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置每公顷密度4.5万株和9.0万株两个密度水平,副区设置不打顶、人工打顶和化学封顶3种方式,研究不同密度下打顶方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增大,棉花株高和单产增加,而单株干物质重、单株果枝数和单株铃数减少;不同打顶方式比较,高密度下单株有效铃数、单铃重和籽棉产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化学封顶人工打顶不打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低密度下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每公顷密度9.0万株下化学封顶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 143.19 kg/hm2,说明化学封顶更适于棉花高密度种植。  相似文献   

2.
新疆早熟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及多项式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新疆早熟陆地棉预备试验品系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和多项式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单铃质量及籽指与霜前皮棉产量成负相关,影响力顺序为生育期>籽指>单铃质量;果枝始节位、株高、单株铃数及衣分与霜前皮棉产量成正相关,影响力大小为衣分>株高>单株铃数>果枝始节位。并提出新疆早熟棉区棉花育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目标为:生育期127~132 d、果枝始节位4.4~5.3、株高(7月15日打顶后自然株高)62~74 cm、单株铃数6.5~9个、单铃质量5.2~5.9 g、籽指10.1~11.3、衣分42%左右。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密度群体棉花成铃分布、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量及产量品质的差异,为长江流域直播棉花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单株果枝数和脱落数均呈显著减少的趋势,株高和始果枝位变化不明显;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LAI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8.25万株/hm2处理在生育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LAI;单位面积的内围和中上部成铃数、干物质量、地下部分干物质量、地上部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物质量均随密度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外围和下部成铃数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以6.00万株/hm2处理时最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棉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8.25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3 963.0 kg/hm2;棉花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略微增加的趋势,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的变化不明显。总体来看,6.00万~8.25万株/hm2是长江流域直播棉花较为适宜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各处理棉花的株高和叶枝数呈递减的变化规律,第一果枝节位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棉花的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棉和皮棉产量呈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同一移栽密度下,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棉花的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棉和皮棉产量呈上升的变化规律。在洞庭湖棉区,1 212~1 516株/667m2为最佳的种植密度,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籽棉和皮棉产量,从而最终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甲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各处理棉花的株高和叶枝数呈递减的变化规律,第一果枝节何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棉花的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棉和皮棉产量呈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同一移栽密度下,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棉花的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棉和皮棉产量呈匕升的变化规律。在洞庭湖棉区,1212~1516株/667m^2为壤佳的种植密度,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籽棉和皮棉产量,从而最终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机采质量,找出适应76cm等行距机采模式的适宜种植密度,本试验通过设置10.5万株/hm2(A)、15万株/hm2(B)、19.5万株/hm2(C)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指标、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株高、茎粗及单株果枝数、单株叶面积、单株营养器官干物质、单株生殖器官干物质和单株...  相似文献   

7.
减施氮肥对北疆滴灌棉花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减氮栽培条件下,北疆滴灌棉花干物质分配动态及产量形成的规律,寻求最佳施氮量。【方法】 供试棉花品种为鲁棉研24,设置4个不同施氮水平,分别为506(N1),402.5(N2),299(N3)和195.5 kg/hm2(N4),分析减施氮肥对北疆滴灌棉花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在N3处理下,干物质快速积累期时间持续最长,为42 d,分别比N1、N2和 N4处理多15、19和15 d。N3处理下,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Vm最小,分别比N1、N2和N4处理低13.3%、24.2%和10.74%;N3处理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Vm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速率Vm均达到最大,其中N3处理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最大积累速率Vm分别比N1、N2和N4处理高35.92%、3.48%和0.67%。N3处理生殖器官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Vm分别比N1、N2和N4高52%、22%和19%。N2处理下籽棉产量最高,达到5 938.34 kg/hm2,显著高于N1和N4处理,但与N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论】 高氮促使干物质向营养器官分配,适量减氮则有利于干物质向生殖器官分配;高氮(N1)会造成棉花中后期营养生长旺盛,适量降低氮肥(N3)使用量不会显著降低棉花产量。北疆棉区滴灌棉花最适施纯氮量299~402.5 kg/hm2。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棉田喷施禾田福可、吐优塔,调查2种化学免打顶剂对棉花植株性状、果枝长度、棉花产量的影响,探索不同免打顶剂的使用时间、使用剂量。结果表明:使用免打顶剂并结合化调,可将棉花株高控制在75~80厘米,单株果枝台数控制在11台之内,上部空果枝高度控制在10~15厘米,基本接近人工打顶的铃数和单铃重,产量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氮肥施用量对棉花产量及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黄河流域棉区棉花产量和棉田土壤脲酶活性对尿素施用量的响应,2017年在安阳大田试验以中早熟品种冀228为试验材料,设置纯氮0、60、120、180、240、300、360kg/hm~2共7个处理(分别用N0、N60、N120、N180、N240、N300、N360表示),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棉花干物质积累量,N300处理棉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干物质分配到生殖器官的比例较高;N360处理棉花单株干物质较N300处理下降,而且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比例下降。各施氮处理较N0单株成铃数增加1.1~1.3个,单铃重增加0.2~0.4g,籽棉产量显著高于N0处理。N300处理籽棉产量最高,较N0处理增产9.6%,与N0、N60处理产量差异显著(P 0.05),与N120、N180、N240和N360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施氮显著提高收获期0~60cm土壤脲酶活性,N240处理在0~20cm、20~40cm与40~60cm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比N0处理增加93.2%、100.1%和51.8%。土壤脲酶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强,当施氮量超过240kg/hm~2,土壤脲酶活性降低。随土层深度增加,脲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300kg/hm~2的棉花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干物质分配合理,能获得较高籽棉产量,并维持土壤耕作层较高的土壤脲酶活性,可作为本地区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10.
增加光能利用是增加棉田产量可供探索的一条途径。1984~85年在院农场棉田研究光强对泗棉二号(陆地棉)主要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影响。棉田盛花期光强大于初花期和吐絮期。棉田最大叶面积系数的大小和分布,影响光能立体利用,棉株基部层(21~40厘米)光强大于光补偿点,才有利于结铃。不同密度棉田光强间差异对棉株营养器官影响小,对生殖器官影响大。光强与株高为负相关,与单株子棉重为正相关。这种正相关主要是通过增加株铃数、单铃重、果枝数的间接效应取得。最优回归方程y(单株子棉重)=-101.61+1.32x_1(光强)+0.24x_2(果枝数)+5.10x_4(株铃数)+18.82x_6(单铃重),计算理论值与观察值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崔延楠  张璐  张特  康正华  赵强 《新疆农业科学》2020,57(12):2197-2204
【目的】 研究人工打顶与化学封顶的有效结合方式和精准的棉花打顶技术,为丰富棉花栽培措施、提高棉花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常规人工打顶作为对照,设计先人工打顶再喷封顶剂和先喷封顶剂再人工打顶两种打顶结合方式与3个化学封顶剂剂量,测定不同处理棉花的叶枝长、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及产量等,分析不同处理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 人工打顶处理与其它处理相比,其株高减低6.37%,平均叶枝增长量减少了0.35 cm;棉铃脱落数较低,果枝数较少,倒1、倒2和倒3果枝长度增加了3.36 cm,棉株单株铃数增加。各剂量处理对叶枝长、果枝长及果枝数抑制效果无显著差异,300 mL/hm2剂量处理棉花棉铃脱落数较低,单株棉铃数为6.25个,籽棉产量与皮棉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7 779.99与3 203.02 kg/hm2【结论】 人工打顶后5 d喷施化学封顶剂300 mL/hm2,可以抑制无效枝的伸长,防止蕾铃脱落,约增产15.28%。  相似文献   

12.
探究滴施烯效唑复配促进剂对棉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促进棉花栽培向轻简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棉花品种新陆早42号为田间试验材料,以叶面喷施缩节胺为对照(CK),设置滴施烯效唑分别与噻苯隆(T1)、胺鲜酯(T2)、萘乙酸(T3)、氯吡脲(T4)复配4种药剂组合,于棉花化学打顶时施药一次,比较滴施烯效唑复配促进剂对棉株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滴施烯效唑复配促进剂能够控制棉花株高和果枝生长,其中T1处理棉花株高在施药后14、21、28 d分别较CK显著降低2.47、2.17、2.34 cm,吐絮期第3、第6和第9果枝长分别较CK显著缩短20.0%、20.7%和36.7%;T2处理棉花株高在施药后14、21 d分别较CK显著降低0.74、1.27 cm,施药后28 d与CK差异不显著,吐絮期第3、第6和第9果枝长分别较CK缩短9.1%、12.0%、36.6%,蕾铃干物质积累量在施药后40、50 d较CK分别提高7.32%、19.13%,其生殖器官占比较CK分别增加6.09%、4.94%。4个滴施处理以T2处理单株结铃数最高,较C...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氮肥运筹对雹后重播受旱棉花生长特性及产量影响。【方法】主区为正常蕾期灌水处理(CK),蕾期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副区为4种施氮比例不施氮(N0)、以盛铃期为界限分为(蕾期肥+花期肥)∶铃期肥3∶7 (N37)、(蕾期肥+花期肥)∶铃期肥5∶5 (N55)、(蕾期肥+花期肥)∶铃期肥7∶3 (N73),研究雹后重播受旱棉花的最佳氮肥运筹。【结果】在同一氮肥处理下,蕾期中度水分胁迫较CK处理生育进程提前,茎粗、有效果枝、倒四叶宽、双铃率以及LAI、Pn均有所降低,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及出现时间、拐点提前;干物质最大积累量、干物质向生殖器官分配比例,单株成铃数、籽棉产量有所下降,单铃重、衣分无显著差异;在同一水分处理下,铃期肥比例增加,生育进程延后,倒四叶宽增加;不同追肥比例在茎粗、有效果枝数、倒四叶宽、双铃率、 LAI、Pn均优于N0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量、最大积累速率、单株结铃数、籽棉产量均高于N0处理;在正常蕾期灌水处理(CK)下N55  相似文献   

14.
为完善棉花DPC+化学封顶技术的配套栽培措施,于2014和2016年在河北省河间市瀛州镇国欣科技园进行试验。以欣试17为供试品种,在不同栽培密度(6.0万、9.0万和12.0万株/hm2)和施氮(N)量(0、105和210kg/hm2)下研究增效缩节胺[25%甲哌鎓(1,1-dimethyl piperidinium chloride,DPC)水剂,以下简称DPC+]化学封顶对棉花生长、产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熟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人工打顶相比,DPC+化学封顶的株高增加4.5~7.5cm,果枝数增加2.5~2.6台,叶面积系数(LAI)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无明显变化,铃重增加,铃数略减少,熟期提前,产量无显著变化。随密度增加,棉花株高降低、果枝数减少、中下部果枝缩短、LAI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大。密度对产量和熟期的影响在2个年份不同,2014年(7月份干旱)密度不影响产量和熟期,2016年(7月份多雨)高密度降低产量、延长熟期。施N量不影响棉花生长和产量形成及熟期。此外,棉花LAI、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熟期均不受试验因素间(打顶方式、密度和施N量)互作的影响,说明密度和施N量不影响DPC+的化学封顶效果,即化学封顶技术对种植密度和施N量等配套栽培措施的要求可能并不苛刻,这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氮肥施用策略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明确膜下滴灌棉花不同氮肥施用策略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方法]在新疆库尔勒市包头湖农场进行大田试验,对不同生育期棉株干物质积累进行测定.[结果]各处理棉株干物质积累动态都呈"S"型曲线,用Logistic生长函数进行拟合,模型拟合较好;棉花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快时间在初花期至盛铃期,棉株干物质积累总量与皮棉产量之间存在很好的一致性,各处理间单株铃数、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存在显著差异,而各个处理间单铃重和衣分差异不显著.[结论]在蕾期、花铃期前轻后重,盛铃期前重后轻的施肥策略能够获得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其产量也最大.  相似文献   

16.
探索不同化控方式对棉花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影响。本试验对棉花产量及株高、铃数、叶片数、果枝数、单株铃重5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分析表明5个农艺性状对棉花产量构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其各处理的株高、铃数、叶片数、果枝数、单铃重与产量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以D3的5个性状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均呈现极显著关系。各处理能使不同因子的结构和性状发生一定变化,产量因子的铃数、果枝数、铃重对产量有直接的贡献,生物性状因子对产量有间接效应的影响,而D3可使因子内性状间的协调促进作用更为合理,有益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棉花打顶剂在长江流域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早熟棉品种‘中棉所50’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江苏省宿迁市开展打顶剂(DPC+)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打顶剂棉花株高和果枝数显著高于人工打顶、低于不打顶,而上部果枝长度显著低于人工打顶和不打顶,株型更加紧凑、通风透光好。新生节间长度和新生果枝长度在不同剂量打顶剂处理下差异显著,而且随着打顶剂剂量增加长度逐渐变小,同时在人工打顶时间喷施打顶剂处理显著长于推迟5 d喷施打顶剂处理。单株成铃数基本表现为打顶剂处理高于人工打顶及不打顶处理,且人工打顶时间喷施打顶剂处理高于推迟5 d喷施打顶剂处理,单铃质量、衣分以打顶处理基本高于不打顶处理。连续2 a在人工打顶时间喷施打顶剂(DPC+) 1 125mL·hm~(-2)条件下,实际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平均达3 994.20 kg·hm~(-2)和1 464.10 kg·hm~(-2),比人工打顶条件下分别稳定增产0.9%和1.0%,且在此处理下,群体叶面积指数较为适宜(约4.0)、棉株功能叶叶绿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深耕时间对河北省滨海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分别在冬前、开春、播前进行深耕,以棉花(冀棉228)免耕直播处理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深耕时间对棉花苗期0~40 cm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含盐量、含水量、容重)以及棉花植株性状(株高、果枝数、幼铃数、成铃数)、产量构成因子(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子棉产量、皮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直播处理相比,深耕处理的土壤容重均明显下降,其中,冬前深耕处理的各土层含盐量和含水量无明显变化,株高、果枝数和成铃数无显著变化,幼铃数明显增多,产量提高不显著;开春深耕处理的各土层含盐量明显降低,10~40 cm土层含水量无明显变化,株高、果枝数、成铃数和单铃重明显增大,幼铃数在生育后期(9月10日)明显减少,产量显著提高;播前深耕处理的各土层含盐量明显增大、含水量显著降低,株高、果枝数、幼铃数、成铃数和单铃重明显减小,产量明显降低。开春深耕能有效改良滨海盐碱土壤,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9.
顶端调控对棉花根系活力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新疆棉花栽培中打顶和顶端调控措施与棉花根系活力和养分吸收之间的关系.[方法]大田条件下,研究2个施磷水平在打顶和打顶后,涂抹萘乙酸对棉花根系活力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在不施磷条件下,打顶第4d打顶处理增加了根系活力和叶片中N、P、K养分的浓度,而到第9d根系活力和叶片中N、P、K的浓度降低.施磷时无论打顶第4d还是打顶第9d打顶和打顶后涂抹萘乙酸都可增加棉花根系活力和叶片中N、P、K的浓度.施磷时无论是打顶还是打顶后涂抹萘乙酸都可增加棉花单株铃数、单铃重和单株籽棉产量.打顶时施磷比不施磷棉花单株铃数、单铃重、单株籽棉产量分别增加43.2;、26.0;、80.6;;打顶后涂抹萘乙酸分别增加46.0;、3.1;、50.5;.[结论]在施磷肥条件下,无论是打顶还是打顶后涂抹萘乙酸都可增加棉花根系活力,促进对养分的吸收,增加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冀棉958在冀中南地区生产上的适宜种植密度,在棉花行宽0.8 m条件下,设种植密度3.75万、5.25万和6.75万株/hm~2计3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型趋于紧凑,其中,6.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始节高度和第1果枝节位均最高,果枝与主茎夹角最小,适宜机械化收获;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棉花各部位的单铃重和衣分均逐渐降低,但仅单株铃数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逐渐提高,其中,6.75万株/hm~2与5.2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3.75万株/hm~2密度处理。在冀中南地区,冀棉95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5.25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