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年国审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探索不同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为进一步认识品种更替对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方向奠定基础。【方法】搜集整理1992—2017年共计770个品次的国家审定玉米品种信息,对其中占比73.64%的普通玉米品种的千粒重、容重以及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随年份更替,容重、千粒重和粗淀粉的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升高趋势,年均升高量分别为1.87 g·L-1、0.91 g和0.19%;粗脂肪含量每年以0.03%呈极显著下降趋势;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年平均值则基本保持稳定,多年平均值分别为9.88%和0.30%。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容重和千粒重均与粗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二者均与粗脂肪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粗蛋白和赖氨酸均与粗淀粉和千粒重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以每1 000粒籽粒为单位计算各物质积累量发现,随年份更替,单位千粒籽粒中的粗淀粉仍表现为极显著升高,但与物质含量趋势不同的是,单位千粒的粗蛋白和赖氨酸的积累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趋势,粗淀粉、粗蛋白和赖氨酸年均升高量分别为1.159、0.092和0.001 g;粗脂肪积累量仍随年份更替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品种更替过程中,千粒重和容重等产量性状是中国玉米品种改良相对较快的性状,而千粒重和容重的升高主要依赖于粗淀粉含量的迅速提升;粗淀粉含量较为快速的提高可能对粗蛋白、赖氨酸和粗脂肪含量造成了"碳稀释效应",而千粒重的改良导致了其积累量与浓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同时,宜机收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对品质性状造成的可能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地区玉米品种密植条件下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脱粒含水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找出该地区密植条件下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筛选出适宜新疆北疆地区种植的耐密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北疆18个中熟玉米品种为材料,在10.5×104株/hm2密度下,分析各参试玉米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结果】在密植条件下各参试品种产量差异极显著;产量与行粒数(r=0.565*)、百粒重(r=0.485*)呈显著正相关;18个玉米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可以解释85.6%的产量变异;优化后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6.391+0.469X6+0.33X8。【结论】新疆北疆博州地区密植条件下选择玉米品种时,选择穗长稍长、穗粒重较大、百粒重较重且脱水快的品种,华西704,登海1707和华西917可作为新疆博州地区中熟春播地膜玉米栽培选择品种。  相似文献   

3.
以通过审定的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2005—2020年审定小麦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情况,统计分析审定品种产量和相关的15个农艺性状。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北片水地组、南片冬水组和南片春水组审定的品种数量占黄淮冬麦区审定品种数量的86.8%。黄淮海地区与产量显著相关各性状的相关系数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容重>生育期>蛋白质含量>吸水率,其中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容重、生育期、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个不同组别的单位面积穗数、千粒质量、容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生育期、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蛋白质含量的引入对产量有统计学意义。综上可知,千粒质量、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是不同类型品种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千粒质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从而将产量要素协调到有利于高产的最佳水平,有助于提高小麦品种的产量和稳产性,助力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近10年审定普通玉米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5-2014年四川省审定的226个玉米品种的产量、8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四川省审定的玉米品种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36.66 kg,产量优势不突出;平均生育期、平均株高、平均穗长、平均行粒数、平均穗行数、平均穗位高、平均百粒重、平均出籽率分别为123.26 d、262.96 cm、19.54 cm 、36.45粒、16.32行、104.92 cm、30.78 g、85.35%,年际间差异不大;平均容重为736.66g/L,高于国家一级标准;平均粗蛋白质含量、平均粗淀粉含量、平均粗脂肪含量、平均赖氨酸含量分别为9.99%、73.93%、4.53%、0.31%,整体营养水平不高.指出四川省玉米品种选育应根据生产需要选择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区域品种,继续加大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不同年代玉米主要性状的演变规律及其对密度的响应,为玉米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中国1960s、1980s、2000s 3个年代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遗传改良过程中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主要性状的演变特征。【结果】随着年代的更替,不同时期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的籽粒产量均显著提高,其中2000s单交种相比1980s和1960s平均提高25.7%和35.8%,而其亲本提高了16.3%和29.7%,百粒重明显增加,但杂种优势指数差异不显著。不同年代玉米随年代更替株高、穗位高以及穗位高/株高变化不明显,而植株茎粗增大,叶向值显著升高,植株形态耐密抗倒明显增强。当代品种及其亲本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后物质/总干重、收获指数均明显高于1980s和1960s品系,高密度条件下当代品系的光合生产能力(平均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平均净光合速率)具有明显优势。高密度条件下当代品种具有较高的粒叶比,且单位叶面积指数可以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百粒重、穗粒重、茎粗、叶向值等形态性状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位高和穗位高/株高相关性不显著,而与生物量、花后物质比例以及平均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单交种的粒叶比和单位叶面积获得的籽粒产量与其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其亲本中二者与籽粒产量相关性不显著。表明高产玉米群体的生理耐密性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中国玉米品种的遗传改良过程中,籽粒产量的提高是其植株形态改良和生理耐密性协同提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玉米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玉米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穗粒数相关系数最大(r=0.81296^**),穗粒数与穗粗和穗长相关极显著,穗粗和穗长与棒三叶面积,单株叶面积相关显著或极,棒三叶面积与株高、穗粒、叶片数相关极显著,但与生育期相关不显著。据此可能会育出生育期较短而单株产量较高的玉米品种,但不易选出株高和穗位均低而单株产量高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7.
玉米籽粒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了解不同品种玉米籽粒容重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方法】采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的方法,对多个玉米品种籽粒的容重和产量、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将山东省最新审定的29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三类,高容重型(H-TW)、中容重型(M-TW)和低容重型(L-TW)。玉米容重的变异来源于基因型和试验地区,二者均达极显著水平。受基因型控制的籽粒形状是决定容重的重要因素,不同粒型之间容重差异显著,容重值排序是爆裂型>硬粒型>马齿型。施氮肥对玉米容重的影响不大,同一品种不同的施氮量处理之间玉米的容重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玉米籽粒容重与千粒重和产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容重与蛋白质含量和淀粉总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粗脂肪含量呈负相关。通径分析指出赖氨酸含量对玉米容重起负作用,且由于决定系数最小(R(3)2=-0.05%),成为影响容重的主要限制因素,尤其是对蛋白质形成的限制,但对淀粉总含量的限制作用较小。【结论】提高玉米籽粒容重,应该首先着眼于籽粒总淀粉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单交种产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分析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品种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发展变化规律,为今后玉米育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利用中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自交系为材料,采用3点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产量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品种产量和中亲产量随年代推进逐渐提高;早期品种高密条件下产量下降,当前品种随密度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不同时期品种随年代变化杂种优势在低密条件下逐渐增加,而高密条件下逐渐下降,中密和平均杂种优势没有变化;随年代变化,雄穗分枝和穗上叶与主茎夹角逐渐减少,行数、籽粒长和百粒重逐渐增加,行粒数、出籽率和容重没有变化;随年代变化品种产量增加与杂种优势效应相关性不显著,与穗行数、穗粗、籽粒长、百粒重和中亲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雄穗分枝数和穗上叶与主茎夹角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杂种优势并没有显著提高,亲本产量的提高、种植密度的增加、株型的改善、雄穗分枝的减少及果穗性状的优化是当前中国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充分挖掘并利用山西省不同生态区优质玉米品种。【方法】对山西省4个生态区的75个玉米品种的13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3个数量性状中出籽率和粗淀粉含量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1.78%、1.92%,说明玉米品种的这两个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穗位和粗脂肪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5.06%、13.78%,说明玉米品种的穗位和粗脂肪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产量与生育期、总叶片数、株高、穗位、行粒数、百粒质量以及出籽率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0.520、0.630、0.57、0.315、0.461、0.380;与粗脂肪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38。主成分分析发现,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1.35%,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产量、粗脂肪、穗位、总叶片数;第2主成分主要反映生育期、行粒数、粗淀粉;第3主成分主要反映粗蛋白、粗淀粉、穗长以及行粒数;第4主成分主要反映容重。聚类分析显示,75个玉米品种的13个数量性状最终划分为3个类群,初步明确了各个类群特征,其中第Ⅰ类群适合筛选容重、粗蛋白以及粗脂肪含量较高的玉米品种,第Ⅱ类群适合筛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阿夫及其4个不同时期衍生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阐明阿夫衍生品种(系)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方法】在点播条件下,对阿夫及其4个不同时期衍生品种(系)的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阿夫衍生品种(系)的株高明显降低,其中子四代的平均株高仅为阿夫的84.70%;子代株型由松散型逐步过渡到紧凑型,叶片由长窄逐渐变为短宽;穗长、单株有效穗数、千粒质量、穗粒质量和小区产量均显著增加,小穗数和穗粒数变化不明显。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千粒质量和穗粒质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株高对产量的负向贡献较大,单株有效穗数、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均不显著,其对产量直接作用的正负效应在各世代间也不完全相同。【结论】阿夫的穗大丰产特性在品种演替中得到了很好地传递,但是粒多的丰产特性并未得到充分传递。适当降低株高、增加有效小穗数、提高结实率、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并重、主攻穗粒质量是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吉林省主推玉米杂交种17个,采用多重比较、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其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更替,单株产量、百粒重、穗长、穗行数、子粒长呈显著提高趋势,病株率(玉米丝黑穗、玉米螟害)呈显著下降趋势,株高和穗位高呈平稳发展趋势.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对产...  相似文献   

12.
不同青贮玉米品种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青贮玉米品种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相关关系,为选育优质青贮玉米品种提供依据。【方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调查相关农艺性状,在乳熟末期至腊熟初期采收全株玉米,测定相关品质性状,用DP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粗脂肪含量与分蘖数(r=0.744 1**)呈极显著正相关,粗淀粉含量与分蘖高、分蘖穗位高、穗数(r=0.860 5**、0.809 7**、0.721 3**)呈显著正相关,多蘖多穗性状有利于淀粉含量的提高。粗纤维含量与茎秆重、叶片重(r=0.674 0**、0.600 9**)呈显著正相关,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均与茎秆重(r=0.835 8**、0.805 0**)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分蘖型青贮玉米品质显著优于单秆型青贮玉米,其粗脂肪、粗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单秆型青贮玉米,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单秆型青贮玉米品种。对品质性状进行间接选择时,应重视分蘖多穗材料的选择,综合其他性状,协调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统计2000—2013年浙江省审定的42个糯玉米品种的12项农艺性状和4项抗性性状,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近年来审定品种产量水平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2259 kg·hm-2;审定品种与对照生育期相差天数逐年增加,平均每年比对照延迟0429 d;直链淀粉含量年际间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048%;单穗重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455 g,各审定品种的其他农艺性状,如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千粒重在不同年份间无显著性增益。相关分析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穗长>生育期>单穗重>株高>穗粗>行粒数>穗行数>穗位高>千粒重>秃尖,其中穗长、生育期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单穗重、株高、穗粗和行粒数与产量显著相关。浙江省糯玉米品种突破性高产育种急需加强种质创新与改良,注重穗长和穗粗的选择,并持续降低直链淀粉的含量,适当延长生育期也有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近年来审定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研究近年来山东省审定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的演变情况,为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方法】统计1999年至2010年山东省审定的55个小麦品种的18项农艺和品质指标,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山东省近年审定品种产量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61.65 kg•hm-2,但产量三要素中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化不明显,只有粒重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尽管相关系数非常低。生育期平均每年缩短0.57 d,株高、最大分蘖数呈下降趋势,成穗率逐年上升。高产品种单位面积穗数较多,成穗率显著较高,提高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可能是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关键。山东省近年审定品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指标相对较高,但Zeleny沉降值和稳定时间等指标相对较低,指标间不协调。籽粒容重、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等指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下降的趋势。优质品种粒重显著较低,这也是提高其产量潜力的重点改良性状。总体来看,产量及农艺性状与品质指标负相关,但二者之间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可以协调的,山东省小麦高产优质育种仍有相当大的空间,育种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结论】山东省近年来育成小麦品种产量水平稳步提高,中多穗品种更适合山东气候和生产条件,单位面积穗数接近600 m-2、穗粒数40粒、粒重40 mg以上。山东省近年来审定品种总体品质状况较差,而且各项品质指标非常不协调,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研究急需加强。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陕西关中生态条件下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及贡献大小,对陕西省2015年部分省审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研究表明,穗长和株高与小区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r=0.57)和显著水平(r=0.44),行粒数与小区产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r=0.40),穗位高与小区产量呈负相关(r=-0.28);穗长和株高对小区产量表现出较大的直接正效应(P=0.3778,P=0.2427),穗位高对小区产量表现出较大的直接负效应(P=-0.3701)。为获得高产玉米品种,应注意穗长、株高的选择,并协调好株高和穗位高,穗长和穗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宁南山区不同玉米生长及产量对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宁夏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旱地春玉米合理密植增产机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以当地大规模种植的2个玉米品种大丰30和先玉698为试材,设置5个密度梯度,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植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等方面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不同玉米品种的植株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逐渐增加,在成熟期2个品种的干物质积累达到了最大值。群体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大逐渐增加。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个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重、穗粗、行粒数、穗粒重、百粒重、产量等先增加后减小,秃尖率均先减小后增大,2个品种均在6.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比在5.25万株/hm~2时产量增加了73.39%、36.26%。【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丰30和先玉698的适宜密度是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旨在为鲜食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方向和科学依据。以2018-2019年参加吉林省特用玉米区域试验并且通过审定的的7个品种为试验材料,整理和分析了这些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品尝品质。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品尝品质在不同品种间均有显著差异。鲜果穗产量与行粒数、株高和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穗粗、出籽率、百粒重和穗位呈正相关,与秃尖呈负相关。气味、色泽、风味、皮的薄厚对品尝品质总分影响最大。因此,在育种中要注意协调好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对玉米品种先玉335连续11年度的产量及主要性状进行研究,以期为玉米育种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籽粒水分、粒穗比和容重是年度间最稳定的性状;穗长、穗粒重和产量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不同年代主推玉米品种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时期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主要推广品种为材料,研究中国玉米主推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以期为未来的优质玉米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50-2000年代各时期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共35个,种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顺义试验基地,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种植5行,3次重复,选中间2行收获,收获后考察每小区籽粒产量、容重,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测定籽粒中淀粉、蛋白质与脂肪的含量。对所有品种的品质性状、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同时对品质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每个年代的各品质性状、产量的平均值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品质性状与产量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年代内,玉米品种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容重的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下,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在9.54%-18.74%,产量的变异系数为4.53%-33.33%,表明每个年代内不同品种的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容重差异较小,脂肪含量与产量变异幅度较大。年代间的产量呈极显著差异,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容重在年代间的差异也呈极显著水平,但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1950-2000年代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着年代变化呈逐渐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871 kg•hm-2;淀粉含量随着年代变化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25%;蛋白质含量随年代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0.31%;容重随年代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5.97 g•L-1。淀粉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493),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678)。由以上说明,1950-2000年代玉米主推品种淀粉含量的上升,蛋白质含量的下降与产量的提高具有相关性。【结论】1950-2000年代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淀粉含量与容重有所提高,蛋白质含量稍有下降趋势,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鉴定广西主栽玉米品种的耐低氮能力,筛选适合广西种植的耐低氮型玉米品种,为当地山区玉米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处理、品种为副处理进行10个主栽玉米品种氮胁迫试验。主处理设正常施氮(N 180 kg/ha,CK)与氮胁迫(N 0 kg/ha)2个处理,灌浆期测量株高与穗位高,成熟期测产并调查穗部性状。分析各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指标的耐低氮指数差异性及相关性,并采用模糊函数法五级制划分标准对各玉米品种的耐低氮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氮胁迫处理的株高、穗位、穗长、穗行、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均低于CK,果穗秃尖长则较CK长。不同玉米品种在氮胁迫下各性状的耐低氮指数存在差异,其中以产量的耐低氮指数最小,氮胁迫对其影响最大;株高、穗长、穗行、百粒重等性状的耐低氮指数差异不明显;秃尖长的耐低氮指数变幅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与秃尖长呈显著负相关;氮胁迫条件下,玉米各性状对产量影响程度排序为穗粒数>百粒重>秃尖长>穗行>穗长>株高>穗位。以模糊函数法对各品种耐低氮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桂单0810、迪卡008、华优168和桂单162的耐低氮能力较强,先达901、亚航0919、兆丰788、桂单901和正大808种的耐低氮性属于中间类型,瑞特237的耐低氮能力较弱。【结论】产量、穗粒数、百粒重和秃尖长可作为大田生产中快速、简易筛选耐低氮玉米品种的指标;初步筛选出耐低氮能力较强的品种为桂单0810、迪卡008、华优168和桂单1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