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将彩色豆马勃Coker et couch子实体制成孢子悬浮液菌剂,在6个P水平处理上,接种加勒比松容器苗,育苗及造林试验的结果表明,接种苗木的生长优于未接种的,根径和干重两项指标尤为明显。P肥对容器苗的生长有明显作用,适宜的P浓度会促进菌根化苗木的生长。总体来说,在P浓度0.5%-7.0%的范围内,接种彩色豆马勃的处理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用人工生产的外生菌根真菌──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grevellei(KL.)Sing.]的菌丝体接种剂对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Rupri)Kuzeneva]大棚容器苗、裸根苗、移植苗及造林苗木分别进行接种。调查结果表明,该菌根对苗木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既不但能提高出苗率,促进苗木生长,而且能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采用金佛山方竹母竹分株单株蔸苗、1年生营养袋实生苗、1年生实生裸根苗造林,对造林后竹苗的地径生长、苗高生长、新发苗(笋)数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苗木对苗木地径生长、苗高生长、新发苗数量均有显著影响。对苗木地径生长的影响为:母竹分株苗造林>裸根苗造林>营养袋苗造林;对苗高生长的影响为:母竹分株苗造林>裸根苗造林>营养袋苗造林;对新发苗(笋)数量的影响为:营养袋苗造林>裸根苗造林>母竹分株苗造林。  相似文献   

4.
外生菌根菌剂在油松育苗造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志鹏  张良谱 《林业科学》1993,29(5):401-407
将工业液体发酵法生产的厚环乳牛肝菌固体菌剂与彩色豆马勃孢子粉剂,细菌菌剂及磷马以不同的模式进行组合。应用到油松容器育苗中,并将生长百天的菌根化油松苗在山西黄土高原造林。结果表明,将厚环乳牛肝菌与细菌混合接种并施磷肥效果最佳。接种菌根真菌并施肥的处理优于菌根真菌单接种的处理,单施肥处理优于驿照但不及其它处理。接种菌根真菌能促进苗木的生长,尤其是增加苗木的干重和对磷元素的吸收,提高造林成活率,并在...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是我国主要用材树种之一,苗期施肥是培育壮苗的重要措施。合理的施肥量要保证苗木健壮及造林后生长优良。据中国林科院的研究;苗圃施单种肥,以磷肥最好,每平方米施过磷酸钙5.625克,可使造林后二年生苗高和地径增加8.6%和12.7%。氮肥可促进苗木高生长,钾肥可显著提高荣高、地径和地匕部生物量,但对苗木根系生长不利,影响苗木造林后的生长。比较合理的施肥量是每平方米施过磷酸钙11.25克、氯化钾7.SO克,可使圃地苗地下部生物量增加ZI.6%,使造林后苗高、地径分别增加23.5%和26.4%。也就是说,造林地苗木高、径…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地径刺槐苗木栽植以后地上部分萌芽、根系生长潜力、苗木幼树成活初期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木地径大小对栽植后新根萌生量、总长度和造林成活率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马尾松苗木质量和造林质量,本文分析了切根对马尾松苗木及造林初期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切根对马尾松苗木及造林初期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马尾松切根苗苗高、主根长不如对照组,但地径、侧根数、侧根长显著优于未切根苗,径高比的改善提高了苗木质量,有利于提高马尾松造林保存率。造林3年后,切根苗木高生长与未切根苗木相当。  相似文献   

8.
峡谷石漠化地区红椿、任豆、紫穗槐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重庆巫山峡谷石漠化地区选用红椿、任豆、紫穗槐容器苗进行造林试验,分别采用不同的造林措施,结果表明:(1)紫穗槐造林成活率高,生长表现良好;(2)生根粉处理能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明显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对地径生长表现出促进作用,但对苗高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3)移栽灵处理对成活率、苗高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对苗木的地径生长表现出明显促进作用;(4)地表覆盖方式对造林成活率影响明显,不同树种的造林成活率对覆盖方式的反应不一致,地膜覆盖方式有效促进苗木高生长,石块覆盖方式明显提高苗木的地径生长。  相似文献   

9.
外生菌根菌对红松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沟施接种方法对3年生红松苗木进行野外单接种及混合接种的试验结果表明:菌株010和菌株025为供试菌株中对红松苗木生长促进效果最佳的菌株,与对照相比,高生长分别提高19.57%和17.04%,地径生长分别提高13.64%和15.91%。接种菌株组合GT001/GT005的苗木高生长仅比对照提高3.80%,其他3个菌株组合的高生长均低于对照;地径生长与对照相比提高0~9.10%。与单接种相比,仅接种菌株组合GT001/GT005苗木的高生长高于单接种菌株GT001和菌株GT005的苗木;接种菌株组合044/009苗木的地径生长介于单接种菌株044和菌株009的苗木之间,而接种其他3个菌株组合苗木的地径生长均低于各自单接种的苗木。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厚朴造林质量,开展了苗木地径、亩高与厚朴幼树生长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厚朴苗木高度对幼树生长无明显的影响,苗木过高反而会降低造林成活率;苗木地径大于0.9cm时,地径对幼树生长也无显著的影响。因此,厚朴苗木不宜以苗高为分级依据。厚朴苗木的适宜高度可从便于起苗、运输、栽种等生产环节来确定。厚朴苗木地径的分级,优质苗的下限也不应大于0.9cm。  相似文献   

11.
通过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和接种试验对辽宁地区油松枯萎病病原菌进行了研究,结果在枯萎油松上收集到3种症状不同的病害,其发生分布和危害程度有明显区别;3种病原菌分别为针叶树散斑壳菌、枯斑盘多毛孢菌、松球壳孢菌;室内用3种病原进行油松幼苗接种试验,均表现有明显致病性,在接种染病针叶上分离到与自然界完全相同的子实体。  相似文献   

12.
通过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和接种试验方法对采自辽宁东部地区油松上针叶树散斑壳(Lophodermium conignum)、松针散斑壳(Lophodermium pinastri)2个真菌种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2个种均是引起油松落针病的主要致病种,并且症状表现、致病特点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的生长状况、生理指标和土壤因子、气象因子等进行测试和分析,得出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比油松纯林具有更大的生长优势和生态效益之结论。混交林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水肥状况,提高林分相对湿度,降低温度,从而增强树木的光合能力,提高树木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14.
以白皮松、油松和红皮云杉3个针叶树种1a生幼苗为对象,研究在100%全光(CK)、70%透光和40%透光3种光照下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条件下3个树种幼苗生长随时间变化存在不一致性,白皮松和油松高生长、地径生长均表现为全光照高于低光照处理,而红皮云杉在低光照处理下,其苗高和地径高于全光照。油松和红皮云杉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各时期发育,均表现出全光照70%透光40%透光趋势;而白皮松在根长和根系表面积方面,则为70%透光高于全光照和40%透光,在根系体积方面,全光照高于70%透光和40%透光。适度遮阴有利于白皮松幼苗生长,不利于油松幼苗生长,而红皮云杉幼苗对光照适应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15.
在小陇山林区引种的刚松,经过10 a试验观测表明:刚松能安全越冬度夏,正常生长;抗鼠害能力、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比乡土优良树种油松高;结实较油松早,结实株率比油松高15%;生长表现与油松一致,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柔枝松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柔枝松在中国的生长适应情况,对柔枝松引种后1 a生苗木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并选择乡土树种油松、华山松和白皮松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柔枝松种源1和种源2的场圃发芽率分别为24.25%和25.25%,均低于油松(36.5%),但高于白皮松(18.25%)和华山松(13.25%);成活率比乡土树种低;柔枝松的苗高生长较慢,柔枝松种源1和种源2的1 a生苗苗高分别为3.1 cm?和3.6 cm?,低于油松(6.3 cm)、华山松(5.2 cm)、白皮松(4.3 cm);柔枝松种源1和种源2的1 a生地径,分别为0.175 cm?和0.178 cm,低于油松(0.208 cm)但与华山松(0.182 cm),与白皮松(0.178 cm)相差不大;柔枝松种源1和2主根平均长度分别达到了19.1 cm1、4.8 cm,均长于乡土树种,两个柔枝松种源之间相比,种源2优于种源1。  相似文献   

17.
通过育苗和造林试验表明,花旗松苗期抗病性比油松强,幼林抗鼠害能力强,抗寒性稍差,保存率和造林成活率与油松接近,2年生苗木与对照油松苗木之间苗高生长差异极显著,平均地径0.53 cm,平均苗高18.3 cm,苗期生长表现优于当地油松。20年生林分平均胸径8.4 cm,平均树高5.3 m,最大单株胸径15.3 cm,树高7.5 m,生长表现与当地油松差异不显著。通过育苗和造林试验表明花旗松适应小陇山林区的生态条件,引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在冀北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内,通过对比华北落叶松[Larixgmellini(Rupr.)Rupr]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油松(P/nustabulaeformiscarr)林不同坡位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建立生长过程曲线方程并拟合树高与胸径之间的关系,分析两种林型内乔木树种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1)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坡位样地内,标准木的拟合生长模型基本相似;材积连年及平均生长速率排序为:坡底落叶松〉坡中落叶松〉坡顶落叶松。(2)天然次生油松林不同坡位样地内材积平均生长量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油松标准木的生长过程基本相同,且标准木的拟合生长模型基本相似。但坡中油松立木材积平均生长量高于坡地和坡顶。(3)相同坡位样地内人工林与天然林间的连年生长曲线存在明显差异性。油松林生理年龄高于落叶松林,标准木达到材积数量成熟的年龄比落叶松大,单株立木材积量较大。(4)人工落叶松林和天然油松次生林内乔木树种的胸径与树高问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大青山典型森林植被小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内蒙古大青山分布广泛的油松、白桦和落叶松林为典型植被,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对其小气候特征进行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生长期内,油松、白桦和落叶松均起到降低林内温度和减低林内风速的作用,但对湿度的调节效果不一致,其中油松林和白桦林的林内湿度分别比林外高0.58%和0.99%,落叶松林的林内湿度比林外低0.05%,为该区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油松人工林单木树高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使用Richard,Logistic,Korf,Mitscherlich,Schumacher,weibull等6种理论生长方程拟合了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人工林单木树高生长过程,从中选出模拟效果最优的生长方程。研究结果显示:三参数理论生长方程Lo—gistic、weibull、Richard、Korf对油松树高生长拟合的精度基本相近,明显高于二参数的Mitscherlich、Schumach—er方程;立地指数显著影响各方程渐进线参数和形状参数,将立地指数引入各理论生长方程中,构建了模拟油松人工林单木树高生长精度最优的预测方程为Logistic式;使用未参加建模的油松解析木数据对构建的预测方程进行T检验,发现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P=0.6213>0.05)。可见,本文构建的预测方程可以准确预测油松人工林单木树高生长过程,为油松人工林科学经营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