,增加了虾塘中、下水层溶氧,保持了水体pH的稳定性,降低了水体中氨氮(NH4+-N)、硫化氢(H2S)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改善了底层水体和底质淤泥状况,为罗氏沼虾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增加了养殖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并且节能降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体长及水体溶氧水平对日本沼虾瞬时耗氧速率的影响,以体长分别为1.65、2.49、3.71、4.56、5.61、6.18 cm的日本沼虾为试验对象,在水温26 ℃的条件下,采用密闭呼吸室法,测定其耗氧量随时间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的瞬时耗氧速率[Vt,mg/(g·h)]随时间(t,h)的增加而下降,随着体长的增长,Vt的下降速度也逐渐降低,且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在适宜的溶氧量范围内,Vt随水体溶氧量(DO,mg/L)的降低而降低,且分别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日本沼虾的呼吸类型属于顺应型;Vt随着虾体长(L,cm)的增长而降低,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克氏原螯虾稻虾连作水质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克氏原蛰虾稻虾连作是一种"种养结合"的低风险、低投入、高效益生态养殖模式,可促进养殖水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和水质的稳定性。既可保障水稻、龙虾质量安全,又能净化养殖水环境。为探讨克氏原螫虾稻虾连作水质的差异性及稳定性,2013年5月~2014年11月,项目组在当涂县花津湖选取三种不同类型的池塘,逐月采样对各塘口三  相似文献   

9.
<正>4月14日,2015年中国养虾业前沿论坛台山站举行。广东海洋大学老师杜国平为现场300多位养殖户传授了对虾病害的环境控制实用技术。他反复强调,病害本身是水质恶化的一个结果,并不是导致虾死亡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水环境出了问题,水环境不好才是死虾的的真正元凶。尽管水体水质复杂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知水才能懂虾,才能及时以变应变。对虾池塘水质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四个字——底、氧、藻、菌。溶氧是核心灵魂,底部是关键所在,藻菌是变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设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压力式氧溶解装置进行池塘增氧和自动化在线溶氧监测,对照组为常规充气式增氧机。试验证实,试验组能够保证养殖期间凡纳滨对虾对水体溶氧水平(4mg/L)的需求,而对照组则不能完全满足对虾养殖对溶氧的要求。试验组虾的生长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试验组池塘的水色始终保持茶褐色,而对照组为绿色,并伴有微囊藻水华。  相似文献   

11.
<正> 1 池塘及放苗技术1.1 合理选择池塘 罗氏沼虾喜栖于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淡水水体中。我们选用了本场园艺队一个面积0.6hm~2、池底平整、平均水深2m、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池塘溶氧丰富、进排水方便的池塘。  相似文献   

12.
研究比较了稻虾鳝和稻虾鳝鳖两种共作模式的水质状况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稻虾鳝鳖模式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较低,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对外界的潜在污染相对较低。该模式饵料和水体空间利用率较高,经济效益也优于稻虾鳝共作模式,是一种既环保又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共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池塘水体中溶氧量是决定饲养池中养殖对象的放养量和生产量的主要因素.饲养池的溶氧量低,鱼、虾等养殖对象易浮头,严重者将造成窒息死亡.相反,而把鱼、虾等置于高溶氧水体中的话,也会降低鱼虾的生长率、摄食量与饵料效率等.为使养殖对象正常发育,提高生产效率,必须使养殖塘水体中的溶氧量保持在安全临界值以上.由此可见,正确使用增氧机既有利于提高产量,又有利于节能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产》2014,(2):42-44
<正>技术概述:1.技术提出的背景水体是水生动物生活的环境,水中的溶解氧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之一。在鱼、虾高密度养殖中,水中溶解氧的多少决定着水体容纳生物的密度,即使水质良好,但由于投喂饲料和动物排泄物带来的大量营养和有机物质,池塘也会出现低溶氧。因此,增氧显得尤为重要。使用增氧机可以有效补充池塘中的溶解氧,但传统的水车式、叶轮式增氧机只能提高池塘上层水体溶氧,却难以为池底提供充足氧气。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与渔业》2012,(2):52-52
江门对虾养殖户汪先生 19亩塘、4年养虾经验 汪先生在养虾的时候尽。量把池塘的水色调控到淡绿色或者黄绿色,因办这样的水色往往意味着水体里面合有大量的绿藻,而绿藻光合作用能力强,能够保持水体充足的溶氧。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滁州市持续实施稻虾共作"双百工程",以稻虾共作为主的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迅速,目前已突破100万亩.笔者在从事技术推广和试验示范中发现,稻田养殖过程中虾蟹存在缺氧现象,低溶氧环境制约了虾蟹产量、规格、品质等,也易引发虾蟹病害.然而养殖虾蟹的稻田等环境,水浅草多,常规增氧机械和方法难以有效使用,需要寻找适合浅水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17.
罗氏沼虾具有生长快,食性杂、易于饲养管理等优点,作为一个养殖新品种,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为能做到科学养虾,我们进行了罗氏沼虾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目的是探讨从池水的溶氧量和虾的耗氧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出合理的放养密度,从而可以最有效地利用水体。所以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不仅对罗氏沼虾的饲养,还对虾的运输和越冬方面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增氧推水设备(WWU)—水体交换和池塘水体流动IPRS技术的核心是要让整个养殖池塘的水体保持更有效和不停的充气与混合,并且让这些经充分充气的池水不断地流经每条流水槽。要使大量水体流动,传统方法通常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但是,新型的增氧推水设备采用低压力、大风量的鼓风机为一组安装在水下限定区域的曝气管输气,其运行效率非常高。因为空气被导入曝气管,它们能把小气泡释放在水体中,并与水体充分接触。这个理念实际上就是用了一种大规模的气提式增氧方法。这一举措产生的混合气  相似文献   

19.
书讯     
叶轮增氧机是高密度养鱼、养虾、育苗等海淡水养殖中必不可少的增氧机械设备。它由电动机经减速箱带动叶轮在水中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被叶片甩出水面形成水花与空气大面积接触。同时在透气管下产生负压,使空气沿气管和管上小孔进入水体,达到增加溶氧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凡纳滨对虾群体杂交与自交 F1低溶氧与高氨氮耐受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6个遗传背景不同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通过群体间自交与杂交建立了8个交配组合。对不同交配组合F1,在幼虾和成虾阶段,进行低溶氧与高氨氮48 h胁迫试验,比较不同交配组合群体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高氨氮与低溶氧耐受性。结果显示,低溶氧胁迫,YH♀×ZX♂、SS♀×SS♂、HD♀×YH♂交配组合幼虾存活率分别为76.23%、74.61%、74.38%,显著高于其他交配组合存活率(P0.05),成虾的存活率分别为83.08%、65.57%、71.12%,可作为耐低溶氧优良品系选育的候选材料;高氨氮胁迫,YH♀×KN♂、HD♀×YH♂、YH♀×ZK♂交配组合幼虾存活率分别为97.71%、86.43%、80.01%,显著高于其他交配组合(P0.05),成虾存活率分别为85.53%、74.18%、69.23%,可作为耐高氨氮优良品系选育的候选材料;HD♀×YH♂交配组合低溶氧与氨氮耐受性均较好,但不同交配组合低溶氧与氨氮耐受性间相关性检验不显著(P0.05)。研究发现,亲本中雌虾来源为YH,子代低溶氧耐受性优良,推断抗低溶氧性状为母系主导遗传;对虾低溶氧的耐受性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而降低,高氨氮耐受性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而增强;各交配组合高氨氮和低溶氧耐受性,在幼虾阶段和成虾阶段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表明凡纳滨对虾低溶氧与高氨氮耐受性适宜在幼虾阶段进行遗传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