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丘陵地区梯田土方量的快速计算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准确快速地计算土方量对规划设计、投资估算及资金分配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进行丘陵地区梯田土方量计算的方法、原理和相关计算模型;构建了完整的土方量计算系统,并以一个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了验证。用所提出的方法计算的土方量与GIS软件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采用5°和2°坡度分级时误差分别为5.4%和3.9%。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简便、快捷的特点,并且坡度分级间隔越小,计算结果精度越高。只要给定梯田样式,用该法在规划设计之前就可以估算土方量,为今后丘陵地区梯田土方量的计算提供了新的思路,提高了规划审查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Arcview在土地整理项目土方量计算中的运用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方量计算是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准确快速地计算土方量对开展规划设计、控制总投资及分配资金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原理,对Arcview软件应用于土地整理项目土方量计算进行了探讨,并以河北省南宫市清凉江项目为具体案例介绍了计算的详细步骤。计算结果仅比经专家论证后批复的项目设计土方量大3.45%,说明该方法计算土方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浅谈基本农田整理中的土方量计算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方量计算是基本农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散点法结合Excel软件进行土方量计算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胜芳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具体案例介绍了计算的详细步骤。  相似文献   

4.
平原区土地整理中的土方量计算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方量计算在土地整理前期工作特别重要,土方量计算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合理性和投资预算,所以土方量计算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该文从平原区常用的3种方法:散点法、方格网法和DEM法的计算原理人手,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平原区土方量计算的3种方法的差异,得出方格网法和DEM法比较适合的结论,从而为平原区土地整理中土方量计算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土地平整中设计高程的确定和土方量计算是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开展规划设计、控制总投资及分配资金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充分发挥遗传算法的全局优化能力,应用遗传算法来进行土地平整设计高程的确定和土方量计算;通过对水平的、有一定坡度的和调入一定土方量这三种平整情况的计算结果,证明该研究方法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学规划的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与数学规划(MP)方法,研究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中田块的划分、土方量计算和土方量调配的优化方法,为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提供综合、系统和精确的方法,节约投资费用。该文以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镇土地平整项目工程为例,采用ArcGIS9.3软件建立大比例尺DEM,划分了土地平整区域和耕作田块,基于DEM计算了现状高程、土方量、土方运输重心,采用数学规划求解了设计高程和土方调配的最优方案。研究表明:该方法合理确定了田块的规模、定量计算了优化设计高程、总土方量比原设计方案减少了9.37%,且制作了最优土方调配路径图。  相似文献   

7.
从空间立体模型角度出发,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际情况,使用项目申报必备的实测地形信息和规划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DW)、克里金插值法(Kriging)、样条函数插值法(Spline)在不同栅格大小的情况下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计算土方量。并以山西省大同县倍加造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选用项目土方量成果为参考值与三种插值方法计算得出的土方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采用Kriging空间插值生成的DEM计算土方量比较准确;在计算土方量时应选取2.0 m栅格较为准确。应用GIS技术计算土方量,可以为今后的土方量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项目前期,要求快速高效地计算平整土方量。该文在一般现有地形图等高线与高程点的资料基础上,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插值的方式进行等值线插值,基于插值后的等值线,采用不规则三角网剖分插值的方式进行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并计算土方量。根据实测数据,数字高程模型精度符合要求,据此进行土方量的计算具有一定的精度,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对DEM的建立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在开发的DEM系统上自动生成坡度图,绘制透视立体图,完成土地利用分析和土方量计算方面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基激光雷达估算不同地表条件下土方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地表条件下土方量估算对土壤侵蚀量监测以及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基于地基激光雷达(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的估算精度尚需求证。在江西省鹰潭市红壤生态实验站获取了7种不同地表条件下(植被覆盖度、砾石含量、地形起伏)填/挖土前后两期TLS数据,采用移动曲面拟合滤波与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计算填/挖土方量并验证,分析了TLS测站数量、位置与点云间距对计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TLS在不同地表条件下估算土方量误差为1.69%~18.17%;2)在保证土方量计算精度的前提下,植被覆盖度小于1%、20%~30%的样方可分别将测站数量减少至2个和3个,低地势测站位置更有利于获取地表完整信息;3)TLS计算土方量的精度随点云间距增加而降低,近地表无覆盖、有覆盖的样方最优点间距分别为1~8和1~4 cm。研究为估算厘米级土体三维时空变化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为TLS野外观测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山西省中阳县为试验区,利用遥感监测和地面调查所形成的工程进展基础数据,应用价值量对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计量,并在GIS支持下获得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图,为评价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提供依据,同时为开展生态补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阳县三北防护林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成效显著,单位面积年平均生态效益为40 807.05元/(hm2.a),年生态效益总价值为3.08×109元/a。从分布状况来看,土石区立地条件比黄土区好,大量分布着天然次生林,土石区防护林生态效益价值量大于黄土区,土石区和黄土区防护林单位面积年平均生态效益价值分别为42 800.98和37 342.20元/(hm2.a)。从植被类型来看,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单位面积年平均生态效益价值量大于灌木林,分别为44 618.59和37 414.95元/(hm2.a)。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省新郑市沂水村为例,分析研究秸秆气化项目的方案选择及其对生态环境预期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气化项目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减轻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并对项目的环境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治中各类工程措施的实施,会对土地整治区域中田块的利用产生影响,量化评估土地整治对田块利用产生的影响,不仅可以完善土地整治的理论,而且能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该文将土地整治对田块利用的影响归纳为对田块规模、田块形状、田块空间特征和田块耕作效率影响4个方面,选择湖北省监利县毛市镇联盟土地整治项目与湖北省老河口市洪山咀办事处兰家岗村低丘岗地土地整治项目作为平原区项目和丘陵区项目的典型代表,量化评估了2个项目区土地整治对田块利用产生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原区项目和丘陵区项目中,土地整治对田块利用的影响表现出极强的相似性,综合表现为:1)田块的规模被扩大,小规模的田块并合并,田块的规模变得相对均匀;2)田块的外形被分割的更加规整,田块几何形状的相似性增强,人类对土地的干扰程度增加;3)整治区域中的田块由整治前的许多离散小田块的组合方式转变成整治后由少数大田块高度连接的组合方式,田块在分布上趋于集中;4)田块耕作的效率提高,二者平均耕作时间分别由整治前的57、62 min/hm2减少到整治后的45和48 min/hm2。同时,在平原区项目和丘陵区项目中,土地整治对田块规模、田块外形、田块空间分布特征和田块耕作效率影响的幅度上存差异,丘陵区项目在田块规模、田块破碎度、田块密度以及耕作时间的变化幅度上要大于平原区项目,这主要是由于地貌类型和区域本底条件的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陕西省丹汉江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投资的构成和使用情况,解决国家投资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矛盾,通过对典型小流域投资情况的实地调查和数据比较,分析了陕西省丹汉江流域人工费用和原材料价格变化、水土保持工程投资的实际需求和使用方式等。结果表明:陕西省丹汉江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的实际投资需求远高于概算标准,近年来人工费用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地方配套资金难落实,群众投劳和项目捆绑的数量十分有限,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投资,而实际落实的中央资金不仅要用于工程建设,还要用于前期工作和项目管理等方面。所有这些因素,导致项目资金严重不足。建议修订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定额、增加水土保持工程单位面积投资标准、提高中央投资比例、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多方融资、鼓励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以及增加前期工作和项目管理费用等。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治对平原区及丘陵区田块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土地整治中各类工程措施的实施,会对土地整治区域中田块的利用产生影响,量化评估土地整治对田块利用产生的影响,不仅可以完善土地整治的理论,而且能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该文将土地整治对田块利用的影响归纳为对田块规模、田块形状、田块空间特征和田块耕作效率影响4个方面,选择湖北省监利县毛市镇联盟土地整治项目与湖北省老河口市洪山咀办事处兰家岗村低丘岗地土地整治项目作为平原区项目和丘陵区项目的典型代表,量化评估了2个项目区土地整治对田块利用产生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原区项目和丘陵区项目中,土地整治对田块利用的影响表现出极强的相似性,综合表现为:1)田块的规模被扩大,小规模的田块并合并,田块的规模变得相对均匀;2)田块的外形被分割的更加规整,田块几何形状的相似性增强,人类对土地的干扰程度增加;3)整治区域中的田块由整治前的许多离散小田块的组合方式转变成整治后由少数大田块高度连接的组合方式,田块在分布上趋于集中;4)田块耕作的效率提高,二者平均耕作时间分别由整治前的57、62min/hm2减少到整治后的45和48min/hm2。同时,在平原区项目和丘陵区项目中,土地整治对田块规模、田块外形、田块空间分布特征和田块耕作效率影响的幅度上存差异,丘陵区项目在田块规模、田块破碎度、田块密度以及耕作时间的变化幅度上要大于平原区项目,这主要是由于地貌类型和区域本底条件的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吴旗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生态效益的评价和核算对评价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效果至关重要。综合运用专家咨询、理论分析法和频度分析3种方法。建立了吴旗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法等方法,对该县退耕还林6年来的生态效益进行了价值核算。结果表明:吴旗县退耕还林工程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核算后的总生态价值约为24.8亿元,其中拦蓄保护水资源价值为6.4亿元,保护土地资源退化价值为6亿元,净化空气价值为5.3亿元,改善小气候价值0.3亿元,保护农田价值为0.02亿元.增加生物多样性价值为6.7亿元。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植被恢复效果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植被恢复效果是研究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利用传统生态学方法对整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的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像元二分法对工程第1阶段实施前后的植被盖度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整个京津风沙源区植被平均覆盖度上升,植被盖度低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盖度高的土地面积逐渐增加,区内土地具有良好的植被恢复潜力与趋势。证明经过5年的努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植被恢复已取得一定治理效果。调查结果可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第2阶段提供基础数据及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彭浩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204-207
退耕还林还草,重建生态环境,是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入点。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就农户对退耕还林(草)的态度、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农户的影响、以及农户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对甘肃省张掖市退耕还林(草)工程进行了农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他们的劳动量,对当地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项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户的支持。但是,在政策的完善和具体操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治可提升耕地自然质量,改善耕地生产条件,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意义。该文以上高县2012年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在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的基础上,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对耕地自然质量和生产条件的影响,通过判别耕地自然质量稳定因素和变化因素,增加土地利用修正因素构成评价体系,按农用地分等思路,从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别的变化来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对耕地质量影响较显著的因素。研究结果为:整治后研究区自然质量等从9.06等提升至8.81等,利用等从6.03等提升至4.68等;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变化影响较显著的因素主要有: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田块规整度、路网密度。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自然质量变化因素和土地利用修正因素的选取可准确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特征,评价结果也符合耕地质量真实情况。该文的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对于整治后耕地质量评价是可行的,同时评价结果可作为土地整治绩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大规模退耕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快速农村评估法为理论基础,对县南沟和燕沟2条小流域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虽造成当地粮食减产和粮食收入减少,但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家庭收入的多元化。针对退耕负面效应,提出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