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盐胁迫下珍珠猪毛菜根茎叶矿质离子的吸收与分配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昕  石勇  张继伟  李新荣 《干旱区研究》2014,31(6):1086-1092
以珍珠猪毛菜[WTBX](Salsola passerina)[WTBZ]幼苗为材料,在不同盐浓度溶液中(0、100、200、300 mmol?L-1和400 mmol?L-1 NaCl)培养5 d和10 d,研究盐胁迫下珍珠猪毛菜幼苗根茎叶矿质离子的吸收与分配响应。结果表明:盐胁迫5 d和10 d后,随盐浓度增加,珍珠猪毛菜幼苗Na+含量降低,K+含量增加,叶片Na+含量低于根茎,叶片K+/Na+比值增大;盐胁迫10 d的茎叶中Cl-含量比胁迫5 d的趋于降低,Ca2+和Si4+含量趋于增加。通过分析K+和Na+在不同部位(根、茎、叶) 的运输选择性系数变化,发现珍珠猪毛菜的根与茎具有选择性运输K+,抑制Na+进入叶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阿拉善荒漠草地珍珠柴(Salsola passerina)、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沙鞭(Psammochloavillosa)和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8种牧草营养物质含量的季节动态,并以粗蛋白质对其营养均衡价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8种牧草的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钙含量和钙磷比随着牧草的生长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粗蛋白质含量6月最高,为7.86%~19.18%,1月最低,为5.25%~9.24%;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钙含量及钙磷比分别为0.81%~9.63%,26.19%~52.58%,0.12%~1.93%和0.86%~16.00%。粗纤维含量随植物生长呈降低趋势,且8种牧草的含量差异性较大,范围为9.56%~43.01%;粗灰分含量随生长期没有明显的季节动态规律;磷含量随牧草的生长而降低,范围0.04%~0.20%。牧草营养均衡价的评价表明:8种牧草营养均衡价(NB)依次为:梭梭绵刺珍珠柴霸王红砂盐爪爪牛心朴子沙鞭。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研究》2021,38(4):1094-1103
降水格局变化下,研究植物各器官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传输通路的构建,有助于理解C、N、P元素分配规律,对本土植物的生存和延续具重要意义。本研究设置4个降水处理:每月增水1次20 mm(W1)、每月增水2次,每次10 mm(W2)、每月增水4次,每次5 mm(W4)和自然降水作为对照(CK)。探讨荒漠植物粗枝猪毛菜(Salsola subcrassa M. Pop.)不同器官(叶、茎、果)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cid Detergent Lignin,ADL)含量的差异,以期揭示降水模式变化对典型荒漠植物养分获取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降水频次下,随植株生长,粗枝猪毛菜叶片和果中N含量均逐渐减少,但茎中逐渐增多。与CK相比,W4处理提高了叶片、茎及果在整个生育期内的N含量;叶片和茎中P含量随植物生长均逐渐减少,但果中逐渐增多,与其他处理相比,W4处理提高了茎和果在整个生长时期内P含量。(2)各降水处理下,叶片和茎中C:N值随时间的推移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其C:P和N:P值逐渐增大,果中C:N与C:P值较稳定,而果中N:P值逐渐减小。与其他处理比,W4处理显著增大了叶片和果在果实成长期内的N:P值(P0.05)。整体上,与CK相比,其余各频次降水均优化了粗枝猪毛菜的养分分配策略。(3)随植株生长,其叶片和茎的NDF、ADF及ADL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且叶片在不同时期同一处理下均达到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处理比,仅W4处理增加了茎和果在果实成长期的ADF含量。综上,W4处理下粗枝猪毛菜的养分分配更利于促进植株生长,表明该植物在高频次、小量级降雨下更利于优化养分分配、完成生活史。  相似文献   

4.
5种荒漠植物抗旱性及其与抗旱指标相关性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测定苦豆子、苦马豆、骆驼蓬、钠猪毛菜和盐爪爪5种典型荒漠植物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电导率、比叶面积、根冠比和蒸腾速率6项抗旱指标,运用隶属函数值法对5种植物的综合抗旱适应性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5种荒漠植物的综合抗旱性强弱顺序为:盐爪爪>钠猪毛菜>苦马豆>苦豆子>骆驼蓬。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5种植物的抗旱性和6项抗旱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抗旱指标与平均隶属函数值的关联顺序为:蒸腾速率>相对含水量>电导率>比叶面积>根冠比>叶绿素含量,即蒸腾速率、相对含水量和电导率是5种植物抗旱性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民勤荒漠区植被退化动态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白刺、沙蒿、麻黄是民勤荒漠区的主要植物种类,梭梭是当地主要固沙造林树种。定位监测表明:民勤5月下旬土壤含水率与灌木、草本植物和优势种密度及植被总盖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6~7月的降水量与灌木密度和植被总盖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5~7月的降水量和土壤水分是限制当地荒漠植被密度、盖度的关键因子。从群落类型看,深根性的麻黄和梭梭盖度比较稳定。从地貌看,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的植被较稳定,固定沙丘植被普遍严重退化。设置黏土沙障易形成沙面结皮,阻止降水下渗,不利于接收和保存有限的天然降水。  相似文献   

6.
荒漠植被是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安全防护的重要屏障,研究荒漠植被组成及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对于荒漠—绿洲过渡带荒漠植被建设及管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大量野外调查,并使用传统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河西走廊中段及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荒漠植被组成及土壤养分特征,并解析了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中段及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荒漠区植物组成单一,多样性较低,且植物种类集中在少数科中,出现频度高的植物均为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等典型荒漠植物。草本植物分布与年均降水量有较强相关性,研究区最南端的山丹县草本生物量达到108.01 g·m-2,在一定年降水量区间,灌木生物量随降水增加而增加,最高值出现在靠近祁连山北坡的肃州区,为134.03 g·m-2;降水量的增加,会显著促进草本植物的生长。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最高,其平均值分别为2.12 g·kg-1、0.25 g·kg-1、0.41 g·kg-1,...  相似文献   

7.
植物叶片性状研究是植物生态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以阿拉善地区荒漠植物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物候期的叶片,分析叶片性状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5种荒漠植物叶片性状在生长季内变化规律不同,即使同种生活型灌木叶片性状也有很大差别。(2)叶片单叶面积和单叶重量在单个植物物种以及整体水平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幂函数方程曲线。(3)植物叶片元素(C、N、P、K、Ca、Na、Mg)含量在生长季内波动较大,而4种微量元素(Fe、Mn、Zn、Cu)含量在生长季内随月份变化不大,其中,5种植物叶片Zn和Cu含量均维持在"低"水平,对整体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变异系数的排序为:NaKPMgZnCaFeCuNMnC。(4)对植物叶片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显示,在单个物种水平上,5种植物叶片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差别较大;在整体水平上,植物叶片单叶重量、单叶面积和比叶重与元素C和Cu表现出协同关系,与其余元素均表现出相反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白刺群落空间分布及其环境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植被-环境因子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冗余分析(RDA)的方法,研究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白刺群落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白刺群落物种组成简单,31个样方只出现17种植物,隶属8科,17属。2双向指示种分析将白刺群落划分为4个群丛类型,白刺-沙蒿+沙蓬,白刺+红砂-画眉草,白刺-芦苇+猪毛菜,白刺+黑果枸杞-盐生草。不同白刺群丛类型之间环境因子的差异性是其物种组成变化的原因。3 RDA样方-环境因子排序第一轴代表以地下水埋深为主的水分梯度,第二轴代表样方与绿洲不同距离沙源条件及土壤质地的变化。TWINSPAN划分的4个群丛类型在RDA排序图中聚集分布,分类与排序结果较为吻合。所选环境因子的蒙特卡罗检验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和样方与绿洲之间的距离对白刺群落空间分布有极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研究》2021,38(2):460-468
以红砂幼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降水[降水减少30%(W-)、自然降水(W)和降水增多30%(W+)]和氮添加[N_0(0 g·m~(-2)·a~(-1))、N_1(4.6 g·m~(-2)·a~(-1))、N_2(9.2 g·m~(-2)·a~(-1))、N_3(13.8 g·m~(-2)·a~(-1))]条件下红砂幼苗叶片的脯氨酸(Pro)、叶绿素(Ch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结果表明:(1)在自然降水量(W)和降水量增加30%(W+)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红砂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呈增加趋势,说明水分条件适宜时,水氮会发挥耦合效应促进脯氨酸和叶绿素的积累。(2)在无氮添加(N_0)和低氮(N_1)水平下,自然降水量(W)条件下的POD活性分别显著小于降水量减少30%(W-)条件下的值,中氮(N_2)、高氮(N_3)水平下则明显相反。说明在低氮水平下,降水量增加抑制POD活性的增加,而中氮和高氮添加极大地减缓这种抑制作用,促进POD活性的增强,表现了氮水间的补偿效应。(3)在自然降水量(W)条件下,随氮添加量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大后减小,而降水量减少30%(W-)条件下,氮添加对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说明在正常水分条件下,适量的氮素添加会促进植物体内蛋白的转化,但当施氮量达到一定临界值时,氮素含量的持续增加将会抑制可溶性蛋白的产生,而水分亏缺时施氮对可溶性蛋白的转化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使用LI-8100仪器实测了在生长季阿拉善的梭梭、沙冬青、红砂、华北驼绒藜、珍珠、白刺六种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使用挖刨面法逐月测定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这六种荒漠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均呈单峰型,最高值皆出现在12:00-14:00,最低值出现在早晨8:00,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时间先于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六种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月变化呈单峰曲线,与近地面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六种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与地表温度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近地面气温、5cm、10cm温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六种植物群落与土壤含水量0-10cm、10-20cm、20-30cm都没有显著相关性。在源与汇的问题上,梭梭、沙冬青、红砂、珍珠、华北驼绒藜、白刺是汇。  相似文献   

11.
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是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常见的自然景观。在不同背景植被盖度下,白刺灌丛生长与沙堆形态特征如何变化,仍然未知。通过对白刺灌丛和沙堆形态参数的测量,定量分析不同背景植被盖度下白刺灌丛和沙堆形态参数的差异性,以及白刺灌丛生长特征与白刺灌丛形态之间的关系。探讨背景植被盖度对白刺灌丛沙堆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背景植被盖度下白刺灌丛沙堆演化稳定,白刺灌丛沙堆各形态参数随着背景植被盖度增加逐渐向大规模、小密度方向发展。(2)从整体来看,不同背景植被盖度下白刺灌丛沙堆各形态参数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3)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丛沙堆长轴与短轴之间存在二次函数或幂函数关系;除样地1外,白刺沙堆高度和水平尺度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4)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丛盖度主要集中于40%~80%,占灌丛沙堆总量的64.62%,说明研究区白刺灌丛生长状况良好。据此认为研究区白刺灌丛沙堆发育良好,暂时不会成为风沙危害绿洲的策源地。  相似文献   

12.
胡杨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形态解剖学特征及其与胸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SR-9600TFU2扫描仪和常规石蜡切片,分析胡杨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形态解剖学特征及其与胸径的关系。结果表明:1叶片宽、叶面积、气孔密度、厚度均随胸径增加沿树冠基部向顶部方向逐渐增大,叶片长和叶形指数则随胸径增加沿树冠基部向顶部方向逐渐减小。2叶片上下表皮细胞数和表皮细胞长、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细胞长和宽均随胸径增加沿树冠基部向顶部方向逐渐增大;海绵组织厚度随胸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树冠基部向顶部方向则逐渐增大。3相关分析显示,叶片宽、叶面积和叶片厚度分别与胸径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叶形指数与胸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栅栏组织厚度、表皮细胞数、表皮组织厚度、表皮细胞长分别与胸径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海绵组织厚度与胸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形态指标与解剖结构指标间也存在正/负相关关系,表明胡杨叶形态结构变化与个体发育阶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植物功能性状可以用来推断植物生活史策略,反映生态系统功能。为了研究天山北坡4种栽培杨树适应环境的生态策略差异,对其主要功能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杨树的叶片大小、叶片厚度、叶干物质含量、茎皮厚度、木材密度和根、茎、叶全N,P,K含量均差异显著;但4种杨树间比叶面积差异不显著;新疆杨单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最大,胡杨叶片厚度和木材密度最大,钻天杨茎皮厚度最大;4种杨树的叶片N含量均显著高于茎和根,茎和根的N和P含量差异均不显著,除胡杨外,其他3种杨树叶片P含量均显著高于茎和根,K含量在4种杨树的根、茎、叶器官中表现不一致;钻天杨根、茎、叶的N,P,K养分含量都相对较高,俄罗斯杨的根、茎、叶的N,P,K养分含量都相对较低。4种杨树功能性状不同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艾比湖盐尘对植物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确定盐尘暴对荒漠植物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采集不同强度盐尘影响区的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新疆枸杞(Lycium dasystemum)、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叶片,提取叶片表面和内部可溶性盐分阳离子,研究大气盐尘、叶片表面和叶片内部盐分阳离子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在室内模拟盐分离子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以杂交油葵G101和玉米新玉78-16为研究对象,观察幼苗期的叶片上干式和湿式飘洒含盐粉尘及其水溶液的生理特征。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火焰光度法测定叶片中可溶性阳离子含量。结果表明:荒漠植物叶片上盐分变化和植物的生长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叶片对Na~+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叶片对Na~+的吸收和必要元素K~+的吸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叶片对Mg~(2+)的吸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处理区和对照区玉米叶片Mg~(2+)含量有明显差异;玉米对Ca~(2+)的吸收随时间逐渐减弱、油葵对Ca~(2+)的吸收略有增强,但变化幅度很小,玉米和油葵出现叶片枯萎变黄等现象,干式飘...  相似文献   

15.
沈辉  张静  彭兰  陶冶  臧永新  张元明 《干旱区研究》2023,(12):1996-2006
木质部结构性状是植物适应不同水分条件的基础,也是植物响应环境条件变化的核心属性之一。以西北荒漠区的典型灌木琵琶柴(Reaumuria soongarica)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研究对象,对其木质部结构和水力功能性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了解同一生境中不同物种的差异性或相似性,以及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木质部结构性状的可塑性。结果表明:(1)琵琶柴和沙拐枣的木质部结构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沙拐枣平均导管直径、脆弱性指数显著高于琵琶柴,而导管密度、导管分组指数则相反。(2)琵琶柴和沙拐枣的木质部结构性状随气候变化的规律具有差异,随年均降水量和干旱指数的增加,沙拐枣的平均导管直径与导管厚跨比显著下降,而琵琶柴的平均导管直径与导管厚跨比与之无关,仅理论导水率与年均降水量和干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琵琶柴木质部导水系统存在效率与安全的权衡,而沙拐枣中没有表现出效率和安全的权衡关系。(4)性状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琵琶柴和沙拐枣的中心性状均为平均导管直径,平均导管直径的变化介导了性状网络的变化。琵琶柴和沙拐枣的木质部结构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沙拐枣,琵琶柴水分利...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生长在四爪陆龟保护区荒漠-绿洲交错带处于不同生活史阶段(营养期和结实后期)的圆叶锦葵种群构件数量性状以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圆叶锦葵种群以结实后期植株各构件数量和生物量为多,其叶片数量是营养期植株的1.25倍;根、茎生物量则均超过了3倍以上;叶生物量之比为2.06。随着叶片数量增加,营养期植株中不同营养构件的生物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结实后期植株则呈幂函数正相关关系。结实后期植株中,果实生物量与根、茎生物量呈幂函数正相关关系,果实数量与二者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不同生活史阶段圆叶锦葵种群构件具有同速和异速两种不同的表型可塑性调节。  相似文献   

17.
白茎盐生草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对白茎盐生草幼苗进行为期0d、5d、10d、15d、20d、25d的自然失水胁迫,通过生理生长指标和叶片微观结构研究白茎盐生草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为干旱半干旱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随干旱程度的加深,土壤含水率、白茎盐生草叶片肉质化程度、叶片相对含水量明显下降,而根冠比、质膜相对透性、株高、冠幅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对白茎盐生草叶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随着干旱天数的增加,气孔长度、气孔宽度、气孔开度减小、保卫细胞增厚、而气孔密度变化不明显。结论:白茎盐生草幼苗通过增大根冠比和质膜相对透性,减小叶片肉质化程度、叶片相对含水量,株高和冠幅的增长量也减小,减小气孔长度、气孔宽度、气孔开度来适应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寄主植物对温性荒漠草原主要害虫白茨粗角萤叶甲Diorhabda rybakowi的产卵选择、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研究以唐古特白刺、泡泡刺和大果白刺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养虫箱恒温(27℃)条件下,以3种白刺饲养白茨粗角萤叶甲,观察记录白茨粗角萤叶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羽化率、成虫寿命等生物学特性,以及白茨粗角萤叶甲成虫的产卵偏好选择;同时测定了3种白刺叶片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如下:白茨粗角萤叶甲成虫在3种白刺上的产卵量及着卵率由高到低均为唐古特白刺,泡泡刺,大果白刺。取食3种白刺植物后,白茨粗角萤叶甲均能正常完成各阶段的生长发育;饲喂唐古特白刺的白茨粗角萤叶甲幼虫发育历期最短(13.50d),饲喂大果白刺的幼虫发育历期最长(16.70 d),同时,饲喂唐古特白刺的幼虫存活率最高,为97.78%,大果白刺上幼虫的存活率仅为10.54%。相应地,饲喂唐古特白刺后羽化成虫的寿命和繁殖力最高,大果白刺上成虫寿命和繁殖力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糖、淀粉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白茨粗角萤叶甲蛹期、成虫寿命、孵化率和羽化率无显著相关性,而幼虫总历期与各营养含量呈极...  相似文献   

19.
民勤荒漠植被的形成与演替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甘肃省民勤县是我国的典型荒漠化地区,自西汉以来生态环境逐渐退化,植被经历了一个从沼泽植被到盐生草甸植被再到荒漠植被的退化过程。水资源的变化是决定当地植被退化的主导因子,在大面积湖泊、河流背景上是沼泽植被,在干涸湖泊、河床背景上的是盐生草甸植被,在沙质荒漠背景上的是荒漠植被。目前,荒漠植被正处于进一步退化过程中。退化演替的同一阶段存在多种演替过程,现阶段存在着荒漠植被退化演替和盐生草甸植被向荒漠植被演替2种退化过程。20世纪中叶,在当地是从盐生草甸植被向荒漠植被演替的过渡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荒漠植被逐渐占据了优势。目前的天然种子植物共有22个科,72个属,127个种,其中以典型荒漠为主,共有3个植被型,7个群系组,17个群系。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群落随生境的分异性较大。目前的植被正处在进一步退化过程中,植物种类和面积减少,大面积枯梢、死亡,优势种的优势度增大。现阶段决定荒漠植被生长状况的主要是大气降水,植被盖度和密度随年际降水量变化较大,尤其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目前影响植被退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是上游来水量减少,地下水严重超采、草场严重超载和造林密度过大等。在干旱内陆盆地,一旦水资源供给减少,湖盆、河道干涸,泥沙出露,形成沙漠和沙漠化则是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干旱、盐胁迫条件下两种盐生植物生物量分配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贺海波  李彦 《干旱区研究》2008,25(2):242-247
以2种一年生盐生草本植物钠猪毛菜、盐生草为试验对象,研究干旱和盐分胁迫对2种盐生植物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干旱和盐分胁迫显著影响了2种盐生植物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生物量的分割。生长分析表明:2种盐生植物在生长率、根冠比、叶面积比方面皆存在明显可塑性,且根冠比、叶面积比的变化均受到个体发育漂变的影响;在整个营养生长期的不同处理组中,根冠比、叶面积比总体上呈逐渐降低趋势。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2种盐生植物的根冠比和叶面积比的变化与最优理论和模型的预测相一致;随干旱胁迫的加重,根冠比增大而叶面积比减小。但在盐分胁迫条件下,2种盐生植物并未出现基于最优分配理论来调节生物量分配模式,且2种盐生植物根冠比和叶面积比的响应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此外,不同处理组间植物生物量分配特征(根冠比、叶面积比)的差异,往往只存在于生活史的某一时期,在整个营养生长期间,并不自始至终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