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蔗不同种茎的贮藏细胞体积、维管束大小及其密度都有很大差别.原始栽培种的细胞体积大于野生种的;维管束密度以野生种和春尼为高,竹蔗、黑车里本和拔地拉较低;维管束大小顺序则为伊利安>黑车里本>拔地拉>竹蔗>春尼>割手密.从野生种、原始栽培种到这些种远缘杂交和回交培育的生产品种的系统发育中,生产品种的茎贮藏细胞体积居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之间,而维管束则呈增粗且密度变稀的趋势.细胞体积、维管束密度与糖分的相关是有一定范围的.在生产品种和原始栽培种中,细胞体积大于2000000μm~3时,与糖分呈显著负相关;生产品种的维管束密度在小于300条/cm~2时,与糖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石蜡切片方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一年生和二年生茎的横切面形态解剖特征.结果表明,山茱萸茎的初生结构:从外到内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的表皮细胞构成,细胞外壁乳头状剧烈增厚约1~1.5 μm,且外方被发达的角质层;皮层发达,且具有大量的厚角组织;髓发达,环髓带明显.次生结构:从外到内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主要特征体现在年轮线不明显,次生木质部为散孔材.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均表现出山茱萸对旱生环境的高度适应.  相似文献   

3.
大豆[GIycine hispida(Moench)Maxim]和野大豆(GIycine ussuriensis RegeI et Maack)都是属于豆科植物大豆是我国最重要油料作物之一。野大豆分布极广,是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全面研究大豆及野大豆的解剖学特征,对发展大豆生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大豆的生理、解剖、遗传和选种已有过许多的研究工作,但关于大豆茎和野大豆茎的解剖结构比较观察则很少.对大豆茎和野大豆茎有了细致的了解,无论为选育大豆优良品种,或为杂交育种大豆品种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灰毛滨藜茎解剖结构与抗逆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灰毛滨藜茎的解剖观察表明,灰毛滨藜茎具有典型的盐生,旱生结构特征,是一种耐盐抗旱植物,适应我国西北干旱沙区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5.
利用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植物学开放设计性实验教学平台,设计了植物草本茎形态解剖比较综合实验。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等方法,对圆形茎、三棱形茎、四棱形茎、五棱形茎、六棱形茎、多棱形茎、不规则茎等8种草本植物的茎的横切片,进行了外部形状观察与内部形态解剖,比较分析了草本茎横切面的维管束类型,拓展和延伸了植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实践,又将实验结果上升到理论阶段,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技术。  相似文献   

6.
杞柳秆茎主要解剖特征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视显微测量技术对杞柳秆茎主要解剖构造进行研究,为杞柳材其他性能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杞柳纤维、导管和射线比量分别为71.04%、21.48%和7.48%,沿径向变异均不显著。导管弦向直径、径向直径和导管密度分别为37.41μm、46.02μm和155.86个·mm-2,沿径向和纵向变异均显著;导管径弦比为1.26,在径向,差异不显著而纵向差异显著。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壁腔比和长宽比分别为406.80μm、19.53μm、7.66μm、0.64和21.45,径向变异均显著,而纵向变异不显著;纤维腔径比和腔径分别为0.59和11.73μm,沿径向和纵向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喜树茎解剖构造及插条不定根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喜树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研究了喜树茎解剖构造及插穗愈伤组织和不定根发生的情况。结果表明:喜树皮层和髓中存在异细胞,皮层存在环状厚壁组织,但不影响不定根发生,喜树插穗不定根原始体来源于维管形成层和韧皮组织与髓射线交叉部位,愈伤组织不分化为不定根。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3个品种间抗旱能力的强弱,探讨茎形态结构与抗旱性的关系。本试验通过石蜡切片法对其茎进行解剖分析,结果表明:茎的表皮细胞厚度、皮层厚度、木质部厚度、导管直径、维管束直径及木质部面积与维管束面积比值,可作为草地早熟禾抗旱性的重要评价指标。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对3个品种茎解剖结构综合分析来评价其抗旱性,抗旱能力依次为黑龙江草地早熟禾(Poa pretensis"Black Tiger")四季青(Poa pretensis"All Spring")美洲王(Poa pretensis"America")。  相似文献   

9.
何金铃  储何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738-10739,10748
[目的]明.确黄瓜茎卷须的解剖结构。[方法]对黄瓜茎卷须进行解剖。[结果]黄瓜茎卷须有分又现象。卷须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双韧维管束、髓射线、髓和髓腔。皮层内的厚壁组织从下向上由多层、一周,减少至近轴面半周直至缺无。维管束大小不等,排成一轮,其构成细胞均较茎的维管束小,且自下而上结构越来越简单;形成层由内外两侧具有至仅外侧具有,直至全无;内韧皮部逐渐简化直至缺少,髓及髓腔由发达至逐渐减弱直至缺无。[结论]卷须结构与茎大体相似,但构成细胞小而少。  相似文献   

10.
木地肤是藜科地肤属多年生超旱生小半灌木,属C4植物。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木地肤茎、叶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其叶为等面叶,叶具有"花环型"结构;叶中有发达的储水组织,叶肉下皮细胞具细胞质;叶中维管束多束;茎中具厚角组织和环状排列的纤维;含晶细胞普遍存在于叶、茎的各种组织中;如上结构显示木地肤具有旱生、耐盐碱,抗风蚀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运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火龙果茎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火龙果茎解剖结构由复表皮、皮层、和维管柱构成,其中维管柱包括维管束和基本组织,靠近表皮的皮层细胞特化为栅栏组织,茎中含有大量的储水细胞和含晶细胞。不同水分处理对火龙果茎解剖结构影响明显,水分胁迫下,火龙果茎复表皮厚度、维管束、储水细胞数量及皮层与茎厚度比值增加,茎厚度以及皮层厚度减小。  相似文献   

12.
灯台树茎次生维管组织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灯台树(Bothrocaryum controversum)茎的次生维管组织结构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木材为散孔材,生长轮明显,导管具梯状穿孔板,横闩数18枚,呈平行或自中部分叉的二叉状.木射线多异型Ⅱ,木薄壁组织星散薄壁型,较少傍管。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倍性水稻植株茎解剖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倍性变化对水稻植株茎结构的影响,以粳稻FC311和FC322为供试品系,应用流式细胞术从花培后代中鉴定出6份不同倍性的材料(FC311中的单倍体、二倍体及三倍体;FC322中的单倍体、二倍体及四倍体),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并比较不同倍性植株茎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供试材料节间维管束数及大小、茎壁面积、维管束面积通常与倍性的增加有关,显示明显的基因剂量效应;而表皮下和内、外圈维管束鞘的厚壁细胞层数、发育特征及细胞淀粉粒含量等结构和特性,与倍性变化无明显相关;在FC322 四倍体植株第1节间中,还观察到颇为少见的2层厚壁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5.
油菜茎的解剖结构和倒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抗倒伏油菜品系(S58、S59)与不抗倒伏油菜品系(双8)的苗期和苔期基部茎段采用滑走切片法切出40μm厚的薄片,用番红-固绿双重染色,借助目镜测微尺观察不同品系油菜茎的表皮、皮层、维管束和髓的结构,并对主茎的结构与倒伏的关系作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表皮、皮层细胞的厚薄以及维管束排列疏密与油菜的倒伏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大豆茎组织解剖性状与耐阴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类型品种,不同生长期的苎麻茎进行分段横切观察发现,茎顶原形成层分生区茎径的大小通常反映了纤维细胞的多少;而在该区段以下,茎径的向基性增粗愈大,纤维细胞愈大,胞壁也愈厚(即纤维细度愈差)。从而暗示,茎顶粗壮度与茎上下部粗细均匀度的提高有利于高产与优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珙桐与喜树茎次生木质部解剖构造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对珙桐与喜树茎次生木质部的比较解剖学观察,发现两种植物次生木质部结构中导管的穿孔类型虽然都属于梯状穿孔板,但穿孔的长短和穿孔上的横隔数却存在明显的差别.珙桐的导管梯状穿孔板上的横隔有77条,而喜树只有26条.表明两者在系统发育上可能不是处在一个水平上.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生长类型的15种藓类植物茎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类型的藓类植物,各部分结构变化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白重炎  高巨营  张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496-16498,16502
通过石蜡切片法,对采自陕西渭北核桃开发研究中心基地(黄龙)13个核桃品种的茎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个核桃品种的抗寒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丰辉〉维纳〉鲁光〉陕核5号〉强特勒〉辽核1号〉元丰〉辽核4号〉朗帕克〉优系〉中林1号〉西林3号〉香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