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SAUR(Small auxin-up RNA)是生长素早期响应逆境胁迫的基因,本文研究白菜型油菜全基因组中SAUR家族的信息,分析了该家族成员的基本特征。以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L7)和弱抗寒性冬油菜品种陇Lenox(X)为试验材料,采用低温和干旱处理,应用荧光定量技术分析不同基因在不同品种中的表达特性,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为研究生长素早期应答基因调控白菜型冬油菜生长点发育机理提供支撑。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的BraSAUR基因共有142个,在10条染色体中不对称分布,主要分布在2、3号染色体上,基因长度较短,且大多数基因没有内含子。qRT-PCR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与CK相比,在两个品种的叶片中,Bra029452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不同,24 h时在L7中的表达量是X的24倍,在生长点中,Bra010501在L7中24 h时表达量达到CK的4倍,而在X中是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模拟干旱胁迫后,Bra029452在L7的叶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CK,在X中则是逐渐降低,在L7的生长点中1 h和24 h表达量均高于CK,但在X中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低温胁迫和干旱胁迫条件下,Bra029452基因表达量在强抗寒性油菜品种L7的叶片及生长点中均逐渐升高,可推断该基因同时参与白菜型冬油菜耐受低温、干旱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干旱程度对赤芍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抗旱机制,采用盆栽控水法,设置对照组、轻度干旱和重度干旱3个处理,测定赤芍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脱落酸、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光合参数及超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指标,评价赤芍抗旱性;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抗旱相关基因(DREB、Psb27、PsaK、MDHAR、SOD和GR),探究不同干旱程度对赤芍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度干旱胁迫下,赤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类胡萝卜素、类黄酮、脯氨酸、丙二醛、抗坏血酸及谷胱甘肽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如在重度干旱和轻度干旱24 d后,赤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对照的2.50倍和1.66倍,重度干旱胁迫第16天时,可溶性蛋白含量为对照组的2.43倍,类胡萝卜素与类黄酮的含量分别约为对照组的1.8倍和1.4倍,约为轻度干旱的1.4倍和1.2倍;而叶片相对含水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均降低,如重度干旱胁迫下赤芍叶片含水量不足20%,而轻度干旱和对照组叶片含水量均高于55%,叶绿素含量在第16天降到最低值,约为对照组的26%,为轻度干旱的33%;干旱胁迫下,光合作用相关基因Psb27、PsaK的表达量上调,且重度干旱上调水平更高;多个抗氧化基因的表达量(SOD、GR)、ABA含量以及胞间CO2浓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如SOD在重度干旱第16天表达水平达到峰值,分别为轻度干旱与对照组的1.58倍和1.86倍,而后剧烈下降,到第24天时表达水平降到对照组的1.43倍,其中MDHAR的表达量呈下降趋势,重度干旱第24天时表达水平降到对照组的5.53倍。  相似文献   

3.
在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系统鉴定马铃薯USP通用应激蛋白基因家族,并对该家族成员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同时以马铃薯干旱耐受型品种‘陇薯10号’(L)和干旱敏感型品种‘大西洋’(D)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全面分析StUSP家族成员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特性,筛选干旱胁迫关键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马铃薯基因组中共有42个基因编码含有USP结构域的蛋白质,在11条染色体上不对称分布,且主要分布在1~6号染色体上。绝大多数StUSPs含有多个内含子。胁迫表达分析显示StUSPs能够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且在干旱耐受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中差异表达。同时,利用qRT-PCR分析了12个成员干旱胁迫下表达模式,除StUSP12、StUSP22下调表达外,其余10个基因均正响应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甜荞FeHSP83基因在干旱和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本研究采用‘西农9976’为试验材料,通过15% PEG 6000溶液和0.1% NaCl溶液对荞麦幼苗进行胁迫处理。通过RT-PCR的方法,鉴定获得FeHSP83,该基因开放阅读框2 100 bp,编码704个氨基酸,预测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0.97 kDa,理论等电点为4.96,具有较强亲水性。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与藜麦、甜菜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达到97.06%。采用qRT-PCR的方法,对干旱和盐胁迫下FeHSP83基因在叶和根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FeHSP83在甜荞根部的表达量持续上升,到48 h达到最大值,增加范围为1.03~10.20;叶的表达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在盐胁迫条件下,FeHSP83在植株叶部的响应较为明显,增加范围为1.07~6.24,在12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根部的表达量在3 h时迅速升高,随后缓慢下降。结果表明,FeHSP83基因在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能够快速响应胁迫,且在根和叶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存在差异。预测FeHSP83基因在甜荞抗旱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中间砧对‘天红2号’红富士苹果苗抗旱性的影响,以2 a生‘天红2号/黄6/平邑甜茶’、‘天红2号/SH40/平邑甜茶’、‘天红2号/GM256/平邑甜茶’盆栽苗为试材,研究了干旱胁迫下不同中间砧对苹果苗旱害指数、相关生理指标及水通道蛋白基因MdPIP1-1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土壤含水量降低,3种中间砧苗旱害指数、O-2产生速率升高,Fv/Fm值降低,SOD、POD活性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3个砧穗组合各指标的变化幅度不同。干旱9 d时3个砧穗组合以‘天红2号/GM256/平邑甜茶’的旱害指数最高,为91.67%,其Fv/Fm值与正常供水相比显著下降11.47%;‘天红2号/黄6/平邑甜茶’旱害指数仅为29.55%,Fv/Fm值下降幅度最小。干旱胁迫期间,3种中间砧苗的MdPIP1-1基因表达量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黄6中间砧苗的表达量峰值出现在第7 d,GM256和SH40中间砧苗出现在第5 d。综合认为,3个砧穗组合抗旱性强弱依次为‘天红2号/黄6/平邑甜茶’>‘天红2号/SH40/平邑甜茶’>‘天红2号/ GM256/平邑甜茶’。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马铃薯EPFL9/StSTOMAGEN基因在气孔发育过程中的功能,从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中克隆得到气孔密度表皮模式因子StSTOMAGEN,将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在拟南芥中异位表达,对该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tSTOMAGEN主要定位于细胞间隙和细胞核,并且它在顶端未展开叶中表达最多,表达量在1 d中呈现周期性变化,长日照条件下(16 h/8 h,光/暗),在授时因子为20 h时表达量最高;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处理4 h后其表达量达到最高,而脱落酸(ABA)和NaCl胁迫处理后,其表达水平呈现出持续降低的趋势。功能鉴定表明,过表达StSTOMAGEN基因的拟南芥(ST)相对于野生型(WT)气孔密度增大63%~83%,光合速率增大36%~42%。此外,ST植株离体叶片的水分散失速率增大24%~55%,离体叶片H2O2含量也显著升高,约为野生型的50%~100%。干旱胁迫下,ST株系的光合速率、Fv/Fm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都显著低于野生型,其中光合速率降低55%~66%,Fv/Fm降低22%~50%,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11%~12%。综上结果可知,表皮模式因子StSTOMAGEN通过正调控气孔密度而降低植物的抗旱性,该结果为后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降低StSTOMAGEN基因的表达,培育抗旱节水型马铃薯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 APX)是植物活性氧代谢中重要的抗氧化酶之一,在植物抵抗氧化胁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芹菜基因组中的APX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和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验证分析AgAPXs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情况,为开展芹菜APX基因参与高温胁迫调控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芹菜基因组中共有9个APX基因,随机分布在5个染色体上,并出现了基因片段复制现象;大多数基因被定位在细胞质中。系统发育分析表明,AgAPX基因家族可分为3个亚族,同一亚族中的成员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基序。启动子顺式元件分析表明,大多数AgAPX基因含有多种与生长发育、植物激素和逆境胁迫相关的顺式元件。高温胁迫下,芹菜APX活性提高。qRT-PCR分析表明,AgAPXs在不同时间的高温处理下表达具有显著差异,并与转录组表达丰度相一致,AgAPX2AgAPX3AgAPX4AgAPX5AgAPX7的表达量和APX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推测AgAPXs可能参与了芹菜抵御高温的调控过程。本研究初步鉴定并提供了芹菜APX基因家族成员信息,为今后进一步探索芹菜APX基因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于2020年5月—2021年2月以苹果野生型WT植株和MdGH3-2/12的RNA干扰转基因植株(RNAi)为材料,采用水培试验方法测定了盐胁迫条件下苹果植株的表型、生长量、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及活性氧(ROS)含量变化,初步解析了MdGH3-2/12在苹果响应盐胁迫中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1)与WT植株相比,RNAi植株叶表面出现更多的褐斑和坏死,且根系活力显著降低,其3个株系(GR-1,GR-9,GR-10)根系活力分别为WT植株的93.8%、77.5%和90.0%;植株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受到更大影响,Pn、Ci和Gs都显著降低,其中Pn值分别下降至WT植株的62.9%、77.41%和83.6%。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也显著下降,3个株系分别为WT植株的97.0%、96.4%和97.5%;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下降至WT植株的90.7%、86.2%和81.9%,MDA含量分别为WT植株的1.15、1.25倍和1.16倍;REL含量分别为WT植株的1.23、1.39倍和1.48倍;叶片气孔开度在盐胁迫下也分别缩小了35.0%、39.0%、55.0%和46.2%。(2)与WT植株相比,RNAi植株株系体内Pro含量显著增加,3个株系分别为WT植株的7.1、10.3倍和6.3倍;叶片中ROS积累显著高于WT植株,H2O2含量分别为WT植株的1.6、1.8倍和1.8倍,而抗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各材料(WT,GR-1,GR-9,GR-10)盐胁迫组的SOD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2.4、1.2、1.7倍和1.9倍,这表明与WT植株相比,盐胁迫下RNAi植株各株系不能有效清除ROS,对植株造成了更大伤害。(3)盐胁迫后各材料植株的Na+/K+比值分别为0.497、0.558、0.525和0.577,RNAi植株株系显著高于WT植株,但是相关离子转运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WT植株,致使Na+不能及时外排,植株受到钠离子毒害,从而导致其耐盐性降低。以上结果表明,MdGH3-2/12在苹果植株应对盐胁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MdGH3-2/12[STBZ]基因干扰后苹果植株在盐胁迫下受到的伤害更大,植株对盐胁迫的抗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以两个T5代转W23基因小麦株系G19-X59、G19-X61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采用PEG-6000人工模拟干旱胁迫措施对转基因小麦株系的根系发育特点、抗旱相关的光合生理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各参试小麦的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均下降,转基因株系降幅较小,且其PnTr值极显著高于受体品种;在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两种水分处理下,转基因株系均比受体品种具有较发达的根系,其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等参数极显著高于受体品种。这一结果说明,转W23基因小麦株系G19-X59、G19-X61在苗期依靠发达的根系维持较强的光合作用,提高其应对干旱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水稻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基因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特征,以日本晴粳稻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基因克隆方法获得水稻HSP70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技术测定不同水稻组织、不同激素、不同温度以及不同逆境下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同时对其原核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水稻HSP70基因全长1 950 bp,预测蛋白大小为71.18 kD,等电点为5.10,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内,有较强的亲水性。水稻HSP70蛋白序列与香蕉HSP70蛋白序列的亲缘性较高;水稻HSP70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茎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根中最低;低温胁迫后,水稻HSP70基因在12 h内基因相对表达量相对稳定,在24 h时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为9.60;高温胁迫后,在较短时间内水稻HSP70基因显著上调并达到峰值,为79.10;激素吲哚乙酸、脱落酸和油菜素内酯均能诱导水稻HSP70基因表达;但在甘露醇模拟干旱和NaCl盐胁迫处理下,水稻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水稻HSP70蛋白的最佳诱导温度是30℃,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最佳诱导浓度为1.2 mmol/L。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桃蚜Myzus persicae体内次生共生菌沙雷氏菌Serratia symbiotica对宿主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利用叶碟法测定短翅蚜小蜂Aphelinus asychi对自然感染沙雷氏菌桃蚜、自然未感染沙雷氏菌桃蚜和人工感染沙雷氏菌桃蚜的寄生特性和取食特性,并测定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对这3种处理桃蚜的寄生特性及这3种处理桃蚜经高温胁迫后的生长繁殖特性。结果显示,短翅蚜小蜂在人工感染沙雷氏菌桃蚜上的产卵率比在自然未感染沙雷氏菌桃蚜上的下降近1/2,羽化率下降1/3左右,致死率、取食率、僵蚜率均无显著差异;烟蚜茧蜂对这3种处理桃蚜的致死率、过寄生率、僵蚜率及其产卵率和羽化率等均无显著差异;这3种处理桃蚜的2龄若蚜经高温胁迫后,发育时间和寿命均显著延长,开始产蚜时间明显推迟,繁殖力和日繁殖率显著降低,繁殖历期无明显变化;高温胁迫后,人工感染沙雷氏菌桃蚜比自然未感染沙雷氏菌桃蚜开始产蚜时间提前3.9 d,繁殖力增加7.0头。表明人工感染沙雷氏菌可以提高桃蚜对短翅蚜小蜂和高温胁迫的防御作用,对烟蚜茧蜂的寄生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吡虫啉对褐飞虱共生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抗性及敏感菌株生长的影响,通过菌株培养、菌落观察和菌丝镜检等方法,比较了褐飞虱共生解脂假丝酵母不同菌株在含不同质量浓度吡虫啉的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数,以及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量差异。结果发现:不同质量浓度吡虫啉对褐飞虱共生解脂假丝酵母敏感和抗性菌株菌落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吡虫啉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经500、1 000和2 000 mg/L吡虫啉处理4 d后,敏感菌株的菌落数量分别为对照的46.61%、27.58%和6.25%,均与对照差异显著;500和1 000 mg/L处理组抗性菌株菌落数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2 000 mg/L处理组与对照差异显著。经吡虫啉处理后,敏感菌株假菌丝形态变得不规则,部分假菌丝不舒展、萎缩或弯曲、顶端出现膨大,酵母出现空泡等,且吡虫啉浓度越高,不规则程度越明显;抗性菌株的假菌丝形态也有类似变化,但与敏感菌株相比,其菌丝体不规则形态的比例明显下降。500 mg/L吡虫啉处理对敏感和抗性菌株的生长量及菌丝干重均无明显影响,1 000和2 000 mg/L吡虫啉对不同菌株前期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但对后期生长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吡虫啉对褐飞虱共生解脂假丝酵母抗性菌株生长的影响显著小于对敏感菌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为检测近缘毛壳菌Chaetomium subaffine菌株LB-1的生防效果及其生长适应性,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含毒培养基法和菌落直径法测定其对6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分析其生长的温度、致死温度、光照、pH范围和对干旱胁迫、盐胁迫的抗耐性。结果表明,菌株LB-1对供试的玉米大斑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小斑病菌、马铃薯早疫病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均具有拮抗作用,PDA平板对峙培养抑制率分别为63.38%、60.59%、60.05%、52.53%、50.46%和44.10%。菌株LB-1的培养液对6种供试病原菌菌落扩展也有显著抑制作用,而且供试病原菌在含菌株LB-1培养液的PDA平板上形成的菌落瘠薄稀疏,菌丝层溶解明显,其中对玉米大斑病菌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30.45%,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抑制作用最弱,抑制率为12.33%。菌株LB-1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7℃,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60℃;pH范围为5~13,pH 7时生长最好;持续光照对菌株LB-1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当PDA平板中PEG 6000含量低于25%,NaCl含量低于1 mol/L时,菌株LB-1均能够较好地生长。表明菌株LB-1是1株具有广谱抑菌特性的生防近缘毛壳菌,对光照、温度、pH有很好的适应性,对干旱及盐胁迫有极强的抗耐性。  相似文献   

15.
以青海省海北站、德令哈、河北乡、下藏科和班玛县5个地理种源麻花艽种子为材料,检测干旱胁迫、盐胁迫和混合胁迫下麻花艽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特性。结果显示,胁迫下麻花艽材料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但不同地区受胁迫的影响不同,干旱胁迫下德令哈地区幼苗的株高最高,为2.36 cm;盐胁迫和混合胁迫下河北乡地区幼苗的株高最高,分别为2.49 cm和2.28 cm。不同胁迫下不同地区的幼苗生理特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对照相比,仅干旱胁迫下德令哈地区幼苗的MDA含量降低了69.07%,其可溶性蛋白增加了46.52%;单纯干旱胁迫下,海北站地区幼苗的POD和CAT活性分别增加了234.39%和86.39%;单纯盐胁迫处理下,海北站地区幼苗的POD和CAT活性分别增加了340.53%和127.86%;混合胁迫下德令哈地区幼苗的SOD和CAT分别增加了6.44%和51.20%。通过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分析发现,5个地理种源麻花艽的抗旱性综合评价顺序为:德令哈>海北站>下藏科>河北乡>班玛县,耐盐性顺序为:海北站>下藏科>德令哈>班玛县>河北乡,混合胁迫抗性顺序为:德令哈>下藏科>河北乡>海北站>班玛县。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麻花艽对胁迫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德令哈和海北站地区麻花艽对胁迫的耐受性更强,推测可能与长期生长的自然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试验,选用转ICE1基因水稻T4-8株系和T4-9株系及未转基因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垦鉴稻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苗期低温胁迫对转基因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期间,转基因水稻幼苗丙二醛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SOD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地上部分氮、磷、钾含量变化不大,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地下部分氮、磷、钾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但降幅比非转基因水稻小,在胁迫第10天,T4-8株系和T4-9株系氮含量均高出对照13.86%,磷含量分别高出42.31%和50.00%,钾含量均高出85.71%。说明在低温胁迫条件下,ICE1基因过量表达可以增强水稻的抗寒性,减轻低温对水稻的伤害,保持根系较强的吸收养分能力。  相似文献   

17.
Polyphosphate kinase (PPK), encoded by the ppk gene, is a principal enzyme responsible for synthesis of inorganic polyphosphate (poly P) from ATP in many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functions of poly P in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 6605, an in-frame deletion mutant of the ppk gene (ppk) was constructed. The ppk mutant did not accumulate poly P, whereas the wild-type strain accumulated a large quantity. The mutant had reduced swarming motility, even though it retains swimming motility like the parental strain. The mutant exhibited increased sensitivity to prolonged incub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tresses, such as heat shock and oxidative stress and reduced exopolysaccharide (EPS) production compared to the wild-type. Northern blo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expression of the rpoS gene, encoding the stationary phase sigma factor RpoS, was reduced in ppk in the logarithmic phase, indicating that rpoS is regulated by the ppk gene. The poly P deficient mutant had significantly reduced ability to cause disease in its host tobacco plant and in planta growth of the mutant was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host tobacco leaves as compared to the wild-type strain. Thu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oly 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virulence of P. syringae pv. tabaci 6605.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有益的生防菌,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指示菌从紫花苜蓿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拮抗菌株,基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评价其对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生防效果以及提高寄主植物耐盐碱胁迫的能力。结果表明,从紫花苜蓿根际土壤中筛选到1株对尖孢镰刀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YB-2,该菌株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1.37%;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YB-2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YB-2具有溶解无机磷的能力,且具有产氰化氢、羧甲基纤维素酶、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吲哚乙酸和嗜铁素的能力,在NaCl含量为1%~9%、pH 7~9条件下均能生长。菌株YB-2对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相对防效达56.83%;在盐碱条件下,与对照相比,接种YB-2的紫花苜蓿株高极显著增加了17.82%,根长显著增加了28.22%,地上部鲜重和地上部干重分别显著增加了51.12%和48.57%。表明菌株YB-2兼...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基因型大麦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挖掘优质抗旱的大麦种质资源,以4份不同基因型大麦(2个高抗品种ZDM5430和ZDM5458,2个干旱敏感型品种7DCADA和IL-12)为材料,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综合分析不同品种大麦的苗期抗旱性差异;并通过对不同品种根系进行PIPs实时定量分析,研究水通道蛋白AQPs基因与干旱胁迫之间的应答关系。结果表明,持续干旱胁迫会使大麦生长变缓,各处理苗长、根长、叶含水量和根含水量都呈下降趋势,其中,4个品种的大麦叶含水量在干旱胁迫14 d时下降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其降幅分别为29.14%、52.64%、21.67%和72.15%。干旱胁迫对大麦苗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根冠比的影响较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持续干旱后,抗旱品种ZDM5430的根冠比呈上升趋势,在胁迫7、14、21 d时较CK分别增加了4.92%、42.86%和21.05%。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大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也呈下降趋势,其中ZDM5430和ZDM5458较对照组降幅较小,说明抗旱品种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受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小。通过P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