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蚕劳动力日益紧缺,养蚕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因此,探索蚕种生产中的省力化的养蚕方式很有价值。通过原蚕地面育试验,结果表明:在坚持严格消毒防病措施条件下,原蚕完全可以采取地面育;为降低不结茧率,无论原蚕华系或日系蚕品种都宜采用不完全自动上蔟技术。  相似文献   

2.
家蚕人工饲料育不仅有省工节本,减少蚕病、农药中毒和氟污染危害等优点,而且在蚕种生产过程中能有效地杜绝微粒子病的感染。笔者曾于2002 ̄2003年进行了日系原蚕1 ̄2龄人工饲料育及繁育一代杂交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日系白玉原蚕1 ̄2龄人工饲料育的饲养成绩、克蚁制种量及其一代杂交种的张种产茧量均与全龄桑叶育接近。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也大大提高。为了解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繁育的一代杂交种的饲养成绩,我们于2005年秋蚕期在本院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前原蚕生产普遍运用蚕台平面育,采用此法养蚕不但所需用具多、成本高,而且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特别是5龄期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劳力很难调度,原蚕点很难落实,严重影响了原蚕生产的实际效益。为了探索原蚕生产中的省力化饲育途径,我们借鉴了如东县蚕桑指导站采用特制塑料折蔟构建漏空透气蚕座、用片叶养蚕的新方法——大蚕漏空透气育技术,从2003年春季开始经过两年15个点的试验,掌握了详实的试验数据,并初步得出该项新技术在原蚕饲育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①原蚕种:2003年春季为黄海原种,由海安蚕种场提供;2004年春季…  相似文献   

4.
原蚕饲养目前沿用的还是大蚕普通育,每日给桑5-7次,这就带来了化工多,劳动强度大,桑叶利用率不高等弊病.我所曾于1979、1980、1982三年春秋蚕期进行了全龄打孔薄膜覆盖育(小蚕3回育、大蚕4回育)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达到节叶、省工、减轻劳动强度和对原蚕的当代成绩、下代成绩均无不良影响的效果.先后在莫干蚕  相似文献   

5.
<正> 原蚕少回育,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场在1983年秋进行了蚕期四回育一班制的试验,1984年秋蚕在原种分场推行了四回育二班制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该组84  相似文献   

6.
日系原蚕稚蚕人工饲料育试养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稚蚕人工饲料育的研究报道已有很多,但尚未见人工饲料在原种繁育中使用的报告。本试验的目的在于探讨稚蚕人工饲料育对原蚕的生理、生殖影响,从而验证人工饲料在原蚕饲养中的可行性。1 试验方法1.1 时间:2000年春1.2 试验设计:取日系品种皓月 A、皓月 B,设人工  相似文献   

7.
<正> 山东省原蚕的小蚕饲育型式,从五十年代的防干纸育发展为现在的塑料薄膜覆盖育,每昼夜给桑5~6回,多年来没有变化。进入七十年代后少数蚕种场开始应用推广小蚕全叶少回育(3~4回),已显示其优越性。原蚕小蚕全叶少回育应用效果从试验与生产实践证明:小蚕全叶少回  相似文献   

8.
原蚕饲养四回育的试验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晋群 《广东蚕业》2004,38(2):28-29
饲养原蚕历来都是花工多,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在当前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要巩固和发展普通蚕种场的原蚕基地,提高蚕种质量,解决劳动力紧张的矛盾是当务之急。为了节省饲养原蚕的劳动力,我们于2002年春、秋蚕期在原蚕区永和镇永生村和刁坊镇金银村进行饲养原蚕全龄4回育试验,在取得良好结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于2003年在面上推广,得到广大蚕农的欢迎。现将试验和推广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结合生产实际,本人从1996年开始在戴庄乡沥潮村姚长明家采用5龄蚕薄膜覆盖斜面立体条桑二回育初获成功,同时进行了地面条桑二回育试验,之后又在乡蚕桑重点村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材料与方法:供试蚕品种苏5苏6,以普通育为对照进行斜面立体条桑二回育和地面条桑二回育试验,各称取4眠蚕2.5公斤,重复三区,条桑育早晚给2次桑,用薄膜覆盖;普通育每天给桑4次,不覆薄膜条桑育、普通育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饲养、结茧,采茧后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平 《蚕学通讯》2005,25(4):45-45,55
桐梓县是遵义市蚕桑生产重点县,桑园面积1 600hm2,全县养蚕重点乡镇8个,共 40个村.重点村户均养蚕1~3张,平均每季投种1 500张以上.针对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多,养蚕劳动力缺乏的具体情况,我们从2003年开始,对缺乏劳动力的养蚕户试行夏秋季大蚕期地面育的试点,经几年来的试验、推广,取得较好的效果.大蚕地面育不用蚕箔、蚕架,省工、省时、省成本;下地后不除沙,不伤蚕体,减少发病率,喂叶方便.在我县地蚕育技术已基本趋于成熟.特别是夏秋季推广大蚕地育,比蚕箔育可降低温度1~2℃,避免了高温闷热环境对蚕儿生理的影响,减少了血液型脓病的发生.现将大蚕地育技术要求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由于丝绸畅销,使蚕桑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蚕种需求也日益增多,蚕种供不应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就四川来说,许多蚕种场因蚕种带微粒子病连年烧种。而原蚕基地建设是关系到蚕种生产兴哀,微粒子病又是蚕种生产的大敌。为此,就原蚕基地建设与微粒子病的控制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一、原蚕基地的种茧育和丝茧育四川大部分地方的丝茧育一年养蚕3—4次。而种茧育一年只养春秋两季。原蚕户为了充分利用桑叶和蚕室蚕具人力,制种一结束后又进行下一季丝茧育;同时在原蚕基地中有的养  相似文献   

12.
种茧育与丝茧育就其饲育技术而言,从形式看总体上大同小异,但从本质讲在一些具体技术要求上区别明显。目前,原蚕饲育我省各场主要采用农村合作育种的方式,要获得优质种茧,必须让原蚕饲育人员及蚕农明确种茧育与丝茧育饲育技术上的差异,在饲育过程中能够根据这些差异,主动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种茧生产优质高产。现就种茧育与丝茧育之间的差异、种茧育不同于丝茧育的饲育技术要求谈几点粗浅认识。1种茧育与丝茧育之间的差异种茧育与丝茧育间最根本的差异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种茧育所饲育的蚕为原种蚕即原蚕,丝茧育所饲育的蚕为杂交种蚕即杂交蚕。…  相似文献   

13.
大蚕省力化活动蚕台育与普通蚕箔育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提高蚕桑生产劳动效率、降低蚕桑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汉台区于2014年在汉台区徐望镇进行大蚕省力化蚕台育与普通蚕箔育养蚕对比试验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大蚕省力化活动蚕台育比蚕箔育更省工省力,轻简化程度更高,节本增效明显,只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技术完全适宜在农村规模种桑养蚕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原蚕少回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技术改革原蚕饲育从多回育(每日5~7回)改为少回育(全龄每日8~4回)是适应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技术改革。根据有关科研单位和蚕种场的试验和实践成绩表明:原蚕少回育与多回育比较,同  相似文献   

15.
吴秀芬 《北方蚕业》2013,34(2):58-59
从汉台区的生产实际出发,推广了大蚕地面育饲养技术。结合地面育的生产特点,重点介绍了消毒防病、大蚕给桑和自动上蔟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饲养原蚕化工多,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要巩固原蚕区,提高蚕种质量,解决劳力矛盾是当务之急.为了节省劳力,有充分的时间采摘桑叶并做到良桑饱食,我们从1988年春期起,在原蚕区李介坝村17组落实两户原蚕户进行三回育试验,两户均设试验区和对照区,试验区每日给桑3次,用打孔塑料薄膜(孔距:10×10cm,孔径3mm)覆盖,对照区1~3龄4~5回坑床育,4~5龄6回育,其它常规处理  相似文献   

17.
张永兰  周祥 《蚕桑通报》1993,24(3):39-40
蜕皮激素在丝茧育生产中应用很广泛,它能使蚕提早上蔟,老熟齐一,营茧速度加快,节省桑叶和劳力,特别在缺叶年份是一个很得力的补救措施.在种茧育生产过程中,虽然原则上不推广使用蜕皮激素,但原蚕户在缺叶严重的情况下,蜕皮激素的使用也不乏其例.本试验目的就是要探讨一下蜕皮激素对原蚕生产成绩的影响,同时寻求合理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2017年春,在安康市农村试验点进行了优食一号小蚕人工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的比较试验。从试验成绩看,优食一号的各项经济性状指标与全龄桑叶育无明显差异,可作为人工饲料育蚕品种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9.
养蚕最繁忙是熟蚕的收集和上簇.过去熟蚕收集多用人工逐条拾取、花工较多.现介绍一种铺树枝叶快速收集法,根据笔者试验,可节省用工而且不伤蚕体,供参考.在蚕五龄盛熟期,将采回的树叶(连枝)直接铺于蚕座上(蚕匾育,地面育均可),由于熟蚕有背地性向上爬的特点,并且熟蚕要急于找寻适宜的营茧位置;当树叶铺在蚕座上,熟蚕迅速爬上,约经10分钟左右,枝叶上布满熟蚕、此时,即可提起,轻轻抖动树叶,让熟蚕落在事先准备的塑料膜上,而后收集放到方格簇或花簇上结茧.抖动时树枝离地面约15~20公分,不宜过高和过份用力,以免损伤熟蚕.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农村养蚕大户劳动力紧张、蚕室紧缺、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的情况,在中秋与晚秋蚕期进行了家蚕大棚全龄地面两回育研究,其生产成绩与蚕区一日三回育成绩一致,表明大棚全龄地面两回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