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应对环境恶化、平衡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厘清生态补偿标准是实施森林横向生态补偿的基础。结合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流转理论,基于森林生态受益方向,从水源涵养生态服务视角开展森林横向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为完善跨省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汀江(韩江)流域为例,综合运用当量因子法、水足迹法和引力模型,研究案例流域森林水源涵养服务溢出价值及其空间转移,确定受益主体与受偿主体相匹配的森林水源涵养效益补偿标准。【结果】1)汀江(韩江)流域上游地区龙岩市、漳州市和三明市的森林水源涵养服务外溢价值分别为80 448.89万元、5 857.33万元和13 038.28万元,广东省拟应向福建省合计支付水源涵养生态补偿资金99 344.50万元;2)三明市、漳州市和龙岩市提供的森林水源涵养服务价值辐射面积最广的地区均是梅州市,梅州市应承担主要的生态补偿资金;3)龙岩市可获得的水源涵养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最多,占补偿资金总额的80.98%,梅州市拟应支付的森林水源涵养生态补偿金额最多,占生态补偿总额的88.89%。【结论】流域上游存在森林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外溢,对下游具有不同的辐射...  相似文献   

2.
涵养水源的恢复能力是指涵养水源受到外界威胁作用下,水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改变。通过对林业生态修复过程中涵养水源恢复力定量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建立涵养水源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获取、确定数据标准化定量处理及权重,实现对涵养水源恢复力的定量评价。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该评价方法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矢量值更高,评价结果精度更高,更符合林业生态修复需要。  相似文献   

3.
水源涵养服务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是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水文生态效应。在水资源紧缺的当今社会,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区,因为水在该区域生态系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综述了水源涵养服务水文过程、水源涵养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以及水源涵养服务在干旱、半干旱区的研究进展,对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源涵养林具有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的重要作用。该文以京冀生态水源涵养保护林建设检查验收成果为基础,阐述了京冀水源涵养保护林建设的现状与成效,对建设质量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保护林建设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重点生态公益林涵养水源功能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水量平衡法对江苏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的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评估及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年涵养水源总量为1.485×109m3/a。其中,徐州市、无锡市、南京市是涵养水源量较大的城市;不同区域表现为苏北苏南苏中;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涵养水源量较大的是杨树、硬阔林类、混交林和竹林。全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年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为4 936.33 m3/(a·hm2),南通市、镇江市、无锡市分别排在前列;不同区域排序为苏南苏中苏北;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较大的林分分别为硬阔林类、混交林、栎类、软阔林类和竹林。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0年、2018年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项目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生态功能指数、生态结构指数和生态胁迫指数综合反映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分析了2010~2018年广西水源涵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西水源涵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林地覆盖率明显提升,生态状况改善。其中疏林地及其他林地向有林地、灌木林地转变是水源涵养指数提升的主要原因,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竹林具有减少土壤损失、涵养水源、释放负氧离子、固碳释氧等多种生态功能。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对浙江淳安县竹林的部分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淳安县竹林生态服务总价值为5.94亿元,每公顷竹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为4.07万元;在生态服务总价值中,固碳释氧服务价值所占比重最大,为89.79%;其次为涵养水源服务价值,占9.52%。可见,竹林生态服务价值主要体现在改善环境质量和涵养水源方面。研究结果可以为货币化竹林生态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夏玛林场地处祁连山东端,甘肃省天祝县东北部,是石羊河流域源头水源涵养林区之一。夏玛林场森林涵养的水源,是河西地区生态再造及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自然依托和生态屏障,是河西人民的"命根子"。  相似文献   

9.
从数学、生态学和哲学的角度论述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与蒸腾作用这一对立统一体,阐述水源涵养与蒸腾作用的矛盾对立和协调统一的运行机制,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自身抑制和克服森林火灾及其隐患的自动调节机制,水源涵养与蒸腾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启示人类要维护森林的整体性,增强保护意识,关心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尊重生命元素,消除水源涵养心理误区。提出群落结构完整、形态结构复杂、营养结构相对完整、树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丰富、郁闭度大、自然度高以及生态合力等实现森林涵养水源功效大于蒸腾作用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支撑,要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的友好环境,实现张掖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首要任务是建设五大生态屏障。构建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屏障争取启动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积极推进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试验示范区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坡面径流场和三角形-梯形复合测流堰方法,观测了芦花冲小流域多功能防护林林地的径流、泥沙及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多功能防护林体系的水土保持效果明显,不同造林模式林地同对照比较,坡面径流量减少17.75%~77.41%,泥沙流失量减少55.24%~89.83%,土壤容重减少3.00%~30.30%,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2.67%~75.55%。应用世行多功能防护林造林模式营造林3~4a后,林地的水土流失可以得到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12.
沙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土壤营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沙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前沿的草带、灌木带、基干林带、经济林种植带、农田林网、梯田地埂水土保持林和山地丘陵水源涵养林等7部分的土样养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立地土壤及层次肥力存在显著差异,全氮在整个海防林体系中含量很低;速效氮在草带灌木带和基干林带含量较低,而在其他带含量则较高;速效磷在基干林带、经济林种植带和农田林网土壤中含量较高;速效钾含量除草带外总体变化不大;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13.
广西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西珠江防护林体系于1996~2000年、2001~2010年分二期建设,共完成营造林49.10万hm2,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使森林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的生态功能得到增强.文中总结了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建立示范点,带动工程建设等成功经验,分析了工程用地限制条件太严,工程造林树种、林种结构不合理,防护林效益低等问题.藉此,提出了提高补偿标准,加大营林投入,放宽工程用地限制条件,增加造林地类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旱,多风沙和土地生产力低。综合治理的方略是充分开发利用土地和降水等资源,建设好基本农田,带动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同时还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在方法上应当以小流域为单元,贯彻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的方针。为了实现本区经济振兴应积极发展水土保持产业。主要途径包括:发展经济林,种草种灌。发展畜牧,开发和利用沙棘资源;改造沙漠,发展“绿洲农业”和治理“四荒”资源,发展水土保持股份合作制等。  相似文献   

15.
小流域内土地的合理利用不仅关系到当地生产的发展,也关系到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环境的建设.通过对北京市土门西沟小流域内各树种生长状况和流域内自然条件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找出影响林种生长的限制因子,然后利用GIS作辅助手段,将坡向和坡度分别与经济林进行叠加计算,分析流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市山区小流域内,坡向和坡度是影响各林种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运用GIS叠加计算后的结果划分出土地利用合理性的程度和数量,为小流域内林种、树种的改造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人为干预下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清水河流域1959,1986和2007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对象,对该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时期清水河流域总面积的97%以上为林地、草地和农田;从1959—2007年土地利用表现为林地面积的增加,草地和农田面积的减少;3种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价值除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外,其他各项服务价值从1959—2007年均表现为递增,增幅由大到小依次为气体调节>原材料>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形成和保护>气候调节和娱乐文化。由此可见,在追求总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在该流域不能只追求林地面积的增加,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径流小区实验的方法,在李子口小流域设立了6个不同植被类型的径流小区,研究径流小区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如下:(1)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可表现为撂荒地小区>农耕地小区>林地小区,降雨对林地的土壤侵蚀弱,林地对当地水土的保持能力强,最适合作为当地水土保持的植物措施。(2)总体上,6个径流小区的降雨量、降雨侵蚀力与地表径流量、径流深、土壤流失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表明降雨对当地土壤侵蚀作用强,需重点防护。研究揭示了研究区降雨与土壤侵蚀的相关性,比较了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水土保持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林业研究》2021,32(1)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re two of the key ecosystem services that forests provide for societal need to address environmental issues.Optimization of the dual services is the ultimate goal in forest management for mitigat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safeguarding terrestrial water balance.However,there are some tradeoffs between gain in forest productivity and ecosystem water balance.We conducted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published articles for learned knowledge on forest carbon fixation and hydrological regulations.Some knowledge gaps and research needs are identified by examining th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Past researches have helped gain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and controls of forest carbon fixation and hydrological regulations as two separate issues.Tools and approaches are well established for quantifying and monitoring forest carbon and hydrological issues,operating at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There are knowledge gaps on how to design afforestation schemes facilitating enhanced ecosystem services in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For the top-down planning of afforestation in regions where water availability is anticipated to be problematic,the questions of how much and where to plant for given land availability,known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and sustain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livelihood need to be addressed.For local management considerations,the questions of what and how to plant prevail.Efforts are needed in joint studies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alities,specifically in relation to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planted forests aiming for delivering regulatory ecosystem services in carbon sequestration,water conservation and other social values.We propose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with dual considerat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forest management for future research pursue.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北坡退化水源涵养林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对西北干旱区降水调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气候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祁连山北坡不同类型林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毁林耕种致使中山区的90%水源涵养林林缘都受到破坏,10%的森林中有面积超过30m×30m的较大林窗。采用坡地鱼鳞坑和坡脚水平沟营造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形成坡面流水收集,坡底沟缘"锁"边的水源涵养林恢复体系。鱼鳞坑增加表层土壤蓄水力,水平沟则增加了20~40cm土层含水量,而林窗的土壤受干扰则增加了40cm土层含水量。人工造林增加了植被盖度,提高了土壤蓄水量,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水源涵养能力。根据立地类型,将封山育林、造林和水土保持工程结合是有效的退化涵养林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20.
宣威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护组织形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宣威市“天保”工程管护组织体系为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天保办”--管护大队--管理中队--管护小队--护林员6级垂直管理。明确各级职能职责,目标任务,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