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O~40cm土层的土壤性质变化及其关系。《结果]土壤性质存在明显差别,从裸地阶段(I)、草本群落阶段(Ⅱ)、灌木群落阶段(HI)至乔木群落阶段(1g)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N)和阳离子交换量(CEC)显著增加(P〈0.05),容重(BD)与pH显著减小(P〈0.05)。微生物总数显著增加(P〈0.05),其中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真菌数量与放线茵数量显著减小(P〈0.0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细菌数量与SOC、TN与A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EC呈显著正相关(P〈0.05);真菌数量与SOC与TN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BD呈显著负相关(P〈0.05);放线菌数量与BD呈显著负相关(P〈0.05)。URE、INV、APE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CAT活性显著减弱(P〈0.05);相关分析表明,URE、INV、APE活性与SOC、TN、AN、CEC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BD与呈显著负相关(P〈0.05);CAT与BD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SOC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丰富该区域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不同海拔高度下的菊科风毛菊属植物紫苞雪莲(Saussurea iodostegia Hance)10个居群的花期繁殖器官特征和繁殖分配进行研究,为探讨紫苞雪莲如何与胁迫环境相适应及提高其繁殖分配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09,在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于不同海拔下(3 050,3 200,3 300,3 400,3 500,3 600,3 700,3 800,3 925,4 000 m)采集10个居群的紫苞雪莲,每个居群取20株样品,测定紫苞雪莲的性器官长度、花粉数、个体大小及繁殖分配,并分析各个指标与海拔高度间的相关性。【结果】紫苞雪莲个体大小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紫苞雪莲繁殖分配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个体大小与繁殖分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花药和花丝长度及花粉数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花柱长度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花丝长度与花粉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花柱长度与花粉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海拔高度对紫苞雪莲的个体大小及繁殖分配有重要影响,随着海拔升高,植株可获取的资源总量降低,分配给繁殖器官的相对资源量增加,并且在花粉数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的情况下,紫苞雪莲通过花柱长度的增加来提高柱头对传粉昆虫的感受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饲养观察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在云南的适应性和蜂群繁殖能力,为成功培育抗螨性能和生产性能双优的蜜蜂品种寻找突破点,为抗螨蜂种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8月上旬~2011年6月上旬,对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蜂群饲养适应性进行观察,秋季和春季蜂群繁殖时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群的群势增殖能力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适应性强,采集积极性高,蜂群最大群势可维持16.4脾(成蜂、幼虫、蛹的总和)。两个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后总数(成蜂、卵、幼虫、蛹)的增长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前后总数净增长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但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成蜂量的净增长差异显著(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期间平均增长率整体上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P〉0.05)。【结论】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的适应性强,秋繁和春繁繁殖能力强,比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稍好,可为全国进行抗螨蜂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天目山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为研究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天目山为研究对象:利用空气离子测量仪、微电脑激光粉尘仪和温湿度记录仪,对空气负离子、可吸入颗粒物、相对湿度和气温等环境因子进行了测量,并对空气负离子与可吸入颗粒物、相对湿度和气温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天目山空气负离子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8:00—17:00)和年变化特征;不同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依次为: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1331个·cm^-3)〉紫楠Phoebesheared(1223个·cm^-3)〉银杏Ginkgobiloba(960个·cm^-3)〉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701个·cm^-3):空气负离子与可吸入颗粒物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812,P〈0.01),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0,P〈0.01),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r=-0.676,P〈0.05),瀑布、溪流等动态水体能明显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5.
7世代剑白香猪生长发育及繁殖性能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对7世代贵州剑白香猪两品系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品系2-6月龄体重、体高、胸围两两差异不显著(P〉0.05);2月龄体长、腹围两两差异不显著(P〉0.05);6月龄体长差异显著(P〈0.05),腹围差异极显著(P〈0.01);产仔数、初生个体重、初生窝重、断奶个体重、断奶仔猪数两两差异不显著(P〉0.05);泌乳力、断奶窝重两两差异极显著(P〈0.01),日增重低;7世代剑白香猪体重体尺均小于零世代。全白毛系,体型矮小、生长发育缓慢,是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选育群。  相似文献   

6.
退化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藏北退化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的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对于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呈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度退化和严重退化草地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则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土壤放线菌数量显著升高。②土壤真菌与土壤细菌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P≤o.01);而与放线菌则为负相关;土壤放线菌和土壤细菌间则为显著负相关(P≤0.05)。③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与土壤有机质均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7256、-0.7533、0.7215。④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和真菌较少,并有不同的变动规律。⑤西藏高原高寒、干旱条件下,轻度退化草地一定程度的沙化所导致的土壤通透性能的改善对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与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两试验旨在比较以糖蜜(ML)或以柑桔果肉(CT)为基础补充物、采食饲草的母肉牛生长性能和生理反应。试验1:60头杂交小母牛(婆罗门×安格斯),每周补充3次糖蜜或柑桔果肉,测定它们的体增重,繁殖性能和血液尿素氮(BUN)、血清葡萄糖、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以及孕酮(P4)的浓度。按照等热量和等氮量计算补充物的添加量。各处理间繁殖性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与添加糖蜜组(0.03g·d^-1)相比,添加柑桔果肉组的平均体增重(0.40g·d^-1)极显著增加(P〈0.01)。补充柑桔果肉组,血清葡萄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的平均浓度显著增加(P〈0.05);补充糖蜜组,尿素氮浓度显著增加(P〈0.05)。  相似文献   

8.
选用体况一致的柳州麻花鸡,设置不同磷水平处理,探讨不同日粮磷水平对麻花鸡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0·7%磷水平组麻花鸡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0·8%磷水平组和0·5%磷水平组(P <0·01),显著高于0·6%磷水平组(P <0·05);0·7%磷水平组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0·8%磷水平组和0·5%组(P <0·01),显著低于0·6%磷水平组(P <0·05)。日粮中添加0·7%磷水平适宜柳州麻花鸡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随机选择20头胎次相同、配种日期接近的新荣I系能繁母猪饲喂相同基础日粮,试验组添加1%中药免疫增强剂,经过一个繁殖周期的试验,中药免疫增强剂不仅能很好地维护肠道有益微生物群落的正常平衡,而且还能显著提供母猪妊期增生11.56%(P<0.05),猪成活率2.78%;极显著地提高仔猪20日龄重和35日龄重(P<0.01),降低仔猪腹泻频次25.9%,显著增加仔猪血液中红细胞和T细胞的数量(P<0.05)。  相似文献   

10.
体重和温度对中国蛤蜊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软体部干重(0.9901g±0.540g、0.5244g±0.0257g、0.2886g±0.0421g)和温度(13、18、23、28℃)对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个体大小对中国蛤蜊耗氧率影响极显著(P〈0.01),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中国蛤蜊的耗氧率影响显著(P〈0.05);中国蛤蜊单位体重耗氧率(O)与软体部干重(形)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0=αW^-b,其中口的取值为0.695—1.762,平均为1.449,b的取值为0.446~0.587,平均为0.542。温度、个体大小对中国蛤蜊的排氨率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中国蛤蜊个体的增大,其单位体重排氨率(N)逐渐降低;排氨率与其软体部干重呈负相关,它们之间可以用幂函数N=α0W^-b0咖表示。单位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T)、软体部干重(形)满足以下方程:0=0.258+0.561W+0.239T(R=0.680,F=19.342,P〈0.01);N=2.973+38.361W+16.897T(R=0.736,F=26.535,P〈0.01)。  相似文献   

11.
甜玉米秸秆最佳青贮时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甜玉米果穗采收后的茎秆含糖量、绿叶数量及含水量测定表明:果穗采收后天数与含糖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9),与绿叶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52),与含水量亦是极显著负相关(r=-0.962)。果穗采收后第5~7天,茎秆含糖量达14%以上,绿叶数量和含水量均适合调制优质青贮饲料。  相似文献   

12.
猪部分免疫性状与生产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通城、瑞典长白(下称长白)、英国大白(下称大白)纯种以及长大通和大长通三元杂种猪的161头个体的部分免疫性状与其生产性状(生长、胴体、肉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下:(1)免疫性状与生长性状间的相关:迟发性超敏反应(DTH)、红细胞数(RBC)、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总蛋白(TP)与日增重呈弱负相关,r值在-0.17~-0.35之间(P〈0.05);DTH、IgG、TP与达上市体重日龄呈弱正相关,r值在0.20~0.25之间(P〈0.05)。(2)部分免疫性状与胴体性状间的相关:DTH分别与胴体长、胴体斜长、胴体净重、腿臀比率和腿臀肉骨率呈弱负相关,r值在-0.18~-0.25之间(P<0.05);与板油率和内脂率呈弱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P〈0.01),0.22(P<0.01)。RBC、TP与胴体长、肋骨数、眼肌面积、胴体净重、屠宰率、腿臀比率、腿臀肉骨率间呈弱负相关,r值在-0.16~-0.36之间(P<0.05);与三点背膘厚均值、6~7肋间背膘厚、10肋背膘厚、板油率、内脂率性状间呈弱正相关,r值在0.18~0.35之间(P<0.05)。TP与胴体斜长和屠宰率呈弱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P〈0.01)、-0.24(P<0.01)。IgG与屠宰率和胴体净重呈弱负相关,r=-0.17(P〈0.05)。(3)部分免疫性状与肉质性状间的相关:DTH、TP与滴水损失呈弱负相关,r分别为-0.26(P〈0.01)和-0.19(P<0.05)。RBC与系水力呈弱正相关,r=0.34(P〈0.01),TP与大理石评分呈弱正相关,r=0.20(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免疫性状与生长、胴体性状间呈不利相关,与肉质性状间呈有利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影响,2006年9月-2007年10月,作者采用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将麋鹿昼间活动归为采食、饮水、运动、休息、警觉、其他行为等六大类型,每月6-8 d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麋鹿有晨、昏两个采食高峰和一个午间休息期,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比例依次是:休息53.40%(±5.59%)、采食22.36(±8.34%)、运动11.23%(±0.63%)、警觉5.03%(±1.76%)、其他行为4.42%(±2.06%),饮水2.65%(±0.74%).不同季节,时间分配变化明显.非参数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n=120),季节、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麋鹿的活动时间分配.除运动行为(x2=16.856,df=3,P>0.05)和饮水行为(x2=7.667,df=3,P>0.05)无显著差异外,采食(x2=15.657,df=3,P<0.01)、休息(x2=13.173,df=3,P<0.01)、警觉(x2 =13.887,df=3,P<0.01)和其他行为(x2=16.317,df=3,P<0.01)在不同季节所占时间百分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各性别-年龄组间的运动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与雌鹿之间的警觉行为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花较多时间用于警觉.幼鹿与成年鹿及亚成年鹿之间的采食行为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采用方差(ANOVA)分析后发现:所有年龄组,夏季与冬季饮水、春季与夏季警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成体和亚成体麋鹿,春季与冬季警觉、夏季与冬季运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4.
以730只固始鸡和安卡鸡F2代资源群为素材,12周龄屠宰测定体重、屠体重、腹脂重、肌间带宽、皮下脂肪厚,并检测血清17种生化指标,分析生化指标与体脂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谷草转氨酶、1-谷氨酰转肽酶、胆碱脂酶活性与腹脂率(AFR)、肌间带宽(IFW)、皮下脂肪厚(SFD)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腹脂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葡萄糖、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肌间脂肪宽呈显著负相关(P〈0.05);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与皮下脂肪厚呈显著相关(P〈0.05),但相关系数均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牦牛子宫中ERα、P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对发情期、发情后期、间情期和发情前期牦牛子宫中ERα和PR mRNA及ERα和PR蛋白的表达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牦牛子宫内膜和肌层中均有ERα mRNA和 PR mRNA的表达,ERα和PR蛋白免疫阳性产物表达于子宫腔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子宫肌层平滑肌细胞中;子宫内膜中ERα mRNA和PR mRNA在发情后期表达最强,间情期显著下降(P<0.05),发情前期回升;ERα和PR蛋白表达在发情期最强而间情期最弱;子宫肌层中ERα mRNA和PR mRNA的表达在发情期较高,发情后期显著下降(P<0.05),间情期降到最低,发情前期显著回升(P<0.05),且达到最高值;ERα和PR蛋白发情期表达最强,间情期最弱,但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ERα和PR在牦牛子宫内膜和肌层中随发情周期不同呈周期性变化,参与调节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牦牛子宫内膜及肌层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试验小白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0.15mg/kg)、缺硒组(0.01ng/kg)、低硒组(0.16mg/kg)、中硒组(0.31mg/kg)和高硒组(0.61mg/kg),试鼠自由采食.待成功建立缺硒及各剂量组动物模型后,测定相关酶类、脏器系数变化以及有关雌性小鼠繁殖性能的指标:动情周期、胚胎质量、卵母细胞质量、产仔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在第10周末成功建立缺硒动物模型;缺硒组试鼠生长发育受阻,卵母细胞质量下降、数量减少和异常率显著升高(P〈0.05);补硒各组试鼠体重及脏器重量均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显著;随着硒添加水平的提高.试鼠动情周期缩短,持续期延长,生殖细胞数量虽无明显差异.但胚胎及卵母细胞的异常率均有所降低。一定浓度的有机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雌性小鼠的生长发育,并有利于雌性生殖细胞的发生,提高其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严格的厌氧微生物培养方法,对5头生长猪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生长猪的胃肠道内容物中和粘膜上均有相当数量的乳酸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分布,但乳酸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菌(P<0.01)。3类菌在内容物中的分布为:乳酸菌在猪后肠内容物中的数量分布显著高于胃和小肠(P<0.01);双歧杆菌在盲肠内容物中数量最高(P<0.01);而盲肠和结构内容物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分布大于其他部位(P<0.01)。粘膜的分布为:乳酸菌在结肠,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在盲肠粘膜上的数量分布显著高于其他各区段(P<0.05)。猪胃肠道各区段中,除直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大肠杆菌外(P<0.01),其他各区段中2种菌的数量统计差异不显著(P>0.05);结肠和直肠粘膜上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大肠杆菌(P<0.05)。  相似文献   

18.
长筒石蒜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石蒜的繁殖速率。[方法]采用5种切割方法(C0~C4,C0为对照)处理长筒石蒜,进行扦插繁殖,通过统计子球数量和测量子球重量、鳞茎直径与重量,比较不同切割方法对长筒石蒜无性繁殖的影响。[结果]长筒石蒜母球经过C0~C4共5种切割方法处理,鳞茎数量分别增加了40%、331%、510%、737%、747%;切割次数越多,子球个头越小,但子球数量增多,因此,单个母球平均子球重量无显著差异;子球大小与母球重量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在保持基质一段时间低含水量以防止扦插鳞茎腐烂的情况下,长筒石蒜的繁殖效率以C3("*"字形6分法)和C4("米"字形8分法)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9.
苏邮2号肉鸭重要遗传性状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邮2号是1个正在培育的肉鸭品种,对苏邮2号种鸭进行了体尺指标、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及繁殖性能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公母鸭体斜长、龙骨长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半潜水长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公鸭半净膛率、全净膛率显著于高于母鸭(P<0.05),而腹脂率显著低于母鸭(P<0.05)。公母鸭间肌肉品质无显著差异。总体看出,苏邮2号繁殖性能与高邮鸭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了正确认识桉树的耗水规律,利用热扩散探针法对2~3年生尾巨桉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动态特征,并利用自动气象站同步测定林分气象条件,分析各气象因子与液流的关系。结果表明:2~3年生尾巨桉树干液流白天变化幅度较大,呈单峰曲线,占全天液流量的85%以上,变化特征与4年生尾巨桉相似,日平均树干液流密度为5.06 mL· h-1· cm-2较4~6年生尾巨桉日平均液流密度大,夜间液流曲线平坦且较弱,夜晚平均树干液流密度为1.79 mL· h-1· cm-2是4年生的3.8倍。不同月份间晴天的树干液流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天气条件下,晴天的液流启动时间最早(7:00),达到峰值所需时间最短(4.5 h),且液流峰值最大(18.47 mL· h-1· cm-2),持续时间最长,日液流量也最大;其次是阴天,最后为雨天。2~3年生尾巨桉树干液流密度与大气温度、风速、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以及水汽压亏缺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空气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68、0.127、0.903、0.909、0.778、-0.626,这与4年生尾巨桉影响因子略有不同;日耗水量与大气温度、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空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0.489、0.523、0.408、-0.1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