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竹类植物光合特性与叶片功能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合作用指标作为植物重要生理特性指标,受植物自身遗传特性与周围环境因素影响。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反映植物遗传特性以及植物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响应对策。因此,研究植物叶片功能性状指标与光合特性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和应用价值。竹类植物作为地球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对竹类植物光合特性与叶片功能性状的研究可为竹子经济栽培、经营管理、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文中总结了竹种光合特性已有研究成果,归纳影响竹子光合作用的影响因子,评述竹类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研究内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响应,探讨竹类植物光合特性与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竹类植物光合特性与叶片功能性状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竹类植物园林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竹类植物集文化、美学、景观价值于一身,在中国园林中发挥着其他植物所无法比拟的作用。本文从竹类植物的园林艺术特色及生态功能、中国竹子造园的历史、竹类植物造园的竹种、类型、艺术手法以及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对竹类植物在园林中应用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竹类植物在园林造园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植物缺铁性黄化病已成为世界领域内一大难题,现在的防治方法各有利弊。丛枝菌根能提高植物抗逆性、促进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研究丛枝菌根对防治植物缺铁性黄化病的机理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从植物功能性吸收障碍与土壤中植物有效铁含量低两个方面对植物缺铁性黄化病治病机理进行综述,同时从增加土壤铁的有效性和影响植物生理状态的角度阐述了丛枝菌根对防治植物缺铁性黄化病的可能机制,并从AMF菌根种类、植物种类、土壤环境因素方面综述了丛枝菌根对植物铁元素吸收效果的影响因素,旨在对AMF接种防治植物缺铁性黄化病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AMF防治植物缺铁性黄化病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用竹类多样性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竹子的药用功能是指竹类植物可以作为中药药材加以利用的属性,是中国竹类功能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药用竹类中,有的本身就是传统中药,历史上早有应用并沿用至今;有的具有保健作用,被竹子分布区及周边群众长期利用,用以养生保健。文章收集整理了中国具有药用功能的竹类植物种类,分析了其药用功能。结果表明,中国传统药用竹类有11属30种1变种4栽培品种,保健竹类有7属8种,共计涉及竹类15属43种及种下分类群。  相似文献   

5.
从竹林储碳能力、竹类资源增长速度以及竹产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等方面论述了竹类植物在森林碳汇中的发展潜力和优势,探讨了竹类植物碳汇能力和碳汇交易的发展,为竹类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安徽野生竹类一个新记录属--矢竹属Pseudosasa,并描述了该属一个新种短箨茶秆竹P.brevivaginata。该种产于皖西大别山区,与鸡公山茶杆竹P.maculifera和庐山茶秆竹P.hirta在地理分布上比较靠近。这些竹种可能为该属植物在向北扩展的过程中以适应较寒冷的气候而长期演化所形成。  相似文献   

7.
环境胁迫下竹类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克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兼有生理可塑性和生理整合的属性。竹类植物是克隆植物的一类重要资源。竹类植物生态适应性策略是竹林健康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竹林对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文中从克隆植物的生理整合及生理可塑性等方面对竹子在水分、温度、光照及土壤矿质元素等环境胁迫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进行综述,并从加强竹子生理整合特性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抗性生理机制研究、"南竹北移"引种驯化等3个方面提出将来研究重点,以期为研究竹子应对异质环境胁迫、提高生态适应性和扩大竹子生长范围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竹类物种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世界约有竹类植物1 500多种。中国是世界上竹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截止目前,中国实际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公开发表的竹类植物有44属、762种,约占世界竹类种数的50%以上。这其中不包括55变种、147变型、5个杂交竹,计207个种下分类群以及竹类栽培品种和许多存疑竹类。文章详细列出了中国已公开发表的762种竹类植物名称,显示了中国竹类物种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浅谈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栽培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壤条件、栽植季节、母竹选择、起挖、运输、栽植等主要介绍了竹类植物栽培的技术要点与从保持土壤湿度、松土、除草、施肥管理、修剪、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介绍了养护管理的措施,对竹类植物景观的营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竹类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竹类植物的分类、栽培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对竹类植物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也为从事竹类植物科研、生产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竹类植物衍生物的生理活性及其疗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竹类植物不同部位衍生物的生理活性及其疗效 ,重点讨论了竹叶黄酮、竹叶多糖及竹叶叶绿素等竹类植物的衍生物在抗癌、抗衰老、抑菌、抗氧化等方面的功能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2.
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竹类植物在园林中应用广泛。文中从竹秆形态及繁殖特点、竹秆高度以及园林用竹的观赏部位3个方面概述园林竹类植物分类,归纳总结竹类植物在园林中栽植应用的主要模式,从国外以竹造景概况、我国古代竹景和当前竹类植物常见的搭配组景3个方面对竹类植物园林应用造景进行评述,从竹类植物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3个方面对其园林应用价值进行总结,提出竹类植物园林应用的生产和研究展望。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竹类植物的园林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13.
竹子集经济、生态、文化价值于一身,是最具开发潜力的绿色植物资源之一,其茎秆是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部分。文中概述了竹类植物由笋到茎秆的生长发育研究进展,包括生长规律、形态解剖结构、激素和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4个方面。文中在分析和综述的基础上,指出竹类植物茎秆生长发育研究尚比较薄弱,认为培育符合工业化利用要求和具有高观赏价值的竹子新品种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了除常规的培育和经营措施外,分子辅助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将是实现高产、优质、抗逆等竹子新品种培育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竹子工业化利用效率、实现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竹类无性系种群增长及结构动态、无性系生长格局、形态可塑性、生理整合作用和生态对策等方面,对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以生态高效整合理论及技术为核心的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研究方向,在21世纪竹林资源培育与利用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竹子生理整合作用的生态学意义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理整合是克隆植物的重要特征,对于克隆植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扩张和资源利用等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竹类植物作为典型的克隆植物,克隆生长形式使其具有许多特有的生长性质,能够有效地利用异质性生境资源,具有强烈的生理整合功能.该文从土壤水分、养分、光照和种群扩张等方面综述了竹子生理整合特征及其研究进展,提出了基于竹子生理整合作用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主食竹种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了大熊猫主食竹种的研究历史,并着重从主食竹种的分类与分布、生理生化特征、生态生物学特性、营林技术、大熊猫对主食竹种的食用、主食竹种病虫害以及高新技术在竹类研究中的应用等7个方面综述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类资源及其研究方向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的主食竹类资源及其特点,立地条件对竹林生长发育的的影响等做了分析;并就当前和今后对大熊猫主食竹类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8.
竹亚科植物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亚科植物具有生长快、周期短、产量高、用途广、投入少等优势,可以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竹类植物的特殊生长发育规律,至今在形态分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部分竹种存在归属混乱的问题。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文中综述了竹类植物的分类现状和进展,指出了目前竹类植物分类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竹类植物分类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笔者于2007年2月28日至3月12日对我国台湾省的竹类资源进行了一次短暂考察。经初步归纳,台湾现有各种竹类植物20属63种及种以下分类群,其中13种为台湾特有竹,24种为国外引进竹,其它与大陆共有,只是有些中名叫法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20.
竹类是一类具特殊生长习性与生长型的植物,其分布范围广泛、有性生殖脆弱而无性繁殖发达,易于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沦为小种群或濒危物种。本文从小种群近交危害与集合种群上分析了竹类种质保护的适度思想,即适宜的局域种群与集合种群结构度是优化竹类野生种质保护的重要依据;并从区域相对封闭生态系统结构度与竹类种质稳定性上分析了野生种质适度保护的策略;最后从加强竹类种质种群生态学特征的编目清查、自然野生栖息地就地保护、竹类种质保存圃建立与完善,以及竹类原料林的定向培育4方面阐述了竹类种质的适度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