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茶毛虫病毒杀虫剂田间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殷坤山  肖强 《中国茶叶》2004,26(3):18-19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茶毛虫病毒或EPNPV)是茶毛虫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对茶毛虫具有很强的致病力.齐义鹏等[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生物防治通报,1986,2(2):43]和姚渭等[低位侧向喷施茶毛虫NPV技术及大田应用试验.茶叶科学,1987,7(2):52~53]分别通过收集罹病虫尸获得茶毛虫病毒,进行了田间防治茶毛虫试验,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是茶园中的代表性害虫。本文主要综述了茶毛虫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并从利用天敌昆虫、性信息素、核型多角体病毒三个方面介绍了茶毛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和防治效果,对茶毛虫及其他茶树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作出展望,一方面帮助茶农全面了解茶毛虫的发生规律并针对性地进行有效防治,另一方面也为应用生物防治方法进行茶树病虫害防治提供策略方针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二、茶树害虫病毒大田应用效果目前,在大田做过防治应用试验的有茶小卷叶蛾和茶卷叶蛾颗粒体病毒及扁刺蛾、茶毛虫、茶尺蠖、油桐尺蠖和云尺蠖等核型多角体病毒,其中,茶小卷叶蛾颗粒体病毒,扁刺蛾、茶毛虫、茶尺蠖、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  相似文献   

4.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保存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德炳  杨军 《茶叶》2002,28(3):158-158
茶毛虫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1983年四川达县地区13个县市,1.46万多公顷茶园中不同程度发生茶毛虫危害.万源、宣汉、通江、南江、邻水、大竹等县有6246.13多公顷茶园,虫口密度每亩高达10万头以上.万源有数千亩茶园达到30万头/亩~40万头/亩,全县3793.3多公顷茶园暴发成灾.由于及时得到川大生物系和成都市农科所的帮助,引进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通过病毒复制、田间防治应用,有效地控制了茶毛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以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sNPV)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全长为741bp的ph基因编码区片段。将Ep-ph编码区插入pET-28-a,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Ep-ph,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进行了高效的表达。以经表达纯化的目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EupsNPV的ph抗体,测得的抗体效价为6.4×104。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制得的抗体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有良好的特异性。利用制备的抗体用间接ELISA方法对茶毛虫病毒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y=0.4152x-0.8299,相关系数r=0.9897(P<0.01)。间接ELISA方法表明该抗体可以用于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的定量检测,从而为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检测农药制剂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用间接 ELISA 法,以109份人血清作为抗原及抗体,与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提供)及其抗血清进行检测,以确定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人群的安全性,结果均呈阴性反应。试验说明,  相似文献   

7.
正茶毛虫病毒是从田间病死的茶毛虫虫尸中分离获得的一种核型多角体属的杆状病毒,而杆状病毒是无脊椎动物专一性病毒,只能在活体内生存和繁殖。病毒的颗粒十分小,需要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杆状病毒由核型多角体和颗粒体两个属组成,其专一性非常强,作用于昆虫的杆状病毒只对昆虫有效,一种病毒一般只能感染一种昆虫,对其他昆虫是安全的。茶毛虫病毒也是一样,它只感染茶毛虫,并只能在茶毛虫幼虫的活体内才能生存繁殖。茶毛虫幼虫取食带有病毒的  相似文献   

8.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及其应用成果鉴定会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在福州召开。  相似文献   

9.
作者根据研究试验结果,对茶毛虫病毒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分四个问题作了介绍:一、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什么病毒;二、昆虫病毒是怎样使昆虫致病死亡的;三、茶毛  相似文献   

10.
宁德地区科委受省科委的委托,对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承担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建一号毒株防治茶毛虫"的科研项目,于8月3-5日在寿宁县召开"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现场验收会",来自省内外的科研、教学、生产部门的专家、教授、学者、技术干部39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实地参观,检查了该县凤阳  相似文献   

11.
茶毛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的快速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EpNPV)两个核心基因A13-1lef-8和A13-1polyhedrin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两对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方法分别扩增获得538bp和281bp的2个DNA片段。克隆至T载体测序后与Genbank中已知EpNPV两基因序列比对,匹配率为100%。证实所克隆的特异性DNA片段可以作为鉴定茶毛虫感染EpNPV的标志性序列。本研究建立了茶毛虫感染EpNPV的分子鉴定方法,并为EpNPV防治茶毛虫效果的评价以及EpNPV侵染茶毛虫途径等毒理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EpNPV)的室内外增殖、分离粗提,以及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室内毒力测定、田间防治效果和病毒电镜检测。采用室内离体茶树嫩枝水培,106βPIB/ml EpNPV喷雾接种2~3龄茶毛虫,或大田直接喷雾处理2~3龄茶毛虫,在罹病幼虫液化前及时收集虫尸,完成病毒增殖。106βPIB/ml、107βPIB/ml、108βPIB/ml EpNPV室内处理第12天致病率分别为43.60%、76.13%和64.68%;第14天致病率分别为59.17%、95.71%和95.70%。大田试验107βPIB/ml喷雾处理第15天防治效果达78.11%。经透射电镜观察田间防治大量感病茶毛虫虫尸,证实为EpNPV致病死亡。  相似文献   

13.
我国茶毛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茶毛虫的捕食性天敌与寄生性天敌、病原微生物、性信息素的合成利用、生物制剂等方面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应用生物技术防治茶毛虫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黄宽颚步甲对丽绿刺蛾和茶毛虫幼虫捕食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黄宽颚步甲(Parena rufotescea Jedi)形态特征和在湖南省的发生情况,及捕食丽绿刺蛾、茶毛虫幼虫前期各龄的数量作了测定:明确该步甲是两种害虫的幼龄幼虫的劲敌,平均每天捕食量分别为5.1头,6.8头;提出了保护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5.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is a major pest of tea plants, and also causes a skin rash on workers in tea plantations. Research on virus could provide fundamental insights for classification, genetic diversity, evolution, and host–virus interaction mechanisms. Here, we identified a novel RNA virus,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bunyavirus (Phenuiviridae), and found that i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field populations of E. pseudoconspersa. The replication of virus in E. pseudoconspersa was indicated by Tag-PCR. These results contribute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bunyaviruses and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diversity of commensal E. pseudoconspersa bunyavirus and the host.  相似文献   

16.
4个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分离株对茶毛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浙江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其LC50为2.5×106PIB/mL;湖南分离株的毒力最弱,其LC50为13.36×106PIB/mL。不同分离株的毒力强弱依次为浙江分离株>贵州分离株>湖北分离株>湖南分离株,但贵州分离株与湖北分离株的毒力相差不大,LC50分别为9.5×106PIB/mL和7.31×106PIB/mL。测定了EpNPV 4个分离株的5个与病毒复制、病毒—宿主关系、毒力水平相关的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其不同株系间的遗传结构,发现湖北分离株和贵州、湖南两分离株的相似度最高(99.7%);浙江分离株和湖南分离株间的相似度最低(99.4%)。基于5个基因拼接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湖南(HN)和湖北(HB)两个株系最先聚类并为一支,再与贵州(GZ)分离株聚类,最后才与浙江分离株(ZJ)聚合,说明浙江分离株与其他3个分离株的遗传距离均较远。试验结果初步表明,EpNPV不同株系间的毒力水平差异与其遗传结构差异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茶毛虫的发育起点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明确,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常数(日度),进而探明了卵期发育的数学模式:y=12.53+191.00x,预测式:N=191.00±36.13/T-(12.53±2.15);幼虫期发育的数学模式:y=6.16+820.24x,预测式:N=820.24±99.39/T-(6.16±2.14);蛹期发育的数学模式:y=4.89+365.28x,预测式:N=365.28±6.85/T-(4.89±0.36);全世代发育的数学模  相似文献   

18.
TA-BR生物药肥的研制及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喷施生物药肥后,质量和产量均明显提高,鲜叶亩产量增幅为6.76%~26.90%,酚氨比明显降低,水浸出物、水溶性糖及维生素C均有所增加。同时,生物药肥对茶毛虫、茶尺蠖和茶蚕等茶树主要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对天敌安全。  相似文献   

19.
根据近3年的实践,总结、分析了德化县油茶发生的5种主要病虫害,即炭疽病、软腐病、煤烟病、茶籽象甲和油茶毒蛾的发生、分布和主要特点;结合地方气候特征,构建了12-3月、4-7月和8-11月三个阶段,针对5种主要病虫害采用营林、生物和化学手段的9条年事综合管理措施,实现防治区主要病虫害发生率2%以下,直接经济效益提高37.5%。  相似文献   

20.
克隆和测定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sNPV)全长5942bp的EcoRI-XhoI基因组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包含5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编码P24、Rr1、38.7K、Lef1和Ep-ld124。通过对上述5个基因与其它已知杆状病毒的同源基因的分析比较,以及对P24、Rr1和Lef1的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EupsNPV是一种与已知杆状病毒都有较大差异的病毒种类,属于NPVII组病毒。结果还表明EupsNPV与茶尺蠖(Ectropisobliqua)核多角体病毒(EcobSNPV)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本文报道的序列的EMBL登录号为AJ9202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