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健康断奶仔猪中分离得到罗伊氏乳杆菌LR2,研究该菌株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生长性能,确定罗伊氏乳杆菌最适培养pH值为5.5.采用恒定pH值分批培养方式高密度培养罗伊氏乳杆菌,最终发酵液中细胞密度达3.1x109 CFU/mL.在菌悬液中添加海藻糖、脱脂奶粉等保护剂进行冷冻干燥,冻干菌粉活菌数为2.26×1011 CFU/g,细胞存活率达81%.  相似文献   

2.
响应曲面法优化罗伊氏乳杆菌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罗伊氏乳杆菌发酵培养基,提高该菌发酵活菌数。[方法]采用Plackett-Burman以及响应曲面法对罗伊氏乳杆菌发酵培养基进行研究,确定罗伊氏乳杆菌发酵培养基中显著影响发酵活菌数的因素,并通过响应曲面法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优发酵培养基组分。[结果]试验表明,所得二次回归模型达到极显著水平,无失拟因素存在。优化后的罗伊氏乳杆菌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3.09%、酵母粉4.19%、果蔬汁10.03%,在此条件下发酵液活菌数可以达到8.25×109CFU/m L。[结论]研究证实了响应曲面法可用于优化提高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活菌数,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对发育期腹泻模型大鼠回肠黏膜结构及黏蛋白2(MUC2)含量的影响,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法、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及RT-PCR方法,以36只4周龄SD雄性大鼠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采用5%硫酸镁溶液灌胃构建腹泻模型,10~8 CFU/mL干酪乳杆菌(LcZhang)液灌胃进行预防治疗,生理盐水灌胃作为空白对照。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预防(6 h)组回肠V/C值、杯状细胞数量、MUC2蛋白含量及MUC2 mRNA的表达量比腹泻(6 h)组分别增加了10.89%、9.28%、26.44%和66.67%(P=0.00,P0.01,P0.01,P0.05);干酪乳杆菌预防(48 h)组回肠V/C值比腹泻(48 h)组显著增加了12.20%(P=0.00)。以上结果显示,饲用干酪乳杆菌进行预防能够显著提高腹泻大鼠回肠V/C值及杯状细胞数量,促进MUC2的合成,表明干酪乳杆菌可以有效维护4周龄大鼠肠道健康,减轻腹泻对大鼠肠道黏液屏障的损害,加强肠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估一株饲用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菌株编号为YNAU 5517)对畜禽肠道主要有害菌(大肠杆菌K88、大肠杆菌K99、猪霍乱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及肠道有益菌(罗伊氏乳酸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的抑制作用,试验设计无菌蒸馏水组、土霉素组、凝结芽孢杆菌组等3个处理组,采用牛津杯抑菌试验法,以抑菌圈直径值(Diameter of inhibition zone,DIZ)判定该株凝结芽孢杆菌对以上7个指示菌的抑制作用及效果。结果显示:该凝结芽孢杆菌对猪霍乱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达到高敏感;对大肠杆菌K88、大肠杆菌K99、鸡白痢沙门氏菌及产气荚膜梭菌的抑制作用均为敏感;对罗伊氏乳酸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的抑制作用为不敏感。以上结果提示凝结芽孢杆菌具有抑制肠道有害菌、维持肠道有益菌、平衡畜禽肠道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德氏乳杆菌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提森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228-3229
[目的]探索德氏乳杆菌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从肉鸡肠黏膜上分离培养制备试验菌株。在45只肉鸡雏苗中投喂添加由单一德氏乳杆菌制备的微生态制剂和土霉素,在55d的投喂期内,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好氧性异养菌、鸡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德氏乳杆菌的数量。[结果]从肉鸡肠黏膜上分离培养得到6株菌,均为G+菌,生理生化鉴定表明,S2为嗜酸乳杆菌,S4为德氏乳杆菌乳亚种,S6为德氏乳杆菌德氏亚种,S1、S3和S5为粪肠球菌。在投喂冻干菌粉30d后德氏乳杆菌数量达到稳定并在肠道内定植。同时,由于德氏乳杆菌的抑制作用,肠道中的鸡伤寒沙门氏菌数量下降最明显。德氏乳杆菌对鸡肠道的好氧性异养菌没有任何影响。[结论]德氏乳杆菌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与抗生素具有相近的效果,表明德氏乳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取代抗生素应用在肉鸡的养殖中。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编号YNAU 6172)对畜禽肠道主要有害菌(大肠杆菌K88、大肠杆菌K99、猪霍乱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及肠道有益菌(罗伊氏乳酸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的抑制作用,采用牛津杯体外抑菌试验法,以抑菌圈直径值判定解淀粉芽孢杆菌对以上6个指示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解淀粉芽孢杆菌对4个肠道有害菌的抑制作用均判定为不敏感,对肠道有益菌嗜热双歧杆菌判定也为不敏感,但对肠道有益菌罗伊氏乳酸杆菌的抑制作用为敏感。说明解淀粉芽孢杆菌作为饲用微生态制剂开发需进一步筛选和验证。  相似文献   

7.
干酪乳杆菌对雏鸡十二指肠发育的组织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干酪乳杆菌对雏鸡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结构和功能及发育的影响,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450只1日龄SPF健康雏鸡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雏鸡。结果表明:1)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及预防治疗组的肠绒毛高度分别比沙门氏菌攻毒组显著增高了19.04%、10.68%和12.21%;2)与鸡白痢沙门氏菌攻毒组相比,干酪乳杆菌预防组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显著升高23.94%;3)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显著高于沙门氏菌攻毒组;4)干酪乳杆菌预防组、治疗组、预防治疗组杯状细胞数量分别比沙门氏菌攻毒组显著升高72.26%、67.74%、65.32%。综上,饲喂干酪乳杆菌进行预防能够显著提高雏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V/C值、PCNA含量及杯状细胞数量,提示干酪乳杆菌能有效维护雏鸡肠道健康,减轻鸡白痢沙门氏菌对肠道黏膜组织结构的损害,促进肠道发育。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小鼠焦虑样行为的影响及对结肠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分为对照组、DSS组、干酪乳杆菌组和干酪乳杆菌预防组,通过旷场试验比较各组小鼠行为学差异;统计并比较不同组小鼠体重、结肠长度、肠道上皮、炎性浸润、粪便潜血等的变化;HE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道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1)干酪乳杆菌预防组小鼠在旷场箱中活动的距离及在中央区域停留的时间显著增加(P<0.05);2)与DSS组相比,干酪乳杆菌预防组结肠长度、小鼠体重显著增加,组织学评分和疾病活跃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肠肠道结构更加完整。综上,干酪乳杆菌可减轻小鼠焦虑样行为,缓解DSS对小鼠结肠的损伤,发挥对急性肠炎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蚯蚓提取物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影响,为蚯蚓用于UC潜在治疗药物提供试验依据。【方法】C57BL/6小鼠自由饮用3.5%DSS溶液7 d并灌胃不同浓度的蚯蚓提取物,每日监测小鼠精神状态、体质量和大便性状;于第10天解剖,取脾脏和结肠,制作结肠组织石蜡切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和白细胞介素10 (IL-10)的m RNA表达量;以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闭锁小带蛋白1 (ZO-1)、黏蛋白2 (Muc2)和咬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量。【结果】蚯蚓提取物组能减轻小鼠体质量下降程度,降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下调IL-6、IL-1β和TNF-α的mRNA表达,上调IL-10的mRNA表达以及ZO-1、occludin和Muc2的蛋白表达量。【结论】蚯蚓提取物对DSS诱导的小鼠UC具有缓解作用,小鼠结肠组织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对沙门菌感染雏鸡空肠黏膜上皮损伤的保护作用,以450只1日龄SPF健康雏鸡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沙门菌组、干酪乳杆菌组、预防组、治疗组和预防治疗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分别用HE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雏鸡肠道黏膜结构变化和肠道中炎性因子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与沙门菌组相比,饲喂干酪乳杆菌预防使肠绒毛上皮柱状细胞排列整齐,维持肠绒毛的完整性。2)饲喂干酪乳杆菌使得沙门菌感染组的促炎因子IL-17、IFN-γ和TNF-α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而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量显著增多(P<0.05)。综上,饲喂干酪乳杆菌能保护雏鸡肠道健康,减轻沙门菌对雏鸡空肠黏膜的损害,加强肠道的免疫功能。本研究为干酪乳杆菌预防畜禽沙门菌感染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酸马奶中乳酸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tolerans)对大肠杆菌腹泻小鼠生长性能、细胞因子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体重为(20±2) g的60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通过腹腔注射致病性Escherichia coli O_8菌悬液制备小鼠腹泻模型,并用不同浓度的乳酸菌菌悬液和抗生素进行治疗,检测其对腹泻小鼠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血清免疫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其中4组分别灌胃0.3 mL活菌数为1×10~6、1×10~8、1×10~(10) CFU/mL的LAB菌悬液和0.15 g/kg体重的盐酸环丙沙星;阴性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并不进行治疗;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试验期为7 d。结果表明:灌胃不同剂量LAB对小鼠生长性能具有促进作用(P0.05);灌胃1×10~(10) CFU/mL LAB菌悬液可显著提高小鼠脾脏指数(P0.05),较阴性对照组提高了53.91%;小鼠胸腺指数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乳酸菌可显著提高IL-4、IL-10、TGF-β水平,降低IL-6、IFN-γ水平(P0.05),LAB高剂量组效果最佳;可显著提高CAT、T-AOC、SOD和GSH-Px活力,显著降低MDA含量(P0.05),高剂量组效果最优。综上,腹泻小鼠灌胃乳酸菌能够促进小鼠免疫器官发育,并能调节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体外牛津杯抑菌法,评估一株丁酸梭菌(菌株编号YNAU 5738)对畜禽肠道主要有害菌及有益菌的抑制作用。试验设土霉素、金霉素和丁酸梭菌3个处理组,以抑菌圈直径值(diameter of inhibition zone, DIZ)比较判定丁酸梭菌对六个肠道指示菌的抑制作用及效果。结果显示: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K88、大肠杆菌K99、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等4个肠道有害菌的指示菌的抑制作用均为“敏感”(7.8 mm16.0 mm),且抑制效果显著高于丁酸梭菌(P<0.05)。此外,丁酸梭菌对罗伊氏乳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等2个肠道主要有益菌的抑制作用,均判定为“不敏感”(DIZ=7.8 mm)。相反,土霉素和金霉素对罗伊氏乳杆菌的抑制作用达高敏感。综合上述结果提示,该株丁酸梭菌具有调节畜禽肠道菌群的作用及潜在的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3个发酵批次的红茶菌发酵液进行宏基因组序列分析,采用数据库进行比对,发现红茶菌发酵液中存在短乳杆菌、植物乳杆菌、食窦魏斯氏菌、发酵乳杆菌、戊糖乳杆菌、融合魏斯氏菌、罗伊氏乳杆菌、柠檬明串珠菌、类植物乳杆、副干酪乳杆菌、乳酸片球菌等具有益生功能的细菌。宏基因组注释到的功能基因共有76 512个,其中与代谢过程注释到的功能基因数最多,且这些代谢途径上注释得到的菌株多数是益生菌株,主要参与了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糖酵解等;与氨基酸代谢相关主要有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途径、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等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市售的铁皮石斛进行SD大鼠胃损伤预防效果评价。通过体内动物模型分析,对胃损伤的预防效果进行研究。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IL-6和TNF-α细胞因子水平,解剖观察铁皮石斛灌胃浓度的大鼠胃损伤程度;观察大鼠胃液量和胃液pH值。试验结果,200 mg/kg灌胃浓度的铁皮石斛组大鼠的IL-6和TNF-α细胞因子水平低于低浓度组和对照组。200 mg/kg灌胃的大鼠(76.6%胃损伤抑制率)具有最强的胃损伤抑制效果,200 mg/kg铁皮石斛灌胃组大鼠的胃液分泌量低于低浓度组和对照组,pH值高于低浓度组和对照组,高浓度灌胃浓度的铁皮石斛具有更强的胃损伤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铁皮石斛具有良好的胃损伤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硒(Selenium,Se)、镉(Cadmium,Cd)对大鼠免疫抑制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拮抗作用,选取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常规饲养;Se组:Na2Se O30.1 mg/(kg·BW)灌胃;Cd组:40 mg/L的Cd溶液饮水;Se+Cd组:Na2Se O30.1 mg/(kg·BW)灌胃+40 mg/L的Cd溶液饮水。每天给药1次,试验周期30 d。结果表明,Cd组动物血清IL-1β、TNF-α、IL-6和IL-10显著升高,INF-γ显著降低,血清GSH水平和CAT、SOD、GSH-Px的活性均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Se组血清INF-γ和GSH水平以及CAT、GSH-Px活性显著升高。在Se和Cd组,血清高水平的IL-1β、TNF-α、IL-6、IL-10和低活性的CAT、SOD、GSH-Px及低含量的GSH得到有效改善。表明大鼠灌胃0.1 mg/(kg·BW)的Na_2SeO_3可有效拮抗40mg/L的Cd溶液饮水所致的免疫抑制和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DSS组),低剂量AtRA(DSS+AtRA-L)组,高剂量AtRA(DSS+AtRA-H)组,每组8只.除Control组外,其他组小鼠自由饮用3%DSS溶液7d诱导结肠炎.DSS+AtRA-L组和DSS+AtRA-H组分别给予AtRA 15 mg/kg和30 mg/kg腹腔注射8~14d.每天记录小鼠改良疾病活动指数(mDAI).第15天处死小鼠,测定各组小鼠结肠长度、结肠组织学评分、血清及结肠组织TNF-α水平.结果DSS+AtRA-H和DSS+AtRA-L组的mDAI和结肠组织学评分较DSS组降低,结肠长度则较DSS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DSS+AtRA-H组和DSS+AtRA-L组的黏膜结构改善不明显,其结肠组织学评分高于Control组(P<0.01).DSS+AtRA-H组和DSS+AtRA-L组的TNF-α免疫组化评分比DSS组显著降低(P<0.01),DSS+AtRA-L组高于Control组(P<0.01),但DSS+AtRA-H组与Contro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S+AtRA-H组和DSS+AtRA-L组的血清TNF-α水平均比DSS组降低(P<0.01),但仍高于Control组(P<0.01).结论AtRA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有疗效,治疗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但其在肠黏膜结构和结肠缩短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从肉鸡肠黏膜上分离得到6株菌,均为G+菌,生理生化鉴定表明,S2为嗜酸乳杆菌,S4为德氏乳杆菌乳亚种,S6为德氏乳杆菌德氏亚种,S1,S3和S5为粪肠球菌。在肉鸡雏苗中投喂添加由S2,S4,S6制备的微生态制剂和土霉素,检测好氧性异养菌、鸡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酸菌的数量。结果表明,在投喂冻干菌粉后,在30 d后乳酸菌数量达到稳定并在肠道内定殖。同时,由于乳酸菌的抑制作用,肠道中的鸡伤寒沙门氏菌数量下降最明显。乳酸菌对鸡肠道的好氧性异养菌没任何影响。乳酸菌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与抗生素具有相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产γ-氨基丁酸(GABA)植物乳杆菌GA8对小鼠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和盲肠菌群的影响,将60只昆明系小鼠随机分成5组,试验1、2、3组小鼠饮用水中分别添加1×106、2×106和4×106 cfu/mL的产GABA植物乳杆菌GA8,对照组在饮用水和日粮中不添加任何制剂,GABA组在日粮中加入15μg/g GABA,小鼠饲喂30d后,检测其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及盲肠菌群结构。饲喂产GABA植物乳杆菌GA8后,试验3组小鼠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间无明显差异;试验1、2、3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有提高,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但差异不显著;试验3组较对照组大肠杆菌明显减少(P0.01),乳杆菌明显增加(P0.05),试验1、2组肠球菌减少(P0.05),其他差异不显著;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试验1、2、3组和GABA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产GABA植物乳杆菌GA8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生长性能、促进有益菌生长和抑制有害菌繁殖,对血清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D-29对采后病害的抑制效果,本研究以梨为试验对象,以果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gena)为病原菌,通过在果实伤口上接种不同处理的D-29处理液测定其对采后梨褐腐病的抑制效果,监测D-29菌体在果实伤口上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D-29菌悬液可有效降低梨褐腐病的发病率,浓度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先接种D-29菌悬液的处理组,果实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先接种病原菌孢悬液的处理组,对病斑扩展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先接种病原菌孢悬液的处理组,且在先接种D-29菌悬液的处理组中,与接种病原菌孢悬液的时间间隔越长,抑菌效果越好;D-29+无菌水及D-29+病原菌孢悬液两种处理下,D-29菌体均能在短时间内在果实伤口上定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肠道菌群的影响,为揭示无乳链球菌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无乳链球菌HN016强毒株的菌悬液经口灌胃吉富罗非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无乳链球菌在罗非鱼肠道中的定植情况及对罗非鱼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口服无乳链球菌HN016菌悬液的罗非鱼在24 h后出现链球菌病的典型症状,至口服后第3 d试验组罗非鱼全部死亡;口服12 h后罗非鱼肠道内的无乳链球菌HN016强毒株数量达峰值,但口服24 h后其数量显著下降(P<0.05).口服无乳链球菌HN016菌悬液后罗非鱼肠道样品OTUs的数量和种类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口服12 h后引起罗非鱼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但口服24 h后出现反弹并高于初始水平,且肠道菌群多样性与无乳链球菌HN016强毒株在肠道中的含量呈明显负相关.口服无乳链球菌HN016菌悬液引起罗非鱼肠道菌群构成比例发生明显变化,门水平上排名前10位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广古菌门、互养菌门和软壁菌门细菌所占比例上升,厚壁菌门、梭菌门、放线菌门、奇古菌门和螺旋体门所占比例则呈下降趋势;在属水平上表现为罗非鱼肠道菌群排名前10位的优势菌属除了拟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呈上升趋势外,其他菌属如鲸杆菌属、乳球菌属和丙酸菌属等均呈下降趋势,即罗非鱼大部分肠道优势菌群已受到无乳链球菌HN016强毒株的抑制.[结论]无乳链球菌感染罗非鱼后肠道菌群构成及其多样性明显改变,可引起致病菌爱德华氏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细菌比例的增加,同时引起鲸杆菌属、丙酸菌属和乳球菌属等肠道有益细菌比例的减少,故推测迟缓爱德华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继发感染在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