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探讨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系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生物量茎、叶分配特征和多糖含量差异。【方法】测定云南3个品系铁皮石斛植株茎、叶生物量、多糖含量等相关性状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祥馨2号的株高(23.22 cm)最高,茎、叶鲜重(5.59,4.21 g)最重,茎、叶生物量(0.58,0.97 g)最高与其他品系植株差异显著(P0.05);茎中多糖含量受品系影响明显,祥馨2号多糖含量最高(40.00%),祥馨3号多糖含量最低(32.19%),叶片多糖含量受品系影响小,所有样品平均含量在12.42%~11.90%。频度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品系铁皮石斛植株茎、叶鲜重数值频度分布范围较接近,但生物量相差较大。不同品系铁皮石斛茎叶生物量比差异不显著(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株高与茎、叶鲜重,茎、叶生物量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表明,3个品系产量变化的总体趋势随株高的增长,茎、叶产量呈现出正向增长的趋势,且茎鲜重和生物量增长速率较叶部快。【结论】结合多糖含量及生物量分析,祥馨2号在3个品系中最优,通过筛选该品系中株高较高的个体作为种源可进一步提高品系的整体产量。研究结果为云南铁皮石斛高产、优质种源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Na2SeO3对药食用真菌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及功能成分腺苷、虫草素的影响,大面积人工栽培富硒蛹虫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新疆本地蛹虫草菌种作为富硒载体,采用瓶栽法,系统分析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处理对蛹虫草菌丝、子座、子实体生长,产量、生物转化率、总硒及其功能成分腺苷、虫草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处理1(硒浓度20 mg/L)和处理2(硒浓度40 mg/L)与对照相比其蛹虫草的菌丝体生长、子座生长、子实体出草长度、鲜重、干重、生物转化率等无影响,其子实体中总硒含量最高,功能成分腺苷、虫草素含量明显增加;从处理3(硒浓度60 mg/L)至处理7(硒浓度200 mg/L)与对照相比,其蛹虫草的菌丝体生长、子座生长受到抑制,其子实体出草长度、鲜重、干重、生物转化率等呈显著性差异(P<0.05),呈降低趋势,并随着硒浓度增加,抑制越明显;其子实体中总硒含量逐渐降低,功能成分腺苷、虫草素含量逐渐下降。【结论】以亚硒酸钠作为外源硒,硒浓度20~40 mg/L效果最好,可作为进行蛹虫草富硒栽培较为理想的浓度。  相似文献   

3.
pH对桑黄 TH021菌株液体发酵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pH对桑黄TH021菌株液体发酵及其甲醇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和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为充分利用该菌提供依据。【方法】用5L机械搅拌发酵罐在pH 4.5,5.5,6.5和7.5下进行桑黄TH021菌株液体发酵,于培养第8天时获取滤液、菌丝体,测定其生长速率,分析甲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亚铁离子螯合作用、超氧阴离子清除作用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研究pH对桑黄TH021液体发酵甲醇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及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桑黄TH021菌株生长的最适pH值为6.5。在pH为6.5时,桑黄TH021菌株滤液甲醇提取物产量(LYC)达到最高,为(4.63±0.01)g/L;桑黄TH021菌株液体发酵菌丝体甲醇提取物对DPPH、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以及滤液甲醇提取物对亚铁离子的螯合作用均达到最高;菌丝体甲醇提取物总酚含量和黄酮类物质含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4.04±1.69)和(9.21±1.14)mg/g。在pH为7.5时,桑黄TH021菌株液体发酵滤液甲醇提取物多糖含量达到最高,为(66.10±1.96)mg/g。【结论】pH对桑黄TH021菌株液体发酵甲醇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及主要活性成分有显著影响,因此要在适宜的pH下使用。  相似文献   

4.
以菌丝长速和浓密程度、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及多糖产量为考核指标,从22个国审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品种中筛选高产多糖的菌株,并对其发酵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木耳2号菌株菌丝浓白、生长速度快,在基础发酵培养基中获得多糖产量是其他菌株的2倍以上,是较优的液体发酵高产菌株;发酵第五天多糖产量最高,在后续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优化试验中可在此时终止发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N+离子注入诱变选育桑黄菌株,提高桑黄菌的产量。[方法]通过对N+离子注入诱变后桑黄孢子的存活率以及突变率的研究确定离子注入的最适剂量,诱变后用拮抗试验结合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验证菌株发生突变,之后分别以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速度、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以及液体发酵胞外多糖产量为参数进行变异菌株的筛选。[结果]确定了离子注入诱变桑黄适宜参数:注入剂量2.00×1016ions/cm2,注入能量20 KeV。得到1株高产桑黄菌株PI 126,其生物量和多糖产量分别为23.7和7.6 g/L,比出发菌株相应产量显著提高。经平板传代,10代后变异菌株的遗传性状较稳定,无明显回复突变。[结论]低能离子束注入技术用于桑黄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1487(T_1)、3.1772(T_2)、5494(T_3)、B01461(T_4)和BN339916(T_5)等5个蝙蝠蛾拟青霉菌株的优劣。[方法]通过比较5个菌株的菌丝干重与腺苷、甘露醇、粗多糖、蛋白质、灰分等含量,筛选优良菌株。[结果]菌丝干重以T_1菌株最高,比最低的T_2菌株高10%,但与其他菌株无显著差异;腺苷含量以T_5菌株最高,是药典标准含量的1.45倍,显著高于其他4个菌株(P<0.05);甘露醇含量以T_1菌株最高,是药典标准含量的1.54倍,但5个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异;粗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均以T_5菌株最高,T_2菌株最低;灰分含量以T_2菌株最高,T_3菌株最低。[结论]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T_5菌株综合表现最优,可作为企业生产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土壤微生物发酵液对猪苓菌丝生长发育及胞外多糖质量浓度的影响,为其大规模人工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从猪苓生活的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通过平板试验,筛选对猪苓菌丝或菌核生长有促进作用的菌株;用筛选出的微生物发酵液培养猪苓,以不添加发酵液的培养基为对照,比较不同发酵液处理对猪苓菌丝生物量及胞外多糖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平板培养中,细菌L2、L3、L5、L9处理菌丝均有分泌物出现;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菌丝颜色逐渐变黄变褐,除L2外,其余细菌菌株处理猪苓均有菌核生成;放线菌A14处理猪苓菌丝生长速度较快,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真菌P3处理猪苓菌丝生长速度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在液体培养基中,真菌P4发酵液可显著提高猪苓菌丝生物量,菌丝体干质量达7.67 g/L;放线菌A3发酵液处理猪苓菌丝胞外多糖质量浓度最高,达0.133 g/L。【结论】从土壤中筛选出了能够促进猪苓菌丝生长发育、提高猪苓胞外多糖质量浓度的菌株。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光照处理对中国被毛孢生长代谢的影响,通过分离单子囊孢子获得单孢菌株,并对该菌株进行光照处理。观察记录光照处理30 d后菌落和菌丝形态的变化,测量菌落鲜质量、干质量以及分生孢子量,通过比色法检测甘露醇、多糖、尿素和多酚4种代谢物含量的变化,并通过UPLC检测腺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光照处理后中国被毛孢菌落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菌落鲜质量显著低于黑暗处理组,干质量无明显差异;菌丝的延伸被抑制并出现扭结现象;分生孢子数量显著高于黑暗处理组;多糖和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黑暗处理组;甘露醇和多酚含量无显著变化;腺苷含量显著高于黑暗处理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内生真菌Y118对促进两面针生长和品质提升的影响,为提高两面针药材的综合效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施加内生真菌Y118固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两面针植株盆栽试验,分别于两面针不同生长阶段测定其植株的生长指标(鲜重、株高、茎基宽、茎中宽及根、茎、叶的鲜重和干重),以色谱法测定两面针根部的氯化两面针碱和白屈菜红碱含量。【结果】真菌Y118处理组培养3个月时,两面针植株的鲜重、株高、茎基宽和茎中宽分别为34.76 g、34.47 cm、6.54 mm和4.25 mm,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下同),根、茎、叶的鲜重和干重均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增加;培养6个月时,两面针植株的鲜重和株高分别为68.33 g和47.85 cm,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根、茎、叶的鲜重和干重均极显著增加;培养9个月时,两面针植株的鲜重、株高和茎基宽分别为73.80 g、49.22 cm和9.79 mm,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根、茎、叶的鲜重和干重均极显著增加;培养12个月时,两面针植株的鲜重为78.71 g,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根、茎、叶的鲜重和干重也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共培养9和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根据高寒沼泽草地牧草生长期营养成分变化,研究了高寒草泽草地牧草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对牧草品质及生物量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地利用高寒沼泽草地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试验设计了刈割时间、留茬高度2种处理,每种处理3个水平,分析不同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处理对草地牧草产量及翌年再生量的影响。【结果】高寒沼泽草地牧草生长期营养含量随着生长月份增加差异显著(P0.05)。7-8月正是牧草营养价值最高时期,粗蛋白(CP)含量较高,为12.14%~13.91%,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为68.05%~57.64%,是牧草刈割的最佳时期。随着牧草的生长,沼泽草地牧草的生物量逐渐增加,但10月底草地生物量有降低趋势(P0.05)。9月底刈割草地牧草生物量最高(P0.05),且与次年的刈割后草地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次年8、10月刈割的牧草生物量有明显的减少,减产71.5和38.45 g/m~2,分别减产23.54%和12.15%。留茬高度越高,当年产草量越低(P0.05)。牧草留茬为2 cm时,翌年产量减少48.29%。留茬高度4 cm,当年与翌年产草量相对较高,2016年比2015年增产9.18%。天然草地采用不同的刈割处理,以每年的8月底、留茬高度4 cm的生物量最高。【结论】综合牧草季节性营养物质总产量及传统放牧中沼泽草地作为冬季草场这2个因素考虑,我们认为,当雄县沼泽草地的最佳刈割期为8月底至9月初、留茬高度4 cm时天然草地鲜草产量及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对真菌生长发育和次级代谢合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组蛋白乙酰化对静置培养的灵芝生长发育和主要代谢物合成的影响,为表观遗传手段提高灵芝多糖和灵芝酸生物合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液体振荡-静置两阶段法培养灵芝。在静置培养阶段添加不同浓度(0、0.6、60、120和180μmol·L~(-1))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或观察灵芝生物量、糖消耗、上层菌丝膜形成、菌丝体形态、灵芝孢子生成以及灵芝酸和灵芝多糖生物合成,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测定灵芝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利用qRT-PCR技术对灵芝多糖(ugp、gls和pgm)、灵芝酸(hmgr、sqs、se和ls)生物合成关键基因以及灵芝全局调控因子相关基因(vet和LaeA)进行表达分析。【结果】SAHA处理使灵芝组蛋白H_4乙酰化水平提高,最高为对照组的1.6倍;抑制了灵芝菌丝体生长和色素产生,改变了菌丝体的形态。灵芝孢子的形成也受到抑制,且SAHA浓度越大,抑制程度越明显。SAHA处理显著增加了灵芝多糖的产量,最高增加50%;灵芝酸生物合成受到抑制,与对照相比降低13%—27%;qRT-PCR分析结果表明SAHA处理下灵芝多糖与灵芝酸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上调,其中灵芝多糖合成关键酶基因提升1.5—3.5倍,灵芝酸合成关键酶基因提升1.8—12.1倍;灵芝全局性调控因子vet和LaeA的表达被抑制,仅为对照组的11.30%—62.4%。【结论】组蛋白乙酰化可通过灵芝全局调控因子调控灵芝生长发育进而影响灵芝酸生物合成,同时组蛋白乙酰化对灵芝多糖生物合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生长迅速、性状优良的蜜环菌菌株,对所选优良菌株的液体培养基进行碳氮源筛选和优化,为蜜环菌深层发酵技术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生物量(菌丝体干质量)为指标,以工业发酵和生产中常用的菌株A9为对照,从本实验室分离与收集的20个蜜环菌菌株中筛选优良菌株,并设置不同的供试碳源、氮源、碳氮源组合、碳氮源含量,对其液体培养基的碳氮源进行筛选和优化。【结果】供试的20个蜜环菌中,菌株M41和M57生长迅速,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菌株A9,其中M41菌索粗壮、性状优良,作为优良菌株用于后续研究。供试的7种碳源和5种氮源中,菌株M41和A9液体培养基的最佳碳源分别为玉米粉和麦麸,最佳氮源分别是菜籽饼和酵母浸粉,最佳碳氮源组合分别为玉米粉+菜籽饼、玉米粉+蚕蛹粉,最佳碳氮源含量分别为2%和4%。菌株M41和A9的最佳液体培养基为玉米粉2%、菜籽饼(M41)或蚕蛹粉(A9)4%、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75%。恒温振荡(121 r/min,25℃)培养18 d后,菌株M41的菌丝体产量达16.71 g/L,显著高于对照菌株A9(10.76 g/L)(P0.05)。【结论】筛选出的优良菌株M41可用于后续生产,优化液体培养基显著提高了蜜环菌菌株M41和A9的菌丝体产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出西红柿无土栽培最佳的灌溉方式,为云南省通海县西红柿栽培产业提供依据。【方法】以“千禧”樱桃西红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滴灌、潮汐式灌溉、滴灌与潮汐式灌溉相结合3种灌溉方式对西红柿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滴灌技术时,西红柿生长效果最好,成熟期鲜重最大;滴灌、滴灌与潮汐式灌溉相结合时西红柿成熟期干重明显高于潮汐式灌溉处理;潮汐式灌溉下西红柿可溶性糖含量为最高,滴灌与潮汐式灌溉相结合,西红柿产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结论】滴灌与潮汐式灌溉相结合是最有利于西红柿生长的灌溉方式,此时西红柿产量最高、果实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收集经液体培养的茯苓1号[Poria cocos(Schw.)Wolf.Strain 1]、茯苓5.78号(P.cocos Strain5.78)菌株菌丝体,并干燥后称重,比较其生物量产率;采用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茯苓1号、茯苓5.78号菌株菌丝体的多糖吸光度,从而测定出其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茯苓1号比茯苓5.78号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茯苓5.78号菌丝体的多糖含量比茯苓1号高。说明在相同的液体培养基条件下,茯苓1号、茯苓5.78号菌株的菌丝体生长速度不同;茯苓多糖含量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5.
以平菇PL-39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连续诱变、分离提纯、驯化等方法,以斜面菌丝生长速度和液体摇瓶菌丝生物量及发酵多糖总量为测定目标,筛选出了一株遗传上相对稳定的适应液体培养的平菇菌株———PL-3903。该菌株在综合PDA培养基上生长快,长势旺,菌丝体浓密纯白,经驯化后在液体培养基中发酵生活力强,生物量达2.49 g/100 ml,发酵多糖总量达3.38 g/100 ml。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紫外线诱变技术对真姬菇进行诱变育种,通过初筛、复筛,获得6号菌株为优选菌株。该菌株摇瓶发酵菌丝体干重达22.700 mg&#183;mL^-1,胞内多糖为4.063 4 mg&#183;mL^-1,胞外多糖为1.722 0 mg&#183;mL^-1,总糖产量达5.783 4 mg&#183;mL^-1,比其他各菌株产量都高。对6号优选菌株进行碳氮源等培养条件优化筛选,得出其最适碳氮源及浓度为:可溶性淀粉2.0%,麦芽糖3.0%,牛肉膏0.6%,蛋白胨0.2%;在该条件下真姬菇6号菌株的菌丝干重为20.258 0 mg&#183;mL^-1,胞内多糖产量为4.258 7 mg&#183;mL^-1,胞外多糖产量为2.234 2mg&#183;mL^-1。  相似文献   

17.
【目的】Rahnella aquatilis HX2菌株能合成吡咯喹啉醌(PQQ)和吲哚乙酸(IAA),探明PQQ与IAA在HX2菌株促生作用中的作用与机理。【方法】通过试管苗试验、温室砂培试验,分别以纯品PQQ、纯品IAA、HX2菌株及PQQ合成缺失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等处理接种玉米,对各处理的玉米生长量、营养以及根形态方面的影响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PQQ、IAA纯品处理均能在促进玉米生长方面均有好的效果,HX2处理在玉米生物量(株高、鲜重和干重)、玉米营养(全N、全P、全K)摄入有显著提高,处理效果更好;PQQ合成缺失突变体MH15处理,虽对玉米鲜重、干重、全N、全P与对照相比有促进作用,但与HX2和互补菌株CMH15(pqq)处理玉米的促生效果相比较低。纯品PQQ、IAA处理主要提高了其细根长、中根长、总根长的长度和根表面积增加,但其根平均直径降低;而HX2菌株处理增加了其细根长、中根长、粗根长的长度,使玉米根系不仅伸长,且根系变粗。【结论】PQQ可作为直接促生因子和IAA,共同参与了HX2菌株对增加玉米生物量,提高玉米营养的摄入,促进其根形态等方面起到关键调控作用,明确了HX2菌株-PQQ-玉米、HX2菌株-IAA-玉米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不同树种套种细叶麦冬的生长状态及林地土壤性状差异,以期了解林下环境对细叶麦冬生长的影响,筛选适宜其生长的套种模式,为优化麦冬的林下栽培方式及林下药用植物合理化种植提供参考。【方法】设4种细叶麦冬种植模式:模式1,女贞套种细叶麦冬;模式2,落羽杉套种细叶麦冬;模式3,樱花+榉树套种细叶麦冬;模式4,非林下单一种植细叶麦冬(对照)。比较不同模式下细叶麦冬叶长、叶宽、鲜重和干重等生物量,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块根营养物质含量和林地土壤养分等指标,并通过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套种模式样地环境存在差异,年均温与年均光照强度均为模式4>模式2>模式1>模式3。与对照相比,3种套种模式均提高了细叶麦冬的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其中模式3下细叶麦冬叶片生长状态最好,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最高;其次为模式1的细叶麦冬生长较好。4种模式下细叶麦冬块根黄酮和多糖含量存在差异,模式3的细叶麦冬块根黄酮含量最高(0.43 mg/g),模式1的细叶麦冬多糖含量最高(171.02 mg/g)。套种模式同时提升了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其中模式3的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和全氮含量均...  相似文献   

19.
以无菌铁皮石斛原球茎为材料,于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甘露醇以调节其渗透压,研究不同甘露醇浓度对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低浓度的甘露醇可促进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及增加多糖含量,添加高浓度的甘露醇能明显抑制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及降低多糖含量。在不同的培养时间,当甘露醇质量浓度为0~20g·L~(-1)时,原球茎活力、生长量、多糖含量和多糖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当甘露醇质量浓度超过20g·L~(-1),原球茎活力、生长量、多糖含量和多糖产量呈下降趋势。培养后35d,各处理的原球茎干重、多糖含量和多糖产量均达最大值,且甘露醇质量浓度为20g·L~(-1)的处理其干重、多糖含量和多糖产量均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分别为17.30g·L~(-1)、361.52mg·g~(-1)和6 255.38mg·L~(-1)。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漏斗形马勃在7种不同基础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方法]采用7种基础培养基进行试验,通过液体和固体培养,以菌丝体生物量及菌落直径为指标,确定漏斗形马勃的最佳基础培养基。[结果]最适合漏斗形马勃生长的基础培养基配方为玉米渣4%、蛋白胨0.3%、蔗糖2%、KH2PO41%、Mg SO40.05%。在28℃和摇床转速150 r/min条件下,液体培养5 d后的菌丝体干重为16.56 g/L。在28℃固体培养7 d,菌丝体鲜重和干重分别为16.47和2.27 g/L,菌落直径为4.49 cm。[结论]该研究为漏斗形马勃培养条件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