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危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沙漠公路不同时段和地段风沙危害的特点 ,找出了从北向南风沙危害强度趋于减弱 ,公路及防沙体系受害程度逐渐降低的规律。注意到防沙体系所受风沙危害类型和程度在公路东西两侧和不同地貌部位差异明显。并且查明随着时间推移 ,公路受害面积扩大 ,重型沙害所占比例明显增长的公路沙害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青藏铁路主要沙害路段治理技术及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铁路建成以来,沙害日趋严重,危及铁路运营安全,备受关注。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青藏铁路沿线的红梁河、秀水河-北麓河、沱沱河、通天河、扎加藏布、错那湖等6个路段的沙害类型、特征、治理及成效进行研究。提出青藏铁路的防沙应以生物措施为主,机械措施为植被恢复服务。旨在加深对高寒地区铁路沙害的认识,为青藏铁路防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兰新线嘉峪关工务段黑山湖戈壁风沙流区沙害现状的调查、分析了风沙流对铁路危害的状况及特点,建立了铁路防护体系。结果显示:在滴灌和沟灌条件下防沙措施的生态防护效益显著增强,节水效益、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和社会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为今后戈壁风沙流地区的铁路防沙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拉日铁路沙害成因、分布、特征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拉日铁路的建成通车,沙害日趋严重,成为危及铁路安全运营的一大隐患,因此,沿线的风沙防治一直备受关注。通过考察和分析沿线独特的高原河谷风沙环境,从成因、分布、特征、防治等几个方面较系统地研究了拉日铁路的沙害,在此基础上,提出拉日铁路防沙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相似文献   

5.
青藏铁路沿线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及其对沙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铁路沿线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差异明显、河湖水系众多,对铁路沙害的物质来源及分布有重要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对铁路沿线地形、气候、水文的类型、分布及特征进行研究。发现青藏铁路沿线沙物质来源丰富,沙害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河谷、湖盆路段,在时间上集中出现在冬春季,铁路西侧沙害比东侧严重。旨在加深对青藏铁路沙害规律的认识,为防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库布齐沙漠穿沙公路沙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库布齐穿沙公路修建在库布齐沙漠高大的流动沙丘区 ,风沙流侵袭与沙丘整体前移埋压公路是主要沙害形式。现有防沙措施是沙障保护下的人工植被及天然植被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 ,固沙及阻沙效益明显。目前要解决的是尽快形成公路两侧稳定的植被群落 ,以保证公路的长期畅通  相似文献   

7.
塔中一号公路防沙体系不同地貌部位风沙危害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中一号沙漠公路是塔里木盆地石油物资运输的主要干线之一 ,它深入沙漠腹地 ,走向与风向夹角很大 ,因此沙害严重且频繁。通过对公路防沙体系实地调查测量 ,得出以下结论 :垄间平沙地沙害较轻 ,以风沙流滞留积沙为主 ,固沙带平均全埋宽度 9.0 9m;沙垄迎风坡较严重 ,平均全埋宽度 0 .94m、压埋 1 .96m、风蚀 0 .43m;垄顶最严重 ,平均全埋宽度 1 5 .5 9m、压埋 6.68m、风蚀 3.1 5 m;沙垄背风坡较轻 ,平均全埋宽度 2 .85 m,压埋 0 .0 4 m。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沙体系建设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沙害主要取决于两个系统因素的共同作用 :动力系统—风力和响应系统—下垫面状况。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风沙地貌形态类型复杂多样 ,沙源充足 ;起沙风频数高 ,作用时间长 ,防沙难度极大。已建成的高立式芦苇阻沙栅栏和 1 m× 1 m半隐蔽芦苇草方格固沙沙障结合的“阻固”体系 ,有效控制了沙害 ,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定位观测表明 ,沿线起沙风和输沙方向集中于 NE、ENE、E三个方向 ,占 46%~ 68% ,从理论上说 ,应加大风侧 (路东侧 )防护力度 ,而实际上固沙带内部强烈的风蚀与沙埋过程 ,使其有效年限与设置宽度关系不明显 ,宜采取窄宽度勤维修原则 ,上风侧宽度控制在 3 0 m~ 40 m,每 3~ 4年更新一次并及时维修。下风侧可不设置高立式沙障 ,固沙带宽度控制在 1 0 m~ 1 5 m为宜 ;高立式沙障与半隐蔽方格沙障前沿之间空留宽度控制在 8H以内较为适宜。依沙害程度 ,以单一原状芦苇固定沙障、复膜沙袋阻沙体活动沙障及固定沙障与活动沙障有机结合加强前沿阻沙力度 ;不同沙害部位设置不同规格不同高度的半隐蔽方格沙障、固化路肩边坡创造输沙断面等技术 ,形成立体防护体系 ,足以控制沙害。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沙物质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对沙漠公路沿线风沙地貌和沙物质的特征、如粒度特征,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以及微量元素组成等进行了分析,为沙漠公路的生物防沙规划,道路的沙害治理提供科学数据。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沙物质分析特征在沙漠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碎石井煤矿区分布着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矿区铁路专用线长34.9公里,其中流沙地段15.12公里,占总长的43.3%;半固定地段3.53公里,占10.1%;固定沙丘地段16.25公里,占46.6%。生活区及工业广场的沙害以磁窑堡,羊场湾较为严重,风沙危害集中于冬春二季,尤其春季;以偏西风为主导风向。铁路专用线、生活区、工业广场等均位于沙地、覆沙地之中,即使半固定、固定沙地,在施工时也将伦为流动沙地。故此,如不采用相应的防沙措施,上述矿区设施将受到风沙威胁,影响煤矿正常生产和煤炭外运。沙害的防治,本着因害设防,生物与机械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封育保护植被的原则,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沙体系的防护效益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塔里木沙漠公路全长522km,其中有四百余公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穿行,风沙危害十分严重。为了研究适合塔里木沙漠公路的防沙体系和防沙措施,从1991年起在塔里木水公路两公里试验路段开展了公路防沙试验研究,1994年我们对两公里试验路段防沙体系中的各种防沙措施的防护效益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分析可知:a.塔里木沙漠公路尽管风沙害严重,如何采用的防护措施得当,建立起外围阻沙,固沙和边坡防护相结合的防沙体系  相似文献   

12.
浑善达克沙地公路综合防护技术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浑善达克沙地省际通道综合防护体系包括:公路沙害快速治理和沙源控制技术及耐风沙植被建植技术。阻沙带、固沙带改变了风沙流结构,降低了输沙强度,增加了地表粗糙度,有效的起到了削弱风速,阻截流沙,控制沙丘前移,保持地表稳定的作用;建立稳定的耐风沙植被是持久固沙和生物防护的核心;首次大规模使用“固沙网”专利技术产品用于公路快速固沙保苗,实践证明采用固沙网与柳条立式沙障的组合固沙技术对于快速固沙和植被恢复的作用更加显著;并提出了公路沙害快速治理技术体系与配套的技术措施。项目实施过程中3年投入产出比为1∶2.6,通过公路沙害治理工程的实施,稳定防护10年的经济总收益为4.67亿元;如将挖方路堑段砂质陡坡用植物固沙措施代替传统石砌护面墙技术推广至其它工程,效益更为显著。该项目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操作性强,能快速有效治理荒漠化地区公路沙害,总结出了沙区公路、铁路沙害的治理模式,对于我国荒漠化治理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堆积风沙物质的空间条件、风沙物质的类型及分布、风沙物质的演变及其区域分异规律四个方面论述区内土地沙漠化的物质基础。区内现代地貌及其营力特征表现为风与流水的交替作用。主要的风沙沙源物质为基岩风蚀和基岩风化壳的分选搬运;河湖相松散堆积物;河流阶地堆积物以及古风沙、风尘堆积物。初步将沙黄土分为粉沙质沙黄土和细沙质沙黄土。风沙物质的演变具有多旋回性、继承性、改造性以及演变因素的复杂性。自Q_2以来至少经历了14个风沙活动旋回。风沙物质的空间分布具有扩散性和交错分布的模式及镶嵌环带结构,即库布齐和毛乌素沙地两个核心,围绕这两个核心的是细沙质沙黄土环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依据作者在内蒙地区沙地飞播的实践与研究,从植物生长过程与沙地水分关系及沙地表层结皮对沙地水分的不利影响上,论述了保持沙地半固定状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Desertifi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world,especially in the arid desert regions.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therefore,is an urgent task on a regional or even global scale.The Taklimakan Desert in China is the second largest mobile desert in the world and has been called the'Dead Sea'due to few organisms can exist in such a harsh environment.The Taklimakan Desert Highway,the longest desert highway(a total length of 446 km)across the mobile desert in the world,was built in the 1990s within the Taklimakan Desert.It h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regarding oil and gas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Xinjiang,China.However,wind-blow sand seriously damages the smoothness of the desert highway and,in this case,mechanical sand control system(including sand barrier fences and straw checkerboards)was used early in the life of the desert highway to protect the road.Unfortunately,more than 70%of the sand barrier fences and straw checkerboards have lost their functions,and the desert highway has often been buried and frequently blocked since 1999.To solve this problem,a long artificial shelterbelt with the length of 437 km was built along the desert highway since 2000.However,some potential problems still exis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esert highway,such as water shortage,strong sandstorms,extrem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rge maintenance costs.The study aim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damages caused by wind-blown sand and the effects of sand control measures along the Taklimakan Desert Highway.Ultimately,we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biological sand control system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Highway,such as screening drought-resistant species to reduce the irrigation requirement and ensur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groundwater,screening halophytes to restore vegetation in the case of soil salinization,and planting cash crops,such as Cistanche,Wolfberry,Apocynum and other cash crops to decrease the high cost of maintenance on highways and shelterbelts.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荒漠化区域景观动态及变化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马尔科夫模型法 ,对河西走廊荒漠化区域景观动态及变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河西走廊的景观基质以沙漠和戈壁为主 ,在过去近半个世纪里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各景观要素的斑块大小及变化特点是戈壁、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等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较大 ,且呈增大态势。而林地、固定沙地、水域和耕地等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较小 ,并且呈减小态势 ;1 949~ 1 995年 ,景观要素转化速率较高的类型主要为耕地、草地、林地、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 ,主要的转化形式有流动沙地与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间的相互转化 ,盐碱地、耕地、草地、固定沙地、水域等向半固定沙地的转化 ,草地和水域向固定沙地的转化 ,各种不同土地类型向潜在沙化土地转化 ,以及耕地、林地、草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景观动态表明 ,该区域土地退化极易发生 ,而生态恢复则相对困难 ,区域景观格局总体上呈现向荒漠化方向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沙漠化土地发展潜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沙漠化土地调查结果 ,分析了内蒙古各沙区沙漠化土地的基本特征 ,同时探讨了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动态变化 ,并重点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奈曼旗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研究区地处黄士高原北部,面积计有16万多平方公里。本文分析了该区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特点,历史上人类开发本区资源所诱导成的一系列环境退化问题,特别是广泛而严重的沙漠化问题。指出了在这样一个不稳定的半干旱草原地理系统中,现状沙漠化及其它环境退化问题对开发本区地下能源及交通建设中的影响。探讨了目前及将来交通能源开发中所要造成的以沙漠化为特色的一系列环境退化问题。最后,提出了交通能源开发中沙漠化防治之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定点观测及调查等方法对沙区土壤沙化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沙区有沙漠化土地210 496 hm2,占沙区总面积(540 950 hm2)的38.91%,沙漠化平均每年沙线从西北向东推进0.54 km。特定的地质构造和毛乌素沙地为沙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及外部来源,干旱多风、风蚀水侵等自然灾害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当地农业造成了严重危害。防治土壤沙化的对策:治沙先种草,草灌结合;建立草—灌—乔“山型”体系和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控制沙线南移;在荒芜的沙地大量种植耐牧的灌木,沙打旺等牧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沙区人民的防沙、治沙意识;通过人大立法,迅速制止无限度的垦荒;放宽政策,鼓励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促进沙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