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综述了引黄灌区泥沙处理措施,在阐述新形势下传统泥沙处理技术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肯定了渠道长距离输送泥沙处理的发展方向,并阐述了设置提水设施对渠道泥沙利用、处理和输送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历史上引黄泥沙利用经验。分析了现阶段引黄泥沙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需采取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河是我国最为主要的河流之一,对于灌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黄河水具有非常大的含沙量,使引黄灌区在引水的同时必然会引入非常多的泥沙。对于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来说,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引黄放淤之后大多转变成为了良田,可沉沙的洼地大多用完。在进行泥沙处理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包括生态环境恶化、堆沙场地耗尽等,对于泥沙的处理利用已经成为引黄灌溉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阐述了引黄灌区泥沙资源利用方面的内容,同时提出了引黄灌区泥沙资源利用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试验通过在滇池流域桃树/大豆间作模式中施用不同比例的缓释肥作为处理,研究了不同缓释肥施肥比例[处理Ⅰ(2/3缓释肥+1/3复合肥)、处理Ⅱ(全部施用缓释肥)、对照(全部施用复合肥)]对桃树/大豆间作模式的径流、泥沙流失量和径流中氮磷流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桃树/大豆间作模式中,与对照相比,施用不同比例的缓释肥显著地降低了径流中氮磷的浓度和氮磷流失总量中泥沙所占的比例;3种处理条件流失过程相似,均表现为初期增大中期减小后期趋于稳定的状态;与对照(CK)相比,处理Ⅰ与处理Ⅱ的径流流失量分别削减了8.15%和23.60%,泥沙流失量分别削减了5.25%和18.55%。说明在桃树/大豆间作模式下,施用缓释肥对于径流流失、泥沙流失和氮磷养分流失均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研究了有、无植被覆盖径流小区红壤坡面周年内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径流小区产流、产沙量的高峰期与降雨量的高峰期相一致.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季节分布的不均匀性是由于不同时期的降雨特征和降雨侵蚀力构成因素决定.坡面流失泥沙悬移质养分浓度均高于推移质中的养分浓度.顺坡种植油菜-花生处理,坡面流失泥沙钾、磷养分浓度高于休闲裸坡处理.红壤坡面养分以泥沙结合态流失为主,但磷、钾以水溶态流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养分流失途径.流失泥沙悬移质和推移质都有明显的养分富集现象,坡面有、无植被覆盖会使流失泥沙养分富集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排沙漏斗应用于自来水供水工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排沙漏斗在自来水供水工程中的试验研究,特别介绍和分析了排沙漏斗在处理高含沙水流时的截沙率和耗水率,对粒径大于0.075,0.050,0.025,0.010 mm和0.005 mm泥沙的平均截沙率分别达到90.41%,91.78%,90.84%,61.65%和59.64%,而平均排沙耗水量为12.31%.这充分说明了排沙漏斗可以处理极细粒泥沙.  相似文献   

7.
黄河泥沙施用量和灌水量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大田试验,探讨了不同泥沙施用量和灌水量与冬小麦的株高、分蘖数、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都随着泥沙施用量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泥沙施用量的影响均大于灌水量。泥沙施用量和灌水量在拔节期以后对冬小麦株高影响较大。6cm泥沙施用量、330 mm灌水量处理的叶面积指数、灌水量和产量最高,叶面积指数在抽穗期达到最大(6.89);干物质积累量在成熟期最大(13 620 kg/hm~2);冬小麦产量最为5 556.3 kg/hm~2。  相似文献   

8.
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黄绵土4种施氮处理在玉米苗期对径流初始产流时间、径流与含沙量变化、泥沙全氮含量及全氮富集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高肥、中肥、低肥处理的产流滞后时间分别为对照的5.5,5.2,2.6倍;径流和泥沙分别为对照的20%,19%,9%和44%,41%,15%;而全氮流失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2%,28%,17%;泥沙中全氮富集率分别为1.24,1.13,1.12,均高于对照的1.08.综合考虑几种处理的经济、生态和环境效益,初步得出试验区较理想的施肥措施为中肥处理,即单位施肥量80 kg/hm2.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引黄泥沙对滨海黏质盐土盐分吸附与淋洗的影响机理,利用黄河三角洲引黄灌区亟需处理的大量淤积泥沙,对滨海黏质盐土进行室内和田间配施泥沙试验。室内试验采用土柱模拟的方法,主要研究配施泥沙对土壤水盐吸附和盐分淋洗的影响与变化规律,确定适宜的田间试验配施泥沙量范围。结果表明:(1)配施泥沙可降低黏质盐土对盐分和水分的吸附能力,土壤含盐量和饱和含水量均与配施泥沙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2)随配施泥沙量的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呈现指数递增,但是土壤淋洗脱盐效率并不随饱和导水率的升高而增加,而在配施泥沙量12.9 kg/m~2至139.4 kg/m~2内保持较高水平。(3)配施泥沙能有效抑制黏质盐土表层含盐量,但表层含水量降低明显,当田间配施泥沙量为35 kg/m~2时,与未配施泥沙对照(CK)相比,2016年、2017年表层土壤含盐量分别降低了26.5%、26.6%(P0.05)。(4)配施泥沙后小麦产量均显著提高,2016年、2017年小麦产量最高分别比CK提高了64.4%、29.3%(P0.05)。因此,黏质盐土配施泥沙不仅能有效抑制土壤对盐分的吸附,而且可提高土壤盐分淋洗效率,增加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不同引黄泥沙和腐殖酸配施量对滨海粘质盐土田间持水量和大孔隙水含量的影响,探究最适宜的引黄泥沙和腐殖酸配施量。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土壤水分含量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引黄泥沙和腐殖酸配施量对土壤凋萎系数、毛管断裂含水量、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和大孔隙水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引黄泥沙和腐殖酸配施可以提高土壤凋萎系数、毛管断裂含水量、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其中S4T1、S4T2、S4T3、S4T4四个处理的土壤凋萎系数比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82.10%、82.68%、81.31%和81.92%;S4T1、S4T2、S4T3、S4T4四个处理的土壤毛管断裂含水量比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31.70%、42.03%、43.73%和46.70%;S4T4、S4T3、S4T2和S4T1四个处理的土壤田间持水量比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46.70%、43.73%、42.03%和31.70%;S3T4、S2T4、S3T2、S3T3四个处理的土壤饱和含水量比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15.41%、14.78%、14.49%和14.03%。(2)引黄泥沙和腐殖酸配施可以提高土壤大孔隙水含量,其中S1T3、S1T4、S...  相似文献   

11.
红壤坡面产流产沙与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研究了有、无植被覆盖径流小区红壤坡面周年内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径流小区产流、产沙量的高峰期与降雨量的高峰期相一致。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季节分布的不均匀性是由于不同时期的降雨特征和降雨侵蚀力构成因素决定。坡面流失泥沙悬移质养分浓度均高于推移质中的养分浓度。顺坡种植油菜—花生处理,坡面流失泥沙钾、磷养分浓度高于休闲裸坡处理。红壤坡面养分以泥沙结合态流失为主,但磷、钾以水溶态流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养分流失途径。流失泥沙悬移质和推移质都有明显的养分富集现象,坡面有、无植被覆盖会使流失泥沙养分富集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引黄灌溉过程中肥料硫酸钾对滴头堵塞的影响,为水肥一体化滴灌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配制3种含沙量(1.0,1.5和2.0g/L)和3种硫酸钾质量浓度(10,20和30g/L)的浑水进行间歇灌水堵塞试验,计算滴头的平均相对流量和灌水均匀度,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流道堵塞物结构,收集并分析滴头输出泥沙和毛管淤积泥沙的机械组成。【结果】施加硫酸钾后浑水滴灌滴头堵塞出现加速现象,硫酸钾质量浓度越大,加速堵塞作用越明显。当硫酸钾质量浓度为30g/L时,含沙量1.0,1.5和2.0g/L处理的有效灌水次数分别较未施肥处理减少4,9和8次,滴头堵塞率较未施肥处理增加30%~35%;施加硫酸钾显著增大了水的电导率,未施加硫酸钾的浑水电导率为0.16ms/cm,硫酸钾质量浓度为30g/L时,含钾浑水的电导率为25.19ms/cm。硫酸钾质量浓度对滴头堵塞的位置有一定影响,对进水口堵塞影响较小,对滴头流道堵塞影响较大,当硫酸钾质量浓度为10,20和30g/L时,流道堵塞滴头数较未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7,18和17个。硫酸钾改变了灌溉水的电导率,易产生硫酸盐沉淀而造成滴头堵塞。施加硫酸钾肥后,浑水中泥沙颗粒易吸附K+,增加了泥沙颗粒之间的团聚,导致堵塞物表面结构复杂程度提高,堵塞物致密性和稳定性增强;浑水中施加硫酸钾肥后,输出泥沙中粉砂和黏粒比例较毛管淤积泥沙大,砂粒比例则较毛管淤积泥沙小,淤积泥沙的分形维数与平均相对流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选用硫酸钾进行施钾一体化滴灌时,硫酸钾质量浓度宜小于10g/L,以减缓其对滴头堵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黄河泥沙对盐碱地进行改良试验,分析不同黄河泥沙施用量和不同灌水量水平对玉米株高、叶面积、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适宜的泥沙施用量和灌水量。结果表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都随着泥沙施用量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泥沙施用量均大于灌水量对其的影响;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产量均以泥沙施用量为6 cm、灌水量为150 mm处理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在成熟期最大为20 460 kg/hm~2,夏玉米产量最大为11 220 kg/hm~2。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黄河泥沙对盐碱地进行改良试验,分析不同黄河泥沙施用量和不同灌水量水平对玉米株高、叶面积、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适宜的泥沙施用量和灌水量。结果表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都随着泥沙施用量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泥沙施用量均大于灌水量对其的影响。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产量均在在泥沙施用量为6cm,灌水量为150mm处理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在成熟期最大为20460kg/hm2;夏玉米产量最大为11220kg/hm2。  相似文献   

15.
对流域泥沙治理的目的及现状进行了叙述,着重对泥沙治理技术措施进行阐述,列举了一些国内外泥沙治理技术及方法,阐明了泥沙治理应与泥沙利用、生态发展紧密结合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6.
阿瓦提县灌区是阿克苏地区的产棉大县,由于灌区水源含沙量较大,导致灌溉渠系、耕地淤积,严重影响灌区的农业生产,针对阿瓦提县灌区泥沙淤积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当代农业》2014,(10):44-45
一、埋藏法 此法简单易行.利用辣椒喜凉怕热的特性,先在筐或箱底铺3厘米厚的泥沙,后将选好的辣椒经过消毒处理,晾干后装入木箱或筐内.1层辣椒1层泥沙,向上装至箱口5-7厘米处.  相似文献   

18.
高国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89-10293
基于由WEPP模型提取的甘肃天水罗玉沟和吕二沟小流域单元侵蚀产沙及泥沙输移资料,采用分形维数理论,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空间分异规律、泥沙输移比的影响因子以及泥沙输移的尺度转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均泥沙输移比有相当大的变幅,不同流域尺度上的泥沙输移比为0.03~1.00,对于一定尺度的流域,泥沙输移比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值;小流域泥沙输移过程具有分形特征;根据研究区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分形特征,综合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建立了小流域泥沙输移比尺度转换模型,同时建立了研究区适用尺度范围更广的流域泥沙输移比尺度转换模型。  相似文献   

19.
王巧玲 《甘肃农业》2009,(10):100-101
针对疏勒河流域昌马总干渠泥砂问题,通过对疏勒河流域自然条件及昌马总干渠现有排砂设施的分析,采取科学方法计算提出了对昌马总干渠泥沙进行处理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20.
通过物理模型研究了梭锥管上下两锥管内泥沙沉降时间关系及锥圈的安装位置对泥沙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锥圈的存在,缩短了沉降距离、阻碍了絮团间的絮凝,提供了泥沙下降通道和清水上升通道;在静水沉降中,随着沉降时间的推移,大量泥沙进入到下锥管,泥沙在下锥管中所用沉降时间占总沉降时间的70%多.下锥管为泥沙沉降的主要场所,下锥管中安装锥圈更有利于泥沙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