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因 仔猪腹泻大致可分为营养性腹泻、应急性腹泻、病源性腹泻。病源性腹泻又可分为病毒性腹泻(如传染性胃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肠炎等)、细菌性腹泻(如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等)、寄生虫性腹泻(主要有艾美尔属球虫引起的球虫病)。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种猪抗腹泻专门化品系,采长白种猪耳组织样品27份,送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进行抗腹泻基因检测,检测结果为:腹泻抗性有利基因GG型个体比例占40.74%(11/27),G的基因频率为0.67,A的基因频率为0.33。将作过基因检测的种猪按照不同基因型进行选配,分别为对照组(GG×GG)、试验1组(GG×GA)、试验2组(GA×GA),观察、统计、比较不同组合所产仔猪在断奶前的腹泻发生率、腹泻死亡率、断奶成活率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对照组(GG×GG)哺乳仔猪腹泻发生率3.08%(2/65),哺乳仔猪腹泻死亡率0(0/65),30日龄断奶仔猪成活率98.46%(64/65),这3个指标均与试验1组、试验2组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2)试验1组(GG×GA)后代腹泻发生率20.75%(11/53)与试验2组(GA×GA)后代腹泻发生率40.91%(18/44)差异显著(P<0.05),这可能与试验1组的选配公猪是抗腹泻基因型(GG)个体有关;试验1组与试验2组腹泻死亡率差异极显著(P<0.01),断奶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3)携带腹泻抗性有利基因GG型比例高的后代,哺乳仔猪腹泻率和腹泻死亡率低,断奶仔猪成活率高,表现出较强的抗腹泻力,在种猪世代选育中,加大GG纯合抗性个体的选留比例,最终可以建立长白种猪抗K88(F4)腹泻专门化品系。  相似文献   

3.
薛志成 《中国猪业》2009,4(6):46-47
1仔猪腹泻病病因1.1仔猪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是大肠杆菌病、低血糖症、传染性胃肠炎(TGE)、梭菌性肠炎(CE)、球虫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RE),这6种疾病占所有断奶前仔猪腹泻病的主要部分;不常发生或很少发生于仔猪,但主要症状为腹泻的病还有类圆线虫侵袭、猪痢疾(SD)、猪丹毒和沙门氏菌病;伪狂犬病(PR)和弓形虫病也能引起仔猪腹泻.但腹泻不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4.
1鉴别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判断。导致仔猪腹泻的最常见因素是大肠杆菌病、低血糖症、传染性胃肠炎(TGE)、梭菌性肠炎(CE)、球虫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RE),这6种疾病是断奶前仔猪腹泻病的主要病因。此外,不常发生的某些病症,其主要症状为腹泻的还有类圆线虫侵袭、猪痢疾(SD)、猪丹毒和沙门氏菌病;伪狂犬病(PR)和弓形虫病也能引起仔猪腹泻,但腹泻不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5.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和猪流行性腹泻(PED)是两种严重威胁养猪业的病毒性传染病,其病原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同属于冠状病毒,形态相似,繁殖的靶器官相同,引起猪呕吐、脱水及水样腹泻,对仔猪具有高度致死率[1-3]。  相似文献   

6.
腹泻性疾病对养猪业危害极大.可造成猪场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如何控制仔猪腹泻是养猪生产中必须解决的问题。1病因1.1非病原性腹泻母猪过肥或过瘦.健康状况差(不吃料、厌食)或发病(乳房炎、子宫炎等),母猪的饮水或饲料(发霉变质)不干净.母猪乳头未擦洗干净等。  相似文献   

7.
乌连颗粒剂对细菌性犊牛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细菌性犊牛腹泻的临床诊断标准,选取典型阳性病例1 18头,用于观察乌连颗粒剂对犊牛腹泻的疗效作用。结果表明,乌连颗粒剂高剂量组(75g/kg体重)、中剂量组(50g/kg体重)、低剂量组(25g/kg体重)及环丙沙星注射液对照组(1mL/kg体重)对细菌性犊牛腹泻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30%、82.12%、73.68%、88.89%,与阳性对照组(不给药)均差异极显著(P〈0.01);治愈率分别为88.46%、75.00%、63.15%、81.48%。说明乌连颗粒剂对细菌性犊牛腹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1牦牛腹泻的发病原因 (1)使用劣质饲料或者不健康的饲喂方法导致牦牛消化不良性腹泻,甚至会造成牦牛体内大量脱水,从而造成酸中毒,致使牦牛全身虚脱进而死亡;(2)肠道内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毒素造成牦牛中毒。小牦牛在哺乳期的时候,过量饲喂也会造成腹泻;(3)饲喂器具不洁净,牛舍的潮湿污秽,一定的空间内牛的数量太多,天气的冷热骤变等都会造成牦牛腹泻。(4)病毒引起的牦牛腹泻占大部分,但近期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腹泻占到了细菌性腹泻的一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积存在牦牛肠道中,在不健康的环境或天气变化时,牦牛抵抗力下降,产生腹泻。  相似文献   

9.
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最新流行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龙 《养猪》2011,(5):87-88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同属于1型冠状病毒。两种病毒引起的仔猪腹泻在临床上较难鉴别诊断,需要进行实验室病原学的鉴别诊断。相对而言,TGEV的传播速度较快,对仔猪的危害也更为严重。在欧洲地区,PEDV主要引起较大日龄猪的腹泻(6~15周龄),造成感染猪群较轻微腹泻流行,并在1周后很快康复,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对羔羊腹泻率、粪便微生物、免疫球蛋白及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选取体重为(12.43±0.27) kg、健康的36日龄湖羊羔羊48只(公母各占1/2),按性别和体重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试验期31 d,其中预试期10 d。所有羔羊60日龄断奶,记为第0天,断奶前随母哺乳并补饲羔羊料,断奶后饲喂羔羊料。对照组不做处理,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羔羊料中添加0.5%、1.0%、1.5%的复合益生菌(乳酸杆菌RSG-1∶枯草芽孢杆菌B-1∶地衣芽孢杆菌Y5-39=1∶1∶4)。试验期间记录羔羊腹泻情况,第-14、-7、0、3、7天采集血液和直肠粪样。结果表明:1)时间显著影响腹泻率和腹泻频率(P<0.05),各组第1~7天的腹泻率、腹泻频率高于第-14~0天。处理显著影响腹泻频率(P<0.05),第1~7天和第-14~0天试验Ⅰ、Ⅱ、Ⅲ组腹泻频率低于对照组。2)处理、时间均显著影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P<0.05)。第-7、0、3、7天,试验Ⅰ、Ⅱ组粪便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7、3、7...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某奶牛场1~3月龄犊牛暴发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本试验对该场送检的16份犊牛腹泻粪便样本进行牛A群轮状病毒(BRVA)、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冠状病毒(BCoV)、牛诺如病毒(BNoV)、牛凸隆病毒(BToV)、牛纽布病毒(BNeV)、沙门氏菌(Salmonella)、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9种病原的PCR检测。结果得出:16份样本中BNeV、BRVA、BToV和BNoV的检出率分别为62.5%(10/16)、37.5%(6/16)、18.75%(3/16)和6.25%(1/16),其他病原体未检出。结合临床检查结果,可以确定BRVA、BNoV、BNeV和BToV这四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是引起该养殖场犊牛腹泻的主要原因,本结果为该场犊牛腹泻疾病的针对性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试验兔腹泻与粪便菌群之间的关系,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对腹泻试验兔和健康试验兔的粪便菌群组成及丰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测得369 888条有效序列,得到1 738个OTUs,隶属于14个门、21个纲、53个目、97个科及217个属。腹泻晚期试验兔的粪便菌群α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5),微生物丰富度显著下降(P<0.05)。腹泻粪便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状芽孢杆菌纲(Clostridia)、颤螺目(Oscillospirales)、毛螺目(Lachnospirales)、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e)、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及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丰度明显下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及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明显升高。腹泻兔和健康兔粪便中有309个OTUs存在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13.
<正>牛病毒性腹泻是危害肉牛养殖的主要病毒传染病之一,国际兽疫局(OIE)将其定为B类传染病,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关于公开征求《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修订征求意见稿)》拟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受到管理部门和肉牛养殖场户日益重视。1流行状况牛病毒性腹泻(BVD)又称黏膜病(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临床症状与牛的肠炎等症状类似,通常表现为腹泻、发热、  相似文献   

14.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 1.1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 大肠杆菌通过菌毛、黏附素(细菌表面头发样结构)黏附或定居在肠上皮细胞,并产生肠毒素,使水和电解液大量流入肠内,从而引起腹泻。  相似文献   

15.
抗病育种技术在引进美国SPF种猪后代选育中应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培育抗病新品系种猪,本试验对引进美国的44头杜洛克、138头大约克、28头长白纯种猪进行耳组织采样,采用基因检测技术分别进行氟烷基因(抗应激基因)、抗腹泻基因及KPL2基因(精子短尾基因)检测。结果表明,1)氟烷基因检测:杜洛克种猪检测出氟烷基因型Nn个体(应激易感基因个体)1头,占2.33%(1/44);大约克种猪检测出氟烷基因型Nn个体2头,占1.45%(2/138);长白种猪未检测到氟烷基因型Nn个体(0/28),所检测的28头猪全部为氟烷基因型NN个体(抗应激基因个体)。2)抗腹泻基因检测:杜洛克种猪群中含有抗腹泻GG基因型个体37头,占杜洛克猪检测总数的86.05%(37/43);长白种猪群中腹泻抗性有利GG基因型个体有11头,占40.74%(11/27);大约克种猪腹泻抗性有利基因个体有23头,占16.79%(23/137),3个品种中杜洛克种猪群占有腹泻抗性个体最多,其次是长白种猪,大约克种猪最少。3)KPL2基因检测:所检测的138头大约克种猪,没有检出携带精子短尾遗传疾患的个体。在种猪繁育中,只要加大世代有利纯合抗性个体的选留比例,最终可以建立纯系杜洛克、大约克、长白种猪等抗应激、抗腹泻、无精子短尾症等专门化新品系。  相似文献   

16.
犊牛腹泻是犊牛常见的疾病之一,影响犊牛生长发育和成活率。2021年1月,西昌市某奶牛场发生犊牛腹泻,为确定病因,笔者运用PCR和RT-PCR方法对该场22份犊牛腹泻粪便样本进行10种腹泻病原检测,结果得出:22份样本均检测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16份样本显示牛诺如病毒(BNoV)阳性;12份样本显示纽布病毒(NeV)阳性;8份样本显示牛轮状病毒(BRV)阳性;4份样本为牛细小病毒(BPV)阳性;牛冠状病毒(BCoV)和环曲病毒(BToV)各1份样本显示阳性;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等细菌性病原均未检出。本调查结果表明引起该场犊牛腹泻的原因主要是多种病毒的混合感染,其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的感染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7.
粪菌移植法治疗非特异病原性羔羊腹泻的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羔羊腹泻是一种常发生于新生和断奶阶段,且能够导致羔羊生长迟滞甚至死亡的消化道疾病。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技术在反刍幼畜消化道疾病防治上鲜有研究。本研究采用FMT对腹泻羔羊进行治疗并与不同抗生素药物治疗进行对比,探索FMT对吮乳期羔羊腹泻的治疗效果。试验选择日龄(24±2)d、体重(6.12±1.01)kg、临床散发的具有典型腹泻症状的吮乳期羔羊60只(公母各半)以及健康羔羊10只(公母各半),分为健康对照组(HC)、腹泻对照组(SC)、粪菌移植治疗组(FMT)、庆大霉素治疗组(GM)、恩诺沙星治疗组(ENR)、庆大霉素+粪菌移植治疗组(GM+FMT)以及恩诺沙星+粪菌移植治疗组(ENR+FMT),测定腹泻羔羊腹泻治愈天数、日增重以及羔羊生理生化指标及相关炎性因子指标。结果表明:1)腹泻羔羊平均日增重、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淋巴细胞比例和肌酐浓度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羔羊(P<0.05),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炎性因子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与SC组相比,经过5种方法治疗,除GM+FMT组外,FMT、ENR、ENR+FMT和GM组均显著降低治愈天数(P<0.05)。ENR组还显著提高腹泻羔羊日增重(P<0.05);3)与SC组相比,FMT治疗可显著提升腹泻羔羊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液淋巴细胞数量(P<0.05);4)经FMT、ENR和GM+FMT治疗后,各种炎性因子均显著下降到健康组羔羊水平。结果表明,FMT能够有效治愈羔羊腹泻症状,血液生理生化功能得到改善,抑制了炎性反应,显著降低腹泻率。FMT有望作为一种抗生素替代方法应用于羔羊腹泻防治实践。  相似文献   

18.
畜禽腹泻与空肠弯曲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润  刘磊 《畜牧兽医学报》2000,31(6):557-562
对465只(头)健康和腹泻畜禽的直肠和泄殖腔拭子及108份腹泻死亡畜禽的脏器材料进行空肠弯曲菌培养,并分析畜禽腹泻与该菌感染的关系,腹泻死亡后备蛋鸡的带菌率(93.3%)明显高于腹泻后备蛋鸡(53.3%)(P<0.005),腹泻后备收鸡的带菌率又明显高于健康后备收鸡(22.0%)(P<0.001),表明后备蛋主其腹泻死亡与该菌感染相关,腹泻仔猪的带菌率很高(88.0%)也提示该菌感染与仔猪腹泻存在一定关系。在腹泻死亡畜禽肠道内,腔弯曲菌在大肠和小肠的检测出率分别为91.7%和39.0%,检出率差异极显著(P<0.001),即显示该菌主要感染部位可能为腹泻畜禽的大肠。351株不同动物来源空肠弯曲菌的生物学分型结果表明,分布在各种动物体的主为主(90.4%),或其比例升高(48.1%),健康鸡与腹泻鸡的生物型分布有差异(P<0.05),提示生物型Ⅱ在致畜腹泻中起一定作用,另外,同一动物体内可有该菌的2个生物型分布。  相似文献   

19.
在养猪生产中,最常见的疾病是猪腹泻,其致死率达10%~20%,治疗不及时可达50%.肠道内微生物的平衡被破坏是腹泻病发生的根本原因.1腹泻致病因子1.1病毒病毒破坏消化系统上皮细胞包括轮状病毒(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肠道病毒(EV)、抱疹病毒(HV)、猪瘟病毒(HCV)和腺病毒(AV)等,以前3种危害最为严重.12细菌有害细菌导致肠道内环境平衡失调.埃希氏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痢疾密螺旋体、C型产气夹膜梭菌、弯杆菌等常为猪腹泻病的潜因.以埃希氏大肠杆菌危害最严重.沙门氏菌次…  相似文献   

20.
家兔腹泻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家兔消化机能紊乱的一种"肠炎性复合症状",其发病的原因主要分为应激、气候改变、饲料及饲养方法不当、病毒、衣原体、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其中较为常见的家兔腹泻病主要为:大肠杆菌病(粘液性肠炎)、沙门氏杆菌病(鼠伤寒沙门氏菌及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链球菌病(溶血性链球菌病)、肠球虫病(艾美耳球虫)等P[1-2]P.本文将从常见的家兔腹泻类型中,对历年来防治家兔腹泻的中药方剂进行总结,为今后家兔的饲养及实验中家兔腹泻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