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舒曼  陈一珉 《农业考古》2006,(2):207-213
中国禅茶文化作为一个话题是近几年来被茶、佛界人士谈论,但始终无法归纳出精神内核。于是有人认为,当人们生活于禅茶文化之中,本身就是这一文化的直接表达者。如净慧大德倡导的“生活禅”就是禅茶文化具体实践最为真实的写照,有茶、有禅,除此而外,再也没有别的参照对象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余悦 《农业考古》2004,(4):211-215
"茶禅一味"是法语,是机锋,是禅意,是高深无垠的智慧,是难以穷极的真谛,是探索不完的秘籍.2001年10月19日,参加由中国河北省佛教协会、赵州柏林禅寺和韩国佛教春秋社、韩国茗园文化财团共同举办的"中韩‘禅茶一味'学术研讨会",我作了<禅林法语的智慧境界一"茶禅一味"与禅茶表演阐释>的发言,论文后在中韩两国杂志分别刊载.文章中,我对"茶禅一味"的来由及相关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这次应邀到韩国参加关于"茶禅一味"的学术研讨会,使我有机会再次深入思考这一智慧概括.自从研究茶文化以来,这是我第三次踏上美丽的韩国.犹如思想的火花进发,我想,如果对"茶禅一味"进行深入的剖析,何尝不是存在三个层面呢?这三个层面环环相扣,步步提升,呈现出婀娜多姿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3.
董慧 《农业考古》2012,(5):215-222
禅,是中国禅宗的一种思维方法,禅茶,是以茶参禅,以茶悟禅的一种人文境界,是茶与禅在精神层面的契合。茶文化与禅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浸润相互交融而最终成就"茶禅一味"之境界,是中国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茶文化在大陆复兴,禅茶文化的研究也随之展开。近些年以来,禅茶文化的研究逐步升温,受到了佛教界和茶文化界的重视。本文将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发表  相似文献   

4.
禅与茶,是盛唐诗歌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茶养性,以茶悟禅,成为文人们难以割舍的并以诗歌形式加以反映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全唐诗》所收录之诗选择和整理出既有禅的意境又有茶的雅趣的禅茶诗,从禅茶诗化的虚实与隐显、体悟和审美意境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禅茶诗化,兴于唐亦盛于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在饮茶过程中生发出茶叶的精神属性,使一片茶叶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精神,代表着中国诗歌在禅茶文化史上的辉煌。不惟如此,唐代还创造了禅茶诗化最为典范的审美意境。唐代文人对禅茶诗化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禅茶文化概念,更是一个美学和有着高远意境的概念,并且影响着宋、元、明、清,乃至今天的文人们对于禅茶诗化内涵的不断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云君 《农业考古》2001,(4):277-280
自从传说的圆悟克勤写出“禅茶一味”赠日本禅学弟子后 ,此四字便成了参禅者及饮茶者的“口头禅”传诵千年 ,至今不衰。这四个字固然为禅学浃肌之语 ,可注可疏 ,虽万语千言而无尽其意 ;这四个字无解无释 ,虽置之一言半句即为赘疣 (“禅茶一味”究竟是不是宋僧 (圆悟 )书赠日僧尚无确论 ,而且现在传世的圆悟墨迹中并无“茶禅一味”字样 ,所以我以为杭州赵天相君说是“日本的茶禅一味观念是在珠光时期形成 ,茶禅一味词语更在其后出现”的是 !)。茶与禅在中国唐代即多见于文人诗文、僧家公案之中 ,但自从驻赵州观音院的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 )…  相似文献   

6.
禅茶产生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禅茶产生后助推佛教中国化,从而对佛教中国化有着重要贡献:一是禅茶,即以茶参禅、悟禅,使源自印度的不品茶、饮茶的佛教,适应了中国人,特别的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调的需要,让文人士大夫们与禅僧们都沉湎于茶与禅,通过演绎茶艺和品茶,体悟禅境,助推了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在中国传承不衰。二是禅...  相似文献   

7.
茶禅一味辨     
其实这个“辨”,我是觉得用来怪尴尬的。我知道,在我这样一个纯乎属于禅道的门外汉,则断断乎“辨”不出什么所以然来的。但我却仍不得不择用这个“辨”字,无非藉此稍显触目的字眼以道出自己心中之感喟耳。而我之感喟,说来只不过是一句话,这就是:我以为咱们中国人未免太过自作多情!譬如,就拿日本禅道所宣扬的那种“茶禅一味”之说来说罢——此说原是由来于中国。据考,那是我国宋代茶道大师遗下的一则茶道格言。诚然,中国本是茶的宗主国,世界茶道文化的发祥地。因而历来对于芬的讴歌,确乎无微不至呢。我国的茶禅一味之说,其本义…  相似文献   

8.
2007年11月2日,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净土宗祖庭--东林寺胜利召开.东林寺座落在风景胜地庐山脚下,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其开创祖师东晋慧远大师与陶渊明、陆修静一起演绎的虎溪美谈,更是儒释道三教融汇、禅茶相连的一段历史见证.当此之时,中外茶友、学者济济一堂,观供茶,品茶汤,赏茶艺,议茶题,茶禅一味,才情齐飞,对茶与禅、禅茶文化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为虎溪再续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9.
舒曼 《农业考古》2007,(2):179-181
2005年10月19日-2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柏林禅寺举办了一次轰动海内外的禅茶文化“嘉年华”盛会——天下赵洲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引起了海内外禅茶界人士广泛关注。国内外十支著名茶艺表演队纷纷前往“禅茶一味”思想发源地柏林禅寺寻茶问禅,中国禅茶、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同台交流;学术研讨,热烈活泼、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0.
关于长兴茶,关于顾渚紫笋茶,历代文人颂歌颇多,涌现出了一大批绝妙佳作,有着非同凡响的影响力,为长兴的大唐贡茶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但历代高僧对长兴顾渚紫笋茶之颂偈并不多见,尤其是当地寺院僧人,其历代住持未曾留下关于长兴茶事唱诵诗偈,唯独北宋高僧净端禅师在长兴弘法期间,留有若干首禅茶偈子,为长兴之禅茶文化增添诗化禅韵。  相似文献   

11.
千年茶未凉 ,柏子又生香。赵州有今日 ,长江接汉江。   ———陈云君有茶禅心凉 ,无禅茶不香。千年等一日 ,小溪达大江。   ———陈文华秋风阵阵凉 ,古柏泛新香。禅茶无尽意 ,悠悠万里江。   ———释净慧出席“中韩禅茶一味学术研讨会”有感即席赋诗(附和诗二首)@陈云君 @陈文华 @释净慧  相似文献   

12.
舒曼 《农业考古》2015,(2):150-153
本文引述禅宗六祖惠能定慧等学观点,简要谈谈禅茶等学与定慧论的关系——禅与茶的等学关系。从某种意义上,禅茶等学的实质是知行,是理论与实践。禅茶等学论,是把一心一物两种法数的文化作一交融,成为有相无相,不即不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徐永谦 《农业考古》2006,(5):313-313
2006年11月14日,由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和韩国西原大学、韩国东亚禅学研究所、《茶的世界》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韩石屋——白云禅思想和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湖州国际大酒店举行。这是自2001年以来,由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与韩方有关单位共同举办的第三次禅茶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4.
舒曼 《农业考古》2019,(2):164-174
历史上,雁荡山禅文化历史资源丰厚,不仅有盛名在外的禅茶——"雁茶",还有著名的三十六景、十八名寺和众多僧侣,更有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结缘,品茶参禅。禅在当时的佛教文化之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从宋以后,当地文人把诸多祈愿融入到了能够悟道因缘的雁荡禅茶之中。而雁荡山十八座寺院,均与文人和"雁茶"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自20世纪八十年代茶文化活动振兴以来,禅茶文化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文章逐渐问世。但尚未见佛门有何动静,可能是出家人不问俗家事。但茶本佛门僧众日常坐禅时不可缺少之物,且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远溯晋唐之际。至唐,禅宗盛行,茶风亦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①禅既需要茶,便被列入佛教丛林制度的《百丈清规》,赵州和尚的"吃茶去"三字禅,即可证茶禅如一,已不可分。因此,在僧众心  相似文献   

16.
赵州禅师三声"吃茶去",是闻名天下的禅林公案,也是"茶禅一味"的肇始标志.当代将"吃茶去"禅茶文化弘扬发展,贡献最大者概属高僧净慧大德.而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舒曼,为"吃茶去"禅茶文化满腔热情地诠释、奔走、呼喊,功亦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余悦 《农业考古》2001,(4):270-276
一“茶禅一味”亦称“禅茶一味” ,是一种浓缩的哲理概括。凡要探索茶文化思想精蕴者 ,都不可能绕道而行。但是 ,这又是说不清道不完的话题 ,至今为止未能阐述得尽善尽美。对于这一禅林法语 ,凡谈茶文化著作多有涉及 ,专题论文也有数十篇之多。但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2 0 0 1年 5月由中国轻工业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 ,是列为国家八·五重点出版规划的学术巨著 ,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课题 ,一经问世就获得国家辞书类的最高奖———中国辞书奖。这部最权威的工具书就有关于“茶禅一味”的解释 ,现照录如下 :茶禅一味 …  相似文献   

18.
寇丹 《农业考古》2006,(5):74-75
作为一个常常说到茶字的人,往往会被问及:“你认为什么茶最好呀?”“你爱喝什么茶呀?”我往往回答:“草帽茶”。看着对方一脸惊愕或狐疑,我说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走进一位老汉的家。主人见客不速而至连忙让坐倒茶。可是一看,茶罐里空空如也,又来不及去镇街上买,情急中,抬头看见房柱上挂着一顶草帽,就摘下来用剪刀剪下一块,揉碎了沏了一壶,说声‘请用茶’恭敬地捧给了客人,这就是草帽茶。”听者以为我在玩笑,其实并非如此。编草帽的草不是茶,没有茶味;此草也不会是毒草,但可以入口,其味是茶外之茶。中国各民族不约而同都遵…  相似文献   

19.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0,(2):126-127
“茶禅一味”是茶文化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有人把它称之谓“禅语”、“法语”或者“格言”。它究竟是什么词意,源出何处?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茶禅一味”出自北宋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手笔。1990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的《佛学典故汇释》中有“茶禅”一条,该条目在说到中国禅、茶东传日本的历史时写道:“日僧珠光访华,就学于著名的克勤禅师。珠光学成回国,克勤书‘茶禅一味’相赠,今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中。”这里显然时间倒错了。村田珠光是相当于我国明代时期人,且从未来过中国,怎能就学于北宋禅师圆悟克勤?经询问其…  相似文献   

20.
茶人和为贵     
茶人本是精行俭德之人,茶人应该具有宽容、平和之心。我们的茶德有许多说法,从茶学大师庄晚芳先生的“廉、美、和、敬”到茶界泰斗张天福提出的“俭、清、和、静”,“和”字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茶导和,陈香白先生说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他认为“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和尚在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上提出: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是“正、清、和、雅”,也可以理解为“茶德”。陈文华先生说:佛学主张“慈悲为怀”、“宽容”和“与人为善”等等,都是与“和”字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产物,融儒、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