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亲本选择 父本是河南省豫西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选育的新品种,1990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春性早熟品种,幼苗直立,株型松紧适宜,分蘖较多,穗子较大,码稀,较耐旱,抗于热风,高抗条锈病。丰产性和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缺点是抗冬季冻害差,中抗到中感赤霉、纹枯、白粉、叶枯病,高感叶锈病。上述亲本在株型、抗病性、抗寒性、落黄、耐旱性等方面互补性较好,丰产性和稳产性需进一步提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黄淮麦区不同习性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前河南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高肥小麦品种和洛阳农科院新培育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习性小麦籽粒灌浆的特性及其灌浆特性比较。用Logisitic方程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用变异系数法分析了灌浆各参数的变异大小,用相关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对所有品种来说,T3,R3的变异系数较大,其次是R1和R,Tmax和T品种间差异小,相对稳定;对春性品种来说,品种间变异较大的是T3和R3,相对稳定的是Tmax和T;相对于半冬性品种,T3和R3的变异大,其次是R1和T1,T和R max的变异小。2、对所有品种来说最大灌浆达到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各阶段灌浆速率是影响粒重的主要因素,而且R对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对春性品种,与粒重显著相关的灌浆参数为Rmax、R、R2;半冬性品种,平均灌浆速率R、R1和T2与粒重显著相关。针对河南省小麦灌浆后期常有干热风的气候特征,通过栽培措施协调不同习性小麦品种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选育平均灌浆速率较高的高肥小麦品种,从而达到增加粒重、获得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豫麦34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品种1982年由郑州农科所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大粒,白色,角质,千粒重45g左右,株高80cm左右,抗倒力强,早熟,综合性状好。1994年审定命名为豫麦34。1995年3月农业部鉴评为面包用优质小麦新品种,1998年定为国审小麦品种,1996年引入滑县,现已成为我县当家品种,种植面积达6.67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70%以上。  相似文献   

4.
黄淮麦区小麦抗穗发芽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黄淮麦芍要小麦品种(系)的抗穗发芽性调查表明;黄淮麦区、无抗穗发芽品种,中等抗性品种(10%-40%)占8.2% ,而不抗穗发芽品种,田间穗发芽率在57.1%-98.3%之间,外引优质品系之中,抗穗发芽品种占18.7%,中抗的占12.5%,抗穗发芽问题应从品种选育着手,结合栽培技术及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镇麦1号镇麦1号是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82年以镇麦7853为母木,以苏肯1号为父本杂交选方而成。1993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镇麦1号属春性,全生育期209天左右,中熟品种。幼苗直立,株高90cm左右,主茎11...  相似文献   

6.
菏麦 23 是山东省菏泽市农业科学院以 9428-50/ 莱州 137 的 F1 为母本、鲁麦 21 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择,培育出的中多穗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丰产性、抗逆性好等优点,2020 年 4 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 20200048),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全部、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其以南地区、山西省运城和临汾市的盆地灌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黄淮麦区高产小麦的选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淮麦区高产小麦的选育方法雷振生,林作楫,李从军(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提高小麦产量是育种的主要目标,然而品种的推广价值和生产效益却往往取决于品种的适应性与产量稳定性。许多品种高产而不稳产,从而很快被淘汰或种植面积偏窄。只有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8.
豫麦33的系谱及特性豫麦33(原名郑州83203)是由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采用复合杂交选育而成。1994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经河南省区试和生产示范证明,该品种抗病性突出,丰产、稳产、早熟。系谱分析豫麦33之所以抗条锈和白粉病,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9.
谢国禄 《作物育种信息》2006,(5):F0004-F0004
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并获得国家品种保护权的天然高白度优质小麦新品种山东优麦3号选育成功。其面粉白度为79.9~84,比我国普通小麦的面粉白度平均值高4至8个百分点,综合白度指标显著高于国内外已报道的同类品种。目前该品种已在山东省累计推广433.15万亩,总增效益2.8664亿元,并已开发出8种高白度系列专用粉和6种名牌食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0.
两淮麦区小麦品种穗发芽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风  肖文言 《种子》1994,(4):1-6
对两淮麦区40年来代表性小麦品种穗发芽敏感性进行了全面研究,主要结果是:(1)黄熟期的培养皿种子发芽、水层纸巾穗发芽、延期收获田间穗发芽调查和α-淀汾酶活性测定等方法对鉴别小麦品种穗发芽敏感性都有显著的效果;(2)经改进的水层纸巾7天穗发芽度试验是简便、有效、功能全面和适用性好的鉴定方法;(3)小麦品种穗发芽敏感性有4种类型:种子深休眠的低敏型、种子浅休眠与其它机制联合作用的低敏型、种子浅休眠的中敏型和无任何保护机制的高敏型;(4)低敏型和中敏型都有红、白皮两类品种,高敏型全是白皮品种;(5)红色种皮除有助于种子休眠外,还有延缓和减轻田间穗发芽的效应;(6)、1980年代以来的小麦品种抗穗发芽性有严重退化趋势,抗性品种只占12.5%,而50-70年代的供试品种有81.8%是抗穗发芽的;(7)就其重要性,抗穗发芽育种的地位不应低于抗病育种,应改善沿淮、淮北小麦品种布局,重视选择推广红皮品种;(8)小麦抗穗发芽育种选择指标─黄熟期7天穗发芽度;高抗<1.15、中抗<1.70;(9)推荐红皮品种博爱7023和马场2号、白皮品种丰产3号和百农3217为小麦抗穗发芽鉴定试验的标准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