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铃薯晚疫病在张家口一带,初侵染的主要来源是,由于播种了带菌病薯。为此,我们曾试用药剂、温水、干热等方法处理种薯,消灭病菌,结果以温水处理种薯效果最好。试验材料是本地感病品种“紫山药”,感病程度严重,病斑占薯面1/3到1/2。  相似文献   

2.
1 历史事例近年国内少数地区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迅速,主要有以下事例。1.1 马铃薯环腐病传播严重。1972年仅内蒙、黑龙江因环腐病损失鲜薯达4.5亿多公斤,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1.2 水稻白叶枯病原只在我国南部少数地区发生,70年代已蔓延到南北主要水稻产  相似文献   

3.
甘薯瘟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也是国内及福建省的重要检疫对象,几年来在莆田地区迅速扩大蔓延,危害十分严重。据调查1975年莆田地区只在福清县镜洋公社十多亩薯地发病,至1981年全区已发展到6个县37个公社12,852亩,而且今后病害仍有发展的趋势。查其原因,主要由于群众种植带病薯苗,引起人为的远程传播,以致病区逐年扩大。因此把好薯苗的检疫检验关,不让病苗传入无病区,就成为防治甘薯  相似文献   

4.
甲基异柳磷防治稻瘿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兴华 《植物保护》1989,15(3):59-59
近年来,甘薯茎线虫病在我市发生严重,病地一般减产30%左右,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失收。1985—1988年,我们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 甘薯(徐薯18)栽秧时,每穴施约5克病薯粉(糠心病薯碾碎,每克含活线虫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环腐病鉴定和检测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环腐病[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 Pv.sepedonicum(Spieck.&Kotth.)Dye]是马铃薯上一种危险的细菌性病害,其主要以带病种薯传播蔓延。过去国内未曾对此病病原细菌进行过系统鉴定,同时也没有一套准确、快速、简易可行的鉴别和种薯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随着马铃薯产业迅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轮作倒茬年限逐渐缩短,诸多病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是一种普遍且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据调查,2009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区黑痣病发病率为2.7%~52.3%,发病严重地块的植株死亡率高达90%。据Dj bali&Belhassen[1]报道,该病害能够造成马铃薯减产50%。马铃薯黑痣病菌侵害芽形成褐色斑并致芽坏死,地下茎和匍匐茎受侵表皮形成紫褐色溃疡斑,侵害薯块导致薯块畸形并在其表皮形成黑色颗粒状物。目前,国内关于马铃薯黑痣病的相关报道极少。本试验进行了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形成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 《植物保护学报》1962,1(3):255-268
从1956年以来在北京和山西阳高进行的晚疫病初侵染来源的试验没有发现病薯以外的其他可能来源。在北京条件下,病菌冬季在残株上只能存活一个半月,在山西病地连茬种植不能引起早期严重发病。病叶的检查和培养基的诱发培养都未见到卵孢子。病菌从病薯侵染到病苗的三种途径,经过大量调查和试验,结果如下:薯块上的病斑扩展到幼苗基部皮层的最多;其次是由病薯或病苗地下部,长出孢子囊,再侵染到同穴相邻幼苗地下茎引起的。病菌由茎基髓部长上来的最少。后两种只占出土病苗的4%左右。不同途径得病的幼苗,形成中心病株的可能性也有所不同。幼苗得病后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病菌很快长到幼苗的生长点,或横向环绕茎基,使幼苗早期死亡,病菌亦同归于尽。第二种是病菌侵染茎基时,茎部有足够的抵抗力,使病斑愈合,病菌死去。第三种情况是幼苗得病时其抗病力与病菌的致病力处于相持状态,病菌缓慢地向上生长,出土后,遇到适宜的条件,产生孢子囊,成为中心病株。通常中心病株形成率只占病薯总数的%1左右。病苗与中心病株的形成受下列因素的制约,病薯的染病程度:种薯的切块、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品种的差异与幼苗抗病力变化的速度。病苗出土后的气象条件影响中心病株和发病中心形成至普遍和严重流行的速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发生区调查和历史数据分析,总结昭通内生集壶菌发生原因,根据昭通防治经验,结合国内研究成果,提出加强检疫,清除田间病残体,收集病薯高温处理,发病区进行轮作并全部挖出隔生薯,轮作后种植抗病品种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早死病种薯带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早死病的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在种薯块茎中主要存在于薯脐、芽眼及表皮中,新鲜薯块的维管束环及髓心组织中末发现病原菌。从病株及健株得到的薯块上都带有病原菌。带菌与植株是否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0.
馬鈴薯粉痂病在福州附近普遍发生,据作者1956—1958年的調查,发現春薯比冬薯严重;发病最重的魁歧村多年連作地区,春薯植株根部被害率平均达99.3%,薯块40.7%。茲将种薯消毒和輪作防病的初步調查研究結果报导以下。 1.种薯消毒处理:从魁歧“紅皮种”中选出一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产。马铃薯主要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和病毒病等。笔者介绍马铃薯常见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1晚疫病
  1.1症状
  晚疫病主要为害马铃薯叶片、茎和薯块。叶片感病,先在叶尖或叶缘呈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在叶背面产生白霉(孢子梗和孢子囊),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叶柄、茎部感病,呈褐色条斑。发生严重时,叶片萎蔫、卷缩,全株黑腐,散发出腐败的气味。块茎感病,呈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呈褐色,并逐步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相似文献   

12.
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是由放线菌目链霉菌属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的土传兼种传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不仅影响马铃薯的外观品质和销售价格,严重时还会导致马铃薯出苗延迟甚至引起幼苗死亡,造成产量下降,给马铃薯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已经成为全球危害马铃薯生产的第四大病害。2015年我国确立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种植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疮痂病在我国很多省(自治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商品薯、加工原料薯和种薯的生产,成为制约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本文对马铃薯疮痂病症状、发病因素、传播规律、致病机理、分类方法以及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发生情况、种类及分布进行归纳,并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马铃薯疮痂病的研究和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实时荧光定量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检测马铃薯黑胫病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由马铃薯黑胫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引起的生产上日趋严重的马铃薯黑胫病,其初侵染来源是带菌种薯(Mattinen et al.,2008),种薯带菌数量直接决定田间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因此,播种前明确种薯中马铃薯黑胫果胶杆菌的含量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定量检测已有很多(娄兵海等,2014),但还未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环介导等温扩增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是我县的主要高产作物,是社员的主要口粮和牲畜的主要饲料。1979年发现了马铃薯癌肿病,危害严重,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从1982年起,年年坚持开展了“马铃薯种薯基地检疫操作规程”试点工作。现将1982—1984年的试点工作情况初步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5.
甘薯爪哇黑腐病是甘薯贮藏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薯贮藏期的重要病害之一。2013年我们从广东湛江采集的甘薯中,发现病薯薯块由两端向中间变黑变硬,切开发病薯块,在伤口处会逐渐长出黑色或灰色的菌丝。发病薯块室内放置30d后表面龟裂,裂口处有大量的黑色粉末溢出,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量褐色有隔膜孢子。经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采用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依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rDNA-ITS及β-tubulin基因序列,确定该病害为甘薯爪哇黑腐病,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致病性测定发现该病具有较强致病性,对于贮藏期甘薯具有较大威胁。这是国内首次对该病进行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刘洪梅 《植物医生》2007,20(5):34-34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ia Fang etal属国内植物检疫对象。该病传入兴义市郑屯镇时间较早,危害严重,发病稻田减产一般为15%~20%,为害严重的在50%以上,甚至绝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细条病)的发生为害已成为制约郑屯镇水稻单产提高、总产增加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7.
张联顺 《植物保护》1982,8(6):26-26
马铃薯癌肿病是世界性重要检疫病害。传播途径广,从病区调运和交换种薯,调运牦牛等牲畜,是造成远程传播的主要途径。病原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最长可达25—30年之久。在田间马铃薯整个生长期和窖藏期均可造成严重为害。  相似文献   

18.
甘薯丛枝病俗称“藤公”、“藤鬼”,是由局部性发展成为甘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台湾也有发生,称簇叶病。日本有报道,称“天狗巢病”。一、发生与危害甘薯丛枝病最早发生在福建南部沿海薯区,病害发展蔓延迅速。六十年代只是星散发生,到七十年代出现大面积的发生及严重危  相似文献   

19.
利用来自马铃薯癌肿病疫区的薯块进行工业加工时,癌肿病的游动孢子囊也随薯块及土壤一起带进工厂。在加工过程中,病原菌转移到堆集场地上、填坑中、污水管、污水沟、薯渣等里面(特·西·叶弗来米阔,1976)。积累在这些地方的病原菌,造成随同废物一起扩散病原体的危险,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和薯渣。调查契尔诺维茨省加工疫区马铃薯的契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环腐病种薯检验技术程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环腐病〔Corynebactorium mi-chiganens PV.sepedonicum(Spiek&Kotth.)Dye〕是马铃薯上一种危险的细菌性病害,各国都把它列为重要植物检疫对象,要求种薯带病许可量为零。 早期采用的马铃薯环腐病种薯检验方法,主要为症状观察、革兰氏染色和病原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