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41个玉米品种的近红外光谱、中红外光谱和融合后的近-中红外光谱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对照组玉米的父母本作为参照,筛选出新的玉米自交系组合.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的近/中红外光谱,融合后的近-中红外光谱能表征更多的特征信息,提供更为准确的筛选结果.理论上,利用近/中红外光谱技术可从大量玉米品种中选择与对照组父、母本相似或者相差大的样品,再进行组合杂交.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育种的盲目性,使育种工作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两个玉米自交系作酯酶(EST)同工酶测定。结果表明:以单粒种子为样品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酶谱清晰,重现性好;通过比较它们的酶谱差异,计算各试材的酶谱相似系数,发现1和4的2种酶谱一致,2和3的2种酶谱一致应是同一样品;1与2的亲缘关系很近,应该是有一定亲缘关系的不同类型。通过对试材的植物学性状比较,所得结果与酶谱分析基本一致,并讨论了它们在制种上的应用以及认为酯酶同工酶作为鉴定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及真实性的方法切实可行,具有快速、准确之优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小麦、玉米和稻谷的红外吸收光谱试验,构造出红外光谱吸收度的数值积分模型,并计算出谷物在有利于干燥的红外谱区内对辐射源能量的吸收率。  相似文献   

4.
玉米超氧物歧化酶酶谱型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炳昌  刘显华 《作物学报》1994,20(1):126-128
我们在吉林省主要玉米自交系中曾发现两种超氧物歧化酶变异型。1988年采用酶谱型不同的3个自交系配制了2个杂交组合。根据F1、F2和F3的资料对玉米超氧物歧化酶酶谱型的遗传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超氧物歧化酶SODala2的有无受一对主效基因控制,以Sod1和sod1表示。  相似文献   

5.
opaque-2玉米近等基因系的构建与赖氨酸含量快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赖氨酸玉米种质资源狭窄,opaque-2(o2)突变基因能大幅提高玉米赖氨酸含量,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o2玉米近等基因系并检测其赖氨酸含量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准确地将不同供体的o2突变基因导入受体系和如何快速地检测导入系的赖氨酸含量。本研究利用O2基因内紧密连锁的SSR共显性标记引物phi057检测玉米供体和受体自交系的多态性,利用其特异性和共显性构建o2近等基因系;参考已有研究,改进染料结合(DBL)法,测定18组构建成功的o2近等基因系的赖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不仅在不同供体(CA339和山东2548)之间存在多态性,而且在不同受体系间也存在多态性,利用phi057能够成功地将不同供体的o2突变基因导入受体系,构建o2近等基因系;改进的DBL法分析表明,不同受体系赖氨酸含量变化较大,不同背景的受体系导入o2突变基因后赖氨酸含量增加的幅度差异也较大;普通玉米自交系间赖氨酸含量为0.223%~0.368%,构建成功的不同o2近等基因系间,赖氨酸含量为0.373%~0.527%,与受体亲本相比,赖氨酸增加幅度最低为13%,最高为74%。分析表明,phi057能准确筛选导入o2突变基因的受体系,结合改进的DBL法能快速地选择赖氨酸含量高的玉米。  相似文献   

6.
利用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二阶导数红外光谱(SD-IR)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2 D-IR))研究人工老化水稻种子.结果表明,人工老化水稻种子的原始光谱整体相似,二阶导数光谱在1800~800 cm-1范围内的吸收峰强度和形状出现差异.二维相关光谱显示,水稻种子随老化时间的增加,在800~1350 ...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玉米高赖氨酸奥帕克-2(opaque-2,o2),奥帕克-16(opaque-16,o16)和糯性(waxy1,wx1)突变基因聚合提高营养品质的分子机理,以玉米o2,o16和wx三隐性基因聚合系QCL 8002-11(o2o2o16o16wxwx)为供体亲本,以普通玉米自交系CML 539为受体亲本,构建玉米o2、o16和wx基因不同聚合类型的近等基因系,经过多代回交和自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出一批含有o2o16wx三隐性基因,o2o16、o2wx和o16wx双隐性基因,o2、o16和wx单隐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材料,为玉米品质的快速改良和阐明优异基因聚合提高玉米营养品质的机理提供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们采用蛋白质凝胶电泳法对千份不同玉米品种的样品谱带观察、分析,并与田间种植鉴定对比,证实了该方法不但准确性高,速度快,经济,简便,而且具有稳定性和再现性,是目前玉米品种纯度鉴定的理想方法。下面从电泳谱带观察、分析上,谈谈鉴定玉米品种纯度的可行性。1 杂交种与亲本自交系之间的亲缘关系1.1 互补型谱带:在杂交种中出现两条谱带(与亲本对照),其中一条与父本一致,另一条与母本一致,则这两条谱带称作互补带。例如,单交种中单2号(Mo17×自330)有两对互补带。一对互补带上线与父本自交系自33…  相似文献   

9.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研究了10个加拿大早熟群体与黑龙江省部分早熟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表明,群体EP11和EP17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利用潜力较大。根据小区产量总配合力效应,将10个加拿大群体初步划分3群。第一群包括EP3、EP7、EP11和EP17,与黑龙江省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第二群包括EP1、EP6、EP8、EP15和EP16,与红玉米、东237和东108亲缘关系较近;第三群包括EPl4,与F72和东91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0.
糯玉米opaque2基因近等基因系的创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paque2基因能够提高糯玉米赖氨酸、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用2种优质蛋白玉米(QPM)CA339和鲁2548自交系作为opaque2基因供体,25个品质较好的糯玉米自交系作为受体,利用回交技术和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创制糯玉米opaque2近等基因系。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不同受体以及两种供体间都存在多态性。5套创制成功的opaque2近等基因系的赖氨酸含量比其轮回亲本分别提高了59.0%、52.7%、48.5%、46.3%和61.9%,分别由0.308%、0.313%、0.309%、0.341%、0.323%提高到0.489%、0.478%、0.458%、0.498%、0.522%。本研究表明,可以利用此方法通过向不同遗传背景的多种受体导入opaque2,选取赖氨酸含量提高较大、透明表型的近等基因系,提高糯玉米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不同玉米品种间酯酶同工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通过品种间叶片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差异性比较,对10个玉米品种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并研究它们的遗传相似程度,为玉米栽培育种和种子纯度鉴定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间酯酶同工酶酶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酶带数、酶带迁移率和酶带的活性上;在亲缘关系方面,沈137与051176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远,05AY2与05AY1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中紫丁糯4号、皖糯1号与天4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2.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硬粒型、马齿型玉米与爆裂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关系。用23对扩增带型稳定的SSR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100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10个,平均4.35个。SSR引物的PIC介于0.4261~0.8877之间,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691。按UPGMA法对43份玉米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表明,爆裂玉米、硬粒型玉米以及马齿型玉米自交系并不能严格地划分为3大类,但爆裂玉米与其余两类玉米自交系遗传距离均较大。此外,硬粒型玉米和爆裂玉米自交系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与马齿型玉米和爆裂玉米自交系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在硬粒型玉米、马齿型玉米、爆裂玉米3类种质中,硬粒型玉米与爆裂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3.
株型在玉米种质改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理想株型是提高玉米种植密度的关键因素,可提高产量。本研究以热带玉米自交系QR273(母本)和温带自交系HCL645(父本)为亲本,通过杂交和自交获得160份F2:3家系。分析该群体的株高、穗位高、叶夹角、雄花分枝数的变异情况和相关性,旨在剖析玉米种质改良过程中株型相关性状的选择方向。结果表明,该群体株型相关性状变异较大,各性状呈现近似正态分布。株高、穗位高、雄花分枝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株高与穗位高相关系数最高,为0.672,即株高越高穗位越高,一定程度反映了株型性状玉米人工选择过程中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将淀粉分支酶基因sbe2a的RNAi表达载体转入玉米自交系H99和丹598胚性愈伤组织。探讨了不同菌浓度、不同侵染时间和不同的共培养时间对玉米转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转化条件:菌液浓度OD600值为0.5~0.7,侵染时间为25min,共体培养时间为3d。对转化的愈伤组织分化诱导出苗后进行PCR检测,获得了2株阳性植株,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5.
从抗冷玉米自交系W9816中克隆冷响应基因ZmCyp40,对该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其编码389个氨基酸,与高粱中的同源基因亲缘关系较近。qRT-PCR分析玉米自交系W9816低温(4℃)处理0 h、3 h、6 h、12 h、24 h和48 h后其根、茎、叶中基因ZmCyp40表达情况,发现ZmCyp40在玉米不同部位冷响应表达趋势不同,但均受冷诱导表达。构建ZmCyp40过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优良自交系Y423的幼胚和愈伤。PCR检测转化植株,ZmCyp40阳性植株率为5.9%。qRT-PCR分析发现部分阳性植株中ZmCyp40基因的表达量有极显著的升高,可用于进一步的功能分析及玉米抗冷性状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6.
在先期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运用电子克隆和反转录PCR技术克隆玉米PP2C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 再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非放射性标记法, 测定干旱胁迫条件下耐旱性不同的自交系PP2C基因的mRNA表达差异和酶活性差异, 以探讨PP2C酶活性与玉米耐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我们克隆的全长cDNA序列为玉米PP2C基因家族的新成员, 开放阅读框长1 164 bp, 编码388个氨基酸残基。将这一基因命名为ZmPP2Ca, GenBank注册号为EF195257。在干旱胁迫条件下, 该基因在耐旱自交系中下调表达, 使PP2C酶活性降低; 在不耐旱自交系中上调表达, 使PP2C酶活性升高。ZmPP2Ca基因的差异表达以及由此引起的PP2C酶活性差异, 可能与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细胞的信号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划分玉米种质材料间亲缘远近关系,对玉米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明确新疆自有和引进的205份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差异,为今后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材料用于玉米自交系选育,并为将来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64对SSR分子标记用于对205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基因型鉴定。利用Structure2.32对所研究群体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因此依据△K的变化,玉米自交系材料群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群。NTSYS-pc2.1软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0.55相似系数水平上205份玉米自交系资源材料可聚为两大群。从美国引进的玉米NSS大部分都分类到第1群中,而美国引进的SS自交系大部分分到第2群中。德国引进的自交系材料中父本均划分到第2大群,母本绝大部分划分到第1大群。在50份DH系玉米材料,8份在第1群中,32份在第2群中。以上结果表明在杂种优势群划分上,Structure软件分析的结构分群与NTSYS-pc2.1软件的聚类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为了扩增优质蛋白玉米育种新种质,用普通玉米种质转育创制优质蛋白玉米(QPM)近等基因系;利用SSR标记phi057进行辅助选择,以优质蛋白玉米种质为o2基因供体,转导、构建来自不同遗传背景普通玉米种质为受体的QPM近等基因系。结果表明:利用共显性SSR标记引物phi057在o2基因供体自交系与普通玉米受体自交系间表现多态性,能区分O2O2、O2o2和o2o2等3种基因型,来自不同遗传背景种质所构建获得的QPM近等基因系赖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赖氨酸含量达到0.36%~0.42%,不同遗传背景受体自交系赖氨酸增加幅度9.1%~64.0%。普通玉米种质导入供体o2基因后能够提高种质赖氨酸含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不同群体玉米自交系子粒脱水特征差异和影响玉米脱水速率的主要性状与子粒脱水间的关系,以陕A群、陕B群选育的8份玉米自交系和2份骨干自交系(昌7-2和PH4CV)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子粒脱水速率、收获期子粒含水率、子粒灌浆速率、苞叶性状、果穗性状、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株高、穗位高及产量构成等变化特征及其与子粒脱水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子粒脱水速率呈现“快–慢–较快–慢–较快–慢”的变化趋势。子粒脱水速率与收获期子粒含水率、苞叶平均含水率、苞叶层数、苞叶长度、穗粗、粒长、粒宽、叶面积、SPAD值、子粒灌浆天数等性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苞叶脱水速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株高、穗位高和子粒产量间相关性不显著。不同自交系间的子粒脱水速率、收获期子粒含水率、苞叶含水率、苞叶脱水速率等指标差异明显,KB043、KA105和KB024自交系的子粒脱水速率快、产量较高,可在宜机收品种选育时作为快速脱水材料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0.
选用遍布玉米全基因组的SSR引物,检测西南山地丘陵生态区主要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态性,以此估算自交系间DNA分子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将119个自交系划分为14个类群,与自交系的亲缘关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西南山地丘陵生态区的地方种质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不能将其简单地划入任何杂交优势群。再从不同及相同类群中选取相互间遗传距离呈梯状分布,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种的9个亲本自交系,组配成36个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测定杂交种籽粒产量及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简单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虽然杂交种的平均单株籽粒产量及其特殊配合力,与亲本自交系间分子遗传距离相关不显著,但亲本自交系间分子遗传距离通过父本自交系一般配合力对平均单株籽粒产量的间接作用较大,平均单株籽粒产量与母本自交系一般配合力、父本自交系一般配合力和双亲自交系间分子遗传距离的多元回归关系达极显著水平,可以此预测杂交种75%的产量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